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然型无机骨修复骨巨细胞瘤刮除术后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骨巨细胞瘤刮除术后采用天然型无机骨 (NNB)充填的临床结果。方法  7例骨巨细胞瘤手术刮除内瘤腔 ,95 %乙醇灭活 ,充填块状NNB。结果  7例患者术后 3~ 7个月均可下地行走 ,术后 4~ 8个月复查可见X线片中骨缺损充填处的方块状NNB间隙影消失 ,新生骨与NNB及周围骨壳融合 ,显示病灶愈合。术后随访 14~ 5 0个月 ,无肿瘤复发。结论 NNB作为一种新型的人体骨组织替代材料 ,是修复骨巨细胞瘤刮除术后骨缺损理想的充填材料  相似文献   

2.
胎儿骨移植修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总结胎儿骨移植修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994年1月~1999年6月,应用经酒精处理后的胎儿骨移植修复148例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其中骨囊肿63例,骨纤维异常增生症42例,骨巨细胞瘤26例,内生软骨瘤17例。骨缺损最大3.5cm×10.0cm,最小0.5cm×1.0cm。结果 148例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修复均于3~12个月达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6.2个月。随访1~6年,平均14个月,肿瘤无复发,无局部及全身反应。结论 胎儿骨作为良性骨肿瘤术后的骨缺损修复材料无明显组织反应,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单纯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 (CPC)修复小儿良性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1998年 12月~ 2 0 0 2年 5月随机选取 2 2例良性骨肿瘤患儿 ,男 18例 ,女 4例 ,年龄 4~ 10岁 ,平均 8.3岁。其中非骨化性纤维瘤 11例 ,骨样骨瘤 7例 ,骨囊肿 2例 ,纤维异样增殖症 2例。骨缺损部位 :股骨 14例 ,胫骨 6例 ,肱骨 2例。骨缺损范围 :2 cm× 2 cm× 3cm~ 3cm× 3cm× 6 cm。其中 2 0例采用病灶清除后 CPC松质骨粒填充 ,2例骨囊肿采用穿刺抽液后注射可注射型 CPC。随访时间 :5~ 4 8个月 ,平均 2 3.5个月。 结果  2 2例均获随访 ,术后均无过敏及毒性反应 ,切口局部无异常 ,骨质生长良好 ,无 1例复发 ,患儿肢体活动正常。 结论 应用单纯 CPC修复小儿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是一种安全、经济、无损伤和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天然型无机骨的制备及其成骨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已有多种材料修复骨缺损,但天然型无机骨(naturalnon-organicbone,NNB)的骨作用研究较少。采用动物骨,经物理、化学及高温处理,除去其有机成分,保留其无机成分的三维结构外型。天然型无机骨既具有类似人骨的网状孔隙,又有利于传导成骨。植入家兔的肌肉、桡骨内和胫骨内,采用X线,组织学荧光标记等方法观察。证实,该材料组织相容性好,且具有新生骨出现早、生长快及成骨量多的特点,是当前较理想的新型人体骨组织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颗粒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66,n-HA/PA66)复合骨修复材料修复良性骨肿瘤骨缺损的疗效和生物安全性。方法2003年1月~2005年5月,选取37例良性骨肿瘤患者,男21例,女16例,其中1例为2处病变;年龄19~58岁,平均38.5岁。骨纤维结构不良11例(12侧),骨囊肿14例,骨巨细胞瘤级10例,内生软骨瘤2例。肿瘤大小为1.0cm×0.7cm×0.4cm~10.0cm×4.0cm×3.0cm;肿瘤位于股骨近端12例(13侧),远端7例,胫骨近端9例,肱骨近端5例,指骨2例,掌骨和跟骨各1例。行肿瘤刮除术,瘤腔用颗粒型n-HA/PA66填充,伤口常规缝合;术后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局部炎性反应,排斥反应,全身毒性,瘤腔愈合和患肢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例伤口感染,余伤口期愈合。局部炎性反应轻微,无排斥反应和全身毒性反应。术后全部获随访5~33个月,术后3~5.5个月可见新骨长入n-HA/PA66填充区,下肢在术后8个月可完全负重,上肢在术后5个月可完成日常活动。结论颗粒型n-HA/PA66复合骨修复材料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性、相容性和骨传导性,可用于良性骨肿瘤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7.
