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病例介绍患儿,女,6个月。因出生后面色苍白,进行性加重,偶有发热、腹泻,于1998年7月10日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差,全身皮肤苍黄、浅表淋巴结末触及,口唇、睑结膜、甲床苍白。肺(一),心率130次/min,律齐,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腹软,肝剑突下3cm,右肋下2cm,质地中等,边缘钝。脾未触及。Hb50g/L,RBC158×1012/L,WBC6.8×109/L,N0.37,L0.63,BPC441×109/L,Ret0.1%。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粒∶红=20∶1,粒系…  相似文献   

2.
11例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PRCA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治疗有效7例,无效4例.其中死亡3例,分别死于胸腺瘤转移、消化道大出血、感染。结论:PRCA发病与免疫因素有关。治疗在广泛应用类固醇激素的情况下,环孢素A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5例临床分析陕西省人民医院王岐山,侯冰,陕西710068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是再障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少见。1985年以来我科先后收治15例,现临床分析如下。临床资料诊断标准采用《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一...  相似文献   

4.
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 PRCA)是一种以贫血、网织红细胞减少和骨髓红细胞系造血不良而粒细胞、巨核细胞系生成并无异常为特征的血液病。自1922年 Kaznelson 首次报道后,本病报道日渐增多。其发病率约占再障总数的3%,分类亦日趋详尽(见表)。本文重点讨论获得性纯红再障。  相似文献   

5.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是以骨髓红系造血衰竭为突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部分患者还伴有白细胞和(或)血小板轻度减少,但骨髓粒系和巨核系比例不减少,仅红系比例显著减低,甚至缺如。PRCA分为先天性(如Diamond-Blackfan综合征)和后天获得性,而后天获得性又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本文报道我院二例获得性PRCA患者,并文献复习提高大家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环孢素A治疗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7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细胞功能紊乱介导的造血抑制是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Pureredcellaplasia,PRCA)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1〕。据此 ,我们采用以T淋巴细胞为主要作用靶点的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cy closporineA ,CsA)治疗了 7例PRCA患者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7例PRCA患者均为我科 1 999~ 2 0 0 0年期间住院患者 ,其临床表现、外周血常规、骨髓象特征均符合PRCA的诊断标准〔2〕。临床资料详见表 1。1 .2   治疗方法CsA为新山地明胶囊 (瑞士Sandoz制药公司 )或…  相似文献   

7.
1922年Kaznelson首次提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为了解该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征,现对我院收治的18例获得性PRCA患者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女各9例。年龄:<14岁2例,14~65岁16例。按标准18例均符合PRCA诊断。病因:胸腺瘤3例,药物2例(服APC、氯霉素各1例),妊娠、染发(间断染发10年)各1例,11例原因不明。病  相似文献   

8.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导致贫血多见,但导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纯红再障)病例少见。本文报告1例HIV感染导致纯红再障病例,并进行1年随访。 1临床资料 某男,24岁。入院前7天饮酒后出现面色苍白,活动后感心悸、气促、呼吸困难、全身乏力明显等症状。4天前于院外就诊。检查示贫血(血红蛋白45g/L),并行骨髓穿刺检查(报告未见),予以输注红细胞悬液后症状好转。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42岁。1996年11月因左侧肢体运动障碍伴头痛头晕于天津市环湖医院行头颅CT诊断脑梗死,同时发现Hb 50 g/L。给予针对脑梗死治疗1周后,患者于1996年11月11日转入我科。经临床、实验室、骨髓细胞学、胸腹CT等检查诊断为:①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②右侧多发性脑梗死。给予泼尼松(60 mg/d)、康力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主要血型不合骨髓移植(MIc- BMT)后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 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 对3 例MIc- BMT 后PRCA 的临床及实验室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并与9 例对照组(8 例血型相合,1 例次要血型不合) 进行比较。结果 3 例PRCA发生于MIc- BMT后8 周内,伴有较高的血型凝集素滴度;未治疗的PRCA 骨髓中幼红细胞比例在0.05 左右,网织红细胞计数≤0.001 ;骨髓植活时间、血小板数、骨髓中粒细胞与巨核细胞在MIc- BMT 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MIc- BMT 后8 周内输血量明显增多。结论 MIc- BMT 后PRCA有显著的临床与实验室特点,其发生的主要机理可能为受者血型凝集素对供者红系前体细胞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1病历资料患者女,45岁,以“乏力、恶心、间断发热1个月,黄染23 d”于2020-08-03入我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确诱因出现畏寒发热、体温最高38℃,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腻、恶心、呕吐数次胃内容物,家附近诊所静点氨曲南,2 d后热退、余症状未见好转,尿色逐渐加深。23 d前发现周身皮肤黄染,就诊于当地县医院,化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424 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334 U/L、总胆红素(TBIL)115.70μmol/L、甲型肝炎病毒(HAV)抗体61.17s/co,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22%、凝血酶原标准化比值(INR)3.03,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33岁,主因"间断大便带血5个月,面色苍黄、乏力、心悸1月余",于2007年5月8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个月余顺产第2胎后,间断出现大便带血,每天1~2次,量不多,伴有肛周疼痛,自行局部应用"痔疮膏"治疗,便血无明显改善.1个月前,患者开始出现面色苍黄、乏力、心慌等症状,在外院查血常规:WBC8.1×109/L,Hb56g/L,BPC50×109/L,网织红细胞计数(Ret)0.018,给予"复方阿胶浆、速力菲、叶酸、维生素B12"等药物治疗2周,复查血象Hb降至41g/L,在当地医院因输血治疗时无法鉴定血型而来我院.  相似文献   

