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下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及操作可行性。方法 8例因脑卒中致上肢或下肢肌痉挛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引导下,进行痉挛肌肉内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MAS)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观察注射前、注射后4周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注射后4周MAS、MBI的改善均优于注射前(P〈0.05)。结论彩超引导下的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肌痉挛,定位准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彭慧  杨柳  周成 《当代医学》2022,(17):91-9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PS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P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各20例。空白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徒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的痉挛情况、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及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2、4周后,3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等级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3组BI评分呈递增趋势,且观察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对照组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3组iEMG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相较于常规康复治疗及徒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超声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PSS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痉挛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肉毒毒素A(BTXA)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因中风致上肢或下肢痉挛患者15例(共20患肢),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将BTXA准确注入到痉挛肌群.注射后佩戴抗痉挛矫形器及常规康复训练.将治疗4周后情况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4周,肌肉痉挛的改善程度(MAS)、上肢运动功能(Fugly Meyer评分)、与上肢相关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FIM)、步长、步速均比注射前改善(P<0.05).结论 由于定位准确,超声引导下BTXA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安全可靠,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A 型肉毒毒素在脑出血后下肢肌痉挛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 年3 月-2015 年8 月于郑州大学附属医院南阳医院收治的脑出血后下肢痉挛患者104 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A 型肉毒毒素)和对照组(酒精),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功能、步行速度及关节活动度等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 组治疗后MAS 评分低于对照组,FMA、BBS 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10 m 步行时间和 3 m 起- 坐时间低于对照组,步速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肌表面肌电积分值低于对照组,被动 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局部注射A 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出血后下肢肌痉挛患者成效显著, 能够解除下肢肌痉挛,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增加关节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超声波引导下的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肌痉挛的新方法 为了观察超声波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的改善效果,明确脑卒中患者肉毒毒素注射后姿势控制与平衡训练的定量结局,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窦祖林等选取28例符合人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例)和对照组(14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徒手注射和肌电图引导定位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对脑卒中后前臂屈肌痉挛的疗效. 方法:选择门诊和住院患者30例,按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徒手定位注射BTX-A组(徒手组)与肌电图引导定位注射BTX.A组(肌电组).分别进行BTX-A徒手注射和肌电图引导定位注射,于注射前1天和注射后14天用改良Ashworth分度评分评定患者前臂屈肌的痉挛状态.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前臂屈肌痉挛均有明显改善(P<0.01),肌电组疗效明显优于徒手组(P<0.01). 结论:应用肌电图引导定位进行BTX.A肌肉注射治疗脑卒中后前臂屈肌痉挛能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肌电引导对提高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损伤患者下肢肌痉挛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30例脑损伤后下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前者采用肌电引导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者采用经验注射;按修订Ashworth量表(MAS)进行评价疗效.结果 肌电引导组和非肌电引导组比较,治疗后M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肌电引导组疗效明显优于非肌电引导组.且下肢肌无力和注射后局部疼痛副作用分别为1例和5例,有显著差异,1~3周后完全恢复.结论 肌电引导可明显提高治疗脑损伤下肢肌痉挛的疗效,且可有效减少副作用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小腿三头肌,观察其对下肢肌痉挛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探讨肌张力变化与下肢运动功能的关系,研究其在社区康复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脑卒中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30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治疗组患者小腿三头肌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偏瘫侧下肢肌肉牵伸、肌力训练、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治疗前后进行康复评定并于治疗后3个月随访评定。肌张力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FM)量表中的下肢部分,步行能力评定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时间。结果: 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M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MAS随访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2组患者治疗后和治疗后3个月随访FMA评分、10MWT时间均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和3个月随访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FMA评分、10MWT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可快速而持久降低肌张力,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下肢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适合在社区康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整取抽样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就诊并确诊为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36例,在彩超引导下,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10-15iu,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 S)对患者肌痉挛程度进行评定,同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患者治疗后Ma 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MBi评分升高(P0.05)。结论在脑卒中后肌痉挛治疗中,在彩超引导下局部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能有效缓解患者肌痉挛程度,同时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神经损伤诊断治疗系统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肌肉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间收治的105例脑中卒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5),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神经损伤诊断治疗系统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月后FMA、BBS和FIM明显改善,观察组在治疗后3、6个月的CSI、FMA、BBS及FIM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损伤诊断治疗系统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肌肉痉挛效果显著,患者身体机能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头皮针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42例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1例,观察组患者在行头皮针留针同时进行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促进技术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定患者上肢痉挛情况、Fugl-Mayer上肢功能量表评定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U-FMA、MBI及MAS均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皮针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更好的促进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蒙药忠伦阿汤熏蒸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以康复训练为基础治疗。