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X射线诱发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TCR基因突变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 以不同剂量(0~3Gy)的X射线照射新鲜分离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PHA、ConA、IL-2协同刺激培养7d,流式细胞仪检测TCR突变频率。结果 大鼠淋巴细胞体外培养7d后,TCR突变频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存在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最佳拟合曲线为二次多项式模式,回归方程为:TCRMF=1.615+9.979D+1.712D2(F=146.781,P<0.01,Radj2=0.864)。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X射线诱发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TCR基因突变频率与照射剂量间存在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一定剂量的x射线照射后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作为检测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生物学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CB法微核实验,检测人外周血离体培养24h后以0.5~4 Gy剂量X射线照射后的微核率,计算修复能力指数(DRC),建立以公认的辐射损伤模型和双核微核为观察终点的检测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的一种新方法。结果 CB法微核实验结果显示照射剂量和淋巴细胞微核率存在较紧密的相关性。随着辐射剂量增加,细胞微核率增大,细胞内微核个数增多,细胞死亡数亦增加。0.5 Gy剂量x射线照射后微核率明显增大,与0 Gy剂量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P=0.03),阅片结果显示,两组实验的细胞死亡数较少,差异不明显。结论 从微核率,微核个数,死亡细胞数综合考虑,在实例验证基础上,本实验条件下,可选择0.5 Gy剂量X射线照射以检测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大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低剂量X射线辐照对A549细胞凋亡的适应性反应及时间效应,并初步探索适应性效应的可能机制。方法 分别用X射线50 mGy、200 mGy、500 mGy照射A549细胞,间隔3 h、6 h、12 h、24 h、48 h后,用20 Gy的效应剂量照射,检测细胞凋亡;并检测初始剂量和效应剂量间隔照射6 h的细胞周期分布及DNA损伤。20 Gy及0 Gy照射组为对照组。结果 低剂量间隔3 h、6 h、12 h、24 h后再接受20 Gy照射,50 mGy~20 Gy、200 mGy~20 Gy、500 mGy~20 Gy 3组的细胞凋亡率均分别显著低于20 Gy组(P < 0.05);间隔48 h,50 mGy~20 Gy、200 mGy~20 Gy、500 mGy~20 Gy 3组的细胞凋亡率与20 Gy组无显著性差异。低剂量照射与效应剂量间隔6 h,50 mGy及200 mGy叠加20 Gy效应剂量组,G0/G1期细胞百分数显著低于20 Gy剂量组(P < 0.05),50 mGy~20 Gy、200 mGy~20 Gy组G2/M期细胞百分数显著降低(P < 0.05),500 mGy~20 Gy组G0/G1及G2/ M期细胞百分数与20 Gy照射组无统计学差异。与20 Gy组相比,3个低剂量叠加20 Gy组细胞及DNA损伤程度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剂量X射线照射能诱导A549细胞凋亡的适应性反应,且与初始剂量和效应剂量间隔的时间有关,适应性效应可能与低剂量X射线引起的细胞周期改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和健康非放射工作人员离体外周血在受到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血液中淋巴细胞凋亡率、Fas表达率的差异。方法 采集上述两类人员清晨空腹外周血,分为对照组和照射组,对照组不照射X射线,照射组分别给予1、2、4 Gy剂量的X射线照射,剂量率为1.0 Gy/min,照射后分离提取淋巴细胞、染色培养,12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凋亡率和Fas表达率,用flowjo和SPSS软件处理分析数据。结果 两类人员离体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早期、晚期及总凋亡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58,P>0.05),Fas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P<0.05)。每一类人员各剂量组间T淋巴细胞早期、晚期、总凋亡率及Fas表达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96,P>0.05)。结论 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健康非放射工作人员离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凋亡率及Fas表达率没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X射线对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活性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和放射组,放射组分别用X射线10Gy、20Gy、30Gy、40Gy单剂量照射心肌细胞,采用MTT法观察X射线对乳鼠心肌细胞活性的影响;血生化自动分析仪定量测定X射线作用后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LDH)的改变;吖啶橙/碘化丙啶(AO/PI)双染色法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①X射线剂量在10~40Gy均能抑制心肌细胞活性并成剂量依赖性;②细胞心肌酶谱检测到LDH释放量与X射线剂量相关;③流式细胞仪发现心肌细胞凋亡率与X射线照射剂量有相关性。