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患者经CT、MRI扫描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据腰椎间盘突出部位选择相应的棘突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将导管尖端准确的置于病变部位椎间隙,间隔3 d注药一次。硬膜外留管3周后拔管。结果:30例患者:23例腰腿痛症状消失,脊柱活动自如,5例疼痛症状减轻,但下肢稍感麻木,腰椎旁仍有轻度压痛,2例患者腰腿痛症状未消失,治疗前1 d疼痛VAS评分均为(7.91±0.72),治疗后当日,第7天和第15天平均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65±0.86),(2.26±0.65),(1.68±0.7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连续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连续硬膜外腔麻醉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法分析2001-06-2009-09健康状况属于Ⅰ~Ⅱ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98例临床资料。结果阻滞完善90例(91.8%),阻滞不全或牵拉神经根疼痛8例(8.2%)。下肢能按指令性活动92例(93,8%),有6例不能按指令性活动(6.2%);血压平稳92例(94%),29例(30%)因俯卧位后呼吸浅快,SaO2下降,给氧后恢复正常。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安全易行、效果满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与连续硬膜外麻醉在腰椎间盘手术中应用的优缺点。【方法】选择期60例ASAⅠ-Ⅱ级L4~S1腰椎间盘摘除手术病人,随机分成腰-硬联合麻醉组(A组)与连续硬膜外麻醉组(B组),每组各30例,观察阻滞平面和平面到达T10的时间;术中镇痛质量评价;麻醉前、麻醉平面稳定后和变动体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结果】平面到达T10的时间A组平均为(5.2±1.5)min,B组平均(7.8±1.8)min,A组短于B组(P<0.05);A组镇痛质量优于B组(P<0.05);A组血压在注药后10 min低于B组(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较连续硬膜外麻醉在腰椎间盘手术中应用效果更满意,但应重视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和麻醉平面的调控以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硬膜外腔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致坐骨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和治疗机制。方法腰椎间盘突出致坐骨神经痛患者862例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单纯硬膜外腔注射组和硬膜外腔注射加手法组。治疗前后比较临床症状、皮肤温度和影像学表现变化。结果手法并硬膜外腔注射组优于单纯硬膜外腔注射治疗组。15例急性发病患者,治疗前平均值为(35.21±0.23)℃,治疗后平均值为(36.42±0.51)℃,20例慢性发病者,治疗前平均值为(34.81±0.41)℃,治疗后平均值为(35.03±0.26)℃,治疗前两组进行t检验,t=10.53,35,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两组进行t检验,t=3.39,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皮肤温度平均较治疗前提高1.5℃。硬膜外腔注射组中68例治愈后3~6个月内CT扫描45例,MRI成像23例,发现腰椎管及间盘突出物的形态与治疗前无显著变化。结论硬膜外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致坐骨神经痛患者效果较好,加用手法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妇科手术属盆腔手术 ,要求麻醉范围较广。我院采用一点穿刺双向给药法 ,取得满意效果 ,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90例 ,年龄19~67岁 ,其中19~30岁45例 ,30~67岁145例。手术种类 :宫外孕39例 ,卵巢囊肿摘除术76例 ,子宫次全切除术42例 ,子宫全切除术33例。病人情况 :高血压2例 ,肺结核、精神病1例 ,Hb7g/L以下5例 ,手术时间最长3小时20分 ,最短1小时。术前半小时肌注安定10mg,阿托品0.5mg。二、麻醉方法取右侧卧位 ,L1~2间隙穿刺 ,穿刺成功后 ,注入硬膜外腔0.9 %…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不同给药方法对乳癌手术中病人的麻醉镇痛效果。【方法】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人。Ⅰ组通过硬膜外导管给予1.3%利多卡因13ml为首量,15min后接微泵以5ml/h的速率连续输注2%利多卡因维持麻醉。Ⅱ组改为首量后每隔45min推注2%利多卡因5ml维持。比较两组病人在硬膜外腔推药后5、15、45min相同时点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术中牵拉痛发生率。【结果】两种给药方法麻醉阻滞范围都为C4~C6,匀能满足手术的需要;Ⅱ组追加药后15min的收缩压明显下降(P〈0.05)。Ⅰ组各个时点的血压、心率、经皮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微泵输注给药使硬膜外麻醉给药实现给药自动化,既能维持麻醉平稳,又能减少术中病人血流动力学的波动。  相似文献   

7.
