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骨密度测定了解住院老年人在年龄、性别因素和疾病谱方面其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及其变化规律,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对1157例住院老年人进行正位腰椎(L3~L4)骨密度测定,计算骨质疏松患病率。结果 1157例住院老年人中996例为骨质疏松症,占86.08%,55例为骨量减少者,占4.75%。从60~64岁、65~69岁、70~74岁,75~79岁,80~84岁,85~89岁,90岁及以上各年龄段的骨质疏松发生率分别是55.55%、85.00%、84.87%、84.96%、85.71%、89.60%、89.12%,呈现随年龄增长逐渐递升(P〈0.05),统计有差异性意义。女性患者620人,骨质疏松症597人,男性患者537人,骨质疏松症409人,骨质疏松率分别为94.7%和76.1%。女性老年病人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老年病人(P〈0.05)。不同的疾病谱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骨折42/42例(100%)、脑卒中伴肢体活动障碍342/311例(90.93%)。糖尿病201例/175例(87.06%)、重度COPD108例/93例(86.11%)。结论老年住院病人的骨质疏松率处于较高水平。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率也随着上升,女性病例发生率多于男性。骨折、脑卒中伴肢体活动障碍、糖尿病、重度COPD的骨质疏松率高于其他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湖南邵阳地区汉族正常成年人的峰值骨量及各年龄段的骨密度(BMD)水平,为今后全国范围内的骨量调查提供参考性数据。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湖南邵阳地区现有社区医疗服务网内城镇、农村居民,随机抽样年龄在20~70岁的男女健康人群237例进行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的测定,将所获得的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数据库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湖南邵阳地区汉族成年男女峰值骨量在30~39岁年龄段,在50岁以后骨量呈缓慢下降趋势,正常健康男、女各年龄段同一部位骨密度水平虽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D达到峰值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正常健康同性人群同一部位不同年龄段的骨骼骨密度水平基本一致,男女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峰值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仪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近端骨量变化的价值。方法接受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患者29例,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的research软件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分别测量置换侧及非置换侧股骨近端的骨密度,并分别比较置换侧及非置换侧骨密度变化率有无差异。结果术后3个月置换侧骨密度降低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置换侧骨密度增加与术后1周比较无明显差异,非置换侧骨密度于6个月后增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能X线骨密度仪定量分析可用于髋关节表面置换后股骨近端骨密度的变化观察。 相似文献
4.
双能X线骨密度仪与定量CT测量骨密度准确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与定量CT(QCT)测量骨密度的准确性。方法用DXA(前后位扫描)与QCT测量5具猪腰段脊柱中20个椎骨,将各自得到的骨密度与对应灰重密度比较(DXA骨密度对应椎骨灰重密度,QCT骨密度对应椎体灰重密度)。结果QCT骨密度与灰重密度线性相关性较好(松质r=0.80,皮质r=0.79,P<0.01),DXA骨密度较差(r=0.41,P>0.05)。结论QCT测量骨密度较DXA准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竭患者骨密度(BMD)值的变化。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的方法,测定7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以及70例健康对照者的腰椎、双侧髋关节以及左右前臂BMD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慢性肾衰竭患者BMD测定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随着慢性肾衰竭病情的进展,骨密度呈下降趋势。患者前臂骨密度减少或骨质疏松程度严重出现时间早。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的骨密度显著低于同年龄段正常健康对照组水平,其骨量减少的程度及骨质疏松发生的原因与肾衰竭的严重程度有关。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前臂骨密度减少或疏松程度较其他部位严重的时间出现较早。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0):126-133
