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转移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手射外科的文献进行总结,讨论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转移瘤的适应证,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立体定向放射手术治疗脑转移瘤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体定向放射手术(SRS)随着定位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量临床经验的积累,现已扩展到治疗一定体积范围内的恶性肿瘤,尤其是脑转移瘤。恶性肿瘤脑转移的发生率一般文献报道为25%~30%,尸检发生率要比临床发生率高,约占颅内肿瘤的一半左右。脑转移患者预后差,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丧失,这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未治疗脑转移瘤的自然病程短,中位生存期仅1至2个月。大约60%~80%的脑转移瘤患者不适合或拒绝行外科手术,放疗成为首选治疗,但由于受正常胞组织放射耐受量的限制,放疗剂量不可能很高,而在这一方面SRS则有…  相似文献   

3.
脑转移瘤的放射外科,显微外科治疗及其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转移瘤是恶性肿瘤患者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大约19%一63%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转移。在美国,每年有25万患者被诊断为脑转移瘤,转移瘤构成了颅内肿瘤患者几乎一半。在瑞典,大约30%恶性肿瘤患者出现脑转移瘤引起的瘫痪、感觉异常、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可见脑转移瘤对健康与生命构成了威胁。脑转移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放射外科治疗,神经外科手术切除,全脑放疗与激素的单用或联合应用“,’,”。本文综合近几年来脑转移瘤的治疗方法,大致可分为二大类:放射外科治疗与手术切除加全脑放疗的既会麻田放射外科治疗本文综合9个中心729例病人…  相似文献   

4.
脑转移瘤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 ,占脑瘤病人的 10 %~15 %。尸体解剖证实 3 0 %~ 5 0 %死于癌症的病人有脑内转移 ,其中 2 0 %~ 40 %为单发 ,脑转移瘤的原发肿瘤依次为肺癌、乳腺癌、肾癌、黑色素瘤、胃肠道肿瘤。脑转移瘤患者预后差 ,未治疗的脑转移瘤病人自然病程短 ,中位生存期仅为l个月[1] 。大约 60 %~ 80 %的脑转移瘤病人不适合或拒绝外科手术治疗 ,放疗成为首选的治疗手段 ,但由于受正常脑组织耐受量的限制 ,放疗的剂量不可能给得很高 ,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SRS)由于它能很好地保护肿瘤周边正常脑组织 ,对病灶可以给予大剂…  相似文献   

5.
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体定向脑放疗放射外科(SRS)可治疗单发或多发脑转移瘤,与全脑放射治疗(WBRT)相比,能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用于全身肿瘤控制或稳定、直径≤3.5cm单发脑转移瘤患者,具有与手术配合WBRT相似的疗效。SRS加WBRT与单纯SRS治疗相比,能提高颅内无进展生存期,但未能延长生存时间。脑转移瘤复发后SRS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脑转移瘤在肿瘤临床中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脑转移的发生率约为5%~30%.未经治疗的脑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1个月,经传统全脑放射治疗后中位生存期达3~4个月.近来发展起来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技术能更有效的控制脑转移瘤,把中位生存期提高到8~12个月.SRS是采用电离辐射、单次、大剂量集中照射颅内病灶,使病灶产生不同程度的放射损伤和其它放射性改变,避免常规开颅手术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技术最早是由瑞典的著名神经外科医生Lesksell提出的.随着各种影像技术及电子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的发展,使SRS技术更加完善.目前SRS主要有以广3种方法:(1)γ—刀:以~(60)Co为辐射源,通过球形准直器聚焦201个~(60)Co源射线于靶区.(2)X-刀:以电子直线加速器产生的高能X线为辐射源,通过若干(5~10个)非共面的等中心放射弧,聚焦X线于靶区.(3)质子刀:利用质子Bragg峰的特性,使质子的能量集中释放于靶区.质子刀的设备昂贵,难以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国内外常用X-刀及γ-刀实现SRS.  相似文献   

7.
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体定向脑放疗放射外科(SRS)可治疗单发或多发脑转移瘤,与全脑放射治疗(WBRT)相比,能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用于全身肿瘤控制或稳定、直径≤3.5cm单发脑转移瘤患者,具有与手术配合WBRT相似的疗效.SRS加WBRT与单纯SRS治疗相比,能提高颅内无进展生存期,但未能延长生存时间.脑转移瘤复发后SRS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圆满完成临床工作需多学科密切合作。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脑转移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介绍了肿瘤放射生物学基础相关知识,放射损伤概念:亚致死损伤,潜在致死损伤,致死损伤;早、晚反应组织的不同生物效应;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靶区的4种情况;肿瘤放射生物学的4个R: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repair of radiation damage),周期内细胞的再分布(redistribution within the cell cycle)。氧效应及乏氧细胞的再氧合(oxygen effect and reoxygenafion)和再群体化(repopulafion)。提出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优越性。复习国外系列报道,分别从治疗适应证的选择,是否配合全脑放射,作为复发或未控的挽救治疗,治疗多发转移瘤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疗效评价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脑转移瘤治疗观念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转移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近年来,由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提高和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技术的应用,使脑转移瘤的治疗在观念上发生了改变。全脑放疗虽然不失为脑转移瘤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有趋向仅应用于广泛脑转移的患者,或其他治疗失败/复发后的最后治疗手段。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优势突显,在部分病人。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手段,而外科手术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疗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本文对脑转移瘤治疗近年来的一些改变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10.
脑转移瘤     
  相似文献   

