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王永宏教授治疗顽固性带下病的经验。方法通过跟随王永宏教授临诊与学习王永宏教授的医案,并结合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用药特点等方面分析总结导师治疗带下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结果王永宏教授治疗顽固性带下病多以"湿""瘀""虚"立论,认为"瘀能滞湿,湿能生瘀""无虚不生湿,无湿不作带""久病多瘀,久病必虚",湿、瘀、虚三者恶性循环,互为因果,治疗上以祛湿、活血、扶正为基本治疗原则,随证加减。结论王永宏教授治疗顽固性带下病设方平易,用药纯和,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值得进一步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认为带下病病因以"湿"、"寒"、"虚"为主,采用"温补中焦"之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思想.傅青主在《傅青主女科》中认为带下病病因以"湿""热"为主,治疗上采用疏肝、健脾、利湿、清火等多种治法.李东垣与傅青主对带下病的认识,均具有强烈的自身特色,在带下病的论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戴阳"辨析     
在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专业术语的规范越来越显得重要,而目前中医界对戴阳的认识,尚无确切的定义。如《中华医学大辞典》认为戴阳是“阳气上越而面赤也。《中医大辞典》则认为戴阳有两个含义:“戴阳,证名。指以面颧色淡红如妆,游移不定为特征,下真寒而上假热的危重病证。多因下元虚衰,真阳浮越所致……参之阴盛格阳条。亦可由阳气怫郁在表所致”。七版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则把戴阳等同于阴盛格阳,虚阳浮越,并把戴阳当作一个具体的证候:“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是因久病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阴盛格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从虚、湿、热、郁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经验。文中指出慢性腹泻病因病机复杂,往往多因素相互作用,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病机以虚、湿、热为主,或兼肝郁;其中虚为脾气虚、脾阳虚和肾阳虚。在治疗中还需适当运用"逆流挽舟""通因通用"和收涩等方法,结合经典方剂及引经药,往往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5.
孙世竹  孙伟 《北京中医药》2005,24(6):346-348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慢性进展的主要病机特点在于虚、湿(热)、瘀.其发病是在肾元亏虚、正气不足的基础上,遭受外邪或内伤等因素,致气血失和、脏腑机能失调,而产生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日久迁延,则形成本虚标实、肾虚湿瘀之证,若湿邪久恋不去酿生湿浊、浊毒等病理产物,则进入肾功能不全及尿毒症阶段.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三急下"病证辨治,皆为救阴而设.阳明邪实火热伤津、少阴正虚津亏火旺,两者虽病变因机有别,虚实病证有异,一为邪实致虚,一为因虚致实,但热盛火旺、阴津亏虚则一.故宜急下火热实邪以存虚亏之阴津.  相似文献   

7.
浅议傅青主对妇人带下病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青主为明末清初的医家,其著作《傅青主女科》把妇人带下病概括为白带下、青带下、黄带下、黑带下、赤带下。傅氏认为带下俱是湿证。带下病是因带脉不能约束而致。带下病虽无疼痛之苦,而有暗耗之害,是因气不能化为经水,加上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所致。现就五种带下病的辨证施治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笔者临床对该病略有体会,现介绍验案3则如下. 1 病机概要 带下病形成的病因病机虽很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1)脾虚肝郁:《傅青主女科》谓:"凡脾气之虚,肝气之郁,皆能致之."即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影响脾的运化水湿功能,脾虚不运,水谷精微不能上输而化生气血,反聚为湿流注下焦,伤及冲任二脉,带脉失约.或因脾虚湿盛,反而侮肝,肝郁生热,湿热下注而形成白带.(2)肾气不足:下元亏损,房事多劳、纵欲无节,伤及肾气,而使带脉失约、冲任不固而形成.(3)或因感受湿毒而引起者,如《巢氏诸病源候论》谓:"带下者由劳伤过度,损伤经血,致令体虚受风冷,风冷入胞络,波其血元所成也."《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谓:"若有带下如泔水腥秽臭者,湿热盛也."论证了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或洗洁用具不洁,湿毒之邪乘虚内侵,损伤任、带二脉,而为带下病.  相似文献   

9.
多数医家辨治带下病喜从脾肾考虑,临床治疗带下病的常用方法为健脾补肾、清热祛湿,常用党参、白术、山药、甘草等药物。《傅青主女科》带下病的辨证大都与肝经相关,强调肝脾功能失调,认为"湿热留于肝经,因肝气之郁也",提出调肝也是治疗带下病的重要大法,在治疗带下病的方剂中,大多加有柔肝、清肝的药物,如白芍、柴胡、栀子等。  相似文献   

10.
"虚火"浅析     
马永刚 《河南中医》2007,27(2):10-11
火有虚、实之分,虚火又有阴虚、阳虚之别。《景岳全书.虚火论》将虚火分为“阴虚有热”和“阳虚有热”两类。诸多医家分别从理论上对“阴虚之虚火”、“阳(气)虚之虚火”进行探讨,认为:阴虚之火是阴虚失敛,阳无所附,妄动而成,为“阴虚火旺”;阳(气)虚之火是因阳气亏虚至一定程度,阴盛格阳,阳气虚散而成,属“阳虚失位”。并就其临床表现逐一鉴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疗原则,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衰中医病机属于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瘀血、尿毒贮留为标。辨证论治当分标本缓急,即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张琪教授认为慢性肾衰临床上以标实为主时应以降浊为主,降浊有化湿浊、泄热、解毒、活血诸法;以虚证为主时,必须以保元为主,保元主要以健脾补肾为主;如虚实挟杂、本虚标  相似文献   

