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关系。方法收集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106例(哮喘组)、肺炎患儿86例(肺炎组)和正常儿童26例(对照组),分别采用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IgM(MP-IgM);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血清总IgE。结果 (1)哮喘组患儿MP-IgM阳性率为51.9%,明显高于肺炎组的33.7%(〈0.01);且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1.5%(〈0.01)。在各年龄段支气管哮喘患儿中,MP-IgM阳性率尤学龄儿童最高。MP-IgM阳性的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总IgE水平明显高于MP-IgM阴性哮喘患儿的血清总IgE(〈0.01)。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是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Wistar大鼠外周血中M2受体的自身抗体,观察地塞米松对M2受体的自身抗体影响以及M2受体的自身抗体在哮喘发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以卵白蛋白致敏制备Wistax大鼠哮喘模型,分为健康对照组、哮喘模型组和地塞米松组。以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的合成肽作为抗原,分别通过SA—ELISA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中的M2受体的自身抗体,计算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滴度的几何均数;观察各组动物哮喘发作症状、末次卵白蛋白致敏攻击24h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及支气管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哮喘模型组的M2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为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和地塞米松组的16.7%(P〈0.05);哮喘模型组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的抗体滴度为1-1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0和地塞米松组的1-30(P〈0.05)。在哮喘模型组中,M2受体的自身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与地塞米松组,地塞米松组的BALF中的嗜酸性粒细胞与哮喘组相比有明显减少,地塞米松组的气道炎症程度轻于哮喘组。结论应用地塞米松可以降低M2受体的自身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滴度,提示M2受体的自身抗体可能参与哮喘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扩张型心肌病与β1 受体自身抗体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抗β1受体自身抗体与扩张型心肌病(DCM)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人心脏β1受体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28例DCM患者和32例正常人血清中β1受体的自身抗体。结果 DCM患者血清中有13例(46%)抗β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正常人血清中有2例(6%),两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DCM组自身抗体平均几何滴度为1:9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20(P<0.01);DCM患者中自身抗体阳性者的抗体滴度在不同心功能间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 DCM患者存在着β1受体自身抗体且其滴度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肺炎衣原体感染在儿童哮喘中的致病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哮喘发作的关系及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采用微量免疫荧光(MIF)测定法检测95例(年龄≤3岁26例,>3岁69例)哮喘发作期儿童及40例(年龄≤3岁11例,>3岁29例)正常对照组儿童血清中的Cpn特异性IgG、IgM抗体。结果: ①95例哮喘发作期儿童中,血清学检测符合Cpn急性感染诊断标准者13例(13.68%,13/95),其中≤3岁者3例(11.54%,3/26),>3岁者10例(14.49%,10/69),而对照组无一例为Cpn急性感染。哮喘组与对照组Cpn急性感染水平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3岁者相比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②哮喘组IgG抗体阳性率为52.63%(50/95),其中≤3岁者和>3岁者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0%(13/26)和53.62%(37/69);对照组IgG抗体阳性率为22.5%(9/40),其中≤3岁者和>3岁者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8.18%(2/11)和24.14%(7/29)。哮喘组Cpn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升高(IgG≥1∶16)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52.63%∶22.5%,P<0.01),>3岁者中哮喘组与对照组IgG抗体阳性率(IgG≥1∶16)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pn感染与小儿哮喘密切相关;哮喘的发作与Cpn特异性IgG抗体的产生密切相关,Cpn特异性IgG抗体可能参与了哮喘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5.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肺炎支原体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金标快速检测法测定136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M(MP—IgM),并选择同期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38例作为对照。