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毛窦是一种少见的皮肤上含有毛发的窦道。这类窦道最常见于肛门后部尾骨处背侧,称为尾部藏毛窦,又称潜毛窦、潜毛囊肿。本病发生有先天性和获得性原因。笔者自2003年来采用手术治疗尾部藏毛窦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杨玉岚  翟桂芝  王华 《中医杂志》2003,44(Z1):240-241
骶尾部藏毛囊肿和窦,是位于骶尾部皮内含有毛发的囊肿或窦道.其发病年龄平均在21岁左右.典型症状是骶尾部出现一个表浅脓肿,反复自溃或手术切开,直至获得正确诊断和治疗为止.本文报告6例,藏毛囊肿2例,藏毛窦4例,经手术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本病在我国虽属罕见,但只要诊断准确、治疗恰当,均可治愈.  相似文献   

3.
藏毛窦是指在骶尾部臀间裂的软组织内一种慢性窦道或囊肿,内藏毛发是其特征。也可表现为骶尾部急性脓肿,穿破后形成慢性窦道,或暂时愈合,终又穿破,如此可反复发作。囊肿内伴肉芽组织,纤维增生,常含一簇毛。  相似文献   

4.
正藏毛疾病是人体毛囊在皮肤的褶皱区域出现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最常见于天生的裂隙部位[1],尤其常见于骶尾部。骶尾部藏毛窦是指发生在臀裂区域的毛囊感染,常呈慢性间歇性发作,亦可表现为急性脓肿形成,很难自愈,是一种常见疾病,好发于青年,男性多于女性。1833年,Herbert Mayo首先描述了含有毛发的窦道这一概念,但直到1880年此类疾病才被Hodge suggest正式命名,在拉丁文中pilus为毛发nidus为巢,藏毛窦故由此得名[2]。  相似文献   

5.
潜毛窦(Pilonidal sinus)是在骶尾部臀间裂的软组织内生长的一种慢性窦道或囊肿,内藏毛发.可表现为骶尾部急性脓肿,穿破后形成慢性窦道,或暂时愈合,终又穿破,如此可反复发作.囊肿内伴肉芽组织,纤维增生,常含毛发.虽在出生后可见此病,但多在青春期后20~30岁发生,因毛发脂腺活动增加才出现症状.本病在欧美国家是一种多发疾病,可能与骶尾部多毛体质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英美军人中本病发病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这些患者都有长时间乘坐吉普车的历史,所以人们称之为"吉普车病"[1].本病既往在我国的发病率不高,国内的文献报道并不多.2002-2005年我院共治疗14例潜毛窦患者,经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全部痊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骶尾部藏毛窦是一种发生于臀裂及骶尾部的感染性疾病。本病罕见,以成人与青少年多见。平均发病年龄21岁[1],男性多见,肥胖和毛发浓密者多见。男女比例为3:1[2]。我科自2001~2006年共收治骶尾部藏毛窦11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1例,男9例,女3例;年龄18~25岁,平均21.3岁。均因肛门后方或骶尾部肿痛流脓反复不愈收住入院。11例患者均可见体毛浓密,身体较肥胖。其中8例病人在外院曾诊断为“肛瘘”并行手术治疗,术后局部仍反复肿痛流脓。患者入院后完善检查,并行局部窦道造影检查证实窦道与肛内不相通,骶尾骨x片检查排除结核性肛瘘及骶尾骨…  相似文献   

7.
<正>骶尾部藏毛窦是在臀间裂的软组织内形成的一种慢性窦道,内藏毛发是其特征。本病较为少见,多见于白人,青年男性、肥胖、毛发浓密和臀间沟深者好发。本病的临床表现为骶尾部反复脓肿形成,破溃后形成慢性窦道,经久不愈。2007年8月—2011年5月本院收治该病患者7例,经手术及辨证分期换药治疗痊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毛茎结节病,为少见皮肤病。查阅国内部分有关文献,尚未发现此病报告,故将所见一例报告于后,并对本病做一般介绍。毛茎结节病是毛发的真菌传染病,虽然有数种菌种曾被认为毛茎结节病的病源,但经公认的只有两种真菌需加以考虑,即由何德氏毛茎结节菌(Piedraia)(黑色毛茎结节病)或白吉尔氏毛抱子菌(Trrchosporon,Beigelü白色毛茎结节病)所引起。本病特征,由于病菌仅限于头皮的毛发  相似文献   

9.
<正>藏毛窦是指含有毛发的窦道,常见于肛门后方的骶尾部,又称为骶尾部藏毛窦或骶尾部囊肿,多发于体胖多毛青年男性,一般20~30岁时发病,平均发病年龄21岁[1]。2011年2月至2011年10月,我们共收治骶尾部藏毛窦4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4例均为青壮年男性。其中3例体形肥胖多毛,1例体形偏瘦毛发一般。年龄18~39岁,平均25.5岁。病程5天~5年。均表现为骶尾部包快肿痛、破溃流脓,或有反复发病、经  相似文献   

