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隽  张学利 《吉林医学》2000,21(5):288-289
目的 :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 (AIL D)发病因素和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 1989年 7月至 2 0 0 0年 3月我院7例确诊 AIL D的临床资料。结果 :1例用强的松治疗获缓解 ,1例用血浆交换及强的松获缓解 ,5例用化疗或放疗 ,中位数生存时间 2 7.5个月 (4 .5个月~ 6 0个月 ) ,3例因感染死亡。结论 :淋巴结活检特征“三联征”是确诊的依据 ,治疗用强的松或化疗  相似文献   

2.
1 病例报告女,17岁. 因面部片状红斑13 d伴发热10 d,于2003-08-06入院.  相似文献   

3.
男性,63岁,住院号A—50277。因皮肤搔痒,咳嗽一月余于1986年8月18日入院。患者86年7月中旬起背胸部皮肤搔痒伴烧灼感,误为“痱子”,未加注意。以后搔痒逐渐加重,范围也渐扩大,并出现干咳,以夜间为甚。门诊给予氨苄青霉素、红霉素及中药治疗,未见效,病情加剧,全身呈现红斑,发热,食欲减退,遂收住院。既往有冠心病史和慢性咳嗽史。查体:T38.5℃,P110次/  相似文献   

4.
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angioimmunoblastic lymphadenopathy,以下简称AIBL),又称原始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是一种免疫功能异常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自1973年国外Prizerra,Lukes等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首次报道以来,国内外已有不少病例报道。我院自80年以来已遇到4例,均经病理活检证实、现报道如下。例1 女,46岁,住院号163034。因入院前2月拔牙低热,用青、链霉素治疗中出现  相似文献   

5.
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70岁。1995年9月3日入院。1年前患者经常出现高热,体温多在38.0~40.0℃之间,应用抗生素无效,并发现多处表浅淋巴结肿大,体重减轻。1个月前因反复发热,静点多种抗生素无效来诊,门诊以“恶性淋巴瘤”收入病房。体检:体温38.6℃,脉...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62岁,因左侧颈部肿物3个月逐渐长大而就诊,同时伴有低热、咳嗽、盗汗、乏力、进行性消瘦及皮肤瘙痒,无皮疹及贫血,曾用先锋霉素Ⅴ抗炎治疗2周无效,后改用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抗结核药物治疗2个月仍不见好转。查体:T37.5℃,P88...  相似文献   

7.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 (Angim munoblasticlymphadcno pathywithdysprrotei neeoda ,AILD)是一种临床罕见、病因不明、全球散发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现报道我科收治的AILD11例 ,并作简要文献复习。1 临床资料患者刘某 ,女 ,4 8岁 ,因腹痛、腹胀 2 0余天 ,发热、咳嗽半月 ,皮疹 1周入院。患者诉 2 0 0 2年 1月下旬无诱因出现上腹部持续性胀痛 ,伴恶心 ,无呕吐、黑便 ,在家自服中药无效。 2 0 0 2年 2月初开始出现发热 ,体温波动在 38.4± 39.3℃之间 ,以下午为甚 ,最高达…  相似文献   

8.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2例报告广西百色地区人民医院罗忠叁(百色533000)例1,男,54岁。因寒战发热、头痛、乏力半个月于1991年5月17日入院。查体:T37.9℃,皮肤粘膜苍白,无黄染,无蜘蛛痣。左颈部触及3cm×2.5cm淋巴结,无压痛,活...  相似文献   

9.
男,6岁,14个月前偶然发现在颈左侧鸽卵大包块,无痛,且逐渐增大.2个月后又出现3个肿大淋巴结,盗汗、无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躯干皮肤出现斑丘样疹。间断性发热,多汗。诊断为颈部淋巴结结核,经抗结核治疗4个月无效,病后7个月同侧颈部又出现2个肿大淋巴结,于某医院做二次淋巴结活检诊断为何杰金氏病.用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等治疗效果不佳.故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10.
邹庆华  孙建洁 《医学综述》2000,6(9):388-389
<正>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D)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974年由Frizzer等首先提出.也有人命为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IBL)、淋巴肉芽肿病X(lymphogranulomatosis X,Lgx).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大、发热、皮疹伴γ-球蛋白增高.最初认为AILD是一种非肿瘤性增生,目前对这一疾病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认为是AILD的一部分患者,现已被确认为AILD样T细胞淋巴瘤,AILD的确诊靠淋巴结活检.现将AILD的病理特征及治疗情况综述如下.1 病理学AILD是具有淋巴瘤样的独特形态学的疾病,其淋巴结改变具有诊断意义.AILD的特异性病理学表现有3个特征,即弥散性病变、血管增生和包括免疫母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的浸润.病变淋巴结结构不同程度破坏,常伴有包膜和包膜外浸润,约半数的患者可见到淋巴滤泡及生发中心,滤泡中心细胞密度减低,残留血  相似文献   

