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我市 1 5个区县疟疾发病率一直控制在 1 /万以下 ,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灭疟后期管理和监测工作。发热病人疟原虫阳性检出率降至 0 .1 %以下。现将我市 1 997-2 0 0 1年疟疾发病率及疟原虫检测结果简要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南京市各县区 1 997-2 0 0 1年疟疾疫情报表。按省疟疾镜检站操作规程对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发热待诊、感冒发热的病人采取耳垂血 ,涂成厚、薄血膜染色镜检疟原虫 ,并进行虫种分类。2 结果2 .1 疟疾发病情况及血检疟原虫阳性情况根据疫情报告 1 997-2 0 0 1年疟疾发病人数逐年减少 ,发病…  相似文献   

2.
通过掌握发热病人的血检,及时发现传染源,监测疫情动态,根治现症病人,是当前疟防工作中特别是灭疟后期进行疟疾监测的一项重措施。现将我县1981年10,566例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结果分拆如下: 方法 公社卫生员定期下队巡回,凡发现发热病人均取血涂制厚、薄血片,填写发热病人血检单,寄送区、社镜检站或县防疫站检验。厚、薄血片用姬氏染色后油镜检查,发现疟原虫阳性者,即进行“氯喹1.5g加伯喹150mg五日疗法”双疗程根治。 结果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疟疾流行病学调查中疟原虫密度评价很重要,但目前常用的方法太花时间,一般不适用于现场大规模调查。本文提出一种较简便而准确的原虫密度计算方法。检出疟原虫感染的机率是和检查的血量有关,在相同的镜检时间内,检查厚血膜的血量相当于薄血膜的20倍。因此一般均检查厚血膜100或200个视野作为有无原虫感染  相似文献   

4.
在近几年的疟疾防治工作中,有不少症状不典型的疟疾病人,往往误诊和漏诊,给治疗和消灭传染源带来一定困难。为摸清疟疾传染源的情况,控制传播,我站于1976年4月至10月,在7个公社对典型疟疾、疑似疟疾、感冒和发热原因不明共2,173名“四热”患者进行了疟原虫血检。血检方法是来血后每人用一张玻片,制作两个厚血膜,用姬姆萨氏染色法染色。镜检结果是:典型疟疾239人,疟原虫阳性206  相似文献   

5.
作者以往已制备了一种鉴定恶性疟原虫的探针,本文报告了此种探针在现场研究的情况,并同时采用了镜检疟原虫的方法作对照,以比较二种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在泰国进行现场研究两次,第一次在1985年,共检查571名病人;第二次在1986年,共检查826人。两次总共检查1397人,每个病人制备厚薄血膜各一,吉氏染色,每片检查两次,第一次由各疟疾诊所的化验员检查,每厚片查3~s分钟;第二次为疟防中心的镜检疟原虫专家检查,每片查10~15分钟,经查100个视野,如未发现疟原虫,可判为阴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2016年乐山市1例输入性疑似三日疟疟疾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与诊断分析。方法收集该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按照《疟疾的诊断》(WS259-2015)的要求,对疑似三日疟患者采集血样后制作血涂片染色镜检、进行疟疾快速诊断检测(RDT)和上送干血斑到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巢式PCR检测并进行测序比对。结果该患者外周血涂片镜检厚血膜查见疟原虫,薄血膜中查见少量疟原虫,虫体分期主要为小滋养体期、大滋养体期和未成熟裂殖体期,其中大滋养体期、未成熟裂殖体中疟色素呈深褐色、粗大、沿边缘分布,同时被寄生的红细胞不涨大,镜检结果判定为三日疟原虫;RDT检测结果提示为感染除恶性疟以外的其他三种疟疾(三日疟、卵形疟、间日疟)的单项感染,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干血斑中的DNA使用巢式PCR进行检测,扩增出与三日疟原虫阳性对照一致的条带;将基因扩增产物送至成都市擎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测序并进行在线Blast序列分析比对,与三日疟原虫阳性对照的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6%。结论根据实验室联合使用镜检、RDT和巢式PCR3种方法进行检测,结果为三日疟原虫,同时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症状确定该患者为境外输入性三日疟原虫感染病例。  相似文献   

7.
在疟疾地方性流行的国家,存在经输血传染疟疾的危险。当供血者的疟原虫密度很低时,现有镜检和免疫学检测方法均难以检出。如以显微镜检查厚血片则原虫密度需达5个虫/μl,且要求检查100个视野。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适宜引物探针则远比厚血片检查为敏感,曾报道应用以中度重复序列DNA探针pBRK1—14为引物的PCR,在20μl血中即可检出一个恶性疟原虫。  相似文献   