11.
脑转移是目前肿瘤治疗的难点之一,既往治疗主要以全脑放疗为首选,但全脑放疗后疗效差以及明显影响治疗后长期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脑转移的治疗应根据不同预后行个体化治疗。目前基于RTOG研究的Graded Prognostic Assessment评分在国内外广泛使用。对于GPA高的患者,建议采用积极的治疗手段,如全脑放疗联合手术或者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部分患者可考虑使用手术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于GPA低的患者,仍以全脑放疗为首选,部分患者可考虑采用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考虑到全脑放疗的脑功能损伤与海马结构照射有关,越来越多研究开始探索全脑放疗中保护海马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联合使用全脑放疗和替莫唑胺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方法 将160例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使用全脑放疗进行治疗.使用6mV-X线全脑放射治疗,全脑两侧对穿野等中心放射治疗,DT 30 Gy/10次,5次/周.观察组在全脑放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替莫唑胺75 mg/m2/d进行治疗,连续口服14 d进行.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的近远期疗效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中的53.75%.对照组和观察组在3个月的生存期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6个月生存率和1年生存率上,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位生存期的比较上,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11.8 v.s.6.4,P<0.05).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无法耐受的严重副作用(Ⅳ级);在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等骨髓抑制的指标中,观察组出现副作用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是经过对症治疗后,患者均可以耐受;在恶心呕吐和头疼的副作用发生率和等级分布上,2组患者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全脑放疗联合使用替莫唑胺治疗脑转移瘤,可以显著提高患者总的缓解率,并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存率,且副作用均可耐受,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3.
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是肺癌的一个重要亚型。ALK阳性NSCLC脑转移患者的治疗尚无标准模式。方法本研究对我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期间确诊的ALK阳性NSCLC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治疗模式患者的转归。结果84例晚期ALK阳性NSCLC患者中,22例初诊时有脑转移,剔除3例合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双突变患者,共19例纳入分析。中位颅内疾病进展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为12.0个月,一线脑部局部治疗(P=0.021)及一线克唑替尼治疗(P=0.030)可延长PFS;一线克唑替尼联合脑部局部治疗的中位颅内PFS为27.0个月,而单纯克唑替尼治疗的PFS仅为4.2个月。结论一线克唑替尼联合脑部局部治疗有助于延长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颅内PFS,因例数少,尚有待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厄洛替尼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疗效以及患者生存效果。方法随机选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8例,根据治疗途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9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全脑放疗;实验组患者接受厄洛替尼联合全脑放疗,即患者在放疗开始应用厄洛替尼片,应用到放疗完成后2个月为止。对全部入组患者定期进行住院或者门诊随访。结果 2组患者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完全缓解率为12.2%,部分缓解率为28.6%,病灶稳定率为42.9%,病灶进展率为16.3%,而对照组患者完全缓解仅有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50,P<0.05)。2组对比,对照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远远低于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76,P<0.05);此外,实验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和恶心呕吐。结论厄洛替尼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疗效显著,能够有效地控制脑转移病灶,提高患者客观有效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祁红  张旭东 《实用癌症杂志》2018,(5):814-816,820
目的探讨伽玛刀联合放疗在脑转移瘤治疗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为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全脑放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基于放疗基础上,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伽玛刀治疗SRT)。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治疗有效率)、化疗前后的CD4^+水平及CD4^+/CD8^+比值、毒副作用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66.67%)对比,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3.33%)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对比,两组CD4^+水平明显降低,CD4^+/CD8^+比值明显上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观察组治疗后CD4^+水平和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中,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血红蛋白,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中,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血红蛋白,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血红蛋白,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其不良反应以轻度不良反应为主,包括消瘦、消化道反应、水肿、脱发等。结论全脑放疗联合伽马刀治疗,可有效地降低损伤,预防新病灶的出现,缩小转移瘤的体积,二者相结合,可弥补彼此的不足,共同控制和提高肿瘤的疗效,并且促使脑损伤降低至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6.