目的通过测量北京大兴区、密云地区成年人的桡骨远端骨密度,分析比较北京南北郊区成年人在各年龄段的骨密度差异及随年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美国DTX-200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北京大兴区成年男性1040例、女性1892例,密云地区成年男性780例、女性423例的非优势前臂桡骨远端1/3处的骨密度,记录BMD值。将检测结果按地区、性别、年龄段分组(每10岁为1个年龄组,分为7个年龄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同地区、同年龄段成年人的桡骨远端骨密度在性别间的差异,分别比较同性别、同年龄段成年人的桡骨远端骨密度在北京南北郊区间的差异,分析两地区成年男性、成年女性骨密度随年龄变化趋势。结果大兴区、密云地区成年人在各年龄段的桡骨远端骨密度BMD均值男性均大于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兴区60~69岁年龄段男性、50~59岁年龄组女性的桡骨远端骨密度BMD均值低于密云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北京大兴区其他各年龄段女性BMD均值略低于或接近于密云地区,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北京大兴区、密云地区成年男性、成年女性桡骨远端骨密度BMD峰值均出现在30~49岁年龄段间,且BMD均值随年龄增高而逐步降低。结论密云地区人群整体骨量稍高于大兴区,但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两地区差异不明显。大兴区、密云地区人群中的50岁以后中老年人群,尤其女性更易发生骨质疏松,应给予适当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双能X线骨密度仪椎体骨密度测定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骨质疏松患者,所有患者均被确诊。同时安排所有患者均接受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从机体骨密度不同情况来讲,在低于x-2.0SD情况下骨质疏松患者共59例,其所处年龄段分别为31~40岁、40~50岁、50~60岁和60~70岁,不同年龄段的骨密度分别为(94.3±21.9)、(81.4±22.1)、(58.6±17.8)和(43.3±22.4);在骨密度低于x-2.5SD的情况下,本实验确诊的骨质疏松患者共47例,其不同年龄段的骨密度分别为(80.3±3.1)、(75.8±17.4)、(57.9±17.2)和(41.4±21.3),中来年人群的骨密度指标与年龄增长指标存在负相关系,会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结论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对临床诊断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判断患者实际骨量情况,能够根据其检测指标数据分析患者实际患病情况,对于病症诊断提供数据支持,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绝经前后女性身体成分与骨密度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绝经前后女性身体成分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采用LunaProdigy双能X线BMD检测仪对健康体检的绝经前女性22例、绝经后女性62例进行腰椎正位,左髋和全身BMD检测和身体成分检测。结果①绝经前组股骨各部位、腰椎(L1—L4)和全身BMD,以及全身和躯干肌肉显著高于绝经后组(P〈0.05,或P〈0.01);②绝经前组全身、躯干和左大腿肌肉均与全身BMD呈显著正相关,身棒成分与腰椎和股骨BMD无显著相关性(P〉0.05);③绝经后组全身和躯干的脂肪、肌肉分别与L3、L4、股骨大粗隆、股骨干和全身BMD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全身脂肪、肌肉,躯干脂肪分别与L1、L2和股骨颈BMD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躯干肌肉与股骨大粗隆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左大腿成份与上述部位骨密度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绝经前女性全身BMD与肌肉成分密切相关。绝经后女性全身和躯干脂肪、肌肉与腰椎、股骨和全身BMD密切相关,但脂肪成分似乎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检测中老年人腰椎正位及左股骨上端骨密度(BMD)的变化.并探讨不同部位测量点骨密度结果对骨质疏松(OP)诊断的影响,方法采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challereng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656例年龄在40~83岁之间的中老年人进行骨密度测定。按年龄、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随年龄增长各部位骨密度下降。但骨量丢失的起始时间及丢失速度不同。各组腰椎骨密度值明显高于髋部骨密度值.各部位骨丢失以ward’s三角区最高。结论骨质疏松的栓出率取决于受栓部位。捡出率最高的部位是股骨上端ward’s三角区.最低的部位是腰椎(L2~L4),提示ward’s三角区是诊断骨质疏松较敏感的部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与定量CT(QCT)测量骨密度的准确性。方法:选择10头健康生猪的腰椎椎体作为研究对象,去除周围软组织及附件,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与定量CT测量骨密度,将测得的骨密度与椎体灰化后的灰重及灰重密度对比。结果:猪的腰椎椎体的体积骨密度偏离度与皮质骨密度偏离度、松质骨密度偏离度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骨密度、松质骨密度、总骨矿含量、面积骨密度与灰重、灰重密度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DXA与QCT均为测量骨密度的有效方法,而QCT松质骨密度更接近灰重密度,能够更好的反应骨质疏松的骨代谢变化。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 探讨大鼠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牙槽骨密度的变化,为临床甲减患者正畸治疗提供理论依据.②方法 健康雌性SD大鼠分为甲减组和对照组.甲减组给予0.1%丙基硫氧嘧啶按1mL/100g,每天灌胃.正常对照组:蒸馏水,均按1mL/100g每天灌胃.分别于处死前9d进行标记.检测甲状腺功能、骨代谢指标、牙槽骨骨密度,组织切片荧光染色观察骨组织改变.③结果 甲减组牙槽骨密度、骨代谢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甲减组骨小梁较正常组稀疏,小梁变细,间距加宽.④结论 甲状腺机能减退时下颌牙槽骨骨密度减低. 相似文献
12.