刘文佩  高国一 《临床医学》2010,30(12):89-90
目的探讨一点穿刺双向注药硬膜外麻醉在子宫全切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子宫肌瘤患者,排除有1次以上腰段硬膜外麻醉史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0例,其中A组为观察组,B组为常规一点法硬膜外麻醉组,C组为常规两点法硬膜外麻醉组。穿剌点A、B组选第2、3腰椎间隙(L2~3),C组选第1、2腰椎间隙(L1~2)向上,第3、4腰椎间隙(L3~4)向下置管,均采用直入法穿刺。A组穿剌时针尖缺口朝向骶部,穿剌成功后尾向注入0.5%罗哌卡因5 ml,再头向置入导管4 cm,固定。三组患者实验量及追加至初量药物均采用2%利多卡因,术中采用0.5%罗哌卡因追加维持麻醉。观察注入初量后5 min、10 min感觉神经阻滞情况及术中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和两点法组麻醉效果相当,麻醉满意率高,常规一点法组阻滞不全发生率高。结论一点穿刺双向注药硬膜外麻醉操作简便、创伤小,应用于子宫全切术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郭学锋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5):3877-3877
目的 对比观察硬膜外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阻滞治疗腰椎同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先后顺序分两组,A组50例给予硬膜外阻滞,B组50例给予腰-硬联合阻滞,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A组患者有效率为70.0%,治愈率50.0%;B组有效率为100.0%,治愈率80.0%.两组同治愈率、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硬膜外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简单、安全,腰-硬联合阻滞治疗偠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更好,但方法较复杂,技术要求高,临床应根据患者需要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对老年胆囊手术实施全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140例老年胆囊手术患者按照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70例,分别进行单纯全麻及硬膜外阻滞加全麻.结果 与单纯全麻比较全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拔除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短(P<0.05),但血压变化较多(P<0.05),两组心率变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是老年人上胆囊手术较为适合的麻醉方法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利多卡因与丁卡因复合液硬膜外腔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用不同配方的利多卡因和丁卡因复合液进行硬膜外腔注射,观察给药后疼痛消失、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及给药次数和副反应。【结果】利多卡因配伍组(A 组) 疗效达优级者占60 % (12/20) ,优良率为90 % (18/20) ;丁卡因配伍组(B 组) 优级达75 % (15/20) ,优良率95 % (19/20) 。B 组给药次数较A 组明显减少(1 .87 ±0 .41 vs2 .67±0 .98 , P< 0 .05) ;但下肢麻木、尿潴留较A 组多见( P< 0 .05) 。【结论】丁卡因复合液硬膜外腔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提高疗效,明显减少注药次数和药物用量,缩短病程;但其副作用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硬膜外隙注药与脊柱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探讨两种疗法组合的可能性。方法选择2002-02/2004-06解放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150例。注药组应用硬膜外隙注射利多卡因、胞二磷胆碱、维生素B12、地塞米松及生理盐水混合液,每5天注药1次,共4次;手法组采用脊柱牵扳手法,间隔1周施行1次,共两次;联合组为上述两种方法并用,每注药2次后行手法1次。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个月的疼痛数字评分及治疗1个月后临床体征改善率。结果进入结果分析每组50例。治疗后3个月疼痛数字评分注药组低于手法组(2.06±2.51,3.53±3.72),联合组(1.12±2.83)低于注药组(χ2=1.61,P<0.05)。治疗1个月后联合组的优良率高于注药组、手法组[88%,78%,74%,(χ2=6.254,P<0.01)]。结论硬膜外隙注药、脊柱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较高疗效,两者组合应用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大多数病人通过牵引、按摩、卧硬板床休息、中西药物等治疗获得好转甚至治愈。但仍有少数病人经过系统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而需手术治疗。本院自 1995年 6月至 1999年 12月共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34 2例 ,术后随访2 78例 ,结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4 2例中男 2 10例 ,女 132例 ;平均年龄 4 3.2 (2 0~ 69)岁 ;病程 :最短 15d ,最长 30年 ,平均 3.2年 ;职业 :农民 2 18例 ,工人 4 6例 ,教师 13例 ,干部 34例 ,司机 6例 ,医生 6例 ,个体经营 10例 ,其他 9例。其中无明显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因素及手术疗效.[方法]自2006年6月至2011年12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8例,其中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再手术治疗26例(其中外院转来11例).