结果:哮喘组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0.864,P=-0.0000);7岁以上儿童MP—IgM阳性率最高。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有密切关系,应注意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可能,阿奇霉素对MP—IgM阳性哮喘疗效显著,可作为有效治疗药物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 (CP)感染与哮喘急性发作的关系。方法 :选择哮喘急性发作 6 6例 (哮喘组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5 6例 (支气管炎组 )、献血员 30例 (对照组 )为研究对象 ,以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n PCR)检测咽拭子标本中的 CP,采用微量免疫荧光试验 (MIF)检测血清 CPIg G、Ig M抗体。结果 :哮喘组 CP感染阳性 5 6例 (84 .8% )、CP抗体阳性 5 5例 (83.3% )、支气管炎组分别为 18例 (32 .1% )和 19例 (33.9% ) ,对照组分别为 5例 (16 .7% )和 4例 (13.3% ) ,哮喘组 CP感染率与 CP抗体阳性率均非常显著高于气管炎组和对照组 (P <0 .0 0 0 0 1) ;哮喘组 CP抗体 (Ig M、Ig G)平均滴度非常显著高于支气管炎组和对照组 (P <0 .0 0 0 0 1) ;CP感染的 5 6例哮喘患者在抗哮喘治疗的同时给予抗 CP治疗 4周 ,其呼吸道症状完全缓解 ,复查 n PCR或 MIF,5 5例 (98.2 % ) CP转为阴性 ,仅有 1例 (1.8% )阳性。结论 :CP感染与哮喘的急性发作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感染及IL-6与哮喘急性发作的关系。方法:选择哮喘急性发作息儿31例,肺炎患儿34例,健康儿童30例。采用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MP-IgG、MP-IgM特异性抗体;②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MP;③细胞因子(CK)检测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6。结果:①哮喘急性发作及肺炎患儿血清MP-IgG、MP-IgM检测:哮喘组用PCR法或IgM法检测MP阳性率高于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P-Ig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哮喘及肺炎组患儿血清IL-6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IL-6在哮喘及肺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MP及其特异性抗体检测一致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急性感染可能是哮喘急性发作的病原之一,IL-6与MP感染的发病密切相关,所以治疗的关键是控制和消除肺炎支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磷酸腺苷(AMP)支气管激发试验在哮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健康志愿者24例(正常对照组),哮喘患者60例[哮喘未控制组19例、部分控制组22例、完全控制组19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20例(上炎组)。均进行AMP支气管激发试验。分析各组FEV。下降20%时AMP累积剂量(PD20FEV1-AMP)、激发试验敏感性、特异性及不良反应。随访23例患者(未控制组11例和部分控制组12例),分别予以规范吸入ICS治疗3和6个月后再次行AMP支气管激发试验,并在每次试验前1周行哮喘症状评分。分析PD20FEV1-AMP值与哮喘症状评分的相关性。PD20FEV1-AMP数据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Q15)]表示。结果对照组阳性率为0(0/24);哮喘未控制组阳性率为100%(19/19),哮喘部分控制组阳性率为86.4%(19/22),哮喘完全控制组阳性率为26.3%(5/19);上炎组阳性率为0(0/20)。对照组和上炎组的PD20FEVrAMP均〉40mg;哮喘未控制组、部分控制组、完全控制组的PD20FEV1-AMP分别为0.6mg(0.4mg)、5.38mg(32.67mg)、40mg(29.3mg)。AMP支气管激发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2%、100%。lgPD20FEV1-AMP与哮喘症状评分的对数呈负相关(r=-0.598,P〈0.01)。不良反应包括喘息(37.5%)、咳嗽(21.2%)、气促(15.4%)、咽部刺激感(7.7%)、胸闷(7.7%)、咳痰(4.8%)、发绀(1.0%)。结论AMP支气管激发试验能够诊断和鉴别诊断哮喘,评估哮喘的严重程度和控制情况,监测哮喘的治疗疗效,对哮喘治疗方案有指导性意义,且不良反应轻微,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王健  李仙梅  何莉  刘莲香 《海南医学》2013,24(20):3014-3016
目的了解衣原体感染和儿童哮喘发作不同时期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96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病例组包括急性发作组(32例)、慢性持续组(35例)和临床缓解组(29例)三组,用ELISA法检测各组的CP-IgM、CP-IgG和CP-IgM,并分析肺炎衣原体(CP)感染和儿童哮喘不同时期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发作组CP-IgG、CP-IgM、CP-IgA阳性率分别为31.3%、28.1%和21.9%,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CP-IgG和CP-IgA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慢性持续组CP-IgG、CP-IgM、CP-IgA阳性率分别为31.4%、22.9%和25.7%,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CP-IgG和CP-IgA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缓解组CP-IgG、CP-IgM、CP-IgA阳性率分别为10.3%、6.9%和6.9%,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相关,应对儿童哮喘的CP感染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2受体和β1受体自身抗体与慢性肾小球肾炎(CGN)发病的关系.方法:以合成的M2受体和β1 受体多肽片段为抗原,用ELISA技术检测66例CGN患者、 58例高血压无肾损害患者及40例正常人血清中M2和β1受体自身抗体.结果:CGN组β1和M2受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2.1%和48.5%,明显高于高血压无肾损害组(19.0%和20.7%)及正常对照组(17.5%和15.0%)(P<0.01).