治疗组用蒙药忠伦阿汤熏蒸治疗,对照组口服巴氯酚片。应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标准(MAS)及Brunnstrom分级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进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患者上肢痉挛程度均较治疗前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上肢痉挛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蒙药忠伦阿汤熏蒸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对脑卒中后痉挛性肘及手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20例伴有上肢痉挛的患者在BTX-A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和12周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MAS改善(P〈0.05),改善于注射后2周稳定出现,并至少维持12周。FMA、MBI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TX-A局部注射可以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及部分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外洗与艾灸疗法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与上肢功能锻炼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上肢局部中药外洗与艾灸疗法,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优良率(63.3%与23.3%)及总有效率(93.3%与6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时,配合中药外洗与艾灸疗法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地塞米松肌注、舒筋活络方热敷及配合关节松动3种不同干预措施对创伤性膝关节粘连模型兔膝关节活动度、粘连程度及胶原蛋白浓度的影响。方法:新西兰成年雄性家兔60只,随机分为5组(n=12),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治疗组、舒筋活络方热敷组、舒筋活络方热敷加关节松动组。除对照组外,其余48只家兔实施手术,建立创伤性膝关节粘连(TAK)模型,经不同干预措施处理3周及6周后,分析各组膝关节活动度、粘连程度及关节滑膜组织的胶原蛋白浓度。结果:膝关节活动度:治疗6周后,空白对照组的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模型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3个治疗组的关节活动度也大于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1)。膝关节粘连评分:治疗3周后,模型组的膝关节粘连程度明显高于其余4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地塞米松组、舒筋活络方热敷加关节松动组均低于舒筋活络方热敷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周后,其余4组膝关节粘连程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舒筋活络方热敷组的膝关节粘连程度低于其余2个治疗组(P〈0.05),但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胶原蛋白浓度:治疗3周后,模型组滑膜组织I型胶原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其余4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I型胶原蛋白浓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模型组Ⅲ型胶原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其余4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3个治疗组的Ⅲ型胶原蛋白浓度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的Ⅲ型/(I+Ⅲ)型比值均较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周后,模型组滑膜组织I型胶原蛋白浓度增高更显著,与其余4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地塞米松组、舒筋活络方热敷加关节松动组I型胶原蛋白浓度较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舒筋活络方热敷组比较,地塞米松组I型胶原蛋白浓度较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舒筋活络方热敷组、空白对照组Ⅲ型胶原蛋白浓度均低于模型组,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组的Ⅲ型(/I+Ⅲ)型比值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舒筋活络方热敷与肌注地塞米松均可抑制关节滑膜组织中胶原蛋白的合成,明显减轻创伤性膝关节粘连的程度,降低关节粘连强度,改善关节活动度,但从长期疗效看,舒筋活络方的作用优于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姿势控制对卒中后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痉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运用运动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运用新的bobath姿势控制理论进行治疗。在患者入组时和3个月后分别进行痉挛和运动功能评价。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2组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痉挛均获得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姿势控制对卒中后患者上肢痉挛及运动功能改善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7年3月~2013年3月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望都县中医医院、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保定市第一中医院收治的488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4例。在必要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周后评定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中医证候评分。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痉挛程度、上肢关节运动状况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筋排刺法配合皮肤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中频电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2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配合中频电疗,疗程均4周。2组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FMA)法和改良Barthel(MBI)指数评定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上肢疼痛及水肿程度。结果共有80例完成了试验(其中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2组患者治疗后上肢疼痛、水肿、FMA及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中频电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梁辉  卢英  吴赞华  曹湾  郭佳  李荣祝 《微创医学》2021,(1):34-37,50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体外冲击波(ESW)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因子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运动疗法(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Rood技术),以及针灸、推拿等,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运用BTX-A注射联合ESW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4周、6周后对两组患者的上肢肌张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4周、6周后,两组患者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点的上肢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2周、4周、6周后,两组上肢Fugl-Meyer评定(FMA)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点的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传统康复治疗相比,BTX-A联合ESW能更迅速且持久地缓解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上肢屈曲关节的活动度,减轻患者肢体疼痛,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从2011年2-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康复科就诊的脑瘫患儿中选择31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观察组15例接受A型肉毒毒素注射,注射后第2天开始进行包括生物反馈在内的康复治疗;对照组16例只做常规康复治疗.患儿入选后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第3、7、14、30、90天时评定:改良Ashworth量表(MAS)、综合痉挛量表(CSS)、踝关节被动背伸活动范围(PROM);在疗前、治疗后第90天时评估: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步行速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7、14、30、90天的MAS评分分别为2.6±0.6、2.0±0.5、1.2±0.5、0.6±0.6、0.5±0.6、1.0±0.5,CSS评分分别为14.1±1.1、12.0±1.1、10.2±1.2、8.2±1.4、8.0±1.5、9.0±1.6,PROM分别为(-8.5±9.4)°、(-1.5 ±7.6)°、(6.9±8.3)°、(11.7±6.8)°、(15.2±6.6)°、(13.7±7.8)°,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患儿CSS评分自治疗后第7天开始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评分、PROM在治疗后第14天开始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评分、CSS评分、PROM在治疗后各观测时间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步行速度在治疗后第90天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0.01,对照组P<0.05,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能快速有效地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