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目的 总结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资料,提高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3月~2005年7月收治的2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21例患者中脑脊液墨汁染色发现隐球菌者14例(66.7%),脑脊液隐球菌培养阳性者12例(45%);颅内压显著升高大于3.92 kPa者5例;脑室扩大经侧脑室引流者3例;鞘内注射9例;单用两性霉素B(AMB)治疗3例,AMB+氟胞嘧啶(5-FC)治疗者10例,AMB+5-FC+氟康唑(FCZ)治疗者8例,AMB的平均用量2.5 g,疗程67 d~2 a;治愈13例,好转3例,死亡或自动出院5例。结论 降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死率的关键在于提高早期诊断率,治疗仍首选AMB+5 FC鞘内注射,侧脑室引流可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性毒素B(AMB)联合5-氟胞嘧啶(5-FC)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时对患者外周血象的影响。方法:用AMB联合5-FC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30例,观察用药前后外周血象变化。结果:患者治疗后中轻度贫血发生率为80%,白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3.4%(4/30)和6.7%(2/30)。结论:AMB联合5-FC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时对外周血象的影响主要为贫血,外周血象的变化不是需要中断病原治疗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AMB)联合静脉用药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5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早期采用定时鞘内注射AMB治疗,同时静脉滴注AMB,后期采用氟康唑口服维持。结果 5例患者均获治愈,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的或不可逆的毒副作用。结论 AMB鞘内注射是一种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震  尹泽黎  刘育进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1649-1650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AMB)鞘内注射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的分析我院2004~2008年收治的8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先静脉注射伏立康唑,后改为口服维持,同时定期鞘内注射AMB.结果:治愈6例,好转1例,死亡1例;整个治疗过程中,出现一过性幻视1例,皮疹1例,短暂性双下肢截瘫1例,尿潴留1例.结论:伏立康唑联合AMB鞘内注射是目前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新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治。方法:对15例儿童新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呕吐、头痛、抽搐、脑膜刺激征阳性是儿童新隐球菌脑膜炎的主要症状。与其它颅内感染在临床上无显著差异。结论:儿童新隐球菌脑膜炎确诊要靠病原学检查,脑脊液墨汁染色法鉴别新隐球菌甚为重要。AMB联合FLU是治疗儿童新隐球菌脑膜炎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周静  陈钦开  杨柳  李秋月 《江西医药》2011,46(5):438-44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SLE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SLE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活动以及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滥用抗生素以及肾功能异常,促进真菌繁殖,是其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重视病情演化,及时诊断及正确合理的治疗有助于改善SLE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儿童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原学检查确诊的儿童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儿中11例为新隐球菌脑膜炎,3例为新隐球茵全身感染;13例给予抗真菌治疗,其中2例单用氟康唑(F1u),另11例用二性霉素B(AMB)或脂质体二性霉素B(L-AMB)联合氟康唑或5-氟胞嘧啶(5-FC),3例治愈。7例好转。结论:新隐球菌是儿童深部真菌感染的常见病原,AMB联合5-FC或Flu是治疗儿童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方案。  相似文献   

8.
赵华栋  范学军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4):2136-2137
目的:对比观察两性霉素B(AMB)和AMB脂质体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2例隐脑患者随机分为AMB组和AMB脂质体组,分别给予AMB及AMB脂质体静脉滴注,部分患者加AMB鞘内注射,按标准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可以较好地耐受两性霉素B脂质体静脉滴注及鞘内注射,AMB脂质体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普通AMB.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新型隐脑优于普通AMB.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特点。方法:腰椎穿刺术获得脑脊液,脑脊液标本涂片墨汁染色查找带有荚膜的新型隐球菌。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观察隐球菌数量与白细胞计数及CD4+T细胞计数的关系。结果:28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在(10~300)×106/L之间,多以淋巴细胞为主。随着疾病病程的进展和治疗,出现隐球菌先增后减与白细胞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而CD4+T细胞则随疾病的治疗逐渐减少。结论:脑脊液中CD4+T细胞可作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36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36例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患者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颅内压增高表现,葡萄糖降低尤为显著,IgG、IgM、IgA及微量总蛋白升高明显。治疗后脑脊液和血清标本中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滴度下降明显。新型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100%)、氟康唑(94.4%)和5-氟胞嘧啶(94.4%)抗真菌药敏感性较高。结论 对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反复多次进行脑脊液培养、墨汁染色和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有助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滴度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下降。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或5-氟胞嘧啶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仍然安全有效;早期控制感染和降低颅内压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可行性。方法:将常规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后、病情仍难以控制的(脑脊液中新型隐球菌性仍难以转阴,颅内高压持续不降)24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组、两性霉素B脂质体鞘内注射组,鞘内注射剂量从0.1 mg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到出现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或每次注射剂量达到1 mg。结果:患者可以较好地耐受两性霉素B脂质体鞘内注射,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脂质体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普通两性霉素B。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鞘内注射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不同浓度的安氟醚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安氟醚对部分血生化指标的作用,探讨该药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 ASAⅠ~Ⅱ级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Ⅱ、Ⅲ组,均为8例,分别吸入1%、2%、3%安氟醚。于吸入安氟醚前(T_0)、吸入安氟醚2h(T_1)、4h(T_2)、24h(T_3)和7d(T_4)取静脉血,测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血糖(GLu)、总胆固醇(CHOL)和总胆红素(TBIL)、血肌酐(CRE)及尿素氮(BUN)等生化指标。结果 Ⅰ组吸入安氟醚前后各生化指标无明显变化。其他两组吸入安氟醚后AST、ALT、GLu、CHOL、TBILL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或P<0.05),吸入浓度越大上述指标升高越显著,7d后回降至正常。三组吸入安氟醚前后CRE和BUN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吸入较高浓度安氟醚可使AST、ALT、GLu、CHOL和TBIL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而CRE、BUN无明显变化。