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跨壁复极离散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以冠状动脉灌注兔左室楔形组织块为研究对象,对标本施加刺激基础周长分别为500,1000,2000ms的S1刺激,记录内、外膜侧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和跨壁心电图,测量QT间期、时间易损窗及Tp-e/QT值。每10个S1刺激后施加期前S2刺激,S1S2耦联间期以1ms递增,以测量引起单向传导阻滞的时间易损窗。结果时间易损窗与QT间期呈正相关;Tp-e/QT比值在0.10~0.14之间无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PVT)发生,当Tp-e/QT比值大于0.15,可引起PVT发生,而该比值在0.18~0.21时,无论S2刺激施加于内膜侧还是外膜侧,均可引起PVT。结论随着QT间期的延长时间易损窗增大;Tp-e/QT比值越大,室性心律失常越易发生。  相似文献   

2.
跨壁复极离散在多形性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跨壁复极离散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以冠状动脉灌注兔左室楔形组织块为研究对象,对标本施加刺激基础周长分别为500,1000,2000ms的S1刺激,记录内、外膜侧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和跨壁心电图,测量QT间期、时间易损窗及Tp-e/QT值。每10个S1刺激后施加期前S2刺激,S1S2耦联间期以1ms递增,以测量引起单向传导阻滞的时间易损窗。结果时间易损窗与QT间期呈正相关;Tp-e/QT比值在0.10~0.14之间无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PVT)发生,当Tp-e/QT比值大于0.15,可引起PVT发生,而该比值在0.18~0.21时,无论S2刺激施加于内膜侧还是外膜侧,均可引起PVT。结论随着QT间期的延长时间易损窗增大;Tp-e/QT比值越大,室性心律失常越易发生。  相似文献   

3.
J波是指心电图上QRS波群与ST段交界处的转折,急性心肌缺血时也可出现J波,称为缺血性J波。缺血性J波是急性心肌缺血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警指标,现就缺血性J波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左室构型与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关系。方法根据超声心动图所测指标将高血压患者分为4组,利用体表心电图计算出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 interval,Tpe)和Tpe/QT。结果①向心性肥厚患者Tpe值(ms)与正常构型组相比增高(男性:109.2±12-3和80.3±12.6,P〈0.05;女性:104.6±13.2和82.3±14.1,P〈0.05);Tpe/QT值也有相同的结果(男性:0.26±0.10和0.19±0.03,P〈0.05;女性:0.25±0.05和0.20±0.02,P〈0.05)。②离心性肥厚患者Tpe值(ms)与正常构型组相比增高(男性:114.2±14.3和80.3±12.6.P〈0.05;女性:110.3±12.5和82.3±14.1,P〈0.05);Tpe/QT值也有相同的结果(男性:0.29±0.09和0.19±0.03,P〈0.05;女性:0.28±0.10和0.20±0.02,P〈0.05)。③向心性重构组与正常构型组对比,Toe值(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79.9±11.6和80.3±12.6,P〉0.05;女性:80.1±10.5和82.3±14.1,P〉0.05);Tpe/QT值也有相同的结果(男性:0.21±0.08和0.19±0.03,P〉0.05;女性:0.19±0.03和0.20±0.02,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左室构型异常的程度与Tpe和Tpe/QT值增高相一致。推测向心性肥厚型和离心性肥厚型高血压患者易发生房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
QT间期离散度预测冠心病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意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值在预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发生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程序刺激法诱发室速 ,比较室速诱发成功组 (室速组 )和室速诱发未成功组 (非室速组 )体表心电图QTD值的改变并与心室晚电位 (VLP)检测结果作比较。结果 室速组QTD明显大于非室速组 [(76± 34)ms和 (49± 2 3)ms,P <0 0 1];QTD≥ 70ms预测室速的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VLP阳性 (6 6 7%和 5 0 0 % ,P <0 0 1;72 7%和 6 4 7% ,P <0 0 5 ) ,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和VLP阳性相似 (91 4 %和 94 3% ,P >0 0 5 ;88 9%和 90 0 % ,P >0 0 5 ) ;如将QTD≥ 70ms和VLP阳性结合起来考虑则可获得较单一指标满意的预测价值。结论 QTD≥ 70ms可作为预测冠心病患者室速发生的一项简便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室性心动过速 (VT)患者 QT离散度 (QTd)变化的意义。方法 对正常对照组 (35例 )和 VT组 (31例 )记录 12导联同步心电图 ,人工测量 QT间期 ,计算 QTd。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VT组 12导联QTd明显增加 (P<0 .0 1) ,但两组之间存在很大交叉 ,无法建立正常参考值 ;QT间期明显延长 (P<0 .0 1) ,两组QTmax多见于 V2 、V3、V4 和 V5导联 (分别为 75 .0 %、77.8% ) ,两组 QTmax、QTmin导联分布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VT患者的 QTd不能代表心肌复极的区域性差异 ,仅可作为心肌复极异常简单、粗略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QT离散度 (QTd)增大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 [1 ] 。本文作者观察 5 7例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患者 QTd和校正后的 QTd(QTcd) ,旨在探讨 QTd,QTcd与室速临床类型的关系。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室速患者 5 7例 ,按临床类型分为 3组 :特发性室速组 2 5 (男 14,女 11)例 ,年龄 14~ 5 7(37± 14)岁 ;室速并发器质性心脏病组 2 3(男 18,女 5 )例 ,年龄 9~ 77(4 7± 16 )岁 ,其中病毒性心肌炎 6例 ,冠心病 11例 ,扩心病 4例 ,风心病 2例 ;尖端扭转性室速组 9(男 1,女 8)例 ,年龄 16~ 5 0 (34± 12 )岁 ,其中后天获得…  相似文献   

8.
