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07年9月收入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50例7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率、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果。结果:50例病变相关动脉为前降支35处,右冠状动脉19处,回旋支10处。单支病变26例,双支病变18例,三支病变6例;PCI成功率98%;术后随访6~40个月,7例再次出现胸痛发作,3例患者行PCI术,其中1例为原有支架闭塞;急性心肌梗死死亡1例,为心肌梗死后心功能衰竭。结论:高龄老年患者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自1999年12月至2002年12月间我院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12小时内,所有病例均未行静脉溶栓治疗,即刻送导管室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明确梗死相关动脉(IRA),球囊预扩张后,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结果 6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左前降支病变刃例,左回旋支病变2例,右冠状动脉病变28例,原则上干预梗死相关动脉(IRA),共置入支架72枚,手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支架置入后TIMI血流3级67例,2级2例。术后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安全有效,且效果优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3.
邹乘香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0):119-120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36例心肌梗死患者施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而采取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均成功,患者安全出院。结论加强对此类患者的护理能减轻心静的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评价应用Thrombuster血栓吸引导管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时发现右冠状动脉大量血栓形成,TIMI血流0—1级。在导丝引导下将血栓吸引导管送入堵塞血管远端,用30ml注射器反复负压吸引3—4次,其中1例患者血栓吸引后植入冠状动脉支架。结果3例患者的右冠状动脉内均吸出大量血栓,术后血流为TIMI3级。结论应用血栓吸引导管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简便、安全、有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梁亚群 《河北医学》2004,10(9):820-821
目的:总结107例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患者的护理要点,以提高护理质量及成效。方法:对107例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患者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计划。结果:107例患者均能顺利完成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疼痛迅速消失98例。明显减轻9例。结论: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护理计划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健,可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本组 5 6例 ,男 34例 ,女 2 2例 ,年龄 4 3岁~ 76岁。主要症状为胸闷、心前区隐痛 ,部分患者有压榨感。起病时间最短为 3h ,最长为 7年 ,平均为 4 .5年。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4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1例。5 2例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术 ,对 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PTCA)和支架植入术。术后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2 护理2 .1 术前护理2 .1.1 心理护理 心脏病介入性导管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患者对该手术缺乏了解 ,往往心存疑虑 ,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担心治疗费用、手术风险及术后康复等问题。因…  相似文献   

7.
陈银花  吴燕群  叶雪芳 《当代医学》2010,16(11):216-2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9例急性心梗患者行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29例病例均成功行支架植入术,术中、术前、术后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完善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是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2例冠状动脉痉挛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呈现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右冠状动脉痉挛急性下壁心肌梗死8例(66.7%),左前降支痉挛急性前壁心肌梗死2例(16.7%),右冠、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痉挛急性下壁合并前壁心肌梗死2例(16.6%)。术中经冠状动脉内给予硝酸甘油后冠状动脉痉挛均消失,术后经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及他汀药物等治疗后,患者胸闷、胸痛临床症状缓解。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能够及时明确诊断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并有效地指导药物治疗,临床上硝酸酯类加钙离子拮抗剂药物治疗冠状动脉痉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升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分析与住院期间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2003年至2007年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升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结果 在因升主动脉夹层接受手术治疗的207例患者中,有8例因冠状动脉受累合并心肌梗死;其中6例男性,2例女性,平均年龄(49±14)岁.2例患者进行了升主动脉置换,5例进行了半弓置换,1例行全弓置换;均在替换升主动脉同时进行了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3例进行了冠状动脉修补术,5例实施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住院期间死亡4例,死亡患者术前均存在肾功能不全,术后均发生了急性肾功能衰竭,这是住院期间死亡的首要原因.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肌酐水平与死亡显著相关[存活组(80±30)μmol/L比死亡组(176±67)μmoL/L,P=0.02),其他的各项相关指标在生存组及死亡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升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时住院期间病死率较高,术前肾功能不全者易发牛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从而导致死亡.对于这类高危患者术前的肾功能检查有利于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早期心肌的临床保护效果。方法:选择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依据是否实施缺血后适应分为两组,对照组为未实施缺血后适应的患者,共30例,观察组为实施缺血后适应的患者,共32例,对比两组保护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肌酸激酶、c-TnI峰值、CK-MB低于对照组。