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中Ⅰ类整合子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 自临床分离28株IRP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的方法检测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intI1和qacE△1-sul1基因)及18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结果 28株中,intI1、qacE△1-sul1、blaTEM、blaOXA-10群和blaCARB基因阳性株数(%)分别为21株(75.0%)、24株(85.7%)、20株(71.4%)、1株(3.6%)和1株(3.6%),经序列分析分别确认为blaOXA-10(GenBank注册号:AY841859)和blaCARB-3.25株(89.3%)oprD基因缺失,blaIMP、blaVIM、blaSHV、blaPER、blaVEB、blaGES、blaMIR、blaDHA、blaSPM、blaGIM、blaOXA-1群、blaOXA-2群、blaBEL-1、blaCTX-M-1群基因均阴性.结论 临床分离的IRPa中Ⅰ类整合子携带率很高,至少存在blaTEM、blaOXA-10和blaCARB-3种β-内酰胺酶基因,oprD基因缺失突变是其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天津地区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IRPA)的整合子流行情况,探讨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天津地区60株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检测其耐药情况.应用PCR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初筛整合子并分型,用PCR扩增整合子的可变区并测序.结果 6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有11株检出整合子(18.3%);PCR-RFLP结果显示均为Ⅰ类整合子,未检出Ⅰ类和Ⅱ类整合子.IRPA对多数药物均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 Ⅰ类整合子为天津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携带的主要类型,整合子中包括多种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该院2005年1~12月临床分离的34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特征以及B~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应用BD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性检测采用K—B法。应用PCR方法检测12种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分别为TEM、SHV、CARB、OXA-10、PER、VEB、GES、DHA、IMP、VIM、GIM、SPM。结果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除对阿米卡星100.00%敏感外,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为48.00%~55.00%,对第3、4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喹诺酮类等抗生素抗菌活性差,敏感率为3.22%~29.03%。对美洛配能29.03%敏感,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氯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全部耐药。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TEM、CARB、DHA、IMP阳性率分别为5.9%、32.4%、14.7%、17.6%,而SHV、0XA-10、PER、VEB、GES、VIM、GIM、SPM均为阴性。结论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除对阿米卡星敏感外,对其他常用抗生素耐药严重。携带TEM、CARB、DHA、IMP基因是本组试验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鉴定并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中整合子及其携带耐药基因盒的特点。 方法 收集2003~2007年临床分离IRPa共74株,用PCR-RFLP筛查携带整合酶的菌株,并对整合子进行分类。整合酶阳性菌株用普通PCR扩增检测整合子的qacE△1sul1基因、整合子可变区及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并对整合子可变区扩增产物测序分析。 结果 74株菌中有16株菌(21.6%)携带整合酶基因,均为Ⅰ类整合子;有14株检出整合子可变区,经测序共得到7种整合子耐药基因盒的组合形式,其中有4种为首次发现,在GenBank上的登录号分别为FJ917747、FJ817422、FJ655384和FJ817423;另携带IMP-9基因2株。16株IRPa中有8株oprD2基因检测为阳性,其余为阴性。 结论 在本地区临床分离的IRPa中,仅2株菌的Ⅰ类整合子中携带的IMP-9与亚胺培南的耐药有关,其他菌株的整合子中携带的基因盒主要是介导对氨基糖苷类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金属酶的产生并不是其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西安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现状及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西安地区四所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共151株,通过药物敏感试验了解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征,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在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的携带情况。结果151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在神经外科 ICU (37.1%)、神经内科 ICU (27.1%)及烧伤科(19.9%);所检菌株对多黏菌素 B 敏感,对其余9种抗菌药物均不同程度耐药;94株携带 VIM 基因,32株携带IMP 基因,5株携带 SPM 基因,3株携带 SIM 基因。结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及泛耐药现象严重,其原因可能与产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表达有关,耐药基因以 VIM、IMP 为主,临床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有效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蔓延。  相似文献   