结论:血清中M2和β1受体自身抗体可能与CGN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聚肌胞滴鼻剂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将哮喘患儿226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对照组)112例,B组(药物组)114例,在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处理的基础上,B组连用0.1%聚肌胞滴鼻剂9个月,在相等时间段内记录两组哮喘发作次数,日间、夜间症状评分,每次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时间,计算并比较两组各分数,判断其近、远期疗效。结果B组比A组在近、远期疗效中平均哮喘分数及次数分数、症状分数差异均非常显著(P〈0.001),平均病程分数在近期疗效中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远期疗效中差异显著(P〈0.05)。结论0.1%聚肌胞滴鼻剂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近远期疗效确切,可使患儿哮喘发作次数减少,每次发作症状减轻、病程缩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儿血清白介素5(IL-5)、嗜酸细胞阳离子(ECP)及IgE的水平变化,观察其在CVA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CVA患儿30例(急性发作期组18例,缓解期组12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20例,正常健康儿童20例血清IL-5、ECP及IgE指标的水平,并作对比分析和相关性比较。结果:CVA患儿发作期血清IL-5、ECP及IgE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期组IL-5及ECP水平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E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VA发作期与哮喘发作期组血清IL-5、EC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g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VA组患儿血清IL-5和ECP呈显著正相关(r=0.482,P〈0.01),ECP和IgE呈显著正相关(r=0.435,P〈0.01)。IL-5与IgE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r=0.105,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IL-5、ECP及IgE水平对CVA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同时可以较好地反映气道嗜酸性粒细胞验证类型和严重程度,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抗血管紧张素Ⅱ1受体(抗AT1受体)和α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抗α1受体抗体)对高血压患者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55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血清抗α1受体和抗AT1受体抗体检测并记录所有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比较不同滴度组血清抗体对心脏重构的影响。结果553例高血压病患者血清抗α1-受体和抗AT1受体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2.3%(179/553),42.3%(234/553)。抗劬受体抗体1:40(滴度)阳性组左心房扩大比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21);≥1:80阳性组左心室扩大比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06)。抗AT1受体抗体1:40阳性组右心房扩大比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1);≥1:80阳性组左心室扩大比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04)。双抗阳性组左心室和右心房扩大比率明显高于双抗阴性组(P分别为0.006和0.044)。结论抗α1-受体和AT1受体抗体与高血压痛患者心脏扩大有关,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病患者心脏重构的重要因素之一,且两种抗体可能有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抗G蛋白偶联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致病作用及临床干预。方法以合成的β1受体多肽片段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171例人血清中抗G蛋白偶联β1受体自身抗体,其中糖尿病心肌病患者71例,2型糖尿病60例及正常对照组40例。对糖尿病心肌病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的为治疗组,阴性的为对照组,两组均在常规强心利尿基础上给予缬沙坦80mg,po,qd;硝酸异山梨醇酯(isosorbide dinitrate)10mg,po,tid;酒石酸美托洛尔(metororolol tartrate)25mg po,bid;双氯噻嗪12.5mgpo,qd;阿斯匹林100mg po,qd,分别观察阳性组和阴性组对心功能的影响,6~12个月采用超声心动图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糖尿病心肌病组抗β1受体阳性率为57.7%(41/71),明显高于糖尿病无心肌病组18.3%(11/60)及正常对照组17.5%(7/40),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组反映左室形态、收缩、舒张功能的指标明显改善(P〈0.05),阳性组优于阴性组,阳性组总有效率为82.9%,阴性组56.7%。结论免疫学机制可能参与糖尿病心肌病病理生理过程;酒石酸美托洛尔可明显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于红 《河南医学研究》2009,18(4):302-304