吸入较高浓度对肝功能可能有一定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物性肝炎患者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住院收治的120例抗结核药物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予以常规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B组予以常规治疗+复方甘草酸苷,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肝功能[TBIL(总胆红素)、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B组的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A组(86.67%);B组的TBIL、ALT及AST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于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相较于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疗效更加显著,改善肝功能明显,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李华  孙兴芝 《肿瘤药学》2011,(6):527-529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化疗药物所致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已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9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复方甘草酸苷与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4周后通过检测患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的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AST、ALT及TBIL的水平无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AST、ALT及TBIL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4%(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化疗药物性肝损伤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结肠系膜切除术联合术后乌司他丁治疗右半结肠癌的效果及对血清中期因子(MK)、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收治的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患者术后给予乌司他丁静脉滴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主要肝肾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肌酐及尿素氮(BUN)]、MK、TSGF、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及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和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进食流质时间、恢复正常饮食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两组患者ALT、AST、TBIL、肌酐和BUN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但研究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MK、TSGF、TNF-α、IL-6、IL-8、CD4+及CD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67%(16/60)、21.67%(13/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结肠系膜切除术联合术后乌司他丁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疗效显著,能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且对术后患者肝肾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显著降低肿瘤相关标志物水平,同时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接受含多柔比星脂质体(PLD)方案化疗患者手足综合征(HFS)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使用含PLD方案化疗的DLBCL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FS的危险因素.结果:49例含PLD方案化疗的DLBCL患者中,HFS的发生率为30.6%(15/49),其中73.3%(11/15)HFS发生在化疗第2疗程后.在发生HFS患者和不发生HFS患者比较中,患者接受PLD化疗平均治疗疗程数和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剂量强度(40 mg·m2,P=0.049)、胆结石病史(P=0.007)、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P=0.000)、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P=0.000)、总胆红素(TBIL,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剂量强度、 胆结石病史、ALT升高、AST升高为HFS发生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对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有必要采取防治措施,预防HFS的发生,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病情要求分别给予氯丙嗪、奋乃静、利培酮,测定单药治疗前后8周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清尿素氮、肌酐。结果服用氯丙嗪、利培酮后,与用药前相比,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奋乃静对肝功能指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25%。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肝功能异常,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期间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水平在乙型肝炎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40例确诊为乙型肝炎的患者作为阳性组,另选取同期430例表观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GR以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采用组间比较和分层比较评估GR活性水平与由乙型肝炎引起肝损伤的关联性和诊断效能。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ALT、AST、TBIL、ALP和GR检测结果均呈非正态分布。对照组研究对象年龄中位数为35.0岁,略高于阳性组的33.0岁,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ALT、AST、TBIL、ALP、GR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ALT、AST、TBIL、ALP和GR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可知血清GR活性水平对乙肝患者肝损伤的诊断界值为61.5 U/L,曲线下面积(AUC)为0.882[95%CI=(0.845, 0.919), P<0.05],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89.3%。对不同生物标志物的ROC曲线进行比较, ALT和AST的AUC最大,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R的AUC次于ALT和AST,但优于TBIL和ALP,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和ALP的AUC较差,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阳性组研究对象按GR活性水平四分位数间距(Q)进行分层:ALT和AST活性水平均随GR活性水平的升高而升高(P<0.05),在Q1~Q2区间内升高较缓(P>0.05),在Q3~Q4区间内迅速升高(P<0.05);TBIL和ALP在Q1~Q3区间内趋势不显著(P>0.05),仅有Q4与其他层级相比有显著升高(P<0.05);年龄未显示出明显的趋势(P>0.05)。结论血清GR活性水平升高与由乙型肝炎引起的肝损伤显著相关,检测血清GR活性水平可作为辅助诊断、治疗各类肝病、评估肝损伤程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肝硬化的效果。方法6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口服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组服用恩替卡韦治疗。12周后复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肝纤维化指标[Ⅳ型胶原(CⅣ)、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透明质酸(HA)]。结果治疗后,两组PTA、AST、TBIL、ALT和CⅣ、LN、PⅢNP、HA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18%高于对照组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4%(1/34),低于对照组的20.59%(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乙肝肝硬化效果存在差异,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更好,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的改善,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