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芳  赵映前 《光明中医》2009,24(7):1224-1225
口渴一症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它反映着人体内的寒热变化、阴阳盛衰及经气的输布功能,因此口渴的辨证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伤寒论>中对口渴的辨治,来体现和学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口渴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或作为临床主要证候,或作为其它病的兼证出现,但口渴非热证独有。《伤寒论》中提及口渴的条文,除太阴病外,其它五经均有论述,因其病因病机不同,治法亦不同,现按六经辨证顺序,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口渴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或作为临床主要证候,或作为其它病的兼证出现,但口渴非热证独有.<伤寒论>中提及口渴的条文,除太阴病外,其它五经均有论述,因其病因病机不同,治法亦不同,现按六经辨证顺序,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口渴,俗称口干,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伴随症状。口渴在《伤寒论》中称渴或消渴,书中与口渴有关的条文就有50多条,除太阴病‘口不渴’以外,其余五经均伴有口渴的症状。张仲景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口渴的病因病机、治则及治疗方药。  相似文献   

5.
王玉芳 《光明中医》2006,21(11):3-4
在《伤寒论》中对"口渴"的称谓有很多,与口渴有关的条文多达50余条,以口渴为主症的条文就有33条,约占全书条文的十分之一.现做一阐述,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7.
臧海洋 《四川中医》2007,25(12):40-41
口渴一症在临床辨证中具有重要意义,《伤寒论》中提及口渴症的条文有四十处之多,本文结合《伤寒论》原文,探讨张仲景对口渴的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8.
口渴乃临床常见症状,它在辨证论治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伤寒论》对口渴的论治颇为详细,治疗方法明晰井然,现根据有关条文内容,将其治法归纳如下。解表化饮法“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渴,……小青龙汤主之”(40条)。“若渴,去半夏,加瓜蒌根三两”。风寒外束,水饮内停,脾胃失运,津液不能上承而发为口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不外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本文就口渴之症,探其治法,深究用意,以启临床之思辨。  相似文献   

10.
张丰跃  门九章 《光明中医》2010,25(9):1564-1565
《伤寒论》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先河,研究张仲景辨证论治医学思想首要以《伤寒论》主症为突破口。《伤寒论》中关于口渴的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水饮内停;热邪伤津;阳气衰微所致。《伤寒论》中治疗口渴的方药主要为五苓散证;白虎加人参汤证;附子汤证等。笔者结合《伤寒论》口渴理论与临床病案加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辨渴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伤寒论》辨渴条文的分析。认为《伤寒论》对口渴的认识有一定的辨治规律。六经病除太阴病外,皆可出现口渴;口渴可作为不少疾病的辨证要点和论治依据;并能据此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12.
章碧明  李健 《陕西中医》2009,30(10):1410-1412
在《伤寒论》中对“口渴”的称谓有很多,如“意欲饮水、渴、渴引浆水、饮水、燥渴、口燥咽干、欲饮水数升、舌上燥而渴、大渴、大烦渴、消渴”等等,都对口渴的轻重程度及其表现的不同性质特点作了描述。《伤寒论》中与口渴有关的条文多达50余条,其中以口渴为主症的条文就有33条,约占全书条文的十分之一,可见口渴在疾病过程中是比较常见的症状。现就个人的一点认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阐述,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口渴证治规律口渴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循其因不越二途:一为热甚伤津,阴液不足所致。一为邪气阻滞,气失布化而成。其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分,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一、热甚伤津口渴证治成无己云:“渴者,里有热也”(《伤寒明理论》)。热淫所胜,消灼津液,津液不足,故感口渴,然热甚之口渴,而有热入阳明气血之异,少阴热化腑实之别,肝胆湿  相似文献   

14.
人的体质有偏热和偏寒之别,在生活上也各有不同的嗜好.偏热的体质平素贪凉好冷,偶食辛辣或狗肉、牛肉,便见牙龈肿痛,大便干结,多是阳性体质.若食生冷、海带、萝卜、梨等,就有腹痛、泄泻和偏寒的多是阴性体质.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因体质属阴属阳的不同,在相同的病因作用下,证候不一样,其治疗的方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涉及口渴者有30余条,约占总条文的百分之十。口渴的提法有微渴、烦渴、消渴等的不同。有属主证、兼证、或然证之别。笔者根据有关条文,浅析、归纳如下: 口渴在临床上的意义 1.辨证依据“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条)。外感疾病初期阶段,仲景以发热,口渴提示鉴别伤寒与温病。“少阴病……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282条)。尤在泾曰:“五六日自利而渴,则其邪已入少阴之脏矣。”“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条)。以上各条均以口渴结合其它证候进行辨证。  相似文献   

16.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伤寒论》首创的辨证理论体系,是根据外感病发生发展、证候特点和传变规律而创立的辨证方法。六经辨证临床应用广泛,张仲景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根据邪之所在的部位、寒热表现的趋势以及邪正交争的盛衰,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疾病的发展传变可以按照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顺序循经“传”,也有越经“变”证。文章介绍临床并不常见的变证论治一例。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南阳方言举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仲景的《伤寒论》被医家奉为经典,许多伤寒学者称《伤寒论》条文“字字珠玑”,一方面说明《伤寒论》的理论深奥,切合实用,另一方面说明《伤寒论》文字精练,行文严谨。笔者在研习过程中发现,尽管仲景《伤寒论》是以书面通用语言为主,但仍能从一些条文中看出南阳地方语言和口语  相似文献   

18.
19.
《伤寒论》是最早提出六经分证的专著,历代医家都对《伤寒论》进行了注解。在临床实践中可见到不少从太阳至阳明证的传变过程,但过分地拘泥于六经传变顺序也并非正确。  相似文献   

20.
崔黎霞 《中医研究》2001,14(4):14-15
《伤寒论》中共有五十余条条文涉及到渴 ,然其所表达的临床意义并不相同 ,归纳其含意 ,可大致概括为“热邪伤阴”、“津不上承”、“气不化津”、“阳复向愈”四个主要方面。以下拟就此四方面分别探讨其意义。1 表示热邪伤阴热为阳邪 ,盛于体内则常常导致阴液耗伤 ,阴液既伤。津液不足则不能濡润 ,在口表现为口渴欲饮 ,从渴之征象可推知体内津液不足。针对于此 ,治疗上一可祛邪清热 ,去除耗津之原因 ;二可滋阴增液 ,滋补其既伤之津液 ,或益气以生津。如 168条表达阳明病热邪伤阴症治 :“伤寒 ,若吐、若下后 ,七八日不解 ,热结在里 ,表里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