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脱位经手法复位、跟后石膏托夹板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5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均采用手法复位、跟后石膏托夹板外固定,旋后—内收型固定于外旋-外翻-背伸位,垂直压缩固定于中立位,其他均固定于内旋-内翻-背伸位,固定时间42~56d,平均48d。结果:随访6~12月,82例功能正常无不适感;66例行走时踝部不适,小腿酸胀感;5例行走时踝部疼痛;3例手法复位失败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结论:完好的复位、跟后石膏托夹板固定,较单纯石膏或单纯夹板等外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可靠。可使大多数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2.
对背伸位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Colles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腕关节背伸位固定治疗Colles骨折100例。结果 其中有移位的72例获得平均11个月的随该一部获得骨性愈合。根据腕关节运动功能综合评定,优55例,良11例,差6例,结论 腕关节背伸位固定可以维良好的骨折整复固定可以维持良好的骨折整复固定位置,获得最佳的功能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腕舟骨骨折背伸位与中立位/掌屈位固定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报告背伸位与中立位或掌屈位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系统地观察了107例采取管形石膏治疗的患者,其中背伸位63例,中立位或掌屈位44例,随访6-34个月,优良率背伸组分别为87.5%(无移位组28/32)和74.2%(移位组23/31),中立位或掌屈组分别为96.3%(无移位组26/27)和88.2%(移位组15/17)。结果同时发现两大组在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复工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Colles骨折与腕关节不稳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Colles骨折合并腕关节不稳定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方法对53例Colles骨折随访3~5年,测量其复位前、后和去除外固定后的腕关节正、侧位平片,并测定腕关节功能的主、客观指标。比较合并与不合并腕关节不稳定两组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伴有腕关节不稳定的发生率为41.5%(22/53),其中腕背不稳定(DISI)10例(45.5%),舟月分离12例(54.5%),多发生在严重骨折移位,高能量损伤的患者。骨折愈合后,合并腕关节不稳定的功能明显差于单纯Colles骨折患者。结论对骨折移位严重或高能量损伤的Colles骨折,要注意是否合并腕关节不稳定。对合并腕关节不稳定的Colles骨折,复位时应尽可能恢复掌倾角,如骨折稳定,腕关节固定在中立位或轻度背伸位(<10°)为宜;如骨折不稳定,应固定在掌屈尺偏位,2周后改为固定于中立位或轻度背伸位(<10°),以防止远期出现腕关节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龄儿童股骨干骨折应用踝背伸位桥式钢丝夹板外固定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借鉴拱桥力学原理及结构形式设计踝背伸位桥式钢丝夹板,并于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应用于45例低龄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治疗.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8个月~5.5岁,平均3.2岁;股骨上1/3骨折14例,中1/3骨折26例,下1/3骨折5例;横形骨折20例,斜形骨折14例,螺旋形骨折6例,粉碎性骨折5例.定期复查X线片,随访观察影像学改变、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45例患几随访6~21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均在固定后5~7周(平均6周)达临床愈合.7例出现患肢软组织并发症,包括臀部压疮,足背及跟腱部表皮坏死等,经局部换药及拆除外固定后均愈合.随访期间原重叠、成角及倒方移位者经自身塑形改造,患肢均恢复正常力线关系及骨结构.根据Flynn临床疗效标准,优35例,良8例,可2例.结论:踝背伸位桥式钢丝夹板外固定治疗低龄儿童(6岁以内)股骨干骨折安全可行,操作简单,疗效满意,值得基层医院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Colles骨折不同外固定方法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Colles骨折不同外固定方法腕关节功能恢复和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至2006年10月采用塑形小夹板腕轻度背伸位或中立位固定(A组)、塑形小夹板腕掌屈位固定(B组)、石膏腕轻度背伸位或中立位固定(C纽)3种不同外固定方法治疗Colles骨折275例。其中A纽95例,男6l倒,女34例,平均年龄(26.2±0.4)岁;B组90例,男61例,女29例,年龄(24.0±1.5)岁;C组90例,男65倒,女25例,年龄(25.0±2.1)岁。按Frykaman分型:A组I型25例,Ⅱ型31侧,Ⅲ型20例,Ⅳ型11例,V型3例,Ⅵ型2例,Ⅶ型2例,Ⅷ型1例;B组I型22例,Ⅱ型30例,Ⅲ型17例,Ⅳ型9例,V型4例,Ⅵ型4例,Ⅶ型2例,Ⅷ型2例;C组I型24例,Ⅱ型30例.Ⅲ型18例,Ⅳ型9例,V型4例,Ⅵ型3例,Ⅶ型1例,Ⅷ型1例。三组年龄、性别及骨折类型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三组治疗后腕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访6~18个月,A组腕关节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率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塑形小夹板腕轻度背伸位或中立位固定治疗Colles骨折有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双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踝后外侧及内侧双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21例三踝骨折患者。