12.
"久病多风"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至今,中医有不少关于久病之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论述,如"初病在气,久病入血"[1],"久病入络"[1],"久病多瘀","久病多虚","久病多痰"等,为久病从正虚、血瘀、痰浊等方面治疗提供思路和理论基础.但是,久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邪的久稽不去、反复侵袭,或风从内生,亦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不可忽视风在久病中的作用,风既可外受,又可内生,既善行数变,又可稽留不去,其致病既可为新病,也可为久病,且遍及临床各科,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13.
“痰”,为津液凝聚而成。究其原因系膏粱厚味,酿成湿浊,“聚于胃”,导致水州(脾胃)传输不利,不能运化水谷为精微,而成为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即所谓“痰因食(湿)致”,“脾(胃)为生痰之源”。究其根本为肾气(阳)之虚,不能温煦(气化)而水泛为痰。“痰”之形成,尤关于肺气之宣发肃降失职,则气逆而咳,随气逆(咳)而排出体外也。  相似文献   

14.
带下病为女子常见病,中医药治疗此病有其独特的优势。历代医家多认为其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大多从湿论治。笔者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总结出,五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带下病。治疗应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5.
带下病是妇科四大证之一,有"十女九带"说。我师汤宗明系省级名医,擅长治妇科杂症,尤为推崇傅山"带下俱是湿症"之论,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对虚与寒并、热与瘀杂、血与气滞或互为错综的棘手带下病,自拟"升阳除湿汤"与"清热利湿解毒煎",对阴道炎、宫颈糜烂、慢性盆腔炎、附件炎所致的带下病,  相似文献   

16.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经久不愈而易反复发作。常由于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临床表现以反复下腹痛、腰骶酸痛、白带增多为主,多伴有月经不调、痛经甚至不孕,属中医"妇人腹痛"、"带下病"、"热入血室"、"瘕"、"不孕"等范畴[1]。据调查本病宫外孕和不孕症的发生率与其复发次数呈正相关[2]。近代性生活不洁导致性传播疾病流行,非意愿妊娠导致宫腔操作增多,而致该病的发生呈递增趋势,且病变程度不断加重,慢性盆腔感染的病源更趋复杂,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17.
"春困"反应了机体内部存在着不能顺应自然变化,隐伏着阴阳失和、气血失调、脏腑虚弱等的亚健康状态,如不及时调整、纠正则会发展到疾病状态.所以,通过各种方法对"春困"加以及时调整纠正是必要的.通过各种保健方法不能得到改善时,可采用中医辨质治疗的方法使其及时恢复健康.通过数百例的临床观察,可分五个体质类型:即肝肾阴虚型、肝阳上亢型、痰湿内阻型、中气亏虚型、肝气郁滞型.分别使用:养阴宣困汤、潜阳除困汤、散湿祛困汤、益气发困汤、和肝解困汤治疗.  相似文献   

18.
论慢性肾衰"毒"的来源与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恩超  王钢 《国医论坛》2006,21(5):10-12
慢性肾衰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最后阶段出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肾功能进行性减退 ,代谢废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表现可以多种多样.本病可归属中医"肾劳"范畴,其某些阶段与"癃闭"、"关格"、"肾风"、"溺毒"等相类似 ,乃脾肾衰败、湿浊瘀血内阻的本虚标实之证.笔者认为就其病因及病机而言,离不开毒邪 ,而肾之生理功用正在于藏泄有度、排泄浊毒,肾衰时其泄毒之用减退乃至废用,故本病的治疗可从泄浊解毒入手,俾开启治疗肾衰之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陈海林 《陕西中医》2002,23(5):466-467
带下证的成因虽有脾虚、肾虚、肝郁、风冷、湿热 ,湿毒及房劳诸种 ,但均而言之 ,不外“虚”、“湿”二因。如脾肾气虚不能化湿 ,湿浊下注导致任带约束功能失常 ,遂为带下 ,是属内湿 ;若因经期、产后胞宫空虚 ,或久坐湿地或洗浴不洁 ,风冷湿毒入胞宫 ,伤及任带发为带下 ,是属外湿。但不论内湿、外湿郁久均能转化。如素体阳虚则从阴化寒而成寒湿带下。又如素体阳盛或某脏之阳气偏亢 (肝郁、肝火 ) ,则从阳化热而成为湿热带下。但不论何因均须伤及任带 ,导致任带虚损 ,固摄无权 ,湿浊下注胞宫始能发为带下。由此可见 ,“无湿不成带 ,无虚不生湿…  相似文献   

20.
对"湿"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肖苏 《吉林中医药》2006,26(2):9-10
湿为六淫之一,其致病有外湿和内湿之分,湿邪为患多有兼挟证。“湿热之症,脉无定体”,故湿病在辨证方面,重苔而不重脉。治湿大法以淡渗利尿为主,在临床具体应用时又当分外湿和内湿,外湿分寒湿、风湿、湿热、暑湿。湿邪留滞三焦,应本“上焦宜化,中焦宜燥,下焦宜利”的原则。临床常用的几种治法为:苦寒燥湿、益气化湿、温阳祛湿、升阳除湿、苦辛泄湿、解毒燥湿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