识别易发恶性心律失常的高危患者对降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 (QTd)与室颤的关系国内已有报道 ,而冠心病患者QTd与室性心动过速间的关系报道甚少。作者对 41例≥ 60岁的老年患者根据动态心电图(Holter)对冠心病包括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进行分析 ,不同的lown分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的增大与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密切相关 ,分析探讨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总结 41例有冠心病心绞痛及心梗病史的病历 ,根据 1979年WHO诊断标准 ,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心…  相似文献   

9.
室速发作与T波峰-末间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interval,Tpe)与室性心律失常发作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动态心电图检查中的44例患者是否出现室速分为两组:室速组20例,无室速组24例。对检查过程中记录的同步12导心电图各导联的T波峰-末间期进行手工测量,并计算心率校正的T波峰-末间期(Tpe/√RR)。分别对研究对象各导联Tpe间期、Tpe/√RR以及12导联平均Tpe间期、Tpe/√RR进行两组之间比较的统计分析。结果①除V1导联外其余各导联的Tpe间期及Tpe/√RR在室速组较无室速组显著延长(P<0.05)。②12导联平均的Tpe间期及Tpe/√RR在室速组较无室速组亦显著延长(P<0.05)。③在室速组较无室速组Tpe/√RR延长的显著性要高于Tpe间期。结论室速发作前比无室速发作的Tpe间期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Tpe间期有望成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分析12导联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及QT间期离散程度(QTd)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健康体检者及5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健康体检者为健康组,以冠心病患者为冠心病组,对比两组Tp-Te、QTd差异,分析Tp-Te、QTd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对冠心病...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伴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例1 患者男性,31岁,因心悸3天入院。无心肌炎、心肌病、高血压等病史。体格检查:BP110/68mmHg(14.6/9kPa),心脏不大,心律规则,心率136次/min,无心脏杂音。ECG 示室速。UCG 示心脏正常。室速发作时心电图(图1A)示:QRS 宽0.12s,心率130次/min,呈RBBB 型,T 波与QRS 主波方向相反。室速发作后ECG(图1B)示:窦性心律,心率77次/min,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本文选择46例慢性冠心病患者心率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室性心动过速 (VT)与QT离散度 (QTd)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量 3 2例 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 (DCG)VT者的QTd。结果  3 2例VT组 (A组 )QTd( 70 3± 3 8 4)ms,对照组 (B组 )QTd( 5 0 6± 19 7)ms,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结论 QTd的增大有助于对VT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QTc间期、QTd、Tp-ec间期、Tp-ed、Tp-e/QT比值对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复极储备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入选窦性心律合并室性期前收缩患者229例,根据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心动周期中QT间期的恢复,将恢复异常者纳入观察组,将恢复正常者纳入对照组,比较组间QTc间期、QTd、Tp-ec间期、Tp-ed、室速发作的差异性;比较组内不同心率下QTc间期的变化;评价QTc间期、QTd、Tp-ec间期、Tp-ed、Tp-e/QT比值对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心室复极异常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性别、年龄、QTd无统计学差异,QTc间期(p=0.0100.05)、Tp-ec间期(p=0.0000.05)、Tp-ed(p=0.030.05)有统计学差异,室速发作(17例、5例),发生率(p=0.0030.05)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对照组不同心率下QTc间期变化有统计学差异;QTc、Tp-ec、Tp-e/QT比值对复极异常有诊断价值(p0.05),QTd、TP-ed、对复极异常无诊断价值(p0.05),各指标诊断复极储备异常的最佳界值如下:男性QTc≥458ms,女性QTc≥469ms,Tp-ec≥95ms,TP-e/QT比值≥0.22。结论 QTc、QTd、TP-e、TP-ed、TP-e/QT比值是适用于评价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心室复极储备功能异常的无创性指标,结合室性期前收缩后QT间期的动态性变化可提高诊断的准确度。