该26例初次手术治疗方式:①胶原酶注射治疗4例,②单纯椎板开窗及半椎板切除22例(包括MED髓核摘除6例,半椎板切除10例,全椎板切除6例).原手术部位:L3/45例,L4/5 13例,L5/S18例.再次手术方式:采用扩大开窗或半椎板切除4例,全椎板切除7例,对于腰椎不稳摘除髓核的同时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十椎间植骨或横突间植骨15例.再次手术前均作动态X线片,CT或MRI影像检查.[结果]本组病例经过术后12~36个月(平均18个月)的随访,患者未再次发生腰腿痛的症状,椎间植骨均达到临床骨性融合,与术前对比术后2周VAS评分及X线椎间隙的高度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2年对比术后2周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仔细分析原因,采用正确的术式,再手术治疗的效果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4.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3 年9 月至2009年5 月手术治疗的120 例65 岁以上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8例,女62例,平均年龄69.8岁,包括半椎板切除,神经根管减压,突出髓核摘除17例,椎板间开窗减压加椎间关节内侧部分切除,侧隐窝扩大,神...  相似文献   

15.
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本组共 50 0例 ,男 2 97例 ,女 2 0 3例 ,年龄由 30日龄~ 3岁不等。其中腹部手术 2 95例 ,下肢手术 1 71例 ,会阴部手术 34例。手术时间 1 5 min~ 4 h30 min不等 ,本组术前均无心、肺等严重合并症。1 .2 方法 术前 30 min常规肌注阿托品 0 .0 2 mg/ kg,患儿入手术室先开放静脉通路 ,先静注氯安酮及安定 ,待患儿入睡后再行硬膜外麻醉 ,并注意患儿呼吸、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变化。本组选择利 -布合剂 (利多卡因与布比卡因的混和液 ) ,并根据年龄大小选择适当的浓度和剂量 ,于硬膜外穿刺成功 ,并证实是在硬膜外腔后…  相似文献   

16.
康复训练程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程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0例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进行个性化、渐进性和全面性的康复训练。结果本组病例经随访结果表明,术后功能恢复良好,至术后6个月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康复训练程序具有使患者康复快、功能恢复效果好、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根据椎间盘突出部位与程度,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结果 26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优良率92.3%。结论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复杂,强调早期手术及术中注意保持脊柱稳定性,术中仔细探查椎管和切除突出的髓核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注药方法的硬膜外阻滞在下肢手术中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下肢骨折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组为观察组,是先经硬膜外穿刺针向尾端直接注入局麻药,然后向头端置管;组为对照组,是经硬膜外导管注药。结果:组镇痛效果及肌肉松弛度明显优于组(P<0.05),两组血压、心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经硬膜外穿刺针向尾端直接注药,麻醉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9.
原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4):3403-3404
对我院2002-08~2004—06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的手术治疗23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7例,女6例,年龄38~61(平均51.6)岁;病程3个月~12a,平均3.9a。临床表现:23例均有腰腿痛,反复小关节交锁10例,坐骨神经痛18例,间歇性跛行15例,下肢感觉障碍15例,肌力减弱11例,括约肌功能障碍3例。影像学检查: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  相似文献   

20.
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森  邹坤明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1):2078-2080
[目的]对比观察传统腰椎间盘切除术(COLD)与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闻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92例,随机分为COLD组及MED组,每组46例,分析两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恢复活动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MED组的切口长度明显小于COLD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COL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ED组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恢复活动时间均明显短于CO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LD与MED均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良好方法,MED作为微创手术,其具有术中出血少,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恢复活动时间短等优点,具有广阔的临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