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逆转的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普伐他汀,观察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连续治疗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 、低密度脂蛋白(LDL-C) 、高密度脂蛋白(HDL-C) 水平的变化,并比较斑块缩小幅度的差异.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TC、LDL-C、HDL-C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斑块缩小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他汀类药物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其中瑞舒伐他汀的效果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4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辛伐他汀组、普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分别给药治疗。测定4 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6 个月后的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C-C)水平,同时测定其双侧总动脉内膜- 中层的厚度、粥样斑块的最大直径和厚度,用分光光度计检测血液中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的含量,并统计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结果实验组在治疗后TG、TC和LDC-C 值呈现下降趋势,HDL-C值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辛伐他汀组、普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达70.0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的IMT 及斑块的最大直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NO及NOS 水平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NO和NOS 水平升高。随访结果表明,他汀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安全有效。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安全、有效、可靠,并能有效调节患者血液中NO、NOS 含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在诸多中风及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中,颈动脉粥样斑块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H)水平,有助于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本组采用辛伐他汀对经颈动脉彩色超声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者进行调脂干预治疗,观察其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00例,治疗组(51例)服用阿托伐他汀;对照组(49例)采用饮食控制或服用烟酸等非他汀类降脂药物,其他同治疗组。结果:组间血脂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治疗组厚度缩小,对照组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稳定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郭玉雪  胡英允 《吉林医学》2013,(34):7183-718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IMT≥0.9 mm的高血压患者98例随机分为常规组(降压治疗)和治疗组(降压治疗加阿托伐他汀)各49例,对比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治疗组IMT、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延缓或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将110例伴有2型糖尿病的中重度高血压病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前列地尔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组(B组)55例,每日静点前列地尔20μg,每日1次,疗程14d,此后坚持服用贝前列素钠片40μg,每日3次,同时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持续1年;阿托伐他汀治疗组(C组)55例,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持续1年。钡0定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壁的结构,粥样斑块的形态、大小,以及管腔的狭窄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IMT均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0.05),B组较C组减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管的重构有较好的逆转作用,能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EA)后患者长期口服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再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84例成功行CE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62例患者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22例未服用他汀类药物,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1年颈动脉通畅情况及血脂水平情况,评估阿托伐他汀对CEA术后再狭窄的预防效果。结果服用阿托伐他汀患者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较未服用他汀药物患者低,高密度脂蛋白较未服用阿托伐他汀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阿托伐他汀患者再狭窄患者7例,未服用阿托伐他汀患者再狭窄患者7例,其中闭塞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CEA术后患者颈动脉再狭窄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松龄血脉康胶囊联用匹伐他汀钙片对颈动脉内膜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重症医学科内科住院的100例颈动脉斑块和血脂异常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接受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单硝酸异山梨酯分散片40 mg,培哚普利片4 mg,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给予糖尿病患者瑞格列奈片1 mg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用药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钙片除外)联合松龄血脉康胶囊口服,3粒/次,3次/d,匹伐他汀钙片口服,2 mg/次,1次/d。治疗前后均采用B超检查颈部动脉血管内膜情况,并抽血检查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血浆D-二聚体,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C-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厚度(TMT)、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TMT、斑块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下降,HDL-C水平升高,CRP、FIB、D-二聚体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TC、TG、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CRP、FIB、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用药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松龄血脉康胶囊联用匹伐他汀钙片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改善动脉内膜斑块等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再述 《医学综述》2015,21(1):147-149
目的比较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嘉鱼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每次10 mg,每日1次,服用24周),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每次10 mg,每日1次,服用24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炎性因子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多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是血清总胆固醇[(3.1±0.6)mmol/L比(4.2±0.6)mmol/L]、三酰甘油[(1.5±0.4)mmol/L比(1.7±0.4)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胆固醇[(1.7±0.4)mmol/L比(2.5±0.4)mmol/L](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胆固醇[(2.2±0.6)mmol/L比(1.8±0.6)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05±0.11)mm比(1.21±0.14)mm]、横切面最大面积[(13.02±2.48)mm比(15.26±2.37)mm]、纵切面最大厚度[(1.92±0.15)mm比(2.03±0.31)mm]、斑块面积[(19.70±8.25)mm2比(22.85±7.32)mm2]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1.55±0.23)mg/L比(2.21±0.45)mg/L]显著低于对照组,脂联素[(24.38±4.05)μg/L比(21.06±3.88)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的血清一氧化氮[(22.14±5.36)μmol/L比(18.06±3.22)μmol/L]、血管内皮素1[(18.70±4.25)ng/L比(21.03±3.32)ng/L]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够明显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脂水平,减轻炎症发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药理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对患者血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0月-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7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检测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LDL-C、HDL-C、IMT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两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可以起到较好的降脂、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疗效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扬  李招兵  沈严严 《重庆医学》2011,40(6):587-589
