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22例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良性肌炎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 总体本院收治的22例住院儿童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 22例均呈包性起病,起病前均有前驱感染,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9例。消化道感染3例。主要表现为下肢特别是小腿肌肉痛,累及双下肢,病情24h内达到高峰,48-72h开始减轻,病程1周左右,个别可延长至1个月,一年四季均有发病,无明显季节特征,急性期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升高10倍以上,经过治疗,患儿均肌肉疼痛消失,下地行走如常,CPK7d内即呈大幅度下降,痊愈出院。结论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发病突然。预后好,急性期血清CPK异常升高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科2005年11~12月中旬住院收治的儿童急性良性肌炎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例病初均有发热、流涕、鼻、阵发性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病程3~7天,患儿均有突然发生的行走困难,跛行或拒绝行走,双小腿肌肉酸痛。查体均无皮肤感觉异常或神经病理征。血清磷酸肌酸激酶检查均升高。结论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为一良性自限性疾病,起病突然,恢复快,需与流感过程中的骨痛、流行性肌痛、多发性肌炎等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26例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病因、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分析26例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26例患儿均呈急性起病,病前有呼吸道感染21例,消化道感染5例;多发生在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男孩多见;冬春季发病高,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肌肉疼痛和步态异常。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增高数十倍以上,CPK的下降与临床症状的消失相平行。该病具有自限性,无特殊治疗方法。结论本病起病急,以双下肢肌肉疼痛伴步态异常为特点,CPK异常升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Duchenne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Duchenne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的临床特点及肌酶、肌电图、肌肉活检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0例经dystrophin蛋白检测确诊的DM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0例患儿平均年龄7.2岁,平均发病年龄4.5岁,15%患儿有家族史.40例患儿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肌酶升高以肌酸磷酸激酶(CPK)升高为主,≤8岁年龄组CPK值高于>8岁组.所有患儿肌肉活检均有肌纤维变性和坏死,12.5%的患儿尚伴炎性细胞浸润.在有肌源性损害同时,15%的患儿肌电图尚有神经源性损害.结论 血清肌酶、肌电图及肌活检是DMD重要的辅助诊断指标,对于肌电图有神经源性损害和肌活检病理检查有炎性细胞浸润者,应进行基因检测和(或)dystrophin蛋白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儿童急性良性肌炎(BACM)临床与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9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BACM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最常见的症状是在呼吸道感染病程中突发下肢腿痛,以双侧小腿肌痛多见;最常见和突出的体征是小腿腓肠肌握痛。(2)12例肌酸激酶(CK)检测值为(645~18 990) μg/L(均值为3697 μg/L),均超过参考区间上限2倍,>1000 μg/L者11例,>5000 μg/L者2例。7例血肌红蛋白(Mb)检测结果为(137.6~872.0) μg/L(均值为474.8 μg/L),>参考区间上限2倍者6例。从检测值的动态变化看 CK于1周内恢复至正常范围内,Mb未超过5 d均恢复到正常,比CK恢复到正常的时间稍快。(3)12例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滴度均超过1∶160,其中1∶320者6例,IgM阳性者12例,伴IgG阳性者9例。10例肌钙蛋白I(CTnI)检测值(0~0.04) μg/L均无增高。结论 (1)儿童急性良性肌炎应常规检测MP-Ab。(2)凡是诊断或疑诊BACM时都应同步检测血清CK和Mb并动态观察其变化。(3)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的BACM患儿除卧床休息,减少肢体活动外,应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因治疗。心肌代谢赋活药、水化碱化是否需要需根据血清肌钙蛋白Ⅰ、心电图、尿潜血试验等研判。  相似文献   

6.