记录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切口均愈合,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骨折均骨性愈合,时间3~7个月。术后3个月,2例因不配合术后锻炼,踝关节背伸10°~15°、跖屈20°~30°;其余19例踝关节背伸20°~25°、跖屈40°~45°,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患者均可完全负重行走。结论 采用踝后外侧及内侧双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腕背伸位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采用腕背伸位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效果及解剖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对134例移位的Colles骨折采用手法复位腕背伸位石膏外固定。结果:经过5—36个月,平均14个月的随访,全部获骨折愈合,根据Samnicnro^[4]综合评定,优良率达93.3%。结论:认为使用手法复位腕背伸位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可以维持良好的位置,获得最佳的腕关节功能,而并发症最少。  相似文献   

9.
伸肘位石膏夹板固定治疗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时恩 《中国骨伤》1994,7(5):23-24
伸肘位石膏夹板固定治疗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363000)金时恩笔者自1987年开始,对不稳定的肱骨踝上骨折以及肱骨远端全骺分离,在复位后采用伸肘位石膏夹板固定,取得满意的效果,兹介绍如下。一般资料本组19例中男15例,女4例;最大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治疗42例三踝骨折患者。记录骨折愈合情况、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12~18周。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者均能完全负重行走,踝关节背伸20°~28°、跖屈40°~48°;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优35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92.8%。结论 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术中操作方便,视野清楚,便于骨折的复位与固定,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32例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中空螺钉固定,外侧副韧带损伤采用带线铆钉在韧带附着点予以固定修补治疗,术后均予石膏托固定踝关节于90°背伸轻度外翻位,2周拆线并扶双拐带石膏托下地不负重行走,6周后去除石膏,支具保护下部分负重行走2周,8周后完全负重。术后参照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的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2例均获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个月,全部病例跖骨骨折获得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5周(8~24周)。参照AOFAS踝与后足的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18例,良14例。结论:利用中空螺钉固定加带线铆钉修复能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踝部骨折的治疗方法,强调外踝、下胫腓联合的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重要性,并分析如何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法:1996年-2000年期间手术治疗不稳定性踝部骨折43例。结果:经6-36个月随访,优良率达88.38%。结论:(1)对不稳定性踝部骨折,手术治疗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2)重视外踝与腓骨的整复;(3)正确处理下胫腓联合分离并在术后3个月应取出内固定材料;(4)解剖复位,可靠的内固定,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是提高疗效、减少和预防创伤性关节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拇指前臂轴线位石膏外固定在治疗第l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患者分别给予拇指前臂轴线位以及常规拇指外展位石膏外固定治疗.两组分别观察疗效。[结果]愈后功能恢复优良率SPSS软件包统计学分析,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拇指前臂轴线位石膏外固定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有利于拇指愈合功能恢复,对预防第1掌腕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两项随机对照试验得到的证据显示,踝部骨折时,与螺钉贯穿四层骨皮质固定法相比,只固定三层骨皮质已足够.但是,两种固定方法何者出现复位丢失的几率更高,目前仍不确定.一项小样本的研究显示采用三层骨皮质固定法治疗的患者术后3个月时功能评分要略优于采用四层骨皮质固定法治疗的患者,但术后1年时两种固定方法间无差异.对于踝部背伸功能的恢复和并发症(二次手术、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种治疗方法间无显著差异.目前仍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来证实这些结论.  相似文献   

15.
