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岁上学 ,正是日伪统治时期 ,父亲不愿我去学校受奴化教育 ,就和几位学生家长合作前后请了两位私塾先生 ,在乡间设“专馆”。在这里我念了《三字经》、《千字文》、《朱伯庐家训》、《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经》的两卷 ,同时父亲还教我读《伤寒论》,旧式的教育方法 ,简单而又粗暴 ,死记硬背 ,背不出来就挨戒尺。虽然在战战兢兢中熬日子 ,却也在古汉语方面为以后的学习中医开辟了道路 ,奠定了一定基础。日寇投降后 ,我插班上小学 ,其间又念了《金匮要略》、《内经知要》、《本经便读》、《时方妙用》、《女科要旨》等。…  相似文献   

2.
<正> 我家世清贫,先祖系前清秀才,以教书为业。八岁从祖父读书,十三岁读完四书五经,十五岁失学,转事农业劳动。祖父粗通医理,常对我说:“科举已废,仕途又无门径,你学医吧,学医能济世活人,又可养家糊口。”因此我便逐步走上了学医道路。 (一) 在先祖庭训的诱导下,农闲时,我开始读《雷公炮制药性赋》《汤头歌诀》《笔花医镜》等浅易著作。但因小农经济,终岁勤劳,没有多少农闲时间,这样“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地学下去,终难成才,思想上有些动摇。我十七岁时,家母突患血崩,大量流血,晕厥欲脱,急请本村的一位老中医救治,适逢他和几位老头赌纸牌,等了约两个小时,才慢条斯理地来诊视了一下,但服药未效。后又请当地一位名老中医,他用益气止血固脱的归脾汤加减,三剂而愈。这使我尝到了求医难的苦头,也促使我下定了学医的决心。  相似文献   

3.
父亲的信     
记忆中,父亲很能写信也极爱写信。他的钢笔字有一点草,但很清楚好看。从小,因父母的工作地点不在同一处,我家经常分两地的时候居多。小学六年跟父亲在重庆,上初中就随妈妈去了浙江。后来我去北京读书及工作。不管到哪里,父亲的信总是不断。后来他日渐年迈,较少提笔,信也越来越少了。今天整理旧物,看见几封大三上学期父母写给我的信,其中一封洋洋洒洒四张,生活琐事,殷殷叮咛,巨细靡遗。  相似文献   

4.
<正>清代梁章钜的《浪迹丛谈续谈三谈》与徐珂的《清稗类钞》都记载了一代名医叶天士给自己外孙治病的奇闻逸事。叶天士一外孙,刚满一岁就染上了天花,痘闭不出,高热昏迷,呼吸急迫。叶天士之女神色慌乱,抱着孩子回娘家,一生活人无算的父亲成为她最后的希望。哪知叶天士一看到病怏怏的外孙,就感叹太晚了。叶女很气愤,以头撞门,"父亲您作为姑苏城数一数二的名医,曾经说过小儿痘疹没有死证,难道只有您的外孙活不过今天吗?女儿我只好先走一步了"。说完,又拿起一把剪刀,朝向自己的脖子刺去。叶  相似文献   

5.
<正> 张景岳,名介宾,字会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自称其住所为“通一斋”。先祖原是四川绵竹县人,于明初因军功被任为世袭绍兴指挥,遂迁居浙江。他生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卒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终年七十八岁(据《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载:张介宾生于嘉靖三十四年乙卯,即公元1555年;卒于崇祯五年壬申,即公元1632年。与上有异)。张景岳天性颖慧。幼时课诵“不呫呫章句”。十三岁时,随父亲到京城,跟畿辅名医金梦石学医,尽得其传。他勤于读书,博览经、史、子、  相似文献   

