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优锋  程继东 《广东医学》2012,33(3):410-413
近年来糖尿病与恶性肿瘤的关系逐渐被人们重视,许多研究提示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糖尿病导致恶性肿瘤发病率增加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比较认同的观点是与高血糖本身、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有关。二甲双胍为双胍类口服降糖药,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药物,它不仅有降血糖作用,还有抗肿瘤的生物效应。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二甲双胍能降低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体外研究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晚期糖尿病肾病空腹血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3例门诊及住院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治疗组(对照组)和二甲双胍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组(二甲双胍治疗组),所有病人均给予低盐、低脂、低蛋白及优质蛋白、糖尿病饮食,糖尿病教育,降压治疗,所有病人均维持原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药物治疗,对照组使用甘精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二甲双胍组在甘精胰岛素治疗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850 mg,1次/d,全部病例观察3个月。结果:3个月后二甲双胍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更好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更少的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P<0.05),而两组的血乳酸水平和肾功能指标无差别(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有助于稳定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空腹血糖,短期使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对比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Ⅱ型糖尿病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应用胰岛素+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应用格列美脲+二甲双胍治疗。结果:实验组 FPG 及2hFPG 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89%(P <0.05)。结论:胰岛素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初发Ⅱ型糖尿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二甲双胍是一种双胍类的口服降糖药,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不断被发觉.二甲双胍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降低血糖.目前,美国糖尿病联合会(ADA)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达成共识,认为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并贯穿治疗始终[1].除降低血糖外,二甲双胍在改善脂代谢,保护血管,以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的运用中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2].二甲双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乳酸酸中毒则非常罕见,故能安全地用于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的治疗.许多大型临床研究如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均已证实二甲双胍治疗可对心血管疾病的预后产生有益影响.本文将简要介绍有关二甲双胍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对比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Ⅱ型糖尿病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应用胰岛素+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应用格列美脲+二甲双胍治疗。结果:实验组FPG及2h FPG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89%(P0.05)。结论:胰岛素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初发Ⅱ型糖尿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格列苯脲及二甲双胍用于妊娠期糖尿病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检索1974年-2015年发表的关于格列苯脲及二甲双胍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应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7组随机对照试验,共2243个受试对象,其中4组为格列苯脲与胰岛素随机对照试验,余3组为二甲双胍与胰岛素随机对照试验。经分析,所纳入的研究不存在显著的临床异质性。发现格列苯脲组与胰岛素组及二甲双胍组与胰岛素组在不良妊娠结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胰岛素组相比,格列苯脲组及二甲双胍组可改善治疗依从性,且二甲双胍组较胰岛素组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降低(P=0.0002)。结论:格列苯脲及二甲双胍不增加不良围生期结局的发生率,故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且二甲双胍可降低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故格列苯脲及二甲双胍可用于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应用胰岛素和口服二甲双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8例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病人随机分成二组,二组患者均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规律抗结核治疗.1组单纯口服二甲双胍,2组应用胰岛素.根据FGB检测随时调整剂量.抗结核治疗方案为3HRZE(S)/9HR.结果应用胰岛素治疗组比口服二甲双胍组病灶吸收、痰菌阴转率、空洞闭和明显肺结核疗效.结论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应用胰岛素比口服二甲双胍疗效好,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3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二甲双胍、格列苯脲,治疗组应用二甲双胍、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结果 16周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二甲双胍联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良好,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9.
