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超早期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优势及可行性。方法:25例不同部位破裂颅内动脉瘤,一经全脑DSA检查证实,既在48h内气管插管全麻下使用GDC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15例,Ⅲ级7例,Ⅳ级2例,Ⅴ级1例,结果:术后恢复优良者22例(88.0%)。出现一过性偏瘫,失语1例,单纯运动性失语1例,均于1月后逐渐恢复,死亡1例(Hunt-HessV级)。结论:对Hunt-Hess分级Ⅰ-Ⅳ级的病人实施超早期栓塞治疗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降低死亡率;术后恢复时间与术前Hunt-Hess分级,是否存在颅内血肿或(和)伴有脑血管痉挛有关,与病人年龄无直接相关,Hunt-Hess分级Ⅴ级是术后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3例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26个)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12例,Ⅲ级8例,Ⅳ级2例,Ⅴ级1例。在动脉瘤破裂48h内气管内插管全麻下行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月,恢复良好者20例(86.95%);出现偏瘫和单纯运动性失语各1例(4.35%),后经综合治疗1个月后逐渐恢复;死亡1例(4.35%)(Hunt—Hess Ⅴ级)。无再出血病例发生。结论:超早期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减少脑血管痉挛,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Hunt-Hess Ⅳ、Ⅴ级合并脑室出血的动脉瘤(AN)破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结合脑室外引流、腰大池引流及颅压监测,对42例病情Hunt-Hess Ⅳ、Ⅴ级合并脑室出血的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超早期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结果:动脉瘤31例完全栓塞,11例大部分栓塞(≥90%)。死亡12例(28.6%),随访6~12个月,GOSⅠ级4例,Ⅱ级8例,Ⅲ级14例,Ⅳ级9例,Ⅴ级7例,无动脉瘤复发。结论:积极处理脑室出血及梗阻性脑积水,超早期行血管内栓塞治疗Hunt-Hess Ⅳ、Ⅴ级合并脑室出血的动脉瘤破裂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6,(7):836-837
目的:总结Ⅳ~V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超早期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对31例Ⅳ~V级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在动脉瘤破裂来院6h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行腰大池引流治疗。结果:死亡3例(9.68%),植物状态5例(16.13%),严重残疾6例(19.35%),中度残疾10例(32.26%),恢复良好7例(22.58%)。结论:超早期血管内栓塞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Hunt-Hess分级Ⅳ~V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显著降低Ⅳ~V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死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特点。方法23例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30个)致SAH患者,一经全脑血管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DSA)检查证实,即在48小时内采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14例,Ⅲ级5例,Ⅳ级3例,Ⅴ级1例。结果术后恢复良好20例,1例出现一过性偏瘫、失语,1例单纯运动性失语,均于一周内恢复,死亡1例(Hunt-Hess分级Ⅴ级)。结论对Hunt-Hess分级Ⅰ~Ⅳ级的患者实施超早期介入手术治疗,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降低死亡率,并具有微创、恢复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合并脑室出血铸型的Hunt-HessⅣ-Ⅴ级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8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48h内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其中2例采用电解可脱弹簧圈(GDC),4例采用水解可脱弹簧圈(TRUFILL DCS Orbit),2例采用水凝胶弹簧圈(HES)技术,术毕均行双侧脑室外引流,3例术后1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7例动脉瘤致密填塞,1例大部填塞。出院时患者预后(GOS标准):良好5例,中残2例,重残1例。结论虽然Hunt-Hess高分级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病情危重,治疗风险很大,但积极地超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辅以脑室外引流术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的侣9例(198个)颅内动脉瘤早期(出血后3d内)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l-II级105例,m级48例,Ⅳ级34例,Ⅴ级2例;均采用电解或水解脱式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32例宽颈动脉瘤采用球囊瘤颈成型弹簧圈栓塞术,16例宽颈或者梭形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例假性动脉瘤单纯采用带膜支架植入闭塞,1例载瘤动脉单纯采用球囊闭塞,2例动脉瘤采用胶水或者胶水加弹簧圈栓塞.结果 198个颅内动脉瘤完全致密栓塞166个,不完全致密栓塞21个,不完全栓塞10个,栓塞失败1个;术中发生出血6例.术后发生再出血2例,死亡3例.结论 对Hunt-Hess分级Ⅰ~Ⅳ级的患者实施急诊介入治疗安全可靠,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防止或减少并发症,明显降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应用微导管技术对14例脑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经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的治疗。结果 14例全部栓塞成功,无死亡病例。大部分患者恢复正常,Hunt-Hess4-5级的患者恢复到生活自理。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王大模  冯由军  文世全 《四川医学》2003,24(10):1046-1047
目的 研究颅动脉瘤应用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在全麻下 ,全身肝素化 ,Seldinger s法 ,将微导管插至动脉瘤腔内 ,选择合适的电解可脱弹簧圈置于动脉瘤腔内进行栓塞。结果  6例动脉瘤中动脉瘤体填塞均 >85 %,2例为 10 0 %填塞。随访 4个月至 1年 ,均未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 应用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确切 ,近期效果满意 ,不接触脑组织 ,对病人侵袭小。  相似文献   

10.