对SCD高危人群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性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63例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d及JTd,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QTd、JTd.结果:AMI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JT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112.86±33.84)ms对(54.48±24.43)ms,JTd(101.43±36.34)ms对(41.38±19.22)ms,P<0.01.结论:QTd或JT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盐负荷及补钾对健康成人QT间期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的影响.方法 选取64例28~60岁血压正常者参与为期3周的慢性盐负荷及补钾试验,包括基线调查3 d(基线期),低盐饮食(低盐期)、高盐饮食(盐负荷期)和高盐补钾饮食(高盐补钾期)各7d.各期均测量体质量、血压,记录心电图,测量QT间期、QTd、校正QTd (QTdc)及Tp-Te.结果 低盐期QTd、QTdc、Tp-Te均<基线期(QTd,45.6± 15.6对52.1 ±23.4,P<0.05;QTdc,55.6±19.4对61.6±23.6,P<0.05;Tp-Te,79.8±8.5对85.0±10.6,P<0.01);盐负荷后QTdc、Tp-Te>低盐期(QTdc,60.3±19.4对55.6±19.4,P<0.05;Tp-Te,83.0±10.1对79.8±8.5,P<0.01);在高盐摄入的基础上大剂量口服补钾QTd、QT-dc、Tp-Te均较高盐期缩小(QTd,42.6±15.1对47.4±19.0,P<0.05;QTdc,52.2±18.0对60.3±19.4,P<0.05;Tp-Te,79.1 ±8.5对83.0±10.1,P<0.01).结论 盐负荷可升高血压并使QTd、QTde及Tp-Te增加,补钾可以减低高盐对QTd、QTdc、Tp-Te的影响,提示补钾可通过缩短心肌复极时间,降低心脏复极不均一性,对心律失常可能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者T波峰-末间期(Tpe)及Tpe离散度(Tped)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之预测价值。方法对82例ANI者按是否伴有室性心律失常,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A组)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B组)。分剐测量其入院24h内首次心电图的R—R间距、Q—T间期、Q—Tp、Tpe以及Tped,并进行分析。结果Tpe及TpedA组较B组明显延长,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及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及0.01)。结论在AMI者中,A组ripe及Tped均较B组明显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望成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及预后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心肌缺血(Mi)与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加和室性心动过速(VT)的关系,对冠心病Mi时伴VT(22例)与无VT(NVT,35例)患者和见例健康人心室复极各参数对比分析后发现:(1)VT组和NVF组QT和JT间期各参数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而VT组的QTd、QTcd、JTd和JTcd又明显长于NVT组(P<0.01);(2)VT组与NVT组比较,VT组Mi总时间长,Mi阵次高以及全程呈持续性Mi的发生率高(P值均<0.05);(3)VT组室早总数和3级以上室旱总发生率均高于NVT组(P<0.05),尤其是成对室早(P<0.005)。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中VT可能与Mi致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0.
12导DCG对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时的动态QT离散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室性心动过速 (VT)发生时即刻前、即刻后的动态QT离散度 (QTd)变化及对猝死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利用同步实时 12导DCG监测 ,从 5 0 2例中选择发生VT者 2 7例 ,平均 6 5 37± 10 6 9岁 ,除 3例外其余 2 4例均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其中有 2例因心性猝死而死亡。测量计算VT发生即刻前、即刻后、前 1小时的QTd、QTcd ,与常规ECG的QTd、QTcd对照。结果 即刻前、后分别与前 1小时、常规ECG的QTd、QTcd及QTd≥ 6 0ms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0 1,P <0 0 0 5 ,P <0 0 1) ,两例猝死病人VT发生前 1小时的QTd为 70ms、80ms,而VT发生即刻前的QTd为 10 0ms、14 0ms,即刻后为 110ms、15 0ms,表明VT发生即刻前、后的QTd延长更为明显。结论 常规 12导ECG的QTd不能全面反映VT发生时的QTd动态变化 ,而 12导同步DCG更能准确反映VT发生时的动态QTd变化 ,这为临床治疗、预防猝死的发生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尤其在QTd≥ 10 0ms时更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