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胃轻瘫为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可引起血糖波动及控制不良,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从糖尿病性胃轻瘫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经方代表方剂及病案举隅等方面,介绍黄苏萍教授诊治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理论及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8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晓华 《四川中医》2010,(10):71-72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在临床上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为了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是否有积极因素以及疗效状况如何,采用了如下方法:病例患者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随后对比观察各证型病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差异。得到了临床实验结果如下:86例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3.3%,各证型之间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得到如下结论:在糖尿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存在积极因素并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针灸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将45例糖尿病性胃轻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26例和药物组19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性胃轻瘫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其中针灸组有效率为92.3%,药物组有效率为63.2%,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综合征的疗效优于药物组。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7,(3):479-480
目的:总结李敬林教授采用调气祛痰法治疗糖尿病合并胃轻瘫的临床经验,拓展糖尿病合并胃轻瘫治疗方法。方法:跟师出诊,整理导师治疗糖尿病合并胃轻瘫临床病案,总结导师对糖尿病合并胃轻瘫的病因病机认识及遣方用药特色。结果:导师应用调气祛痰代表方温胆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合并胃轻瘫有很好疗效。结论:调气祛痰法治疗糖尿病合并胃轻瘫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胃轻瘫是继发于糖尿病,以胃动力低下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积极寻找糖尿病胃轻瘫的有效诊治方式,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血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胃轻瘫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张玉琴教授论治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临床经验。方法应用升阳益胃法对糖尿病性胃轻瘫进行辨证施治;结果应用升阳益胃法论治糖尿病性胃轻瘫疗效可靠。结论升阳益胃法论治糖尿病性胃轻瘫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中医治法与用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中医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有效方法及用药情况。方法:分析1996年1月至2007年6月核心期刊上发表的35篇与糖尿病性胃轻瘫相关的文献,分析这些文献中糖尿病性胃轻瘫的证型及治疗方剂中单味中药出现的次数。结果:糖尿病胃轻瘫以脾虚兼气郁为主,其治疗药物以益气、理气、健脾药为目的。结论:中医药可以改善胃轻瘫症状,效果肯定具一定的降血糖作用,且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及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胃轻瘫(DGP)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应用多潘立酮治疗50例糖尿病性胃轻瘫,同时应用法莫替丁作为对照组,结论:应用多潘立酮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疗效确切,副作用少,优于对照组,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时应优先选用多潘立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胃轻瘫(DGP)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应用多潘立酮治疗50例糖尿病性胃轻瘫,同时应用法莫替丁作为对照组。结论:应用多潘立酮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疗效确切,副作用少,优于对照组,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时应优先选用多潘立酮。  相似文献   

10.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4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所有病例在糖尿病常规治疗同时 ,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分别观察各证型的临床疗效及证型之间的疗效差异和临床各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 4 8例完成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为 87 5 % ,各证型之间的疗效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各症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 89 7%。结论 :在糖尿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运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药艾条穴位熏灸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运用降糖药同时给予弥可保注射及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药艾条穴位熏灸中脘、天枢、胃俞、脾俞、大肠俞,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胃轻瘫症状改善情况及胃排空时间变化。结果:治疗组、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80.00%,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对照组胃排空时间恢复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6.67%,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药艾条穴位熏灸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有一定的协同作用,是控制和延缓自主神经病变的手段之一,是治疗糖尿病性胃动力障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性胃轻瘫临床防治目前尚属困难。通过对糖尿病性胃轻瘫病机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了新的防治策略和具体的防治方法。对于指导用中医中药防治糖尿病性胃轻瘫并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健脾消痞汤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2型糖尿病合并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8例。2组病例原治疗方法不变,治疗组加服健脾消痞汤治疗,对照组加服吗丁啉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11%、对照组为73.68%,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消化道症状及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有明显改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健脾消痞汤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疗效显著,发挥了中医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性胃轻瘫病机特点与治疗方法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性胃轻瘫临床防治目前尚属困难.通过对糖尿病性胃轻瘫病机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了新防治策略和具体的防治方法,对于指导用中医中药防治糖尿病性胃轻瘫并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温胆汤加味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剑玲 《光明中医》2010,25(1):71-71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慢性并发症,是指继发于糖尿病基础上因胃自主神经病变而引起的以胃动力低下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近5年来,笔者运用温胆汤加味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3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糖尿病的并发症也随之增加,糖尿病性胃轻瘫则是糖尿病在消化系统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于该病缺乏理想的特异性治疗药物,往往只能改善临床症状,而中医治疗本病具有治疗手段多样、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优势,值得进一步发掘和推广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应用。文章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临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胃轻瘫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具有发病率高、漏诊率高、医疗负担重等特点。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主要包括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但均收效甚微。本文以《黄帝内经》中“脾气散精,脾主肌肉”立论,结合糖尿病胃轻瘫的现代医学研究及临床特点,通过探讨“脾气散精,脾主肌肉”的理论内涵及与糖尿病胃轻瘫的关系,认为脾不散精、脾主肌肉功能失常是糖尿病胃轻瘫的重要发病机理,并由此提出“助脾散精以固本”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总体原则兼以调畅中焦气机,但在遣方用药过程中应当根据病程长短、证候虚实进行灵活调整。  相似文献   

18.
糖胃舒胶囊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40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益气和中 ,消食降逆 ,清热燥湿类中药配伍组方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80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 40例 )及西药对照组 ( 40例 ) ,治疗组给予糖胃舒胶囊 (党参、白术、枳实、黄连、葛根等 ) ,对照组给予西药多潘立酮。所有病人均给予糖尿病基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第 4周比较糖尿病患者胃轻瘫的临床症状和胃动力指标。结果 :4周后治疗组胃轻瘫的临床症状与对照组相比大部分有明显差异 ( P<0 .0 5) ,胃动力指标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 ( P<0 .0 5)。结论 :中药复方糖胃舒胶囊治疗糖尿病胃轻瘫 ,可明显改善上消化道证状和胃动力学障碍  相似文献   

19.
整理糖尿病胃轻瘫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方法,总结中药、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糖尿病胃肠植物神经病变常见的症状,临床表现为慢性胃炎、胃弛缓与胃潴留。糖尿病性胃轻瘫尚无特殊药物治疗,西药只是对症治疗,可使用促胃动力药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或静脉注射红霉素,模拟胃动素,使胃窦部蠕动性收缩期延长,中医辨证论治糖尿病性胃轻瘫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