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X射线对心肌细胞有毒性作用,可致心肌细胞损伤,表现为心肌细胞坏死和凋亡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低剂量率裂变中子长期照射对大鼠外周血细胞的影响。方法 96只雄性大鼠均分成对照组和照射组,照射组每天用低剂量率裂变中子(252Cf,吸收剂量率为0.35mGy/h)照射20.5h,在照射的第14d,28d,42d,56d,70d及停止照射后35d各取8只大鼠,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大鼠外周血WBC、RBC、PLT、HGB、MCV及HCT。结果 低剂量率中子累积照射可使大鼠外周血WBC明显下降,在累积剂量为0.3Gy和0.4Gy时白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累积剂量0.5Gy及停止照射后35d,照射组的WBC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低剂量率中子照射在累积剂量为0.2Gy时,RBC反而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同时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G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有血液浓缩现象。在其他剂量处,RBC则表现为下降趋势,但仅0.5Gy时RBC下降有统计差异(P<0.05);累积剂量为0.3Gy,0.4Gy及0.5Gy时,照射组HGB低于对照组(P<0.05);在停止照射后35d,照射组MCV明显高于对照组。仅发现在累积剂量为0.2Gy时,照射组PLT显著低于对照组(PLT)。结论 累积剂量0~0.5Gy的低剂量率裂变中子照射对大鼠外周血RBC及PLT的影响相对较少,但可造成大鼠外周血WBC减少,且在停止照射后一段时间,白细胞总数仍难以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低剂量X射线(0.1 Gy)照射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vWF的影响。方法 采用医用直线加速器对脐静脉内皮细胞进行0、0.1 Gy(剂量率为200 cGy/min)的X射线照射,然后采用MTT法、台盼蓝染色和细胞凋亡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细胞活力及细胞凋亡。此外,采用ELISA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受X射线照射后的细胞培养液中vWF的表达。结果 以0.1 Gy的低剂量X射线照射脐静脉内皮细胞后,细胞增殖、细胞活力以及细胞凋亡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照射后的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基中vWF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低剂量(0.1 Gy)的X射线剂量照射不会导致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凋亡或细胞活性的显著改变,但是促使其分泌vWF的量增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X射线诱导的人外周血ISG20L1基因表达变化,探究ISG20L1基因作为早期辐射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 以健康人群外周血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用0、0.5、1.0、2.0、4.0和8.0 Gy X射线照射EDTA抗凝外周血后培养0、4、8、24和48 h后,用RT-PCR技术检测基因转录水平,分析X射线照射外周血后的ISG20L1基因转录水平与辐射剂量之间的量效关系及时效关系;分析14名健康献血者的本底表达水平,分析基因表达的本底差异性。结果 不同剂量照射组与对照组(0 Gy组)的基因表达水平在照射后0 h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样本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先下降随后上升,在去除ISG2L1基因的代谢动力学的影响后发现不同剂量点ISG20L1基因转录水平随着照后时间延长表达上调,各个照射剂量点的时间响应良好。分析不同时间点的剂量响应的时候发现,在照后4 h ISG20L1基因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转录水平有所增加,但未能呈现良好剂量效应关系,照射后8 h、12 h和48 h在剂量范围为0~4 Gy时呈现出了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R2分别为0.9789,0.9083,0.9600,但当照射剂量增大为8 Gy时,ISG20L1基因转录水平反而下降。结论 ISG20L1基因在0~4 Gy照射剂量范围内在照射后8 h以后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具有作为辐射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低剂量辐射诱导EL-4淋巴瘤细胞周期进程的适应性反应。方法 用X射线照射离体EL-4淋巴瘤细胞,其诱导剂量(D1)为25~200mGy(12.5mGy/min),攻击剂量(D2)为1.5Gy(287mGy/min),D1和D2间隔6h。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周期各时相百分数的变化。结果 当D1和D2分别为25~100mGy和1.5Gy,或分别为75mGy和0.5~2.0Gy,D1+D2各组G0/G1期细胞百分数不同程度低于各自D2组,而S期细胞百分数明显高于各自D2组(P<0.05、P<0.01或P<0.001)。结论 上述结果显示,EL-4淋巴瘤细胞在1.0~2.0Gy照射前6h接受25~100mGy照射,可在体外诱导其细胞周期进程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剂量137Cs γ射线累积照射对大鼠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影响。方法 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照射组,每组20只。照射组大鼠采用137Cs γ射线照射,吸收剂量率为0.353 mGy/min,每天累积照射0.083 3 Gy,每3天累积剂量为0.25 Gy;对照组大鼠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照射前1 d和照射开始后第3、6、9、12 d收集大鼠尿液,对照组与照射组开始照射后第6 d同步收集尿样。