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是否诊断为阿司匹林抵抗[3],进行分组:100例研究组(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和100例对照组(未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比较无差异(P0.05)(2)两组实验室指标(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及糖尿病史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实验室指标(尿素氮、甘油三酯)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与血小板数量上升、高血糖、总胆固醇水平上升有关,应该对此类患者进行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西洛他唑(CS)对冠心病(CHD)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影响.方法 165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是否合并糖尿病(DM)分为A组:冠心病组,B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两组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ASA)0.1g, qd, 1周后测定二磷酸腺苷(ADP)及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随后将A、B两组患者分别随机分成A1、A2、B1、B2四组.A1、B1两组继续服用阿司匹林0.1qd, A2、B2组加用西洛他唑50mgbid,1周后复查PAG,比较各组PAG和AR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PAG及AR发生率较8组低(P<0.01).A1组PAG及AR与A组无明显差异(P>0.05);A2组PAG及AR较A组A1组有明显差异(P<0.01);B1组PAG及AR较B组无明显差异(P>0.05);B2组PAG及AR较B组及B1组有明显降低(P<0.01);A2组PAG及AR与B2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高于单纯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联合西洛他唑可进一步降低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减少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AR)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CHD组(经冠脉造影确诊,156例)和对照组(冠脉造影正常,44例)服用阿司匹林(100mg/d)≥1周后,检测比较两组间血小板聚集率(PAG)及血浆P-选择素浓度.根据患者对阿司匹林的反应情况将CHD组分为AR亚组(35例)、阿司匹林半抵抗(ASR)亚组(28例)、阿司匹林敏感(AS)亚组(93例),检测血生化指标并对比分析各组间临床特征、PAG及血浆P-选择素浓度.结果 CHD组PAGAA、血浆P-选择素浓度及AR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AR亚组合并糖尿病比例、总胆固醇及LDL-C浓度均明显高于AS亚组(P<0.05或0.01);ASR、AR亚组PAGAA、PAGADP及P-选择素浓度均显著高于AS亚组(均P<0.01);而AR亚组PAGAA、PAGADP及P-选择素浓度均明显高于ASR亚组(P<0.05或0.01);CHD组血浆P-选择素浓度与PAGAA、PAGADP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r=0.509、0.382,均P<0.01).结论 CHD患者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疗效会降低,AR或ASR患者血浆P-选择素浓度及AR患者总胆固醇、LDL-C浓度均较高,合并糖尿病的患者AR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方法:226例CHD合并2型DM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mg/d×7d后,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分析各组间临床特征、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差异。结果:226例患者中AR的发生率为5.31%,阿司匹林半抵抗的发生率为31.4%;与阿司匹林敏感组相比,AR的临床特征为高密度脂蛋白减低和高甘油三酯患者居多。结论:在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的CHD合并2型DM患者中AR的发生率为5.31%,合并脂代谢异常的DM患者易发生AR或阿司匹林半抵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阿司匹林抵抗(AR)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选择328例病情稳定的心脑血管病患者或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按照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将其分为合并糖尿病组(101例)和非糖尿病组(227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连服14 d后分别以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作诱导剂检测两组血小板聚集率.以同时满足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及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者为AR;仅满足一项者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均不满足者为阿司匹林敏感(AS).分析两组AR、ASR、AS发生情况及影响AR/ASR的危险因素.结果 (1)合并糖尿病组ASR、AR+ASR发生率分别为35.6%和42.6%,非糖尿病组分别为23.8%和27.8%,两组ASR及ASR+AR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合并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AR+ASR患者除血糖水平[分别为(7.1±2.6)mmol/L和(4.8±0.6)mmol/L]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其他临床相关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合并糖尿病组AR+ASR患者女性(60.5%)、吸烟者比例(11.6%)及TG水平[(1.7±0.7)mmol/L]与合并糖尿病组AS患者[分别为41.4%、29.3%和(2.2±1.7)m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女性是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AR/ASR的独立危险因素[β=-1.185,χ2=7.738,P=0.005,OR=0.306,95%CI为(0.133,0.705)].结论 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心脑血管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ASR及AR+ASR发生率高于心脑血管疾病非糖尿病患者.性别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发生AR/ASR的相关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对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行以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行常规治疗和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联素(APN)、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浆Hcy低于对照组,APN高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TC、TG、LDL-C、HDL-C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行以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不仅效果良好,而且不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老年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率,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246例正规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超过3个月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以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作为诱导剂测定其静脉血中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按结果分为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分析与AR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AR的发生率为146%(36/246),ASR的发生率为313%(77/246),AS的发生率为541%(133/246).