1957年Lundberg报告学龄儿童一种不寻常的肌炎,主要影响小腿肌肉,临床经过恒定,常在一次普通呼吸道感染后24~48小时出现小腿疼痛、触痛和不愿行走,持续时间不超过1周,且很少见于成年人和年幼儿。本文报告4例。病例报告例1(略)。例2 7岁女孩。入院前两周间断性腹痛,1周后恶心、食欲减退、发热和咳嗽。5天前出现肌痛无力以小腿和大腿为重,并累及肩带肌肉。此后2天加剧以致不能走路。入院查肌酸磷酸激酶(CPK)265U/L。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清CRP、TNF-α与冠状动脉损伤及心肌酶谱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为KD患儿34例,其中20例无冠状动脉损伤,14例有冠状动脉损伤,按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另以年龄相仿的门诊体检健康儿童15例为健康对照组。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各组进行血清CRP、TNF-α和心肌酶谱检测,并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患儿冠状动脉情况。结果KD患儿治疗前急性期血清CRP、TNF-α和CK-MB分别为(35.73±21.97)mg/L、(2.14±0.81)μg/L、(36.48±13.87)U/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02±2.79)mg/L、(0.79±0.37)μg/L、(19.21±9.81)U/L](t=5.713,8.010,4.351 Pa<0.01);治疗后患儿上述指标分别为(6.05±4.99)mg/L、(0.83±0.65)μg/L、(21.42±11.51)U/L,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有冠状动脉损伤的KD患儿血清CRP、TNF-α水平分别为(46.29±30.43)mg/L和(2.88±0.53)μg/L,显著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的患儿[(28.34±8.06)mg/L和(1.62±0.52)μg/L](t=2.904,6.904 Pa<0.05)。血清CRP、TNF-α水平与CK-MB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711,0.889 Pa<0.01)。结论KD患儿血清CRP、TNF-α的升高与患儿急性炎性反应程度密切相关,同时也可作为预测KD患儿心肌损伤及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杜氏肌营养不良患儿的相关基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确诊为杜氏肌营养不良 (DMD)患儿血清进行基因和肌酸磷酸激酶 (CPK)检测 ,以研究DMD的基因缺失情况以及与CPK的关系。方法 ①采用多重引物PCR的方法检测基因缺失 ;②应用多功能全自动生化仪检测CPK。结果 ① 30例患儿中基因缺失者 17例 (5 6 7% ) ,单一缺失者 8例 (47 1% ) ,多重缺失 9例(5 2 9% )。其中外显子 5 1缺失占 6 4 7% (11人次 ) ,其次为 4 8缺失占 5 2 9% (9人次 ) ;4 5缺失占 35 2 % (6人次 ) ;4 4缺失占 17 6 % (3人次 ) ;12缺失占 11 8% (2人次 ) ;外显子 8、17、19缺失各 1人次 ,各占 5 9%。②外显子缺失者CPK(1196 2 78± 6 30 5 6 5 )IU/L与无外显子缺失者CPK (95 37 6 9± 4 30 3 85 )IU/L相比 ,单一缺失者CPK(1170 4 6 5± 6 5 6 1 10 )IU/L与多重缺失者CPK(12 192 2 2± 6 0 96 80 )IU/L比较 ;单纯外显子 5 1缺失CPK(135 4 2 10± 5 5 73 93)IU/L与外显子 5 1缺失合并 4 8缺失者CPK(12 2 16 2 5± 6 833 75 )IU/L相比 ,三组均P >0 0 5 ,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①应用PCR技术检测DMD基因缺失检出率较高 ,多重缺失占 4 7 1% ,其中以外显子 5 1、4 8、4 5缺失最多见 ;②外显子缺失与否或缺多少与CPK增高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是儿童在流感过程中发生的肌炎。1957年首先由Lungberg 在瑞士儿童中发现,称之为“流行性双小腿痛”,七十年代以来英文文献陆续有类似报告,名称各异,诸如“流行性感冒肌炎”,“流感后短暂急性肌炎”,“儿童急性短暂肌炎”等,国内报告甚少,虽然《实用儿科学》有关章节已有专门描述,仍不能引起广大儿科工作者注意,所以,本文复习国内外文献报导本病共176例,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和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EBV-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EBV-AHS)的临床特点,分析IM患儿发生EBV-AHS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比较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4月430例IM和EBV-AHS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IM患儿发生EBV-AHS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 (1)本组IM病例中EBV-AHS发生率为3.72%(16/430),EBV-AHS组患儿热程明显长于IM组患儿,体温峰值、肝脏和脾脏肿大程度均较IM组患儿明显,但咽峡炎发生率(37.5%)显著低于IM组(9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EBV-AHS组外周血三系均低于IM组,且变异淋巴细胞升高不明显,其比例(中位数10%)显著低于IM组(中位数18%),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3)EBV-ASH组肝功能损害显著重于IM组,尤其乳酸脱氢酶(LDH)(中位数为2128.5 U/L)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中位数为489 U/L)水平升高显著高于IM组,且常伴有高胆红素血症及低白蛋白血症.(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热程>10 d(OR=8.097)、LDH进行性升高>1000 U/L(OR=7.998)、低白蛋白血症(OR=7.838)、中性粒细胞<1.5×109/L(OR=7.587)和血小板<100×109/L(OR=7.190)是本组IM患儿发生EBV-AHS的临床危险因素,本组EBV-AHS病死率高达50%.结论 绝大多数IM患儿呈良性自限性过程,约3.7%患儿进展为EBV-ASH.热程>10 d、LDH>1000U/L、低白蛋白血症、中性粒细胞<1.5×109/L、血小板<100 x 109/L是IM患儿发生EBV-AHS的临床危险因素,该病预后凶险,病死率高,多次骨髓检查有助于及时诊断.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治疗与随访情况。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早产儿,于生后2周开始由资深眼科医师开始行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进行随访。结果434例早产儿中ROP的发生率为5.5%(24/434例),24例ROP中Ⅰ期19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Ⅲ期阈值病变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全部患儿均恢复正常。对434例早产儿行单因素分析得出,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吸氧、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肺表面活性剂(PS)的应用、机械通气、输血、光疗时间、感染与ROP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胎数、吸氧时间、光疗时间、代谢性酸中毒、母亲妊高症、颅内出血是影响ROP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早产是ROP的根本原因,防治各种并发症、合理的氧疗是预防ROP的关键。建立完善有效的ROP筛查制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OP,可改善RO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