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结石的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8月至2008年5月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 胆总管I期缝合2例、T管引流28例,2例胆总管下端结石嵌顿网篮无法取出结石,其中1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胆总管下端癌伴结石嵌顿,1例术后行胆道镜微波碎石治疗.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对患者创伤小、效果好、住院时间短,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罗顺全 《河北医学》2012,18(3):317-320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1±0.4)h,住院时间(14.6±3.1)d;放置T管者术后2周经T管造影,无残石且末端通畅的,术后3周拔管;3例有残石,2例于术后6周经T管窦道用胆道镜取石,1例用甲硝唑及生理盐水冲洗后排出,全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安全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胆总管结石较好大的微创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与开腹手术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树雄  詹庆华  蔡旌槐 《吉林医学》2011,(19):3873-387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与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组的术中失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与开腹手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与开腹手术比较,具有术中失血少,肠功能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的特点,最主要是具有微创的特点,随着腹腔镜手术经验的积累及器械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腹腔镜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必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除1例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29例患者均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并切除胆囊。结果:30例手术全部成功,均置T管引流,术后2个月拔管,顺利康复,无出血、腹腔感染等并发症,住院时间9~15 d。1例结石残留,并发胆漏3例。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安全、可行,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切开胆总管进行探查取石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9年4月~2011年6月接受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手术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0例患者经LCBDE后均痊愈出院,术后仅1例出现胆汁渗漏,其他均没有结石残留、胆道狭窄、胆管炎或黄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下胆道镜探查取石术具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等优点,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临床上治疗胆总管结石较为理想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胆道镜取石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应用腹腔镜行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25例.结果全组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无大出血,无胆管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适应证、方法及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4月空军总医院肝胆外科22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成功行LCBDE,1例术中发现为Mirizzi综合征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25±45)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5±2.0)d,T管引流2~4周拔管。22例均无胆瘘、残余结石,随访2~18个月无残余结石及胆管狭窄。结论 LCBDE具有微创、并发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手术方式、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04年8月62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临床资料。结果62例均在胆道镜的配合下完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其中胆总管切开取石后置T管引流20例,胆总管切开取石后一期缝合42例。2例发生术后胆漏。结论对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不管是采取T管引流还是一期缝合,只要掌握手术方式及适应证,腹腔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可行的,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靠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9.
陈彦 《当代医学》2016,(35):67-68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操作方法 及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经临床病理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38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对照组,各19例,排除其他肝胆疾病、肿瘤患者,排除既往相关手术史者,对比2组术中一般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手术时间(91.5±12.4)min、术中出血量(22.5±15.8)mL、术后排气时间(17.6±2.5)h、术后住院时间(7.5±5.2)d;对照组手术时间(106.2±18.2)min、术中出血量(180.5±30.4)mL、术后排气时间(37.8±10.3)h、术后住院时间(15.24±2.8)d,腹腔镜组的术中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腹腔镜组术后出现切口疼痛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3%;对照组出现切口疼痛5例,切口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1.6%.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胆总管结石治疗方面安全可靠,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排气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且具有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是临床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初期开展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CBDE)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70例胆管结石患者行LCBDE的临床资料。结果7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1.42%)术后发生胆漏。4例(5.71%)术后经“T”管胆道造影发现残留结石,经“T”管窦道行二期胆道镜取石成功。结论LCBDE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选择合适的病例,基层医院开展LCBDE治疗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6年3月期间在该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行开腹手术取石,观察组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切开胆管取石术(LCBDE),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补液、术后恢复、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21.36±14.36)min、术中补液量(2475.65±520.70)mL、术后排气时间(20.96±5.25)h、下床活动时间(14.56±4.26)h、术后住院时间(6.69±0.68)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并发症风险低、术后恢复效果高,应推广使用该微创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0年10月22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00220 min,平均142 min,术中出血20100 ml,平均40 ml。22例均行T管引流术。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微胆漏,保守治疗5 d后痊愈,其余患者无胆漏及其它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611 d,平均7.8 d。术后T管造影均未发现胆管内有残留结石。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和熟练掌握腔镜基本功的前提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是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的微创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2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从1998年5月~2007年8月施行的21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198例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中转开腹12例;胆总管一期缝合15例,置T管引流195例。术后发生拔T管胆漏3例,胆总管残石3例.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是一种治疗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治疗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胆管结石患者100例,根据其术后行一期缝合和T管引流分别设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治疗胆管结石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李福智 《中外医疗》2014,(25):48-49
目的探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胆总管结石患者56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实验组患者给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开腹胆总管探查且行T管引流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均有改善,但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8.3±1.6)d、术中出血量(24.7±4.6)mL及血清TNF-α水平(9.3±6.7)pg·mL显著优于对照组的住院时间(15.4±1.4)d、术中出血量(53.5±6.1)mL及血清TNF-α水平(20.7±1.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患者实施腹腔镜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术治疗,有效的减少了患者术后胆漏的发生率,降低了患者术后血清TNF-α的水平,促进了患者术后的恢复,安全有效,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王庆丰 《河北医学》2013,19(5):666-66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优势,以及对患者胃肠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2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对照组行传统的开腹手术。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6周GIQL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5和10周,观察组患者GIQL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手术创伤小,对患者生理功能干扰轻,术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较快,而且更有利于术后短期内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李强  陈兆永  丁贤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2):1422-1424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腹腔镜、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和一期缝合术的临床经验。方法:搜集2006年3月-2009年3月间我院实施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16例,总结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对手术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成功16例(100%),手术时间60~150min,住院时间7~20d,发生胆漏1例(6.2%)经腹腔引流治愈,残余结石1例(6.2%)经术后十二指肠镜取石治愈。14例随访6~48个月,平均18个月,无胆漏、胆管狭窄、胆道出血发生。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运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即时缝合术的治疗经验。方法从1992年6月至2008年8月,运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即时缝合术的手术方式(胆管镜取石术,液电碎石术,导管或球囊扩张术,经胆囊管置入胆管的输尿管导管外引流术,支架内引流术),对449例病人进行治疗。结果426例手术获成功(95%),4例残石经内镜取石治愈,4例残石内镜未取净,12例胆漏经腹腔引流管或内镜鼻胆管引流治愈,2例输尿管导管脱落,1例胰头癌术后15d死亡。其他并发症均经非手术综合疗法治愈。结论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即时缝合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关于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后护理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的术后护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80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的临床资料。结果配合医生作好围手术期处理,术后针对腹腔镜手术的特点加强护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康复出院。结论术后专科护理对提高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手术的成功率,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并及时观察和处理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一期缝合术的临床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云 《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0(10):106-108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的临床用价值与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3月腹腔镜165例胆总管切开探查术的临床疗效,其中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共76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89例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腹腔引流管引流时间、胆漏、残石率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术后住院时间及输液量比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缝合组比引流组住院时间更短、输液量更少,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是一种安全较简便经济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