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对大鼠尿样进行检测,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法,分析对照组与各剂量组大鼠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差异。结果 小剂量γ射线累积照射后,各剂量亚组大鼠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发生了变化,各剂量组共发现了5种共同差异代谢物,分别为糖类、瓜氨酸、牛磺酸、柠檬酸盐和尿嘧啶。4个剂量亚组大鼠尿中5种差异代谢物相对水平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牛磺酸相对水平与累积剂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小剂量γ射线累积照射可造成大鼠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扰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阐明不同剂量电离辐射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hOGG1MGMTPPP2R1APPP2R2D)转录水平的影响。方法 抽取志愿者外周静脉血约30 mL,分置于7支肝素锂抗凝管中,以剂量率为0.38 mGy·min-160Co γ射线(剂量分别为0、0.1、0.2、0.4、0.8、1.6和3.2 Gy)对人外周血照射后培养12 h,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总RNA并进行定量和纯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的方法分析不同剂量电离辐射诱导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hOGG1MGMTPPP2R1APPP2R2D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 hOGG1基因、MGMT基因和PPP2R2D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均在0.1 Gy时达到峰值。PPP2R1A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在0.2 Gy剂量时达到峰值。hOGG1基因转录水平在0.1 和0.2 Gy剂量组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GMT基因转录水平在0.1 、0.2 和0.8 Gy剂量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PP2R1A基因转录水平在0.2 Gy剂量组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在3.2Gy剂量组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PP2R2D基因转录水平在0.1 、0.2 、0.4 和0.8 Gy剂量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2 Gy剂量组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不同剂量电离辐射均可诱导DNA损伤修复相关的应答基因hOGG1MGMTPPP2R1APPP2R2D的转录水平改变,适宜剂量的电离辐射(0.1~0.2 Gy)可诱导细胞产生辐射兴奋效应或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真空灭弧室伴生X射线健康危害进行系统研究。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放射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检测、健康体检、个人剂量监测及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结果 真空灭弧室高压试验设备防护前处于分闸状态时,操作位平均辐射水平达到(10.13 ±6.11)μGy/h,最高达到20 μGy/h。防护网外30 cm处平均达到(31.36 ±15.78)μGy/h,最高达到75 μGy/h。改造前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高压试验作业人员白细胞减少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防护改造前高压试验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1.25 mSv/a。与工业探伤人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防护改造后人均年有效剂量0.57 mSv/a,与工业探伤人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伴生X射线是真空灭弧室高压试验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必须纳入辐射工作场所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DHEA(17 a α-D-高炔雌二醇-3-乙酯)对辐射导致小鼠DNA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IRM-2近交系小鼠照射前3 d、2 d、1 d连续3次给予DHEA,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2 Gy γ射线辐照后小鼠淋巴细胞DNA双链断裂。结果 DHEA低、中、高各剂量组、炔雌醇组(EE2)、尼尔雌醇组(523)的彗星尾部(TDNA%)、彗星尾长(TL)、尾矩(TM)和Olive尾矩(OTM)等指标的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DHEA中剂量组的TDNA、TL、TM和OTM等指标的数值明显低于EE2组和523组,与EE2组和52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DHEA能明显减轻淋巴细胞DNA双链断裂损伤,对辐射导致小鼠DNA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对60Coγ辐射诱发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inese hamster fibroblast cell line,CHL)染色体畸变和小鼠骨髓微核形成作用的影响。方法 将CHL细胞(±S9)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辐射模型组,TP保护组(分别加TP12.5、25、50 μg/ml)6组,除空白和阳性对照组外均给予2 Gy 60Co γ照射后继续培养24 h,常规制备染色体,观察畸变类型并计算畸变率。