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可逆性肠结扎成兔腹泻(RITARD)动物模型检测了毒素源性大肠杆菌(ETEC)定居因子抗原Ⅰ(CFA/I)和表面抗原3(CS3)重组菌各1株的肠道粘附力,免疫原性和保护性。经肠道及口服接种重组菌株对肠道均有较强的粘附力,与CFAs阴性宿主菌相比P<0.0025。口服免疫家兔时,第4周血清抗体滴度达到高峰,滴度分别为1:9000和1:80000;肠道免疫家兔后血清效价在第2周达到高峰,滴度分别为1:8000和1:60000。在抗体滴度高峰时进行ETEC野生株攻毒,结果显示口服组抗腹泻保护率为66.7%~75%,肠道组为50.1%~71.4%。攻毒后免疫家兔的排菌天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
用小鼠重组tenascin-C(TN-C)结构域中类似Ⅲ型fibronectin(FN)的不同重复片段,分别作为基质或培养液成分,研究其对培养的胚胎小鼠脊髓神经突起生长、粘附力及神经元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作为基质还是培养液成分,FN6-8对神经突起生长及神经元活性均有促进作用;FN3-5对神经突起生长及神经元活性均有抑制作用。TN-C促进神经突起生长的功能区在FN6-8,FN3-5介导了神经元与TN-C的粘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一种以小鼠肠上皮细胞为靶细胞,以大肠杆菌的半乳糖苷酶活生来反映粘附菌量的体外模型,此模型能准确地表现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宿主肠道上皮细胞的粘附状况,并具有操作简便,客观性强的特点,适用于对EPEC粘附及抗粘附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杨大莉  梁哲 《解剖学报》1997,28(4):369-373,I007
用小鼠重组tenascin-C(TN-C)结构域中类似Ⅲfibonectin(FN)的不同重复片段,说明作为基质或培养液成分,研究其对的胚胎小鼠脊髓神经突起生长、粘附力及神经元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作为基质还是培养液成分,FN6-8对神经突起生长及神经元活性有促进作用;FN3-5对神经突起生长及神经元活性均有抑制作用。TN-C促进神经突起生长的功能区在FN6-8,FN3-5介导了神经元与TN  相似文献   

5.
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道生物屏障破坏、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是促进细菌移位的主要原因。应用双歧杆菌改善肠道生物屏障减轻细菌移位的发生是近几年来新的研究热点。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中的重要生理性细菌 ,具有益生、营养、免疫等作用 ,对维持肠道生物屏障起主导作用。双歧杆菌与宿主肠上皮细胞的粘附是其发挥生理作用的第一步 ,铜绿假单胞菌是肠道细菌移位的常见菌 ,其粘附于肠粘膜细胞是其移位的首要条件。为了更系统地探讨双歧杆菌粘附后生物保护作用 ,我们以青春双歧杆菌 (B .ado0 92 6 )体外粘附培养鼠肠上皮细胞株IEC 6 ,观察其…  相似文献   

6.
血浆物质对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量血浆物质的浓度改变对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柱层析法分离血浆不同分子量物质,通过建立血浆物质浓度梯度红细胞酵母菌花环率的方法,观察血浆物质浓度对调节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作用。结果1.随血浆、大分子量血浆物质浓度增高,红细胞C3b受体酵母菌花环率(RBCC3bRR)先增高而后降低;2.中小分子量血浆物质则随浓度升高RBCC3bRR升高;3.血浆、中小分子量血浆物质58℃、30分钟灭活后RBCC3bRR较灭活前显著增高,而大分子量血浆物质灭活前后RBCC3bRR无显著改变。结论大分子量血浆物质对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中小分子量血浆物质能增强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推测某些大分子物质能激活CR1,中小分子量血浆物质中C3b片段和C3b灭活因子(KAF)在调节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SLE及RA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细胞表面具有1型补体受体(CR1)、Ⅲ型补体受体CR3、CD58、CD59、IL-8受体和SOD酶等。人类红细胞膜上的CR1为糖肽,其主要配体是C3b、C4b、iC3b和iC4b。C3b受体具有免疫粘附功能。人体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功能主要是红细胞,其清除作用较具有免疫和防御机能的白细胞高500~1000倍。因此,红细胞免疫粘附(RCIA)功能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我们采用酵母菌花环试验,测定了27例SLE和31例RA患者外周血RBC-C3bR花环率及RBC-ICR花环率,…  相似文献   