8.
德州地区位于鲁北平原中部,北纬36°~38°之间,属非稳定性低疟区。经过大力防治,1987年起消灭了本地区原发病例。1987~1990年对灭疟后期以流动人口管理为重点进行了疟疾监测。一、方法 (一)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采取被动和主动侦查方法,于疟疾流行季节,以县防疫站中心镜检站为主和有镜检条件的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对无外出史的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中的四热病人(初诊疟疾、疑似疟疾、感冒和不明热),取血涂片镜检疟原虫.确诊病例,给予正规治疗,同时进行疫点处理。 (二)疟疾血清抗体检测于疟疾流行季节,对德  相似文献   

9.
位于云南省最南部,地处中老边境原属超高度恶性疟、间日疟混合流行区的勐满镇,近年来由于边疆的开发,导致内地到该镇进行垦植的农民(以下简称垦民)中疟疾严重流行,同时当地居民(以下简称居民)的疟疾发病率亦出现了回升。为深入了解垦民和居民中目前疟疾发病情况,我们于1991年5~11月对其进行了调查。 1 内容和方法 1.1 寄生虫学与血清学发病率以5~11月来自垦区和勐满镇各村的四热(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感冒和原因不明)病人涂片镜检疟原虫阳性者和用抗疟药物治愈的疑似疟疾病人计算。同时在疟疾发病高峰期的9月各选择2个有代表性的垦民点和居民村涂制厚、薄血片、滤纸血滴进行疟原虫镜检和IFAT,并作脾肿检查、疟史访问及死亡情况调  相似文献   

10.
常州市属轻度问日疟流行区,中华按蚊为唯一的传播媒介。经过多年的积极防治,1987年起全市疟疾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万以下。为进一步巩固疟防成果,探索有效的防治对策,于1990年起全市全面开展疟疾监测工作,现将1990~1997年疟疾监测结果分析如下。1监测内容和方法1.1疟疾疫情报告各医疗卫生单位按法定要求及时上报疟疾疫情。1.2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内设立139个疟疾镜检站,于每年5~10月疟疾流行季节对疟疾、疑似疟疾、感冒发热、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进行疟原虫血检。1.3疟原虫带虫调查每年选择近几年有病人的自然村居…  相似文献   

11.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进行疟疾纵向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闽北山区两个不同类型疟区的居民,于1976~1981年期间的每年10月随机采集200~400份血标本,检测疟疾间接荧光抗体(IFA)与镜检厚滴血膜疟原虫。结果表明,疟疾的年发病率与当地人群IFA阳性率呈正相关(r_s=0.60,P<0.05),而与疟原虫率相关程度较差(r_s=0.38,P>0.05)。结果提示,在疟疾传播季节后期人群疟疾荧光抗体水平是监测当年疟疾流行状况的良好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作者等试用间接荧光抗体反应方法在萨尔瓦多6个疟疾低度流行地区进行监测疟疾流行的经历,补充各地区病例侦检站发现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的资料,作为对本类型地区纵的考核疟疾防治效果的监测方法。本实验于1970年3月~1971年12月间进行,每年一般调查2次,用血清学和寄生虫学诊断方法检查各年龄组,重点为学龄儿童。血清样本分别与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等3种原虫制成的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滴度在1∶20或更高者为阳性;厚血片样本经镜检100个视野找不到疟原虫者为阴性。  相似文献   