与AS组相比,发生AR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患糖尿病比例增高,C反应蛋白(CRP)、总胆固醇(TC)、纤维蛋白原(F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的发生可能与伴发糖尿病、血浆CRP、TC、Fb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能力及阿司匹林抵抗在合并2型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对105例合并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及116例未合并糖尿病脑梗死患者服用7 d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聚集率及生化等方面的检测,评价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结果:合并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高于未合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明显增高,临床工作中积极监测血小板聚集率、防治阿司匹林抵抗对脑梗死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妇女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20例女性脑梗死患者,按是否发生阿司匹林抵抗分为司匹林抵抗(AR)组(50例)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70例).统计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结果:AR组和AS组在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空腹血糖(FB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糖化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FBG、hs-CRP、糖化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是缺血性卒中妇女阿司匹林抵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FBG、hs-CRP、糖化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是缺血性卒中妇女阿司匹林抵抗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及氯吡格雷抵抗(CR)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连续性收集2010年10月~ 2013年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54例,其中男性104例,女性50例;患者年龄36~95岁,平均年龄66.5±11.3岁.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或氯吡格雷片7天后采集外周静脉血,光学聚集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对于服用阿司匹林患者,10μmol/L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并且500μmol/L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定义为阿司匹林抵抗,仅满足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对于服用氯吡格雷患者,10μmol/L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定义为氯吡格雷抵抗.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R+ ASR)、阿司匹林敏感组(AS)及氯吡格雷抵抗组(CR)、氯吡格雷敏感组(CS).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史、吸烟习惯)及检验指标(血小板计数、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结果 100例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AR的发生率为3%,ASR发生率为41%,阿司匹林抵抗及半抵抗总发生率为44%;阿司匹林抵抗组(AR+ ASR)年龄为67.9 ±9.9岁,大于阿司匹林敏感组(AS)(63.3±12.3岁)(P<0.05);54例患者口服氯吡格雷片,CR的发生率为22.2%;2型糖尿病患者CR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高龄可能是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的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可能是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联抗血小板长期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12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56例采用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法;B组在A组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法。结果患者经治疗后,A、B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而出血率、凝血三项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血小板计数、出血率及凝血三项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血小板聚集率比较B组疗效好于A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治疗法疗效显著优于阿司匹林单用时的疗效,每日75mg阿司匹林联用50mg氯吡格雷可作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安全药剂量,且治疗效果优异,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李新海 《黑龙江医学》2014,38(2):150-151
目的 研究分析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256排冠脉CTA的临床特点,为其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0-01~2013-01间入住我院接受CTA检查的70例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选取70例同期接受治疗的单纯性冠心病患者作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冠脉CTA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发生单支血管病变的机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三支或多支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双支病变和病变血管的分布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大多伴有高血脂、高血压等症状,其冠脉病变主要为多支弥漫性病变,并常伴有冠脉管壁钙化.  相似文献   

13.
