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感染性休克抗内毒素治疗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利平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9,26(5):218-221
内毒素是引起感染性休克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抗内毒素治疗是感染性休克治疗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认为最具前景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4.
临床经常遇到引起感染性休克的疾病有:大叶性肺炎、胆道感染、败血症、中毒性痢疾和泌尿系感染等.对感染性休克,除需有针对性的治疗外,护理工作也很重要。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护理要求: 1.迅速准备好抢救药品、物品、氧气设备、输液设备。对休克病人的抢救要突出”早”字、“快”字.因为休克病人可能在几小时内丧失生命,所以抓紧时间十分重要。 2.病人要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搬动病人。如血压低应采取平卧位,减少脑乏氧。病人体温过低时,要给于保温,有高热出现时,可给物理降温。 3.设专人护理,认真做好护理记录。每15分钟测血压、脉搏和呼吸各一次,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面色、呼吸、尿 相似文献
5.
顾淑文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1978,(Z1)
感染性休克一般具有感染和休克二种表现。一、感染性休克的早期护理能否早期发现休克,对抢救病人是非常重要的。下述表现是休克的早期症状和体征:轻度烦躁不安,头昏,头晕,眼花,口干,心慌,呼吸加快,四肢体温正常或发凉,面色苍白,出冷汗,心跳加快,脉搏稍有力等。此时血压不一定低,脉压差可能<30毫米汞柱,但这种血压不低现象持续时间可能很短。 相似文献
6.
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是临床急危重症,在近代医学中,已成为医学界尤为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的认识,提出辩证分型治疗,从中医治疗角度分析,重视病症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夏来顺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1985,(8)
目前认为感染性休克是由于致病微生物的毒素及异常代谢产物侵入机体引起的全身微动脉痉挛,以及随后产生的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瘀滞扩张,其临床表现为急性微循环障碍。基于上述认识,近20年来国内应用莨菪类药物治疗感染性休克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现就其药理作用、用法用量、毒副反应概述如下: 一、药理作用:1.具有抗内毒素休克作 相似文献
8.
感染性休克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急重症。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积极抗感染和纠正休克状态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我院2年来利用阿托品辅助治疗1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感染性休克患者14例,年龄7~68岁,平均年龄46岁。引起感染性休克的原因:烧伤创面脓毒症5例、菌痢3例、腹腔脓肿1例、绞窄性肠梗阻2例、支气管扩张2例、蜂窝组织炎1例。1·2临床表现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表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呼吸急促、血压偏低、眼底动脉痉挛以及发热等。血压均<80/55 mm Hg…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激素治疗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重症监护病房(ICU)的17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应用激素治疗分为激素治疗组78例和非激素治疗组99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危重程度、预后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1)激素治疗组的皮质醇水平为(17.8±14.1)μg/dL,低于非激素治疗组的(26.8±15.5)μg/d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激素治疗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7 d休克逆转率、28 d生存率分别为51.3%、57.7%、71.8%,与非激素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的平均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素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7 d休克逆转率和28 d生存率,也提高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但激素治疗并不能引发高血糖反应。 相似文献
11.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6)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输血治疗的有效性,为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6月住院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输血组与未输血组各30例,给予治疗原发病、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抗感染、利尿、强心等基础治疗,输血组同时输注全血200~400ml;记录患者复苏24h时液体总量、每小时尿量、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复苏前及复苏3d时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肺水肿发生率及28d内病死率。结果两组复苏24h时每小时尿量、CVP、MAP、GEDVI均较复苏前明显改善(P0.05),输血组复苏24h时液体总量少于未输血组(P0.05),每小时尿量多于未输血组(66.08±54.83)ml(P0.05);两组复苏3d时血清PCT、CRP均较复苏前明显下降(P0.05),输血组复苏3d时血清PCT、CRP低于未输血组;输血组与未输血组肺水肿发生率分别为6.67%、1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d内病死率输血组为0,未输血组为1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在常规液体复苏基础上适当进行输血治疗,可减少输液总量,增强机体抗炎症反应能力,有利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13.
我科1例老年患者在静脉输入脉络宁过程中,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应用退热药物时由于给药剂量过大,用药间隔时间过短,造成患者大量出汗、加上补液量不足,导致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合并低血容量性休克. 相似文献
14.
我科1例老年患在静脉输入脉络宁过程中,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应用退热药物时由于给药剂量过大,用药间隔时间过短,造成患大量出汗、加上补液量不足,导致患出现感染性休克合并低血容量性休克。 相似文献
15.
郭人花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1,(12):8-10
1概述
感染性休克亦称脓毒性休克,是由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虫和真菌等)及其代谢产物(包括内毒素、外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作用于机体,引起微循环障碍及细胞与器官代谢、功能损害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6.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以急性血液循环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全身性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极为复杂,主要原因是革兰阴性(G^-)菌细胞壁外膜中的脂多糖(Iipolysaccharides,LPS)成分,称之为内毒素(endotoxin), 相似文献
17.
18.
感染性休克是由于各种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及其毒素)的感染而引起神经-体液介质失调与急性循环衰竭,导致组织器官广泛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综合征.…… 相似文献
19.
小儿感染性休克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定义
由于小儿机体免疫力低下及其心血管系统特有的生理特点,严重感染引起的感染性休克在儿科较常见,且病死率高.
休克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重要生命器官的微循环灌流量不足,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20.
感染性疾病是儿科临床较常见疾病,对病程中出现的高热、超高热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现将我院儿科1991~2001年收治的74例感染性休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