13.
疟原虫密度的检测在估计群体的免疫力、确定干预措施的效果方面至关重要。本文试图寻找一种简便的计算原虫密度的方法。在高疟区中,以202名6岁以下儿童为研究对象,取手指血制厚血片,染色,镜检。共检查了238份厚血片,每片经1h至3天的间隔,以两种不同的方法检查。方法1是油镜连续镜检100个视野,记录有原虫的视野和原虫数,如每视野有1—9个原虫,检查10—1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1例输入性疑似疟疾患者的血样进行实验室检测。方法制备疑似疟疾患者血样的血涂片,吉姆萨染色后进行疟原虫的镜检观察。利用实验室自行研制的疟原虫属特异性(通用型)和4种疟原虫种特异性的巢式PCR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对该血样进行疟疾检测及分型。将PCR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并与已知的卵形疟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合血样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重新对镜检结果进行复核。结果血样初次镜检为疟疾阴性。使用疟原虫巢式PCR通用引物对血样的DNA进行PCR检测,扩增出了预期大小约240bp的条带;巢式PCR分型检测表明,血样仅扩增出预期大小约450bp的卵形疟条带,无对应大小的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扩增条带产生。疟原虫通用型和卵形疟特异性的荧光PCR检测结果均为典型的S形阳性曲线,卵形疟扩增片段的熔解温度为72.5℃。序列分析表明,扩增片段长度为434bp,blast比对发现去除引物后的393个碱基与GenBank DQ845247等卵形疟的SSU rRNA对应部分的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重新对血涂片进行镜检复核,结果在薄血膜中发现了卵形疟的环状滋养体,被寄生的红细胞为椭圆形,边缘呈伞矢状。结论使用巢式PCR、实时荧光PCR、序列分析和镜检等方法,证实该例输入性的疑似疟疾患者为卵形疟原虫感染。  相似文献   

15.
海南省农垦系统6年疟疾病例调查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南农垦所属农场多数分布在地形复杂的边远山区 ,属疟疾高发地带。因此 ,控制疟疾任务更是艰巨。特别是流动人口日益频繁 ,大量易感人群进入疟区 ,对于疟疾的暴发或扩散是个潜在的危险。兹将 1992~ 1997年在农场侦查疟疾病例结果概述如下。1 方法  对所有“四热病人”、上山住宿人员及流动人口 ,采耳垂血制作厚、薄血膜各 1片 (厚血膜直经为 1cm左右 ) ,染色后镜检疟原虫并分类 (下简称血检 )。 3年血检率 10 %的单位 ,月覆盖率 10 0 % ,5~ 10月份月血检率 >1% ,主动侦查占总人口 7%以上。年血检率 5 %的单位 ,完成血检总量。2 结…  相似文献   

16.
在疟疾防治工作中,正确、快速地诊断疟疾感染极为重要。目前在我国,检查疟原虫的常规方法仍然主要为厚、薄血片检查。为了提高诊断速度和检出率,我们于1981年,用鼠疟进行离心、浓集湿血片染色法(简称浓湿法)检验疟原虫,取得了较好效果。以后,又对间日疟原虫进行了实验观察,并与常规方法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细胞分析仪血常规指标与疟疾的关系,特别是血小板数量与疟疾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疟疾病人及正常对照、非疟疾发热病人进行血常规检查,对比分析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及白细胞分类直方图,并用染色镜检查疟原虫。结果疟疾病人的血小板及其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都呈显著性减少,血小板减少幅度最为显著,白细胞直方图呈正常双峰,也可在 35fl处见有抬高现象。结论发热病人,特别是高热病人,如经血细胞分析仪检查血常规发现有血小板减少时,白细胞计数不增高,且其直方图为正常双峰图形,应高度怀疑为疟原虫感染,可涂血片染色镜检疟原虫。  相似文献   

18.
在疟防工作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以后,如何巩固其成果,是疟防工作的新课题。为此,于1985~1997年对此进行了研究。1监测措施与结果1.1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工作全市28个镇都设立疟疾门诊镜检站,其中12个站开展门诊“四热”病人(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和感冒发热病人)血栓。其它16个站开展门诊“三热”病人(即“四热”病人中的前3种)血检。1985~1997年全市共血检发热病人292331人,检出阳性229例,阳性率0.078%,为保证血栓质量,市中心镜检站对基层镜检站坚持血片抽查,共复审血片29445张,均达到省…  相似文献   

19.
人体疟原虫配子体的密度,影响蚊体内受感染的机会和感染程度,而蚊体子孢子的数量又关系到按蚊对人体感染机会和程度。观察疟疾病人带配子体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意义,我们于1986年在临沂全地区范围内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观察对象经血检疟原虫确诊的间日疟病人。 2.观察方法对确诊病人作好登记,详细询问疟史及临床表现,采血涂片(耳垂取血5mm~3,涂成0.8~1.Ocm直径的厚血膜),姬氏染色后,每片镜检2次以上,观察全片配子体情况。对病人性别、  相似文献   

20.
吉齐拉地区疟疾终年流行,因此不能排除重复感染机会。对有发热主诉的居民作厚、薄血膜检查疟原虫,并作疟原虫滋养体计数。在吉齐拉区选择了508例每立方毫米血液含有1,000个以上滋养体的疟疾病人作为观察对象,其中不包括婴儿、幼童、孕妇或体质很差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