王品晓  杨鹏麟  林加峰  季亢挺  李嘉 《浙江医学》2011,33(7):1032-1033,1036
目的 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入选33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100例,双支病变组78例,多支病变组160例.测定3组空腹血尿酸、血脂、血糖等各项指标并进行比较,最后分析血尿酸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99.66±50.23)、(368.97±74.49)、(415.01±82.27)μmol/L,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高血压、血尿酸水平、TC、LDL-C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年龄、吸烟、空腹血糖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P<0.05),而TG、HDL-C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无相关性(P >0.05).进一步采用偏相关分析,剔除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空腹血糖、TC、LDL-C对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后,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仍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最后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y=0.104+0.006x.结论 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检测血尿酸水平有可能成为一项有价值的、能预测冠心病事件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口服血脂康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的疗效。方法:88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口服血脂康及阿司匹林治疗,1次/d;对照组44例,口服烟酸肌醇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6个月、1年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随访结束时统计冠心病患者死亡率。结果: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明显下降,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自身对照及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也愈加显著(P〈0.05);治疗组的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2.7%)明显低于对照组(8.9%),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康有明显调脂作用,与小剂量阿斯匹林联合使用能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适用于冠心病的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至2010年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92例,分为糖尿病组(47例)、非糖代谢异常组(45例),所有患者均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采用Judkins法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2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高脂血症、高血压,无痛性心绞痛史者糖尿病组明显多于非糖代谢异常组(P〈0.05)。糖尿病组冠状动脉双支和3支病变发生率(59.6%,36.1%),均明显高于非糖代谢异常组(24.4%,6.7%)(P〈0.05),多节段病变发生率(48.9%)也显著高于非糖代谢异常组(8.9%)(P〈0.05),而单支病变发生率糖尿病组(4.3%)显著低于非糖代谢异常组(64.4%)(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其冠状动脉病变较严重复杂,以多支、弥漫性病变为主,且多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等代谢紊乱症状,在临床治疗上难度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临床特征。【方法】人选老年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320例,入院检测血脂、血常规和炎症指标,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100mg/a),2周后检测血小板功能,根据血小板功能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和阿司匹林敏感组。分析以上检测指标同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结果】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为14%,阿司匹林抵抗组体重指数、糖尿病人数和血小板数量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而在性别、年龄、血压、血脂和炎症指标上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高体重指数、糖尿病和血小板数量偏高者更易于阿司匹林抵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小板参数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010年6月—2013年12月年就诊于我院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58例作为观察对象,同期选择入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8例,糖尿病患者58例及健康体检者29例作为对照对象,观察四组受试对象高敏C反应蛋白和多种血小板参数水平,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小板相关参数均显著高于单纯患有糖尿病或冠心病患者及健康人群。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和各血小板参数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疾病进展有密切的关联,能够作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情发展和治疗疗效评价的有效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老年冠心病患者长期双联抗血小板并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和临床危险性.方法 用数字法抽取2011-05~2013-05间在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6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氢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双联组,每组各43例.采集患者静脉血,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服药前和服药后第3周、第8周、第12周的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等3项,同时记录两组中出现消化道出血的例数.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结果 阿司匹林组和双联组治疗后的PAgT较治疗前分别降低了0.07%和0.12%,PLT均下降了80×109/L(P<0.05),在治疗后这两个项目数据上不同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和消化道出血率在治疗前后以及在治疗后的各个时期测量值未出现明显差异(P>0.05).结论 氢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双联治疗老年冠心病有抗血小板的作用,对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危险性不高,可以认为该联合治疗方法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近年有许多关于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相关性的研究。但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两者关系仍不清楚。本研究将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Hcy与LVEF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72例,按是否合并冠心病分为两组,均检测血Hcy、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等水平。心脏超声评估LVEF。结果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TC及TG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Hcy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Hcy是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LVEF<55%的危险因素[OR=1.211(95%CI 1.041-1.408)];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患者血 Hcy 水平与LVEF 明显负相关(r=-0.706,P=0.000)。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cy与LVEF呈负相关,Hcy是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LVEF<55%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传统危险因素(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与冠心病间的关系。方法检测122例冠心病患者和100例健康人血清中HCY浓度及多项生化指标。结果冠心病组HCY和TG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彼此间并不存在相关性(P0.05);冠心病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论是冠心病患者还是健康人群,HCY浓度都与年龄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与性别不相关。结论 HHCY可能是冠心病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血清HCY的检测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中老年人群应普查HCY浓度,以便更好的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