何咏梅 《中外医疗》2014,(12):125-126
目的:探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共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取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通过比较其餐后2h血糖含量、空腹血糖含量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来探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以及两种药物治疗的效果好坏。结果两组治疗期间餐后2h血糖含量、空腹血糖含量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方面每周检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治疗3个月后各项指标与各组自身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餐后2 h血糖含量、空腹血糖含量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8,2.321,2.366,P=0.018,0.024,0.021)。结论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效果均良好,但是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比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效果更好。因此,对于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无效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可采取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二甲双胍与优降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方法:将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31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二甲双胍、优降糖及单纯饮食运动治疗6周,以空腹血糖(FPG)与空腹胰岛素(FIns)乘积的倒数作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评价胰岛素敏感性。结果:二甲双胍组与优降糖组ISI均有上升,但二甲双胍组上升更显著,单纯饮食运动治疗组的ISI无改变。结论:二甲双较优降糖更有利于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给予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缓释片联合治疗。观察60例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U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变化,观察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60例患者治疗后FBG、餐后2h血糖、HbA1c,TC、TG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0例患者胰岛素敏感指数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4例,下肢水肿2例,胃肠道反应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结论: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改善血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用那格列奈与联合使用二甲双胍对于初治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1例患者联合使用那格列奈与二甲双胍(观察组),并与60例单独使用那格列奈的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比较治疗前后患者FPG、2 h PG以及HbA1c变化情况以及胰岛素快速分泌相和B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PG和2 h PG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胰岛素快速分泌和B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评估相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初治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使用那格列奈和二甲双胍相对于单用那格列奈能达到更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格华止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商品名:格华止)对2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格华止治疗,每次0.5g,一日2次;安慰剂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安慰剂,疗程为24周,结果:(1)第4周时,格华止对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有明显疗效;(2)24周后,格华止使患者体重,血清胰岛素水平下降,红细胞胰岛素受体,膜流动性和胰岛素敏感指数增加,结论:格华止能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诺和灵30R与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方法:80例初诊T2DM患者分为诺和灵30R组(A组,40例)和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组(B组,40例),疗程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糖控制情况及胰岛B细胞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显著下降(均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下降(P〈0.05),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升高(P〈0.01)。B组血糖达标更迅速。A组较B组低血糖发生率更高。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口服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69例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二甲双胍片500mg/次,2次/d。治疗3个月之后,观察患者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血糖(2hBG)、餐后2h胰岛素(2h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体重指数(BMI)等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二甲双胍显著降低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TC、TG、LDL-C和体重指数,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量(HDL-C)(p〈0.01)。结论二甲双胍是较好的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肥胖合并混合糖调节受损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将肥胖合并混合糖调节受损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以糖尿病饮食及运动治疗为主,研究组在运动及饮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缓释片(0.5g,每日1次)治疗,随访3年,定期(半年)测定两组间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瘦素(Leptin)、游离脂肪酸(FFA),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糖尿病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BMI、瘦素、游离脂肪酸的比较显示:治疗后各项指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2h血糖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未见显著变化(P〉0.05)。结论二甲双胍通过降低血糖,减轻体重而改善了胰岛素抵抗状态,从而阻止糖调节受损向2型糖尿病发展,可作为肥胖合并混合糖调节受损人群糖尿病预防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胰岛素增敏剂对2型糖尿病超质量男性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探讨瘦素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测定80例超质量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胰岛素增敏剂前、后的血清胰岛素和瘦素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超质量男性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比正常体质量糖尿病患者明显升高,胰岛素增敏剂治疗3个月后,患者胰岛素及瘦素水平均明显降低。结论:作为胰岛素增敏剂的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都能降低瘦素水平,其中二甲双胍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黄恋川  张勤  林肯  王言 《四川医学》2012,33(7):1184-1185
目的探讨格列美脲联合地特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30)为格列美脲早餐前口服+地特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对照组(n=30)为格列美脲早餐前口服+二甲双胍晚餐后口服。根据血糖监测调整药物剂量,12周后观察两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低血糖发生率、BMI、胃肠道反应。结果格列美脲联合地特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不仅能使血糖达标,而且不增加体重,无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低血糖风险小,患者依从性好,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种较理想选择。结论格列美脲联合地特胰岛素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均可有效降低血糖,两组HbA1c、FBG、2hP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肝脂肪变的影响。方法  选取T2DM合并NAFLD患者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1例。治疗组予以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予以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疗程12周。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所有患者行肝脏CT检查,比较两组生化指标及TNF-α变化。结果  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体重指数(BMI)、三酰甘油(TG)、血清总胆固醇(TC)、TNF-α均降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BMI、TG、TC、TNF-α降低,总有效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肝脂肪变的程度与BMI、TG、TC、TNF-α呈正相关(P <0.05)。结论  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合并NAFLD疗效明确,能降低TNF-α水平,减少肝脏脂肪变程度,且低血糖发生率低,疗效优于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晓菲  李碧丽 《医学综述》2014,(12):2153-2156
近年来,糖尿病与乳腺癌发病率逐渐增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与死亡风险,合并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则存在较特殊的临床生物学特征及预后。糖尿病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乳腺癌的发展,包括胰岛素途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途径、性激素的调节及脂肪细胞因子的作用等。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的药物,除发挥降糖作用外还有降低乳腺癌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