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颈部迷走神经干电刺激对癫大鼠行为及额叶、海马、杏仁核脑区放电的影响 ,为迷走神经刺激 (VagusNerveStimulation ,VNS)抑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脑立体定位手段 ,将电极埋入大鼠脑部双侧额叶皮质、海马和杏仁核 ,记录VNS前后由红藻氨酸 (KA)诱发复杂部分性癫大鼠脑电变化并观察动物行为的改变。结果 :VNS后大鼠癫强直 阵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首次发作潜伏期延长 ,癫发作平均持续时间缩短 ;VNS尤其对杏仁核放电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VNS能有效抑制KA诱发的复杂部分性癫发作 ,并且杏仁核可能是抑作用的关键核团  相似文献   

2.
快速点燃海马杏仁核建立癫痫鼠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快速建立实验性癫痫动物模型。方法 17只大鼠右侧海马和11只鼠右侧杏仁核均埋植电极,用IS-2型智能刺激器,以200-600μA电脉冲刺激点燃海马杏仁核。结果 电刺激可诱发痫性发作和后放电,痫性行为分为五级,后放电呈高幅棘波。在过程中,可记录到两种脑电活动:痫性脑电活动和自发性痫性脑电活动。随着电刺激次数的增多,发现Ⅱ、Ⅲ级痫性行为伴随较短的后放电时程,Ⅳ级上以痫性行为伴随较长的后放电时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定量研究颈迷走神经刺激对大鼠癫痫形成速度及杏仁核放电的影响。方法 用频率 16 Hz,波宽1.0 ms,串长 10 s,串隔 7min,强度 3.0 m A的恒流脉冲电刺激 18只大鼠的左颈迷走神经 ,同时用强度 0 .4m A的恒流脉冲电诱发刺激大鼠的杏仁核。以 18只仅刺激杏仁核的大鼠作对照 ,观察其癫痫行为及杏仁核放电情况。结果 实验组有 16 / 18只大鼠被点燃 ,对照组有 17/ 18只点燃 ,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比之于对照组 ,实验组点燃所需杏仁核平均刺激次数及杏仁核平均后放电阈值均显著增高 (P<0 .0 5) ,但杏仁核平均后放电时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结论 迷走神经刺激虽最终难以阻断大鼠点燃的发生 ,但可减缓大鼠点燃发生速度 ,提高杏仁核后放电阈值。其抗痫效应可能主要与提高全脑抑制水平 ,抑制痫性放电扩布有关 ,而对痫灶本身放电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红藻氨酸 ( KA)诱导大鼠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的 EEG特点以及可能的电生理起搏点位置。方法 在立体定位指引下 ,将 EEG记录电极植入 1 2只大鼠双侧海马、额叶皮质或杏仁核中 ,其中 8只为实验组 ,4只为对照组。手术后 1周在大鼠清醒状态下 ,连续描记 KA或盐水注射后 EEG 1 2 0 min,观察 EEG波形、波幅以及频率的变化特点并记录每次电发作的起搏点位置。结果  ( 1 ) KA注射后大鼠 EEG表现出多种形式的放电波形 ,典型波形有单棘波、多棘波、多相棘波、正相棘波、棘节律、节律性慢波、棘慢波等。 ( 2 )大鼠在凝视发作以及自动症发作时海马、杏仁核和额叶皮质均有异常放电。 ( 3) KA注射后大鼠电发作起搏点不固定。 ( 4 )各导放电频率多数情况下一致 ,偶有不一致现象。 ( 5 )存在亚临床放电。结论  ( 1 ) KA注射后大鼠 EEG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电发作活动 ;( 2 )大鼠在复杂部分性发作过程中不仅有边缘系统参与 ,也有边缘外额叶皮质参与 ;( 3)KA模型中 ,电发作起搏点不固定 ,KA注射后大鼠脑内可能存在一个异常的神经元网络 ,在网络中存在放电不均衡现象。  相似文献   

5.