骨诱导素是一种新型生物材料,其内含有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它具有较强的诱导成骨作用已被实验研究证明。1992年以来,临床应用骨诱导素治疗肿瘤性骨缺损7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该材料的性能、手术方法及适应证作了介绍,并与其它人工骨作了比较,认为该材料具有成骨作用快、组织相容性好、使用方便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评估和分析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 polyamide66,n—HA/PA66)骨填充材料修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并初步确定其适应证。方法2007年11月至2009年4月,应用n-HA/PA66骨填充材料修复45例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男28例,女17例;年龄18~60岁,平均36岁;骨巨细胞瘤16例,骨囊肿8例,纤维结构不良8例,软骨母细胞瘤13例;股骨远端12例,股骨近端7例,胫骨近端15例,肱骨近端4例,跟骨2例,尺骨、桡骨、掌骨、指骨、距骨各1例;肿瘤刮除、灭活及人工骨植入25例,14例加用内固定,6例加用异体骨板和内固定。肿瘤范围为1.0cm×1.0cm×1.5cm~9.0cm×3.0cm×3.0cm,骨缺损范围为2.0cm×1.5cm×2.0cm~11.0cm×3.5cm×3.5cm。结果除5例失随访外,4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7个月,平均7.2个月。伤口均I/甲愈合,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非特异炎症反应和排斥反应;术前、术后的血常规和免疫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均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X线片和CT检查示:术后病灶区域填充良好,密度较松质骨稍低,材料与瘤壁边界清楚;术后1个月,病灶区密度逐渐升高,可见植骨周围与自体骨结合处模糊,开始有少量新生骨痂形成;术后3个月,病灶区密度明显升高,病灶区从颗粒植骨周围间隙开始向中心融合成片,更多新生骨痂影融合;术后6个月,病灶区密度明显升高,病灶区大量新生骨痂形成。临床骨愈合时间为术后2~6个月,平均2.8个月,愈合率为94.5%。结论n—HA/PA66骨填充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良好,无明显排斥反应和非特异炎症反应,修复囊性良性骨肿瘤和瘤样病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Osteoset人工骨在修复良性骨肿瘤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Osteoset人工骨材料在良性骨肿瘤手术后骨缺损修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2005年2月至2008年1月对良性骨肿瘤37例,其中骨囊肿14例,骨纤维异样增生症12例,骨软骨瘤5例,内生软骨瘤3例,骨样骨瘤3例均应用Osteoset人工骨材料进行修补. 结果 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期间良性骨肿瘤无复发.患者术后2~3个月X线片示骨缺损部位有新骨生成.结论 Osteoset人工骨材料是治疗骨缺损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良性病变切除后骨缺损的修复方法,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方法总结1999年1月-2003年10月我科应用混合自体骨松质的异体脱蛋白骨松质复合自体红骨髓治疗骨良性病变切除后骨缺损28例。年龄12—61岁,平均20,5岁。结果除2例因死亡失访外,其余26例均取得满意随访,平均骨愈合时间为4.2个月。骨腔大小或植骨量不同,骨愈合时间不同。骨腔越大,植骨越多,骨愈合时间越长。本组病例未见明显排斥反应及并发感染。随访至今,无一例复发。结论利用这种复合人工骨修复骨良性病变切除后骨缺损的方法可行性好,安全性高,自体损伤小,便于推广,可用于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新型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修复良性骨肿瘤切除及搔刮术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4年1月-2007年5月,收治良性骨肿瘤患者34例.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8~56岁,平均25.6岁.病程2周~4个月.其中单体骨囊肿14例,骨纤维结构不良6例,骨样骨瘤3例,非骨化性纤维瘤4例,内生软骨瘤2例,骨嗜酸细胞性肉芽肿2例,骨巨细胞瘤3例.肿瘤范围为2.0 cm×1.5 cm×1.0 cm~9.0 cm×3.0 cm×2.5 cm,骨缺损范围为3.0 cm×2.0 cm ×1.5 cm~11.0 cm×3.5 cm×3.0 cm.彻底清除病灶,残腔灭活处理,将5~20 g条块状BG复合20~60 mL(平均40 mL)自体骨髓填充骨缺损.6例合并移位的病理件骨折结合钢板或髓内钉内固定.术后观察全身及切口局部反应,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质生长情况. 结果 术后患者均无伤口渗液、结晶析出、周缘皮疹搔痒等免疫排斥反应发生,伤口均I期愈合.3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4.6个月.无再次骨折、骨肿瘤复发及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甲均16周,下肢骨肿瘤患者弃拐行走,上肢骨肿瘤患者能持物和正常学习工作,并可行轻体力劳动.X线片观察:术后1个月可见BG替代骨和宿主骨接触界面变模糊;术后2个月,替代骨影开始变淡,骨缺损处有部分新骨形成;术后4个月骨缺损处密度增高,替代骨与宿主骨融合;术后6~10个月,BG均被新牛骨组织替代,骨皮质增厚,骨髓腔改建并再通. 