6.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及其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征,并研究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Micro-Walkaway-40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应用PCR法对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相关基因(IMP、VIM、GIM、OXA)和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进行检测,琼脂稀释法检测氰氯苯腙(cccp)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MIC的影响。结果 65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舒普深、特治星、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8.5%、43.1%和44.6%,对头孢他啶、马斯平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0.8%、53.8%和55.4%;65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中,IMP阳性11株(16.9%)、VIM 4株(6.2%),oprD2基因缺失5株(7.7%),其余耐药基因未检出;CCCP检测阳性时,亚胺培南的MIC值下降,提示存在主动外排机制的菌株7株(10.8%)。结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其耐药机制主要与细菌产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细胞主动外排机制以及膜微孔蛋白基因oprD2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耐消毒剂-磺胺基因(qacEΔ1-sul I)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自临床分离的40株P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qacEΔ-su1I基因及12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相关基因(TEM、SHV、OXA-10群、CTX-M-1群、PER、VEB、GES、CARB、IMP、VIM、DHA和oprD2)。结果40株中qacEΔ1-su1I基因阳性19株(47.5%),CARB基因阳性18株(45.0%),oprD2基因缺失35株(87.5%),其余基因均阴性。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严重,qacEΔ1-su1I基因及CARB基因携带率高,oprD2基因缺失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整合子情况,了解其与多重耐药的相关性。方法采用Mi—croWlkway-96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PCR法对临床分离的120株亚胺培南耐药和80株亚胺培南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整合子检测。结果120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I类整合子的检出率为81.7%(98/120)、Ⅲ类整合子检出率为1.7%(2/120),未检出Ⅱ类整合子;80株亚胺培南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中I类整合子的检出率为21.3%(17/80),未检出Ⅱ、Ⅲ类整合子。整合子阳性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整合子阴性的铜绿假单胞菌,并且前者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结论I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中,并与其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亚胺培南诱导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经亚胺培南诱导后对β-内酰胺类及其它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用亚胺培南的亚抑菌浓度(1/2MIC)诱导铜绿假单胞菌5步(10天)后,测定其对各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诱导后,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比诱导前增长了8.67倍,其抑菌环直径缩小了7.95mm;对其它抗生素无明显改变。结论:亚胺培南诱导后获得的耐药不是由于诱导型β-内酰胺酶的产生,而可能是其它耐药机制所致,且与其它抗生素无交叉耐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分析研究。方法采用K-B法检测10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分析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相关金属酶IMP、VIM基因以及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结果 7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为多重耐药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较高。金属酶IMP基因阳性率为24.29%(17/70),vIM型金属酶基因阳性率为7.14%(5/70),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阳性率为68.57%(48/70),其中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缺失率为58.33%。结论 IRPA耐药情况严重。外膜蛋白通道OprD2基因缺失突变是本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筛选亚胺培南(IMP)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Pa),对其耐药情况与Ⅰ类和Ⅲ类整合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 MIC法测定药敏实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Ⅰ类和Ⅲ类整合子基因.结果 ①81株IMP耐药Pa中,四环素耐药率最高;其次为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与IMP敏感Pa的耐药率比较,对环丙沙星、氨曲南、美洛培南等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②111株Pa中Ⅰ类整合子基因阳性率为69.4%(77/111),其中IMP耐药Pa的检出率为85.2%(69/81),IMP敏感Pa为26.7%(8/30).③intⅠ基因阳性的IMP耐药Pa与阴性菌株相比,对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左旋氧氟沙星、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④81株IMP耐药Pa中未检测出一例int Ⅲ整合子基因.结论 IMP耐药Pa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高,且多重耐药现象严重;Ⅰ类整合子的高携带率可能与Pa的亚胺培南耐药密切相关;未检测到intⅢ整合子基因.  相似文献   

12.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及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细菌室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琼脂扩散法作敏感试验。结果:2000年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20.6%(32/155),2001年为39.0%(48/123),2002年为41.3%(95/230)。痰标本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最多见,占69.1%(121/175),其次为尿液、伤口分泌物等。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在外科监护病房,占35.6%(51/143),其次为呼吸监护病房(33.5%)、外科(12.5%)和呼吸科(6.25%)等。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对氨曲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逐年升高。外科监护病房和呼吸监护病房分离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逐年增加,并对多种抗菌药耐药,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和研究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机制。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该院临床分离的8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科室分布、标本类型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PCR检测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blaIMP、blaVIM、blaNDM-1、blaSIM、blaSPM、blaGIM、blaOXA-10及膜孔蛋白OprD2基因。结果该院以神经外科送检标本的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检出(28.0%)最多,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86.0%)。80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7.5%),对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最高(97.5%)。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blaVIM基因阳性1株(1.2%),blaOXA-10基因阳性4株(5.0%),其他耐药基因均未检出;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67株(83.8%)。结论本研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机制是膜孔蛋白OprD2基因的缺失。  相似文献   