6.
<正>"三余""五余"说出于"书痴"之口。三国魏董遇,字季直,家境贫困,靠采集野生稻谷背到集市上出售谋生,尽管如此,他还"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很有学问,注释过《老子》,对《周易》《左传》也甚有见地,还著有《朱墨别异》一书。有人讲没有时间读书,他说要抓住"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事载《三国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董遇传》)这是文人大多知道的说法。清代乾嘉道咸年间,有位医儒两栖之士潘道根,他在看病卖药之余,究心于经史、小学,同时对不少医书,尤其是医抄加以整理。潘道根一生拼命读书,在"三余"的基础上又加上"二余":"老病为生之余,忧患为处世之余。积是五余,不杜门读书,以待天年之尽,意欲何为?因此键关谢客,日课书一卷。偶有所得,辄书于简,命之曰《五余剩录》。"(事载《潘道根日记》,潘道根著,罗瑛整理,凤凰出版社2016年出版)这新加"二余"的意思是:年盛体壮时须忙营生,年老多病时,忙不了事务,便可忙读书;春风得意时应酬多,忙于"处世",遭受忧患时,"门前冷落车马稀",正是读书好时机。"三余""五余"之外,古人对读书、作文还有些"奇谈怪举"。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个慢性肝炎病患者,开始一直西医治疗,然而多次复发,后又因医生用药不当,造成肝腹水。从此,我开始中医治疗,同时立志学习中医,并买了相关书籍,认真阅读长年不辍。1997年上半年,父亲的好友带我到上海中医药大学结识了他的老朋友王新华老师。王老师一见我就递给我一本《医古文知识》杂志,我就立刻喜欢上了它,爱不释手,从此就与它和后来改刊名的《中医药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订阅至今。  相似文献   

8.
我早年读《医醇賸义》时,想知道作者费伯雄的生卒年代,参考了费氏的另一著作《医方论》,也没弄出端绪。后来又见到《费氏全书》,由书前所附之费氏74岁肖像,得知先生享年应在74岁以上;又从《费氏全书》中的《留云山馆文钞》先生之孙婿钱氏之跋文:“岁甲戍(同治13年,1874年)得茑萝之附,抠衣进谒,时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4月23日——第21个"世界读书日",我一直以为"读书日,贵在日日读书",于是,又一次来到卖书的地方,选购喜欢的书。在一家大型商场楼下临时搭建的"大棚书屋"里,我看上了一部《道德经》,除了因为它具有"彩绘、全注、全译、全解"的特点外,还因为我的书架上虽然已有《中华道学百问》(上、中、下)和《老子的帮助》等几本道教书,却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我喜欢研究道教养生,特别是道教饮食养生。著名道医伍国志在  相似文献   

10.
傅山     
傅山,原名鼎道;字青竹,又改青主,号公之宅,石道人等;明之以后又号朱衣道人。山西阳曲县人,生于明末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傅山出身于“书香”人家。祖父名从好,父亲自号离垢居士,都业儒。他从小聪明,“读书过目成诵”,十五岁就以“神童”考取秀才第一名。后来与张静君结婚,生一子名眉。30岁时,不幸妻子去世,他便鳏居终身。  相似文献   

11.
叶桂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约生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卒于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享年79岁。叶天士少承家学。他的祖父叶紫帆,父亲叶阳生,都精于医学。白天,他从师读经书,晚上随父习“歧黄”。因此,他小时就“自《素问》、《难经》及汉唐宋诸名家所著书,靡不旁搜博览”(《类证普济本事方释义》序)。可惜的是,他十四岁父亲去世,家贫不能自给,因此弃学,跟他父亲的弟子朱某学医。叶天士聪明异常,读书往往过目不忘,加之他又能虚心领教,“闻言即解”,故学业进速,不多久,就超过其师。后来,他又得到  相似文献   

12.
<正> [于洪文小传]于洪文(1947~),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随父学医,精读医学经典,从事于中医皮肤病的研究治疗达20多年,研创的太阳雨汤剂、手癣脚气一包净、古龙黑膏药等治疗多种皮肤病获得较高疗效。近年主攻银屑病的治疗和复发问题。《农民日报》、《大众日报》、《泰安日报》、山东电视台、泰安电视台都报道了他的事迹。 问:您是怎样走上中医之路的? 答:我祖籍肥城市过村乡,祖父和父亲都是乡间名医。我很小就跟父亲学熬制膏药,在父亲言传身教下研读了许多医学经典,如《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医宗金鉴》等。我原是高中教师,因有中医技术特长,在矿务局领导支持下走上了中医之路。古人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我想既然选择了从医道路就应该努力挖掘祖国医学遗产,有成绩亦有超越。 问:您为什么专攻皮肤病?  相似文献   