10.
尾部藏毛窦(coccygeal pilonidal sinus),是在骶尾部臀间裂软组织内一种慢性窦道或囊肿,表现为骶尾部急性脓肿,破溃后形成慢性窦道,或暂时愈合,继而又破溃,如此反复发作,内藏毛发是其特征。本病较为少见,极易被误诊为肛瘘或肛周脓肿。本院自2000~2006年共收治该病16例,现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6例,均系青壮年男性,体胖多毛;年龄17~28岁,平均22岁;病程3月~7年,平均1年零8月。其中10例因骶尾部皮下软组织反复肿痛破溃流脓就诊,4例在外院误诊为肛周脓肿或肛瘘而行一次或多次切开引流术,2例因突发骶尾部软组织肿痛积脓而就…  相似文献   

11.
有些孩子生下来皮肤上就有几块色素斑,俗称胎记。有些胎记是一种先天性遗传病,叫做神经皮肤综合征。归纳起来,神经皮肤综合征常见的皮肤异常色素斑有以下几种:黑色胎记黑色胎记是由黑色素沉着引起的,有的出生时胎记上已长有毛发,也有的出生后才逐渐长出毛发。一般来说,黑色胎记  相似文献   

12.
张欣 《中医杂志》2003,44(Z1):254
尾部藏毛窦在欧美国家是一种多发疾病,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增高,由于本病的复发率高,人们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治疗方法,试图根治它,其中手术是藏毛窦治疗的主要方法.因其手术方法较多,本文结合病例特点,选择开放性手术治疗尾部藏毛窦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藏毛窦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一种疾病,指发生于骶尾部臀间裂的软组织内的慢性窦道或囊肿,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升高~([1])。通过观察我科2015年10月2016年5月收治的采用改良Limberg术治疗15例藏毛窦患者,发现此术式临床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2015年10月2016年5月收治的15例藏毛窦患者,均为男性非急性发作者,年龄19岁28岁,中位年龄24岁;病程0.  相似文献   

14.
“毛发红糠疹”根据文献记载,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少见的慢性皮肤病,1863年首先由Devergie氏所记载(见东福寺英之长岛正治《临床皮肤泌尿器科》4:216,1955),主要的病理改变为毛囊性表皮角化过度,其次为弥漫性表皮角化过度,在目前尚无有效疗法。去年10月,作者诊治本病一例,完全从中药治疗而愈,特作此报告如下,供中西医皮肤科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颖 《内蒙古中医药》2014,(9):120+123-120
扁平苔藓又名扁平红苔藓,是一种可累及皮肤、黏膜、甲和毛发的炎症性皮肤病。本病发病原因不明,近年对其发病机制有了较多研究,提出多种学说。本文根据中医辨证理论总结了扁平苔癣的治疗方法,临床体会效果尚可。  相似文献   

16.
外科择期手术前1~3天进行剃毛各皮,是我国历年来的护理常规之一,但近年国外许多研究报道前常规剃毛只是简单的剃除表面毛发,而皮肤表面细菌主要位于毛发的根部,因此传统剃毛备皮无助于清除细菌,非便对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没有任何临床意义,还会对术区造成一定程度的皮肤划痕或片状皮损,破坏了皮肤完整性,增加细菌移生现象,因此推荐不剃毛的改良各皮方法进行各皮。但四肢骨折部位的手术尤其涉及骨与关节部位的手术无菌要求高或由于体毛较粗长等原因,以及国内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导致院方为避免不必要的纠纷,不得不仍采用传统剃毛方法进行备皮。  相似文献   

17.
头癣是发生在头部毛发和皮肤的一种真菌病,由于致病菌的不同,又分为白癣和黄癣两种。黄癣初起毛发根部出现黄色小点,继之形成黄癣痂,有臭味,头发逐渐脱落,最终形成永久性脱发。白癣初时头发出现灰白色鳞屑,并逐渐扩大,患处毛发变脆并逐渐脱落,病灶可互相融合成片,头发不能再生。  相似文献   

18.
<正>藏毛窦是位于骶尾部臀间裂的软组织内形成的一种慢性窦道,以骶尾部出现浅表脓肿为典型症状,现将骶尾部藏毛窦的诊断与治疗简述如下。1病因  相似文献   

19.
<正>皮脂腺囊肿又称粉瘤,是临床较为多见的一种皮肤良性肿瘤,多发于头面、项背、臀部等皮脂分泌旺盛的部位。皮脂腺囊肿生长缓慢,但感染后会突然增大,局部红肿、疼痛、高突,甚至化脓破溃,如不根治,极易反复,并可形成窦道。近年来,我科采用中医外治为主治疗本病159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59例患者均为2008年1月~2011年2月收治我科病房的  相似文献   

20.
体表窦道和瘘管,由于其发病原因及特有的形态,缠绵难愈,愈后又极易复发,是目前外科临床的难题之一。中医治疗体表窦道及瘘管历史悠久、疗效独特,现将治疗本病的中医外治法作以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