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技术的进步和可脱性弹簧圈栓塞系统的不断升级,在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使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不断扩大,相关学科医生及患者群体对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认识增多,使更多颅内动脉瘤患者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获得治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与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在2004年4月至2005年1月共收治Hunt-Hess Ⅰ~Ⅴ级破裂动脉瘤患者63例,64个颅内动脉瘤,并对其中的50例患者于急性期(3 d内) 行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选自 1999- 0 2~2 0 0 4 - 0 2间 ,应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15例患者 ,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急性期 6例。术前Hunt分级 :1例为Ⅳ级 ,5例Ⅲ级 ,9例为Ⅰ~Ⅱ级。结果  10例完全栓塞 ,5例部分栓塞。无手术死亡 ,1例前交通动脉瘤术后左侧下肢轻偏瘫 ,3周后恢复正常。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行显微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对不同形式的颅内动脉瘤及不同病情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214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起病3d内)采用显微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根据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HHS)病情分级结合治疗后1个月时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析其治疗结果,其中显微手术128例(HHS Ⅳ~Ⅴ级占30例),经血管内栓塞86例(HHS Ⅳ~Ⅴ级占17例).结果 98例HHS Ⅰ~Ⅲ级显微手术者1个月后GOS评分5分(恢复良好)76例,4分(轻度残疾)13例,3分(严重残疾)6例.2分(植物生存)2例,1分(死亡)1例;69例HHS Ⅰ~Ⅲ级血管内介入治疗者1个月后GOS评分5分54例,4分9例,3分4例,2分1例,1分1例,两组HHS Ⅰ~Ⅲ级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HHS Ⅳ~Ⅴ级显微手术者1个月后GOS评分5分8例,4分6例,3分8例,2分4例,1分4例;17例HHS Ⅳ~Ⅴ级血管内栓塞治疗者1个月后GOS评分5分2例,4分2例,3分2例,2分4例,1分7例,两组HHS Ⅳ~Ⅴ级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HS Ⅰ~Ⅲ级动脉瘤患者显微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而Ⅳ~Ⅴ级动脉瘤患者倾向于显微手术治疗,部分患者联合应用两种方法效果更好,远期疗效还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3.
邓其峻  梁泉 《黑龙江医学》2004,28(12):911-912
目的 总结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选自 2 0 0 1- 0 1~2 0 0 4 - 0 1间 ,应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30例患者 ,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急性期 14例。术前Hunt分级 :Ⅳ级 2例 ,Ⅲ级 10例 ,Ⅰ~Ⅱ级 18例。结果  18例完全栓塞 ,12例部分栓塞。无手术死亡 ,2例前交通动脉瘤术后左侧下肢轻偏瘫 ,3周后恢复正常。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电解式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电解式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1999年5月-2000年10月采用GDC栓塞治疗41例43个颅内动脉瘤,男28例,女13例,年龄22-68岁,平均47.5岁,蛛网膜下腔出血38例,头痛3例,术前Hunt和Hess分级,37例为Ⅰ,Ⅱ,4例Ⅲ级。结果:栓塞治疗的43个动脉瘤,完全栓塞(100%)35个,次全栓塞(90-99%)4个,不全栓塞(<90%)4个,术中血栓形成2例,经溶栓和抗凝治疗1例恢复正常,1例遗留轻偏瘫,微导丝刺破动脉瘤壁1例,致密填塞弹簧圈后治愈,弹簧圈部分脱入截瘤动脉内1例,无神经功能障碍,无死亡,结论: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但多种因素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时机与患者的手术效果及预后关系。方法:对本院2010年7月~2015年6月手术治疗的251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起病至手术时间分为早期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3d内手术)63例、中期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4~10d进行手术)89例、晚期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10d手术)99例,并根据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早期组患者预后良好48例(76.19%)、中期组预后良好52例(58.43%)、晚期组预后良好40例(40.40%),早期组的预后良好率显著的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患者,中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显著的优于晚期组患者。对于Hunt-HessⅠ级、Ⅱ级、Ⅲ级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组的预后良好率显著的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患者,中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与晚期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Hunt-Hess IV级、V级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组、中期组的预后良好率显著的高于晚期组患者,早期组和中期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组发生脑积水率1.59%、中期组发生脑积水率3.37%均显著的低于晚期组患者的12.12%。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是否增加患者并发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8个动脉瘤),其中43例行单纯GDC栓塞术,3例宽颈动脉瘤行支架结合GDC栓塞,1例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瘤颈塑型GDC栓塞术.术前、术后造影对比,术后随访1~58个月。结果 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GDC栓塞47个,其中36个100%栓塞(76.5%),6个90%柃塞(12.8%),2个80%栓塞(4.3%),1个50%栓塞(2.1%),2个栓塞失败(4.3%),1个多发动脉瘤未作处理,4例应用瘤颈辅助技术手术顺利,效果满意。术后随访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结论 GDC适合大多数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93例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93例颅内动脉瘤(共118个)患者中84例为破裂动脉瘤,按Hunt-Hess分级:Ⅰ级18例,Ⅱ级29例,Ⅲ级25例,Ⅳ级10例,Ⅴ级2例。80例行急诊栓塞,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并予以3H治疗。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104个(88.14%),闭塞达90%以上11个(9.32%),闭塞在90%以下3个(2.54%)。全组手术死亡3例(3.23%)。随访2~22个月,1例术后2周死于中枢衰竭及肺部感染;1例术后1.5个月复发出血,经手术夹闭痊愈;2例术后复查发现瘤颈扩大,经再次填塞后痊愈;1例(1.07%)重残,7例(7.53%)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其余恢复良好。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可靠,可致密填塞动脉瘤疗效为佳;破裂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