13.
《四川中医》87年第一期杨树德同志《阳胜与阳盛不可混淆》一文言:“中医学中的阳胜与阳盛的含义应有所不同。胜,有胜过之意,必然内含对方负之果……盛,有旺盛之意,但不一定以对方不足为因,自本强者,此之谓也。所谓阳胜,指既有阳气偏胜,而又必然有损及于阴津之不足一面。《素问·阴阳应  相似文献   

14.
父亲自从离休后,便迷上了书画。由于一门心思于书画,他老有所乐,不仅精神矍铄,身体无恙,而且再经过几年老年大学书画班的深造,父亲的书画作品大有长进。去年在本市举行的一次老年书画作品大赛中,父亲的一幅《古稀老翁垂钓图》荣获二等奖,因此,他获得了组委会的奖品——《离退休干部保健手册》。然而,自去年底始,每当我经过父亲书画室时,我习惯性地朝里瞅瞅,发现父亲手捧那本《手册》埋头阅读。  相似文献   

15.
庞安时     
庞安时,字安常,北宋蕲州蕲水(今湖北\省税水县)人,自号蕲庆水道人。生于北宋历二年(公元1042年),卒于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享年57岁。庞安时孩童时即聪颖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父亲庞之庆,号高医,是祖传的儒医,教他以《脉诀》,但他感到浅显不能满足,就独自选取黄帝、扁鹊的脉书研究,不久便能贯通其说,而且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其父对他的才能十分惊讶,这时他还不到20岁。庞氏不幸中年耳聋,使其十分苦恼,从此便屏绝戏弄,闭门研讨歧黄之典。他研究的范围很广,既精研《灵枢》、《太素》、《甲乙经》等古典医著,又傍涉各家之说。庞氏既长于脉学,又精于伤寒。在脉学方面,  相似文献   

16.
<正>一九八九年四月至一九九八月,我父亲张承文教授用自拟中药《肾一号》治疗肾功能不全108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所治108例大多为住院病人,其中男性62例,女性46例,年龄最小的10岁,最大的60岁,平均35岁,以30-50岁多见。病程:1-5年57例,5-8年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幼年入私塾,十五岁读完《五经》考入县立高等小学,课余之暇,借邻舍家的《本草备要》、《濒湖脉诀》,不求甚解地阅读了一遍,多少有所感受,对医发生了兴趣,于是立志学医。  相似文献   

18.
正最近,一档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播出反响巨大,在很多地方掀起了朗读热潮。其实在我家,早就有"朗读者"啦!"始作俑者"不是别人,就是我87岁的老妈。多年来,老妈就是以"朗读"的习惯,带出了良好家风,也带出了心身健康。老妈的父亲即我的姥爷,原是一名校尉军官,家资殷富,因此老妈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顺利读完了"高小",后因战乱而被  相似文献   

19.
吴琨为明代安徽省歙县澄塘人,生于嘉靖31年(1552)。琨乃其名,字山甫,号鹤皋山人,人以其能洞参黄帝之奥,故又赠号曰参黄子。祖名元昌,父名文韬,俱好善隐而不仕。以家多医书,故琨自15岁时,便于读书之暇,取《素问》、《灵枢》、《难经》、《脉经》、《甲乙经》及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之书阅之。如此者凡十年,在25岁时,以举子业不得志,遂法古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之意,毅然弃儒学医。于是乃拜同邑之午亭余先生为师,潜心习医。从师三年,琨与师论疾,咸当师  相似文献   

20.
<正> 学习要靠自己,一是认真读书,一是认真临证,二者不可偏废。读书可以在我这里,临证就不必了,这里高干诊室病人太少,实践机会不多。至于灵活,可参考现代杂志,有些文章真不错,不要小看有些是公社医院所写,水平并不低。又如我给你的八大传染病案(指何廉臣所辑《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有些治案就比我灵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