Colles骨折的腕背伸位石膏固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组报告采用腕关节背伸位固定治疗Colles骨折100例,并就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讨论:其中有移位的72例获得平均11个月的随访,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根据综合评定,优良率达91.6%,作者认为使用手法复位后腕关节背伸位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可以维持良好的骨折整复位置,获得最佳的腕关节功能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腕舟骨骨折是腕部常见的骨折。石膏管型外固定是治疗新鲜舟骨骨折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关于石膏固定的位置一直存有争议。大部分学者认为,传统腕关节背伸20°~30°功能位固定后对关节活动影响较小,是最佳的固定位置。然而有些学者提倡轻度掌屈位固定,他们认为腕关节处掌屈位时更有利于骨折块的复位和稳定心,国内也有学者提出掌屈位固定的愈合率要高于背伸位。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踝部骨折的体会天津市河东骨科医院(天津300250)中志刚,闫淑芬,朱天荣,刘雪萍,常万云(指导)踝部骨折是一种较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4.1%。我院自1993年6月~1995年3月,采用手法复位、超踝关节小夹板固定,治疗踝部...  相似文献   

18.
背景:足踝部创伤可导致患者较长时间的踝部制动及术后软组织粘连,易造成腓肠肌挛缩,从而诱发创伤后马蹄足。若不及时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容易引发跖腱膜炎、外翻、获得性平足症、前跖痛等并发症。目的:探讨腓肠肌腱膜切断松解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腓肠肌挛缩型马蹄足的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通过腓肠肌腱膜切断松解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腓肠肌挛缩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24~55岁,平均44.3岁。术前对所有患者伸膝及屈膝90°时的踝关节背屈角度进行测量,确诊为踝关节骨折术后腓肠肌挛缩。采用改良的Strayer手术对腓肠肌松解。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患足功能。术后再次对伸膝及屈膝90°时的踝关节背屈角度进行测量并与术前比较。结果:2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个月。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无腓肠神经损伤,无明显疼痛不适。伸膝状态下踝关节背屈角度由术前的0.9°±3.4°恢复到术后的13.6°±2.4°(P<0.01)。术后AOFAS踝-后足评分为(80.9±5.7)分,与术前(57.6±6.4)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踝关节骨折后并发的腓肠肌型马蹄足,腓肠肌腱松解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踝部骨折的治疗及距骨生物力学观察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本组通过离体小腿标本,对距骨在踝部骨折中生物力学关系做简要观察,并对95例踝关节骨折治疗后的临床及X线加以分析。其中65例进行了随访,认为踝关节骨折不论手法复位外固定或手术复位内固定,均应注意距骨在踝穴内解剖关系,并注意下胫腓关节间隙距离。恢复踝穴和距骨的解剖关系是极为重要的治疗标准  相似文献   

20.
Barton骨折手法复位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作者通过Barton骨折模型,利用压力传感器测定骨折端压力,证实Barton骨折的手法整复原则。方法:采用4例正常青年新鲜上肢标本,采用压力传感器,直接置于骨折断端,分析不同的固定角度对骨折端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掌侧型Barton骨折在掌屈位时压力随固定角度的增大而增大,背伸位固定时随固定角度的增大而减小,旋后位时骨端压力比旋前位时明显增大;背侧型Barton骨折则相反。表明复位固定与受伤方向相反。断裂其对侧腕掌或腕背韧带后发现骨折断端压力变化不稳定。结论:背侧型骨折应固定在背伸位、前臂旋前位时角度越大越稳定,掌侧型骨折应固定在掌屈位、前臂旋后位时角度越大越稳定。断裂其对侧腕掌或腕背的韧带以后骨折断端的稳定性值得怀疑,大多应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