长期小剂量性激素替代疗法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小剂量性激素替代疗法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及骨关节痛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北京协和医院141名绝经后医护人员,分为性激素替代治疗(HRT)组(n=63)和对照组(n=78)。HRT组接受小剂量HRT5~32年,对照组年龄与HRT组匹配,未接受HRT。比较两组治疗后腰椎、WARD三角、股骨颈、股骨粗隆和全髋总骨密度及骨关节痛的发生率。结果HRT组L2-4的骨密度比对照组高9·1%(P<0·05)。HRT组和对照组骨关节痛的发生率分别为71·4%和89·7%,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长期小剂量HRT可减少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降低骨关节痛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和高泌乳素血症(hyperprolactinemia,HPRL)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方法 将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21年6月至12月收治的156例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有无MS和HPRL分为对照组、MS组、HPRL组和MS+HPRL组。记录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测量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检测果糖胺(fructosamine,FA)、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及泌乳素(prolactin,PRL)水平。超声骨密度仪测定患者跟骨的BMD。分析BMD与各指标间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对照组BMD大于MS组、HPRL组和MS+HPRL组(P<0.05),MS组和HPRL组BMD大于MS+HPRL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BMD与BMI呈正相关,与年龄、FA、PRL呈负相关。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MS、HPRL是影响BMD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MS和HPRL是导致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BMD下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葛根总异黄酮(TIP)对雌激素缺乏引起的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方法:10月龄SD大鼠,手术切除双侧卵巢后7d,每天igTIP100和20mg/kg,并设假手术组(Sham)、模型对照组(OVX)和尼理论联系实际是性组(E3),在给药4和7个月时,测定大鼠全身骨矿总量(BMC)和骨矿密度(BMD)及骨生物力学强度等。结果(1)和OVX组相比,TIP大剂量组在给药4个月时BMC和BMD分别提高14.6%和12.1%,7个月时分离提高6.8%和14.2%;小剂量组4个月时分别提高7.8%和6.9%,7个月时分离提高8.65和14.95。(2)TIP大、小剂量组股骨相对体积质量分别提高3.8%和3.4%;胫骨相对休整质量提高6.8%和6.3%,股骨Ca盐密度均提高15%以上。(3)TIP大、小剂量组股骨最大负荷分别提高16.1%和9.1%;结构强度分别提高19.4%和12.5%,(4)TIP使大鼠子宫重量明显增加。结论TIP对去卵巢引起的大鼠骨质疏松症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这种作用可能和它的弱雌激素样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定量超声测定跟骨骨密度(BMD)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判断价值,并探讨BMD与患者血清骨代谢、骨转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接受检查治疗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72例作为观察组,另取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不伴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6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定量超声下BMD值、血清骨代谢、骨转化指标值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BMD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病情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BMD为(0.23±0.04) g/cm2、25羟维生素D (25OHD)为(39.27±4.51) nmol/L、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为(56.18±7.29) ng/mL、人降钙素(HCT)为(2.41±0.32) ng/L,均相应低于对照组的(0.35±0.05) g/cm2、(57.63±6.92) nmol/L、(82.55±9.04) ng/mL、(3.17±0.42) ng/L,而碱性磷酸酶(ALP)为(56.27±6.19) IU/L、Ⅰ型前胶原N末端前肽(PINP)为(42.18±5.29)μg/L、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为(4.63±0.53) U/L、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为(64.39±7.11) ng/mL,均高于对照组的(27.45±3.38) IU/L、(24.76±3.08)μg/L、(3.11±0.37) U/L、(45.28±5.29)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BMD值与血清25OHD、N-MID、HCT值呈正相关(r=0.627、0.701、0.598),与ALP、PINP、TRAP、β-CTX呈负相关(r=-0.582、-0.672、-0.693,P<0.05)。结论定量超声测定跟骨骨密度可以客观判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严重度,其与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可以作为临床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6.