8.
孙志扬  郭峰 《现代免疫学》1995,15(5):296-297
采用大鼠脑外伤模型,观察伤后红细胞及淋巴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变化。结果显示,红细胞C3b受体花结率(RC3bRR)及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RFER)明显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结率(RICR)及红细胞免疫抑制百分率(RFIR)明显升高;淋巴细胞免疫粘附癌细胞花结率(LTRR)明显下降;RC3bRR与LTRR呈显著正相关。同时讨论了发生机理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用噬菌粒表达载体pCANTBA5E构建含9.1C3单链抗体基因片段的重组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后可表达一分子量约为30kDa的可溶性融合蛋白。体外生物学实验表明,诱导表达的9.1C3单链抗体,可阻断NK细胞对靶细胞K562的杀伤。此结果为临床应用9.1C3单链抗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预防移植排异反应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C5a对中性粒细胞和肾小球内皮细胞粘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揭示C5a和C5aR对肾小球内皮细胞(GVEC)-中性粒细胞(PMN)粘附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方法:采用免疫组化胶体金银染色检测C5aR在人GVEC上的表达,并用微管吸吮技术定量测定了经C5a诱导后,GVEC和PMN细胞对间的粘附力,同时通过测定粘附的PMN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变化,观察不同剂量C5a对粘附的影响。结果:发现GVEC上分布C5aR,经2000ng/mlC5a刺激,G  相似文献   

11.
烧伤大鼠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力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以大鼠作为烧伤的实验动物模型,以微管吸吮技术研究了烧伤情况下粒细胸(PMN)与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PCEC)的粘附力学特性.作者首先测定了PMN与PCEC间的粘附力Fa,进而在实验条件下定义了相对粘附应力S1.实验结果表明:在烧伤后24小时内,粒细胞与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粘附力及相对粘附应力均显著升高,且在烧伤后1小时达到最大值。结合烧伤早期的病理变化,作者对实验结果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正常红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流室法研究正常红细胞(RBC)与人工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之间的粘附特性。结果表明在低切应力下,正常红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存在一定数量的粘附,随着切应力的逐步增大,RBC—内皮细胞的粘附越来越减少。自体血浆的参与能增加RBC—内皮细胞之间的粘附数量约3~5倍,并且也增强了粘附的强度。本文给出了反映切应力与RBC—内皮细胞粘附数关系的经验公式,得到粘附特征参数a,b值。此a,b值能反映不同条件下的RBC—内皮细胞粘附特性,本文结果还提出,在体内微静脉部位,健康人红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可能会出现粘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柯萨基B3病毒(Cox B3)感染对内皮细胞表面ICAM-1表达的诱导作用,及对内皮细胞与单个核细胞粘附的影响,探讨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免疫损伤的机理。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内皮细胞ICAM-1表达;粘附试验和单克隆抗体抑制试验观察单个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结果:100和400 TCID50/ml Cox B3感染内皮细胞24和48h,均可显著增加单个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P〈0.0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表面玻璃连接蛋白受体(VitronectinreceptorVnR即整合素家庭的α_vβ_3)的表达改变;用(51)Cr-标记血小板((51)Cr-platelete,(51)Cr-pL)检测HUvEc的粘附功能;Fura-2/Am负载EC,测定HUVEC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观察了高糖、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对EC粘附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高糖(30mmol/L)可明显促进EC与PL的粘附(CPM值:361±2l.93VS2l9.67±16.26,n=6P<0.01),抗β3亚单位单抗(β3McAb)可部分阻断EC与PL粘附。TNF-α(1000μ/m1)也有相同作用(CPM值:4l0.7±17.6VS219.67±16.261n=6P<0.01),β3McAb也部分阻断TNF-α诱导的EC-PL间的粘附。②不同浓度高糖和TNF-α不同时间可影响EC表面的α_vβ_3表达,并且在一定范围内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③高糖和TNF-α可明显增加EC的[Ca(2+)]i,上述资料提示?  相似文献   