癫痫发作过程中迷走神经刺激对癫痫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我们以前的研究发现大鼠海马神经元对刺激的敏感性在癫痫发作过程中是变化的,并且与神经电活动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密切相关。本研究观察在癫痫发作过程中迷走神经刺激(vagal nerve stimulation,VNS)对癫痫的抑制作用。方法在青霉素诱导的大鼠癫痫模型上,通过记录皮层脑电图和下肢肌电图观察癫痫发作情况,电刺激左侧颈部迷走神经,观察VNS对癫痫的抑制作用。结果VNS对癫痫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同时发现VNS对癫痫的抑制作用在癫痫发作过程是不同的,癫痫发作开始阶段VNS的抑制作用较强,随着癫痫发作的发展,其抑制作用逐渐减弱。结论大鼠癫痫发作过程中大脑对VNS的敏感性是不同的,随着癫痫的发展,VNS对癫痫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6.
目的 我们以前的研究发现大鼠海马神经元对刺激的敏感性在癫痫发作过程中是变化的,并且与神经电活动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密切相关.本研究观察在癫痫发作过程中迷走神经刺激(vagal nerve stimulation,VNS)对癫痫的抑制作用.方法 在青霉素诱导的大鼠癫痫模型上,通过记录皮层脑电图和下肢肌电图观察癫痫发作情况,电刺激左侧颈部迷走神经,观察VNS对癫痫的抑制作用.结果 VNS对癫痫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同时发现VNS对癫痫的抑制作用在癫痫发作过程是不同的,癫痫发作开始阶段VNS的抑制作用较强,随着癫痫发作的发展,其抑制作用逐渐减弱.结论 大鼠癫痫发作过程中大脑对VNS的敏感性是不同的,随着癫痫的发展,VNS对癫痫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下丘脑乳头体上核内转染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基因后对海人藻酸(KA)致痫大鼠皮层脑电产生的影响,从而为难治性癫痫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方法在右侧杏仁核内注射KA制备癫痫动物模型作对照,GABA基因转染组则利用仙台病毒(HVJ)-脂质体转染法预先在下丘脑的乳头体上核内转染被脂质体包被的GABA受体基因,48h后在杏仁核内注射KA,两组大鼠分别进行皮层脑电测定。结果KA致痫组大鼠脑电在尖波的背景上出现持续性放电,GABA转基因组大鼠则以散发的尖波、棘波以及阵发性放电为主,出现持续性放电的时间明显缩短。结论下丘脑内转染GABA受体基因后可以抑制癫痫发作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海马局部给药建立颞叶癫痫模型方法及其行为、形态学、脑电和影像学改变。方法 通过立体定向术向大鼠海马局部注射海人酸fKA)建立颞叶癫痫模型。观察其行为学、形态学、脑电和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 KA注入海马后模型大鼠麻醉清醒后有典型癫痫发作表现:凝视、湿狗样抖动、口的咀嚼运动、点头、肢体阵挛等,随后表现为阵发性旋转,并身体立起、向上窜跳、跌倒、四肢抽搐,约8h后发作停止,逐渐恢复到正常大鼠状态。以后每周发作1-2次,主要为Ⅳ~Ⅴ级。同时有额叶皮层和海马的癫痫放电脑电图及病理、影像学表现。结论 大鼠脑内局部注入KA后癫痫发作明显,其行为表现、海马病理改变、脑电及影像改变类似人类颞叶癫痫.可作为较好的研究颞叶癫痫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耳甲腔)迷走神经耳支电刺激(ta-VNS)与迷走神经电刺激(VNS)对药物难治性癫痫(RE)大鼠癫痫发作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采用氯化锂-匹鲁卡品制备颞叶癫痫大鼠,苯巴比妥钠(PB)诱导筛选RE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建模时用生理盐水代替匹鲁卡品)、RE组(不做刺激处理)、RE+ta-VNS组(经皮迷走神经耳支刺激)、RE+假ta-VNS组(耳甲腔处安置电极片但不通电)、RE+VNS组(迷走神经刺激)和RE+假VNS组(植入迷走神经刺激电极但不通电)。4周刺激结束后比较各组大鼠发作频率,断头取脑制作海马切片行Nissl和TUNEL染色观察各组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和损伤凋亡情况。结果 1 RE+ta-VNS组和RE+VNS组癫痫平均发作频率分别减少72.0%和80.7%,均与RE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RE+ta-VNS组和RE+VN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RE+假ta-VNS组、RE+假VNS组和RE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 Nissl和TUNEL染色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RE组、RE+假ta-VNS组和RE+假VNS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严重,RE+ta-VNS组和RE+VNS组损伤较轻,RE+ta-VNS组和RE+VN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a-VNS和VNS均可显著低RE大鼠的癫痫发作次数、减轻海马神经元的损伤,两者的效果接近,但是ta-VNS具有无创性、副作用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定量研究颈迷走神经刺激对大鼠癫痫形成速度及杏仁核放电的影响。方法用频率16Hz,波宽1.0ms,串长10s,串隔7min,强度3.0mA的恒流脉冲电刺激18只大鼠的左颈迷走神经,同时用强度0.4mA的恒流脉冲电诱发刺激大鼠的杏仁核。以18只仅刺激杏仁核的大鼠作对照,观察其癫痫行为及杏仁核放电情况。  相似文献   

11.