结论 BG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及骨诱导性,BG复合自体红骨髓移植修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创伤小,并发症少,经骨替代后可完成骨修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及低温保存的可行性。方法将人源性生物衍生骨材料复合成骨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4℃和-196℃的温度环境中保存3个月和6个月,同时以未行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和生物衍生骨材料作为对照,分别修复实验兔桡骨的长段骨缺损。8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左前肢植入材料):A3组:组织工程骨在4℃保存3个月;A6组:组织工程骨在4℃保存6个月;B3组:组织工程骨在-196℃保存3个月;B6组:组织工程骨在-196℃保存6个月。2个对照组(右前肢植入材料):C组:组织工程骨未行低温保存;D组: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于术后2、4、6和12周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并于6周和12周行X线片检查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术后大体观察,A3、A6、B3、B6和C组间无显著差异,D组骨痂少且断端更为明显。各时间点组织学观察,A3、A6、B3、B6和C组植入材料周围胶原及骨痂均较D组明显,术后12周组织学评分,D组与其它各组比较P值<0.05。X线片示D组植入材料皮质骨无明显变化,骨痂较少;余各组12周植入材料与自体骨融合,髓腔开通,骨折线消失,塑形好。生物力学检测D组与其它各组比较P值<0.05。结论以4℃和-196℃保存方法能有效保存组织工程骨,对修复骨缺损有明显效果,这一方法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The occurrence of benign bone cysts adjacent to an active physi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a physeal arrest. That arrest may result from physeal penetration of the cysts itself, secondary pathologic fracture or the result of surgical curettage. Methods : The pre-treatment X-rays of patients attending the Bone Tumor Clinic at the Children's Hospital and Medical Center were reviewed. Those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a bone cyst were identified and the affected side was compared to the normal side in order to determine growth discrepancies. Results: Three cases of benign bone cysts are presented that were located adjacent to a growing physis and produced growth disturbance in the absence of surgical intervention. Conclusions: The risk of growth disturbance in itself should not be a contraindication to surgical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14.
三种生物骨衍生材料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评价 3种生物骨衍生材料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作用。 方法 将 6 0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双侧桡骨中段制成 10 mm节段性骨缺损 ,并随机分为 A、B、C、D和 E组 ,每组 12只 ,其中 A组植入复合型完全脱蛋白骨 (composite fully deproteinised bone,CFDB)、B组植入部分脱蛋白骨 (partially deproteinised bone,PDPB)、C组植入部分脱钙骨 (partially decalcified bone,PDCB)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 ,D组自体髂骨移植 ,E组以空白缺损为对照 ,于术后4、8、12及 2 4周取材 ,通过 X线摄片和不脱钙硬组织切片检测 ,评价 3种材料的成骨作用。 结果  X线摄片观察 :A、B与 C组 4周时材料密度较高 ;8周时材料与宿主骨交界处模糊 ;12周时材料边缘部分区域密度接近宿主骨 ;2 4周时 B组髓腔再通 ,C组缺损区域密度大部分接近宿主骨 ,有少许高密度影 ,A组缺损区域有较多高密度影。 X线片评分 4周和8周时各材料组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 ;12周时 B组和 C组高于 A组 (P<0 .0 5 ) ;2 4周时 D组 >B组 >C组 >A组(P<0 .0 5 )。经组织学形态观察可见 4周和 8周时新骨贴附材料生长 ;以后新骨增多 ;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解吸收 ;2 4周时成骨量 D组 >B组 >C组 >A组 (P<0 .0 5 )。 结论  PDPB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佳 ,  相似文献   

15.