放射治疗脑转移癌54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放射治疗对脑转移癌的疗效。方法  1996年 9月~ 2 0 0 0年 9月对我科 5 4例脑转移癌患者行放射治疗。全脑放射剂量达 30Gy后追加照射 2 0~ 2 4Gy或 16~ 18Gy。 结果 全脑照射剂量达 30Gy后未作追加照射的 8例 1年内全部死亡 ,作追加照射的 4 6例 ,1年存活率达5 8.7% ,2年存活率达 2 1.7%。 5 4例病人经全脑放射治疗后总缓解率为 77.5 %。结论 脑转移癌采用放射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延长生存时间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脑转移瘤1448例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肿瘤患者生存时间延长,脑转移瘤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但总体预后还很差,关于治疗模式的选择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总结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脑转移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疾病特点以及与预后相关的各种可能因素,旨在为脑转移瘤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984年1月至2010年7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治疗经影像学或病理诊断的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所有可能与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原发灶的诊治情况,有无脑外转移灶,原发灶与脑转移瘤诊断的间隔时间,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病灶大小、部位、数目,治疗方法,KPS评分等。根据上述资料,将患者纳入RPAⅠ、Ⅱ、Ⅲ级3个亚组,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收集到1448例脑转移瘤患者,男性953例(65.8%),女性495例(34.2%),诊断为脑转移瘤时的中位年龄为55岁。原发灶中,肺癌1173例(81.0%)、乳腺癌84例(5.8%)、结直肠癌43例(3.0%)、肝癌23例(1.6%)。457例(39.8%)患者在诊断脑转移瘤之前存在脑外转移灶,原发灶与脑转移诊断的平均间隔时间为8.7个月。898例(62.0%)患者诊断依据为颅脑MRI,524例(36.2%)为颅脑CT,26例(1.8%)为PET-CT。944例(65.2%)患者的转移灶位于幕上,其中额叶及顶叶最为常见;单发病灶522例(36%),201例(13.9%)具有两个病灶,621例(42.9%)具有两个以上病灶。临床表现中,头痛呕吐378例(26.1%),运动感觉障碍364例(25.1%),精神变差或体重下降230例(16.0%),无症状203例(14.0%)。379例(26.1%)患者接受了全脑放疗联合化疗,110例(7.6%)接受了单纯全脑放疗,23例(1.6%)全脑放疗后联合手术,42例(2.9%)联合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107例(7.4%)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854例患者具有完整的生存随访资料,中位生存时间为9.5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1.7%、42.5%、12.6%。RPAⅠ级264例(30.9%)、Ⅱ级377例(44.2%)、Ⅲ级213例(24.9%)3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个月、10.5个月和6.5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脑转移瘤常多发,转移灶多见于幕上,头颅MRI是主要的诊断方法;原发灶以肺癌最多见;RPA分级在评估脑转移瘤患者预后中有重要意义;坚持在循证医学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的原则,有希望改善脑转移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全脑放疗联合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全脑放疗联合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的价值.[方法]将60例脑转移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全脑放疗联合伽玛刀治疗组(A组)及单纯伽玛刀治疗组(B组).A组先全脑放疗40Gy/20F/4W后,复查颅脑MRI或CT,如果有残留,则继以伽玛刀治疗,周边剂量8Gy~26Gy,一次照射:B组单纯伽玛刀治疗,肿瘤周边剂量16Gy~32Gy,一次照射.分别对两组不同病灶数患者的近期疗效及生存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及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分层研究显示:单个病灶者两组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而两个以上病灶者全脑放疗联合伽玛刀治疗的生存率高于单纯伽玛刀治疗,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于单个病灶的脑转移瘤可单纯行伽玛刀治疗:而多发病灶的脑转移瘤,建议全脑放疗联合伽玛刀治疗.  相似文献   

19.
单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能取得全脑放疗联合立体定向外科治疗相同的生存率,对于局部控制来说,结果有冲突。全脑放疗较局部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和手术)减少颅内新发病灶。单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组颅内治疗病灶外以及颅内总体复发率均增加,而且联合全脑放疗不增加认知功能损伤。对于1-3个脑转移瘤患者,单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生存好于单纯全脑放疗。全脑放疗联合立体定向外科治疗较全脑放疗能改善局部控制,并在不增加并发症的基础上改善KPS评分。对于单发脑转移灶,联合治疗有生存获益。但2个及2个以上的脑转移灶是否有生存优势,尚有争论。对于多发脑转移瘤、KPS〈70分的患者联合治疗能改善生存。全脑放疗联合立体定向外科治疗和手术联合全脑放射治疗两组无生存差异。  相似文献   

20.
脑转移瘤是非小细胞肺癌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全脑放疗(whole brain radiotherapy,WBRT)、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外科手术和化疗是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重要治疗方式,但其疗效仍不令人满意,而综合治疗能有效地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治疗技术的进步,分子靶向治疗和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治疗现状和综合治疗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