<正> 癫痫持续状态是神经系统常见的急危重症,持续的癫痫发作可导致脑损伤,其主要损伤部位在海马。因此,海马神经元保护成为延缓或逆转癫痫病理过程,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电刺激海马或杏仁核可点燃癫痫,刺激小脑、迷走神经可埘抗癫痫发作,据此学者们推测机体内存在着一个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我保护系统。癫痫发作引起脑细胞坏死的同时,也激活了这个系统以对抗痫性损伤。癫痫患者脑细胞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下丘脑乳头体内兴奋性刺激对于颞叶癫痫脑电变化的影响。方法 利用HVJ-脂质体转染法在下丘脑乳头体内转染兴奋性氨基酸受体亚基GluR2Q,研究其对于海人酸(kainic acid,KA)诱发的癫痫模型脑电变化的影响。结果 GluR1Q基因转染组大鼠癫痫连续性放电的开始时间明显早于KA对照组,且持续时间较KA对照组明显延长。结论 下丘脑内GluR2Q基因转染能提高其兴奋性,并促进癫痫波在海马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致病后雌性大鼠血清及海马雌二醇(E2)和孕烯醇酮(PREG)水平的动态变化,研究海马E2水平与癫痫发作严重程度的关系. 方法 选择动情期雌性大鼠制备海人藻酸(KA)经杏仁核点燃的癫痫模型,观察大鼠癫痫发作的行为学表现.应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分别检测癫痫发作后0、1、2、3、4、5、6、12和24 h的大鼠以及经杏仁核注射生理盐水后相应时间的大鼠血清及海马组织E2和PREG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杏仁核注入KA后5~10min大鼠均出现痫样发作,3 h达峰值,随后呈下降趋势.致痫后的大鼠血清E2水平无明显变化,但海马E2水平在癫痫发作后1 h开始上升,4 h达峰值,随后呈下降趋势,12 h恢复至对照水平,1~12 h相邻时间点E2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随着大鼠的癫痫发作程度的加重,海马E2水平逐渐升高,进行相关性检验后发现.海乌E2水平与癫痫发作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2=0.646,P<0.05).致痫前及致痫后24 h内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海马的PREG水平没有明显变化. 结论 癫痫发作后大鼠海马E2水平的动态变化与癫痫发作程度相关.癫痫发作可以诱导大鼠海马局部E2的合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定量研究迷走神经刺激(VNS)对大鼠杏仁核部分点燃和全面点燃的抑制作用差异.方法用强度3.0 mA的恒流脉冲电刺激2组动物(各15只)的左侧颈迷走神经干,观察发作抑制率(SIR)、平均行为级数下降比(MBSDR)、平均后放电时间下降比(MADTDR)和平均后放电阈值上升比(MADTIR)的组间差异.结果除MADTIR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外,其余各指标组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VNS对大鼠全身性发作的发作频率和强度的抑制作用强于对部分性发作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24h动态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了解动态脑电图对癫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2名诊断癫痫,可疑癫痫及发作性晕厥病人行24h动态脑电图检查,并在一周内做脑电图或脑电地形图检查作为自身对照,结果:发现全部病人组AEEG痫放样电检出率明显高于EEG/BEAM组,在癫痫发作类型中,以复杂部分性发作AEEG痫样放电阳性率明显高于EEG/BEAM组,睡眠期痫样放电检出占有痫样放电患者56/67(84%),主要出现在NREM-Ⅱ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迷走神经→延髓内脏带(MVZ)→杏仁中央核的儿茶酚胺能通路是否参与了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抑制癫痫的调节;是否存在由迷走神经→延髓内脏带→海马的直接投射参与抑痫。