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2.
1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30岁,山东郓城县人,因"间断腹痛半年,便血7天,加重2天"收入院。患者于半年前出现腹痛,多于受凉或劳累后诱发,以脐周为主,呈绞痛,持续时间长短不一,长时可间断持续2天后疼痛渐缓解消失,偶伴有腹泻,为黄色稀便,2~3次/d。每次发作时自服氟哌酸、双黄连等口服药,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4.
目的通过对小肠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的分析,加深对小肠克罗恩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率。方法对1992年1月-2006年12月间住院的116例克罗恩病患者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对其中24例小肠克罗恩病进行特征分析。结果小肠克罗恩病24例(20.69%),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20例次(83.33%),便秘8例次(33.3%),腹泻6例次(25%),便血6例次(25%),消瘦14例次(58.3%),贫血8例次(33.3%),发热7例次(29.2%)。手术18例(75%)。结论小肠克罗恩病患者腹痛、消瘦表现更为突出。小肠钡灌检查可作为小肠克罗恩病有效筛查手段。营养支持与药物、手术治疗具有同等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6.
<正>患者,男,43岁,主因阵发性上腹痛25 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5 d饮酒后出现上腹痛,呈阵发性痉挛痛,能自行缓解,进食后加重,抱膝位能稍缓解,疼痛剧烈时伴大汗,不伴腰背部放射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初为胃内容物,伴腹胀、排气排便不畅,伴嗳气、反酸、纳差、乏力、体质量下降,伴头晕,曾于多家医院诊治,症状缓解不明显,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饮食及睡眠差,小便无异常,大便不畅,色黑,体质量下降约10 kg。既往体健。饮酒史20余年,每天约250 ml白酒;吸烟史20余年,每天约20支。入院查体:心肺无异常,腹 相似文献
7.
<正>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可累及整个肠道任何部位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小肠,其特点是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容易反复发作,病变呈节段性、非对称性、跳跃式分布,其病因至今仍未完全阐明。影像学检查是CD重要的诊断与鉴别手段,以往常规方法是小肠钡餐灌肠检查(small-bowel follow-through,SBFT),虽然也能发现早期小肠受累,但对肠壁本身疾病及肠外并发症显示效果较差,且需插管、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病因未明由异常免疫介导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UC常见的并发症有中毒性巨结肠、结肠狭窄、肠梗阻、肠出血、肠穿孔、结肠息肉和结肠癌。而CD常见的并发症有瘘管、腹腔脓肿、肠梗阻和肛周病变,癌变者并不多见。CD相关小肠腺癌(small intestinal adenocarcinoma, SBA)比较罕见,其预后差,难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目前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尚未明确。本文将就CD相关SBA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将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与传统的小肠造影进行对比,了解CT小肠成像对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已明确诊断的30例克罗恩病患者分别进行64层螺旋CT小肠成像和小肠造影检查,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肠道和肠外病变的部位、性质进行对比.结果 30例患者中CT小肠成像发现跳跃性病变16例(53.3%),小肠造影发现9例(30%),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9);对于肠道黏膜病变,CT小肠成像和小肠造影分别诊断了29例(96.7%)和18例(60%),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小肠造影未见黏膜异常的11例患者中8例行内镜检查,内镜发现浅溃疡伴或不伴黏膜充血水肿5例,单纯的黏膜充血水肿2例,黏膜糜烂1例.CT小肠成像和小肠造影在肠管狭窄的诊断方面差异无显著性(53.3% vs. 43.3%,P=0.375),对瘘管的诊断结果一致(3例),CT小肠成像诊断腹腔脓肿1例.结论 CT小肠成像对克罗恩病病变部位和性质的诊断比小肠造影更具有优势,同时能诊断更多的肠外病变.CT小肠成像将有可能取代小肠造影成为克罗恩病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实用医技杂志》2017,(4)
目的研究克罗恩病(Crohn病)的CT小肠成像(CTE)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小肠克罗恩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与手术确诊,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观察组进行CT小肠成像检查,对2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CT小肠成像显示50例患者中,一共发现120段病灶;30处为均一强化,60处为双层状,30处为多层状;90处为偏心性增厚,30处为环形增厚。MRI检查结果显示,50例患者中,一共发现119个肠管病变,表现出信号不均匀或者增高的现象。结论 CT小肠成像和MRI检查均能够对小肠克罗恩病进行有效诊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12.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7岁,因"双侧肾上腺肿瘤、小脑肿瘤术后复查发现双肾肿瘤"于2006年6月7日入院.患者1984年因出现阵发性头痛、心悸、出汗、血压升高(最高220/120 mmHg,1 mmHg=0.133 kPa),入当地医院诊断为"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行"双侧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诊断,术后症状缓解,血压降至正常.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儿童巨大胃黏膜肥厚症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患儿,女,9岁,因"间歇性上腹痛2年余"于2001年8月18日入院.患儿反复进食前上腹部疼痛,每次持续约数十分钟,多可自行缓解,无呕吐、呕血,无黑便.入院前1个月起出现纳减、乏力、消瘦,腹痛发作次数增多. 相似文献
18.
19.
姜玉姬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3,34(5):580-581
1病例资料患者,女,64岁,因"间断发热、腰痛、尿频1个月"于2012年9月19日入院。患者于本次入院的7个月前曾因"急性肾盂肾炎"在当地医院就诊并好转,其后反复发作数次;1个月前间断发热、腰痛、尿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报道1例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回顾对小肠移植术后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AVR)诊断和治疗进行总结.方法 小肠移植术前进行组织交叉配型、群体反应抗体(PRA)检测.免疫抑制方案采用阿来佐单体诱导,术后单用他克莫司维持方案.移植肠末端腹壁造口黏膜色泽暗紫是AVR典型表现,但需排除外科技术并发症.AVR病理诊断为小血管内炎症细胞边集、血管内纤维素和血小板样沉积,管腔内有不同程度血栓形成,动脉壁纤维蛋白样坏死,C4d染色阳性.根据血管损伤严重程度,小肠移植AVR可分为0级和1-3级.结果 淋巴细胞毒试验及PRA均阴性,术后40h发现移植造口发暗,B超显示移植肠血管通畅,术后44h造口液转为血性,行剖腹探查术发现移植肠已失去生机,遂切除移植肠.病理诊断重度血管性排斥反应(3级),C4d染色阳性.结论 黏膜色泽暗紫是AVR典型临床表现,但需排除外科技术并发症.对于轻度的AVR,早期、及时的诊断和积极治疗可挽救移植肠,但重度AVR移植肠的切除率非常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