结论: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早期心肌的临床保护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微循环,加强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回顾总结2007年1例32岁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行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术,可改善梗塞区心肌血运,缩小坏死区,是一种较新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自从我院开展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术,通过对其术前、术后的护理,认为做好病人术前护理和严密观察及监测术后变化,注重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对患者的顺利康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心系统的护理程序,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实行冠状动脉支架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已经成为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和减少PTCA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方法。我科自 1999年 11月~ 2 0 0 2年 12月实施冠状动脉腔内支架安置术 2 6 4例 ,效果满意 ,现将术后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冠心病病人 2 6 4例 ,男 16 6例 ,女 98例 ;年龄 32~77岁 ,平均 (5 2 .0± 6 .8)岁。冠心病心绞痛 174例 ,急性心肌梗死 2 8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6 2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手术 18例。出现并发症 11例 ,其中穿刺部位血肿 4例 ,低血压 5例 ,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TCA后冠状动脉急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联用替罗非班对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例,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用替罗非班的方案;对照组30例,采用直接介入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方式后的临床表现。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例数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且术后死亡例数较对照组患者减少(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罗非班对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支架内血栓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王改红 《基层医学论坛》2016,(30):4269-4270
目的 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组患者术后1周的心理状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保持患者健康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施行心理护理,术前、术中、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以及健康教育防止并发症发生。结果:60例患者中除1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外,均安全度过危险期,痊愈出院。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施行全程护理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陕西医学杂志》2016,(1):49-5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手术治疗及术后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接受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强术后功能锻炼。术后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变化和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LVEDd均较手术前减小,LVEF较手术前上升,其中观察组患者LVEDd减小幅度和LVEF上升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术后加强功能锻炼有助于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保障介入手术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7.
张健  刘全 《吉林医学》2010,31(4):449-450
目的:观察急诊主动脉球囊反搏泵安装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复杂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患者中的作用及重大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复杂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危重患者即时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泵安装术的临床资料。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49~82岁,除2例为前降支开口闭塞外,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三支血管严重病变和/或左主干病变,入院时剧烈胸痛,有心源性休克或心功能不全患者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泵安装术。其中1例为急性冠脉综合征,1例为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21例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6例同时行临时起搏器安装术,仅1入院期间未行支架置入,6例行二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结果:18例成功撤离IABP,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救治成功,5例死亡。抢救成功率=78.3%。结论:急诊主动脉球囊反搏泵安装术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复杂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1资料和方法王.且我们对1993年6月~1994年11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sl例均同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其中男43例,年龄25~7O岁;女8例,年龄57~71岁。病变冠状动脉共77支,其中右冠状动脉30支,左前降支28支,左回旋支19支。全部患者均有典型的心肌梗死临床症状,心电图动态演变及血清酶学变化。回.2方法记录患者发病后Q波形成后的心电图(前壁心便参阅12导联,下壁心梗参阅18导联)。采用图表法对冠状动脉造影后冠状动脉狭窄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巨.3结果判定心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狭窄大于50%为阳性.心电图两个相应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冠心病无心肌梗死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室性心律失常风暴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根据标准方法实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进行治疗,术后定期开展动态心电图检查,总结临床疗效。结果:30例患者手术均置入支架后,患者动脉狭窄被迅速解除,室性心律失常风暴与ST-T改变消失;随访时间6~12个月,未出现死亡病例,仅有2例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出现心律失常,其余患者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异常现象。结论:为冠心病无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能够有效解除狭窄,消除室性心律失常风暴病理基础,进而对防治心脏性猝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研究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近期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该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49例AMI患者,待患者入院后,均接受PCI术治疗,观察分析患者治疗效果.结果:49例AMI患者,支架植入均获得成功,成功率为100%,术后,2例(4.1%)患者表现出无血流、慢血流现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治疗,近期疗效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