胶原复合梯度TCP修复关节软骨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新型双向三维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胶原复合梯度TCP(collagen complexTCP,Col/TCP)对兔关节软骨缺损进行修复,并对再生软骨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方法取30只成年大白兔,体重2.0~2.5kg,雌雄不限,于双侧股骨外侧髁制作关节软骨缺损模型。于右侧植入Col/TCP修复缺损,作为实验组,左侧不予处理作为对照组。术后4、6、8、12和24周分别处死6只动物,取股骨外侧髁关节面行大体、组织学、透射电镜及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采用Wakitanifa法软骨组织形态学评分评价修复组织质量。结果大体观察:实验组术后4周,缺损区由白色组织完全充填,表面较光滑,有光泽;12周,修复关节软骨组织与周围正常软骨基本一致,且与关节下骨结合紧密;24周,再生软骨未见明显退变。对照组观察期内均未见软骨组织形成,缺损由纤维组织填充,修复组织表面粗糙,与正常组织界线清楚。实验组术后4、6、8、12和24周组织学评分分别为(7.60&#177;0.98)、(5.69&#177;0.58)、(4.46&#177;0.85)、(4.35&#177;0.12)、(4.41&#177;0.58)分,对照组分别为(10.25&#177;1.05)、(9.04&#177;0.96)、(8.96&#177;0.88)、(8.88&#177;0.68)、(8.66&#177;0.54)分;Ⅱ型胶原含量实验组分别为0.28%&#177;0.01%、0.59%&#177;0.03%、0.68%&#177;0.02%、0.89%&#177;0.02%和0.90%&#177;0.01%,对照组为0.08%&#177;0.02%、0、09%&#177;0.04%、0.11%&#177;0.03%、0.25%&#177;0.03%和0.29%&#177;0.01%;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可见典型软骨细胞,而对照组为粗大胶原纤维,细胞少见。结论双向三维可降解生物活性材料Col/TCP在动物体内可诱导关节软骨缺损后的软骨修复。  相似文献   

16.
上肢骨肿瘤切除后的自体骨移植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骨移植对上肢骨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修复重建的效果。方法1998年8月~2004年3月,收治上肢骨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16例。男8例,女8例。年龄7~45岁。经病理确诊,肱骨近端尤文肉瘤和骨肉瘤各1例;肱骨远端尤文肉瘤2例;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8例,高分化软骨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骨肉瘤各1例。2例肱骨近端肿瘤行自体锁骨代肱骨;2例肱骨远端肿瘤行自体腓骨代肱骨;12例桡骨远端肿瘤中,1例行自体髂骨移植,11例行自体腓骨代桡骨进行重建。采用MSTS系统进行术后功能评价。结果2例肱骨近端自体锁骨移植患者分别随访36个月和12个月,术后保持部分肩关节前屈和后伸功能,但外展功能丧失;MSTS评分分别为23分和22分。2例肱骨远端自体腓骨移植患者分别随访4个月和6个月,肘关节功能良好,移植骨连接处已经出现骨愈合;MSTS功能评分分别为24分和19分。12例桡骨远端自体骨移植患者中11例随访6~75个月,功能良好,无明显并发症;1例髂骨植骨的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术后3个月移植骨完全愈合,至今随访75个月,肿瘤无复发。MSTS功能评分18~27分,平均22.6分。结论自体骨移植在上肢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重建,尤其是儿童的骨缺损重建中,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同种骨基质明胶加石膏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骨基质明胶加石膏复合物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兔16只,桡骨干缺损为植骨区,实验组植入骨基质明胶加石膏复合物(16侧),对照组分别植入骨基质明胶(8侧)和酒精储存骨(8侧),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成骨活跃,12周时骨缺损已基本修复。对照组也有成骨现象,但进展不如实验组。结论骨基质明胶加石膏复合物为一种良好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多孔磷酸钙人工骨(porous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PCPC)与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复合后体外的缓释作用及其对兔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物理吸附法将rhBMP-2(0.4mg)溶液吸附至PCPC中,制备成PCPC/rhBMP-2复合材料。冻干后,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材料内部形态。以包覆壳聚糖的PCPC/rhBMP-2为实验组,单纯PCPC/rhBMP-2为对照组,测试在模拟体液中的rhBMP-2缓释行为。取新西兰大白兔12只,股骨远端制成直径4.2mm,深5.0mm的骨缺损模型。将包覆壳聚糖的PCPC/rhBMP-2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作为实验组,以植入单纯PCPC作为对照组。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于4周和8周取材行X线片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扫描电镜显示PCPC/rhBMP-2复合材料孔隙中吸附了大量的rhBMP-2。rhBMP-2体外缓释:对照组rhBMP-2于150h基本全部释放;实验组rhBMP-2于350h缓释量约达99%,较对照组慢。动物实验:动物术后切口无感染,于4周行动自如。X线片示术后4周对照组骨缺损区材料清晰,实验组骨缺损区密度大部分接近宿主骨,材料模糊;8周对照组材料边缘较术后4周模糊,实验组骨缺损区密度已基本接近宿主骨。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对照组可见少量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实验组可见成熟骨组织和骨髓腔,新生骨逐渐取代材料;8周对照组可见大量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少量新生骨并向材料内长入,实验组可见成熟骨小梁和骨髓组织。结论PCPC是rhBMP-2较理想的载体材料,复合后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作用,可作为一种新型复合人工骨修复骨缺损,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