目的观察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疗效的比较研究。方法 24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60例,A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采用辛伐他汀治疗,C组采用氟伐他汀治疗,D组给予饮食控制。服药前和服药6个月末,比较TC、TG、HDL-C、LDL-C、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斑块面积及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A、B、C 3组TC、TG、HDL-C、LDL-C、hs-CRP水平、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较好的疗效,不同种类的他汀类药物疗效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西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高脂血症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3例。观察组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未接受降脂药物治疗,但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采取降压治疗;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戒烟酒,控制饮食,调整生活方式。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脂质代谢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TC、TG及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TC、TG及L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改善患者脂质代谢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分析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对其血脂及颈动脉内膜的影响。方法 :对2010年6月~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6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有48例患者。我院使用小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治疗,使用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治疗组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及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患者NIHSS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其BI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IMT以及斑块的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TC、TG以及LDL-C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其HDL-C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半年后,治疗组患者脑梗死病情的复发率为2.08%,对照组患者脑梗死病情的复发率为14.58%。治疗组患者脑梗死病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与使用小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相比,使用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可产生显著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且可调节患者的血脂水平,稳定其斑块,减少其颈动脉内膜的厚度,进而降低其脑梗死的复发率。该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增厚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且发生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之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且随着CIMT增厚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增高,及早干预及逆转CIMT的增厚对于消退及稳定颈动脉斑块,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积极有效的降压、降脂治疗对高血压大动脉内膜中层的增厚有一定的抑制和逆转效应,本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C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观察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复方制剂的协同抗动脉粥样硬化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商丘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6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应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及IMT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BP、SBP及IM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颈动脉IMT,降压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片对血胆固醇的作用及对颈动脉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方法:随机抽样84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普罗布考片4~8周,对照组未服调脂药。观察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及检测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计算斑块面积。结果:治疗组服药4~8周后血脂水平显著降低,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显著缩小,对照组无变化。结论:普罗布考治疗后可显著降低血脂水平,可显著缩小颈动脉内膜斑块,对于防治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有特殊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普罗布考对颈动脉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普罗布考片对血胆固醇的作用及对颈动脉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方法:随机抽样84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普罗布考片4~8周,对照组未服调脂药。观察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及检测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计算斑块面积。结果:治疗组服药4~8周后血脂水平显著降低,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显著缩小,对照组无变化。结论:普罗布考治疗后可显著降低血脂水平,可显著缩小颈动脉内膜斑块,对于防治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有特殊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的降脂疗效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存在颈动脉斑块及高脂血症的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患者62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20mg/d,总疗程6周到6个月,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的血脂,肝,肾功能及行颈动脉多普勒检查,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6周到6个月后,TC,LDL-C,TG降低(TG,P<0.01,TG,LDL-C,P<0.05),HDL-C升高(P<0.05),颈动脉内径有所扩大(P<0.05),颈动脉斑块缩小(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降脂疗效确切,并有减少,颈动脉斑块的作用,从而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明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急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及改善血液循环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大明胶囊,疗程3个月。结果:两组组间血脂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斑块大小均较治疗前缩小,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明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调脂、稳定斑块及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疗效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  相似文献   

20.
苏华  谢睿彬 《河北医学》2013,(12):1769-1771
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脉压差的影响。方法:将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1:7服厄贝沙坦(150mg1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rag,1次/晚,治疗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血压及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处(BULB)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不但能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而且可以改善脉压差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