13.
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1990-01~2003-04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确诊为PRCA的35例患者,根据免疫学指标分为Ⅰ组(异常组)17例,Ⅱ组(正常组)18例。去除原发病后所有患者都给予联合药物治疗[雄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或)糖皮质激素]。结果Ⅰ组中9例患者出现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例倒置,11例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升高,6例出现白细胞介素-2升高,治疗有效率70.6%,部分患者免疫学指标趋于正常。Ⅱ组治疗有效率86.7%。对复发病例原方案再次治疗有效。结论免疫异常是PRCA发病的主要机制,免疫抑制治疗多数有效,复发后再治疗仍有效。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 ,80岁。因乏力、面色苍白 3年 ,近半年加重于 2 0 0 1年 4月 17日入院。发病时曾在我市某医院诊疗 ,当时血常规 :白细胞 4 4× 10 9/L ,血红蛋白 71g/L ,红细胞2 0× 10 12 /L ,血小板 117× 10 9/L ,血清铁蛋白 >5 0 0 μg/L(正常参考值 12~ 12 0 μg/L) ;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 ,G/E为 2 4 1∶1,红系增生减低 (为 0 0 2 9) ,粒系比例增高 ,浆细胞0 0 0 5 ,为成熟型 ,未见幼稚浆细胞 ,巨核及血小板易见 ,考虑为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PRCA) ,但长期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 ,乏力加重、体重减轻而来院治疗。查体 :体温37…  相似文献   

15.
我们采用环孢霉素 A( Cs A)联合红细胞生成素 ( Epo)治疗对糖皮质激素无效的慢性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简称纯红再障 ) 3例 ,均达到基本治愈 ,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 1 女 ,36岁。因进行性乏力曾在院外查血常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降低 ,而白细胞及血小板正常 ,曾给予叶酸、维生素 B12 、铁剂及输血治疗。入院时体检 :重度贫血貌 ,皮肤、巩膜无黄染 ,发育正常 ,浅表淋巴结及肝脾不大 ,胸骨无压痛。血常规红细胞 1 .54× 1 0 12 /L,血红蛋白 44g/L,红细胞平均容积 ( MCT)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的含量 ( MCH)均正常 ,白细…  相似文献   

16.
大颗粒淋巴细胞(LGL)是淋巴细胞的一种亚群。正常情况下,LGL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0%~15%。根据功能和免疫表型,LGL可分为:①CD3+LGL,代表活化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②CD3-LGL,代表自然杀伤细胞。而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arge granular lymphocytic leukemia,LGLL)就是起源于这两类细胞的克隆性疾病。临床分为T细胞型LGLL和NK细胞型LGLL,无论T细胞或NK细胞亚型临床上均可表现为惰  相似文献   

17.
党惠兵 《山东医药》2007,47(26):101-101
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纯红再障)指骨髓中红系细胞显著减少或缺如所致的一种贫血,常合并胸腺瘤。1998—2005年,我科采用环胞素A(CsA)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获得性纯红再障1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介绍 病人女,53岁。8年前经我院确诊为慢性肾炎,4年前确诊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长年服用百令胶囊、潘生丁、尿毒清,间断行血液透析,病情稳定。1年前突然乏力、胸闷加重,于2004—02—13急症入院。查体:T37.2℃,BP155/95mmHg,重度贫血貌,皮肤黏膜无黄染、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BA)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转归,进一步探讨DBA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和文献复习的方法,对9例DBA患者进行研究。结果:9例DBA患者中,5例伴发先天畸形,4例身材矮小。初诊时Hb为(26~57)g/L[(43.3±10.7)g/L],MCV为80.3~112.5fl,网织红细胞比例均<1%,其中8例<0.5%,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正常。66.7%患儿为O型血。全部病例骨髓检查红系增生低下0.5%~1.0%。7例患儿B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6例患儿NK细胞比例降低或为正常低限。治疗以单纯激素口服为主,失访1例,余全部病例均对激素治疗完全有效,其中3例现已完全缓解。结论:本病为少见先天遗传性疾病,起病早,贫血重,多伴发身体畸形。诊断的主要指征是红细胞、Hb、网织红细胞比例减少及骨髓红系增生低下,而粒系及血小板增生正常;次要指征为婴幼儿期发病,并发先天畸形及身材矮小。本病国内临床诊断主要为排他性诊断。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起效快,治疗反应率高,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艾滋病合并人微小病毒B19(HPV B19)感染导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部收治的5例艾滋病合并HPV B19感染导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艾滋病患者中,男性4例,年龄14~43岁;2例接受ART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