目的:本研究拟对不同心脏病所致的心力衰竭(CHF)患者,检测心脏β1和M2受体的自身抗体,探讨心功能发生病理变化时,这两种自身抗体的产生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以细胞外第2环表位肽段的合成肽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随机检测265例受试者血清中心脏β1和M2受体的自身抗体。结果:CHF组β1受体自身抗体的阳性率为45.7%(86/1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4%(8/77)(P<0.01);CHF组M2受体自身抗体的阳性率为49.5%(93/1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7%(9/77)(P<0.01);心功能Ⅱ-Ⅲ级(NYHA心功能分级)的患者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及抗体滴度明显高于Ⅳ级;CHF组β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血清中高达56.1%的患者同时具有M2受体的自身抗体。结论:心脏β1和M2受体自身抗体存在于多种心脏病所致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中,可能与心力衰竭时心肌结构变化和功能下降有关;β1和M2受体的双抗体阳性可能是自身免疫反应的多重性表现,提示免疫学机制参与心力衰竭和/或心肌重构的病理生理过程,参与的程度在疾病的早、中期大于晚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联合细菌溶解产物(泛福舒)对间歇发作的支气管哮喘儿童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2~6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93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7例在吸入丙酸氟替卡松的基础上加用细菌溶解产物胶囊,口服3个月;对照组46例仅给予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治疗。两组均随访12个月,记录两组患儿临床表现、血清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实验组的上呼吸道感染次数(t=10.731)、下呼吸道感染次数(Z=3.548)、哮喘发作次数(t=4.758)、每次发作的咳嗽天数(Z=3.267)、发热天数(t=-2.401)和抗生素使用天数(t=-2.079)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在治疗后3个月时血清IFN-γ(χ2=-10.417)、血清IgA(t=5.928)和唾液sIgA(t=-13.627)高于对照组,血清IL-4(χ2=-6.106)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0t,P〉0.05)。结论间歇发作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在使用丙酸氟替卡松吸人的基础上加用细菌溶解产物口服,可显著减少哮喘发作次数,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丙酸氟替卡松组,两药联合使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126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治疗,正规吸入皮质激素、吸氧。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结果: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95.24%,对照组总有效率73.02%,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2组患儿治疗后最高呼气流速变异率、肺活量和用力肺活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对照组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量较治疗前升高(P〈0.01);2组患儿治疗后4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可以取长补短,提高疗效,是目前理想、安全、有效的联合用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布地奈德(BUD)和孟鲁司特(LTM)对儿童轻度持续哮喘应用途径与药物的疗效。方法:60名轻度持续哮喘患儿,平均年龄(7.66±2.28)岁。随机分为BUD组和LTM组。LTM组:男15例,女15例,口服孟鲁司特5mg,每晚1次;BUD组:男16例,女14例,吸入布地奈德200μg,每天2次。疗程8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儿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肺活量比率(FEV1/FVC)、组胺支气管激发试验(PD20)、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并作,临床症状评分。结果:BUD组:治疗后日间症状评分(0.13±0.18)和夜间症状评分(0.093±0.28)较治疗前日间症状评分(1.26±0.51)和夜间症状评分(0.32±0.41)显著降低(P〈0.01,P〈0.05);治疗后FEV1(1.61±0.35)L较治疗前(1.42±0.46)L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PD20(3.19±2.17)μmol较治疗前(1.68±1.74)μmol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Eos%(6.39±6.63)%较治疗前(22.2±23.6)%显著降低(P〈0.01)。LTM组:疗后日间症状评分(0.19±0.26)和夜间症状评分(0.12±0.22)较治疗前日间症状评分(1.17±0.27)和夜间症状评分(0.48±0.38)显著降低(P〈0.01,P〈0.05);治疗后FEV.(1.36±0.31)L与治疗前(1.33±0.36)L差异无显著性(P=0.291);治疗后PD20(2.87±1.75)μmol较治疗前(1.9±1.79)μmol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Eos%(7.29±8.24)%较治疗前(12.17±14.47)%差异无显著性(P=0.726)。结论:吸入布地奈德和口服孟鲁司特均可有效地改善儿童哮喘的临床症状,降低气道高反应。但在改善肺功能,减轻气道炎症方面,布地奈德优于孟鲁司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中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TSLP)、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健康对照组25例、哮喘急性发作组30例及哮喘缓解组25例,分别采集各组患者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TSLP,ECP浓度,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相关性.结果 哮喘组血清中TSLP,EC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发作期明显高于缓解期(P均<0.05).且哮喘患者血清TSLP,ECP表达成显著相关(r=0.795,P<0.01).结论 血清TSLP,ECP表达水平与气道炎症有密切关系,可反映哮喘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助于哮喘发病炎症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