方法 将逆行追踪剂WGA—HRP注入大鼠—侧杏仁中央核或腹侧海马,48h后,给予迷走神经刺激,观察MVZ内WGA—HRP逆行标记的细胞、Fos蛋白、TH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杏仁核注射组大鼠MVZ内可见HPR/Fos/TH二重标记的细胞;海马注射组MVZ内未见HRP逆标神经元,但HRP逆行标记与Fos阳性双重标记细胞出现存隔区和下丘脑室旁该。结论 提示迷走神经→延髓内脏带→杏仁中央核的投射通路直接参与VNS抑痫过程,而且与儿茶酚胺能神经元有关;迷走神经→延髓内脏带→隔区、下丘脑室旁核中继至海马的间接通路也参与了抑痫。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杏仁核注射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诱导的大鼠边缘叶发作模型,检测特异性脑电活动和脑血流与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关系,以及黄芩苷对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脑立体定位注射技术,杏仁核注射KA诱导癫痫发作,以深部电极持续记录脑电和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记录局部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发作1h后静脉注射30mg/kg安定终止发作,TUNEL染色观察应用黄芩苷和非用药组海马神经元的变化。结果:药物注射15—20min后动物均有癫痫发作,脑电图有高频高波伏丛集棘波,发作终止8h时,同侧海马CA3区出现TUNEL染色阳性细胞,24h达高峰,72h下降。黄芩苷治疗后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发作前后r—CBF无明显变化。高频高波伏丛集棘波时程越长,CA3区TUNEL染色阳性细胞越多。结论:癫痫发作导致选择性海马CA3区神经元凋亡,可能与特异性脑电活动有关,但与脑缺血无关。黄芩苷对癫痫发作导致的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大鼠海马内注射内皮素(endothelin,ET)-1是否导致大鼠痫性发作和海马硬化.方法 立体定位在成年大鼠海马CA3区内分别注射1 μL ET-1(200 pmol,15只)、海人酸(kainate,KA 5 pmol,15只)或磷酸盐缓冲液(PBS,0.01 mol,8只),观察大鼠行为学、脑电及对侧海马病理学改变.结果 海马注射PBS后大鼠未见痫性发作,脑电图呈10~15 Hz、150-200μV基本节律.注射ET-1或KA 2 h内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痫性发作和脑电图异常改变(尖波或尖慢波),KA组3-5级发作率高于ET-1组(86.67% vs 16.67%,P<0.05).部分ET-1和KA组大鼠在给药后2~3周可见癫痫样发作行为学改变.与PBS组比较,El-1和KA组给药后48 h对侧海马各区Nissl染色细胞数明显减少,GFAP表达增强(P<0.05);给药后30 d,对侧CA3区和门齿区苔藓纤维出芽评分高于PBS组(P<0.05).结论 海马注射ET-1可以导致大鼠癫痫样行为改变和海马硬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青霉素癫痫模型痫性放电能否被引导电极转道至异体大鼠脑内并致痫。方法实验大鼠海马局部注射青霉素建立癫痫模型,通过引导电极拟将痫性放电导入异体大鼠同侧海马,观察实验大鼠的行为学、脑电图变化。结果致痫组、痫能导出组12只大鼠全部点燃,痫能导入组6只大鼠亦出现痫性发作,痫能导出组痫性发作时程缩短,致痫组、痫能导出组、痫能导入组大鼠脑电图均可记录到痫性波;对照组、电极组无痫性发作。结论实验性痫性放电可通过引导电极在异体大鼠脑组织间传导,脑内痫性放电有可能被电极导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移植至致痫鼠后的存活、迁移及其对癫痫鼠脑电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GFP转基因小鼠BMSCs,移植至青霉素致痫鼠的右侧海马内,比较移植后1w、2w、4wBMSCs在脑内的存活和迁移情况及大鼠脑电改变。结果 BMSCs可以在致痫鼠脑内存活和迁移,随移植时间延长,细胞存活数逐渐减少(P〈0.01);BMSCs移植可减少癫痫大鼠脑电的痫性放电,降低癫痫波波幅。结论 BMSCs移植于青霉素诱发的癫痫鼠脑内后能够存活、迁移,并能够改善癫痫鼠的脑电生理功能,提示干细胞移植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癫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