14.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红玉  吴爱武 《江西医学检验》2006,24(3):193-194,206
目的 探讨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rtM,IRPA)医院感染现状及其对临床常用抗苗药物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更有效地使用抗生索。方法 按常规方法对163株铜绿假单胞苗进行分离培养。VITEK-Ⅱ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按2005年NCCLS的标准用纸片扩散(K-B)法对临床常用的抗苗药物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whonet5.3及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共分离出IRPA60株,占36.8%(60/163);主要来源于痰标本占66.7%(40/60),IR-PA在病区的分布中居前3位依次为ICU、呼吸内科和神经内科,IRPA对12种常用抗生索的耐药率除阿米卡星35.0%.庆大霉素45.0%外。对头孢吡肟、哌拉西林等10种抗苗药的耐药率均高于50.0%;除环丙沙星、庆大霉素.IRPA组的耐药率明显高于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苗(imipenem susceptible Pseu-domonasaeruginosa,ISP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IRPA对大多数临床常用抗生索呈现出多重耐药.且IRPA比ISPA具有更强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5.
绿脓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 调查湖北襄樊地区绿脓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株中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及oprD2基因存在状况。方法 采用PCR方法检测分离自本地区的35株绿脓假单胞菌耐药菌株各种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TEM、SHV、OXA、PER、GES、IMP、VIM、质粒型AmpC酶DHA、MIR及OprD2。结果 35株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TEM、OXA、质粒型AmpC酶DHA的阳性率分别为51.4%、17.1%、2.9%,OprD2基因缺失率100%,而SHV、PER、GES、IMP、VIM、MIR基因检测均阴性。结论研究表明,携带TEM、OXA、质粒型AmpC酶DHA以及OprD2基因缺失是导致本组绿脓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株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淮北地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K-B法和MIC法检测25株临床分离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PCR法检测外膜蛋白OprD2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s)耐药相关基因(IMP、VIM、SPM、GIM)。结果 25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15株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缺失,缺失率60%;5株产金属酶,检出率20%(4株产VIM-2,1株产IMP-1);未检出SPM-2、GIM基因。结论淮北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外膜通道蛋白OprD2缺失与产金属酶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对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blaIMP和blaVIM)、外膜孔蛋白D2(OprD2)基因(oprD)、消毒剂-磺胺耐药相关基因(qacE△1-sulⅠ)存在状况.方法采用ATB′PSE 5药敏试验条板微量肉汤法测定2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及序列分析的方法检测耐药基因.结果该28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复方新诺明均完全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最高为64.3%,其余的耐药率在57.1%~92.9%之间.28株Pa中blaIMP和blaVIM基因均阴性,25株(89.3%)oprD基因缺失,24株(85.7%)qacE△1-sulI基因阳性.结论浙江湖州解放军第98医院临床分离的对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严重,oprD基因缺失是其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重要原因,qacE△1-sulI基因携带率很高.  相似文献   

18.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该院2005年4~7月住院患者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PA)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的情况,为难治性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VITEK-60鉴定细菌及测定PA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纸片法检测PA产MBL。结果共检出PA103株,耐亚胺培南PA47株,同时耐头孢他啶16株,其中产MBL的PA8株,占所分离PA的7.8%,占耐亚胺培南PA的17.0%。8株产酶菌株中除1株对左旋氧氟沙星敏感外,对羧苄青霉素、阿米卡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奈替米星、复方增效磺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等抗生素均耐药;非产酶菌株仅有2株对羧苄青霉素敏感,1株对阿米卡星敏感,对其他抗生素均耐药。结论临床感染分离的PA、产酶菌株与非产酶菌株均呈多重耐药性。产MBL是PA对头孢类及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之一,实验室对其正确检测可帮助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并减少耐药性的扩散。  相似文献   

19.
20.
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是重要的医院感染条件致病菌,能通过不同的机制产生药物耐受性,特别是多重耐药和对临床上应用最广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极大困难,从分子水平研究阐明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