11.
解晓燕  牛梅花 《农垦医学》1998,20(4):247-248
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AILD),又称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伴异常蛋白血症、弥漫性浆细胞肉瘤等。是一种最近述及的具有充分临床病理特征的疾病.现将我们收治的互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性,sl岁。于1988年9月29日入院,病历号261261。入院前半年不明原因双肘部、颁下及耳后淋巴结肿大,近一月发热、咳嗽、咳疾、气憋、乏力,皮肤里痒。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何杰全病”.未经任何治疗。查体T:36.3C,P:80次/分。全身残表淋巴结肿大,呈蚕豆至核桃大小,质硬、压捕、无粘连。双肺可闻及干吗音,心脏无异常,肝助下6cm,剑…  相似文献   

12.
该文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对有关文献进行了复习,资料表明,AILD的临床表现同淋巴瘤相似,以发热,脾及全身淋巴结肿大、皮肤损害等为主要表现。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病程极不一致,治疗反应各异。本组5例,1例仍无病生存达8年,3例(3/5)死亡,2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1例在类固醇治疗过程中出现溶血危象,急性肾功能衰竭,支气管肺炎等并发症而死亡,其恶性程度明显比一般淋巴瘤高。  相似文献   

13.
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angio immun oblasticly mphadenophathy,AIL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T淋巴细胞调控失常,致B淋巴细胞经抗原启动后过度增殖的疾病,自1974年Frizzera首先提出,国内三十余年来仅报道100余例,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可试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这些药物长期应用会出现副作用。祖国医学并无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的记载,国内也尚无中药治疗该病的报道。我们应用中药治疗,取得了患者症状及体征消失,血象恢复正常的良好疗效,现总结经验如下,供同道参考。1病因病机AIL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淋巴结病,临床上相当少见。多…  相似文献   

14.
1病历资料 患者,女,15岁。因反复咽痛、发热1月,全身淋巴结肿大1周入院。既往无重要病史、家族中无遗传病。史入院查体T38.7℃、P91次/min、R23次/min、BP121/74mmHg,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结节及出血点。  相似文献   

15.
刘心  徐波 《陕西医学杂志》1993,22(11):661-662
报道5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结合文献对本病的临床特征、病理改变、疾病性质及预后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三例误诊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内科(325027)金栗名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以下简称AILD)是一种非肿瘤性免疫性增生性疾病。本病临床上较少见,且易误诊,近年来我院收治三例初诊时曾被误诊,现报道如下〔例1〕男性,...  相似文献   

17.
吴洁 《医学综述》1997,3(3):F003-F003
<正>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D)是一种少见的非肿瘤性异常免疫增生性疾病。迄今国内外已报道800余例,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极易误诊为淋巴瘤或其它肿瘤样疾病。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将我院收治的3例临床表现较特殊的AILD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D)是一种较少见而性质不清的全身性淋巴结病,七十年代中间期由Frizzera等最先命名.临床上以发热、皮肤损害、全身淋巴结及肝脾肿大为主要特征,个别病例伴溶血.病理特点主要以淋巴结结构破坏、大量免疫母细胞增生、小血管呈树枝样增生及细胞PAS染色阳性反应为特征.我院近年来收治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AILD)临床表现的分析,为AIL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5年收治的23例AILD住院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结果 AILD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多脏器;确诊需淋巴结活检,而反应性淋巴结增生与AILD关系密切;此病预后差,积极治疗可延长生存期.结论临床考虑AILD时,多次淋巴结活检是必要的.治疗上宜采用联合化疗并加α-干扰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