50只KM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辐射模型组,TP保护组(高、中、低剂量分别于照射后给TP725、145、29 mg/kg灌胃),每组10只,给药后14天给予6 Gy 60Co γ照射,24 h后处死动物,取双侧股骨,行骨髓涂片和姬姆萨染色,计数含微核嗜多染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PCE)数。结果 中、高剂量组TP(25、50 μg/ml)可显著降低60Co γ诱发的CHL染色体畸变率,S9不影响CHL细胞染色体畸变形式和畸变率。高、中剂量TP保护组(725、145 mg/kg)小鼠PCE微核率与辐照模型组相比较,相差显著(P<0.05)。结论 茶多酚能部分对抗60Co γ辐射诱发的CHL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形成,对染色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防止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方法 选择山东省5所医院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156名为介入组,介入组根据工龄分为 ≤ 10、10~20、≥ 20年3个组,选择非放射工作人员134名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和介入组及不同工龄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抗氧化功能和外周血细胞检测结果。结果 介入组染色体畸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工龄组染色体畸变率随工龄的增加逐渐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组SOD活性和GSH活性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DA含量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工龄组SOD活性、GSH活性和MDA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介入组白细胞异常检出率和血红蛋白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工龄组白细胞异常检出率随工龄的增加逐渐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血液指标产生影响,应加强介入放射的辐射防护工作,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咖啡酸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恢复的影响。方法 建立接受4.5 Gy X射线照射的辐射损伤小鼠模型,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CFA组,观察小鼠30天存活率、体重、外周血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骨髓有核细胞(BMNC)、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巨核细胞形成单位(CFU-MK)及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和脾脏指数(SI)等指标。结果 CFA组小鼠的30天存活率、体重、WBC、BMNC、CFU-GM、CFU-MK、CFU-S和SI数均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结论 CFA能促进辐射损伤小鼠的造血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照射角度变化对乳腺癌术后电子线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 使用仿真人体组织等效模型模拟典型成年女子左侧乳腺癌术后患者,以6 MeV电子束进行术后模拟照射,靶区单次照射2 Gy,选取350°、355°、0°、5°、10°五个角度作为照射角度,使用热释光剂量片测量靶区胸壁及敏感器官的剂量分布。结果 选取350°、355°、0°、5°、10°五个角度后,胸壁受照剂量没有明显变化,其中胸壁两侧部位在355°旋转时受照剂量变化差异高于中间部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8,P > 0.05);敏感器官受照剂量有明显变化,其中对照组患侧肺、健侧肺受照剂量为(0.79±0.15) Gy和(0.21 ±0.08) Gy,5°旋转角度组患侧肺、健侧肺受照剂量为(1.06 ±0.23) Gy和(0.31 ±0.11) 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t=3.14,P < 0.05)。结论 乳腺癌术后电子线放疗过程中,不同照射角度变化降低靶区边缘受照剂量,并在旋转5°时明显增加了患侧肺和对侧肺的受照剂量,临床摆位中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8.
脑血管介入放射诊治中患者的X射线辐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DSA方式介入性脑血管造影诊断与脑血管栓塞治疗过程中患者所受X射线辐射。方法 100例脑部病变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68例、脑血管栓塞治疗32例。Siemens公司DSA机Angiostar-Plus随机配置剂量监测系统(Diamentor K1 and Diamentor ED),在线测量面积剂量乘积DAP(cGycm2)和入射表面剂量ESD(mGy)、采用Monte-Carlo转换因子估算有效剂量ED(mSv)。结果 本组病例一次IVNR的DAP、ESD、ED值分别为(11 916±7 499)cGycm2、(973±682)mGy、(12.59±9.12)mSv。其中造影诊断组的剂量分别为(9 264±3 777)cGycm2、(741±321)mGy、(10.01±6.85)mSv,血管栓塞治疗组的剂量分别为(17 553±10 027)cGycm2、(1 496±952)mGy、(18.06±10.90)mSv,两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摄影剂量[DAP(mSv)、mGy]/透视[DAP(mSv)、mGy]的比值,分别为7.52±6.44、6.14±4.72。结论 在IVNR诊治过程中,患者受到大剂量X射线辐射,其摄影剂量均值数倍于透视剂量,减少摄影总帧数是降低患者辐射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