对 1 4 88名 1 5~ 95岁的中国湖南长沙地区健康女性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股骨BMD并与Hologic提供的白人女性BMD参考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所有年龄段和测量部位的BMD均略低于白人女性参考值曲线 (P <0 .0 5) ;中国女性股骨颈和Ward’s三角区BMD较对照组晚 5~ 1 0年达到峰值 ;在其后的大约 35年中 ,BMD下降较慢 相似文献
17.
哮喘儿童骨密度变化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哮喘儿童骨密度的现状。方法 对 45例 5~ 8岁哮喘患儿于治疗开始用双能 X线骨密度仪监测骨密度。结果 哮喘患儿治疗前患儿股骨近端 (股骨颈 Neck,大转子 ,Ward' s三角 ,P >0 .0 5 ,) ,脊柱区域 (腰椎 2~ 4,P >0 .0 5 )和前臂 (前臂远端 Utradis和近侧端 Distal,P >0 .0 5 )的骨密度与正常同龄儿童比较无显著性降低 ,但两组均低水平。结论 哮喘儿童的骨健康需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儿童骨密度状况,探讨影响儿童骨密度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4年6~12月期间采用定量超声法测定358例儿童左胫骨中段骨密度,设计调查问卷,查询相关系统保健档案,调查影响因素.结果 骨密度减低检出率女童[20.48%(34/166)]高于男童[18.23%(35/192)],不同性别儿童骨密度减低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骨密度减低检出率以0~1岁37.97%(30/79)较高,不同年龄儿童骨密度减低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发育迟缓[27.58%(8/29)]、发育过快[26.67%(4/15)]儿童骨密度减低检出率高于正常儿童[18.15%(34/314)],不同身高组儿童骨密度减低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营养不良、肥胖以及正常组体重儿童骨密度减低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多动少儿童骨密度减低检出率为25.00%(26/114),动多静少儿童检出率为10.71%(9/84),不同活动水平儿童骨密度减低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户外活动多(≥2 h/d)儿童骨密度减低检出率为10.54%(27/256),户外运动少(<2 h/d)儿童检出率为40.38%(42/102),不同户外活动儿童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孕周小于37周早产儿、出生体重偏低儿童骨密度减低检出率高,早产儿与足月儿骨密度减低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出生体重偏低、偏高与正常儿童骨密度减低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胎次、产次以及产式儿童骨密度减低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骨密度受性别、年龄、身高、活动水平、户外活动、孕周以及出生体重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绝经后妇女绝经年限、绝经及初潮年龄与骨密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安徽合肥地区绝经后妇女绝经年限、绝经及初潮年龄与骨密度关系。方法调查240例合肥市健康妇女的年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和初潮年龄、测量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及正位腰椎(L2~L4)、股骨各部位(Neck,ward,GT)的骨密度(BMD),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绝经年限与各部位骨密度呈负相关(P〈0.01),初潮年龄与L2、L3、L4、大转子的骨密度呈负相关(P〈0.01),绝经年龄与L2、L3、L4的骨密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随着绝经年限增加,初潮年龄越大,绝经年龄越早,骨密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下肢旋转角度对髋部骨密度测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下肢不同旋转角度下的髋部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的测量,了解下肢旋转角度的变化对髋部BMD测量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女性,平均年龄60.7岁(45~85岁),平均身高161.8cm(150~175cm),平均体重67.4kg(48~80kg)。进行机器质量控制后,在下肢中立位、15°内旋、30°内旋状态下分别测量髋部BMD,每一角度测量后,均要求受试者下测量床,然后再重新上测量床摆体位。分析比较不同旋转角度下的髋部BMD变化。结果随着下肢旋转角度的改变,髋部BMD测量值均有明显的变化。其中在Ward's三角区域和股骨粗隆区域的BMD变化明显大于股骨颈BMD改变。从中立位到15°内旋及15°内旋到30°内旋时,股骨颈、Ward's三角和股骨粗隆BMD值均有显著变化(P<0.01)。而从中立位到30°内旋时,髋部BMD值增高,但其相关系数较低(r=0.36~0.4,P>0.05)。结论髋部BMD测量的精度明显受下肢旋转角度变化的影响;富含松质骨区域的BMD改变更易受下肢旋转角度变化的影响;良好的测量前定位和下肢固定,对提高髋部测量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