15.
用高脂饲料喂饲老龄豚鼠,造成“实验性老年高脂血症”的模型,观察补肾化痰祛瘀中药复方对实验动物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和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含量的作用。结果显示,随着高脂血症的形成,实验动物的红细胞C_(3b)受体(RBC-C_(3b)R)花环率下降,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花环率和CIC含量上升,造模前、后差异显著(P分别小于0.01,0.005)。CIC含量与RBC-C_(3b)花环率、RBC-IC花环率呈负、正相关(P均小于0.05)。该复方在不限制高脂饮食的条件下,能提高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和降低CIC含量,具有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肿瘤红细胞免疫是红细胞免疫的新课题。新近研究表明:红细胞主要通过CR1与各种肿瘤细胞发生免疫粘附,在血循环中旁路激活并粘附C3b、C4b,可激活红细胞膜上过氧化物酶等活性杀伤癌细胞。同时具有促进淋巴细胞粒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粘附,促进粒细胞吞噬,在肿瘤免疫中具有调控作用,患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表现为继发性缺陷,检测红细胞免疫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抗甲素对荷S180瘤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荷S180瘤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及多抗甲素治疗对其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分三组,即正常组、肿瘤组、多抗甲素治疗肿瘤组。荷瘤10天后,检测各组红细胞免疫功能各项指标。结果显示:荷瘤小鼠的红细胞免疫功能较正常对照组全面下降(P<0.01)。表现为:1.RBC-C3b受体花环率下降,RBC-IC花环率上升,为继发性红细胞C3b受体免疫粘附功能下降。2.血清中红细胞C3b受体免疫粘附促进因子活性下降,而抑制因子活性上升。3.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能力下降。经多抗甲素治疗后,可使荷瘤小鼠红细胞抗肿瘤免疫功能较未治疗组全面上升(P<0.01)。提示荷瘤小鼠的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多抗甲素抗肿瘤活性与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8.
探讨机体微循环在阿片类物质依赖、戒断过程中的不同变化及温阳益气、活血化瘀复方的作用。方法:采用高倍显微电视放大技术。结果:吗啡依赖大鼠A_3和V_3中RBC聚集成长链状,呈粒流或缓粒流,V_3壁有大量WBC粘附、嵌塞;戒断7日后大鼠的各项指标与吗啡依赖组比较P<0. 05;中药复方能显著加快戒断大鼠A_3和V_3血流速度,与正常组比较P>0. 05,但V_3壁粘附、嵌塞的WBC数量与正常组比较的P<0.01。结论:阿片类物质确能引起机体微循环的改变,且在戒断后一段时间仍不能恢复;中药复方可改善紊乱的微循环。  相似文献   

19.
用高脂饲料喂饲老龄豚鼠,造成“实验性老年高脂血症”的模型,观察补肾化痰祛瘀中药复方对实验动物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和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含量的作用。结果显示,随着高脂血症的形成,实验动物的红细胞C3b受体(RBC-C3bR)花环率下降,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花环率和CIC含量上升,造模前、后差异显著(P分别小于0.01,0.005)。CIC含量与RBC-C3b花环率、RBC-IC花环率  相似文献   

20.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enteropathogenicEscherichiacoli EPEC)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粘附是EPEC感染宿主肠粘膜上皮细胞关键的第一步。因此准确测定EPEC对靶细胞的粘附能力 ,有助于判定其致病力。通过分析比较EPEC有菌毛株O119和无菌毛变异株H5 11对人喉癌上皮细胞HEp 2的粘附情况 ,以确定菌毛对EPEC粘附力的影响。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1 1 1 菌株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enteropathogenicEs cherichiacoli )EPEC野生型O119(血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