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130例临床确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采用缬沙坦治疗,治疗组65例采用替米沙坦口服,治疗前后进行血压监测,并测定血、尿常规,血钾,肝、肾功能,心电图等。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无明显毒副作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常规剂量下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5例,男性54例,女性31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6.8岁,每日一次口服替米沙坦40mg-80mg,疗程8周.行诊室坐位血压和心率检查,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8周末,血压由(152.4±18.0)/(100.7±10.1)mmHg下降至(135.6 ± 12.3)/(82.5 ± 6.7)mmHg,总有效率89.4%,显效率57.6%.(P<0.01).无效率10.6%,不良反应发生率4.71%.治疗前后各项血液生化、肝肾功能无改变.结论 替米沙坦能安全、平稳、有效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临床确诊的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n=30)和对照组(n=30)。联合用药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1次/d;替米沙坦片40 mg,1次/d。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1次/d。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期间监测血压、血脂、心电图、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的变化,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联合用药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显效10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出现关节疼痛1例,眩晕1例,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出现下肢水肿2例,头痛1例,发生率为10%。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均能耐受。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6 例,给予替米沙坦40 mg/次,1次/d,疗程2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TC、TG、HDL-C、LDL-C的水平.结果 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患者LDL-C 、TC、T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患者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 替米沙坦可增高HDL-C水平,降低TC、TG、LDL-C水平,减少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是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替米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禹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4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4例)。对照组接受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接受替米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成效比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BP)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33%(73/75)]较对照组[79.73%(59/74)]高(P<0.05);观察组成效比[258.57(251.67/97.33)]较对照组[308.93(246.31/79.73)]低(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DBP和SBP水平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3/75)]与对照组[2.70%(2/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显著,能进一步控制血压水平,且成效比低,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15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替米沙坦、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在治疗第2周时血压即开始有所改善,治疗第4周时改善效果明显(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对患者心率改变不明显.本组出现恶心2例,头晕1例,乏力1例,均短暂且轻微,经调整用药后消失.结论 替米沙坦联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效果理想,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探究替米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使用氯沙坦治疗,研究组使用替米沙坦治疗。结果:治疗结束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替米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确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张广山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1982+1984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血压控制的好坏关系到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高低,如何更有效地控制血压水平和防治高血压并发症仍然需要临床医生深入的研究。本文旨在观察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探讨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氨氯地平2.5 mg治疗,研究组给予替米沙坦40 mg联合氨氯地平2.5 mg治疗.治疗1年后,观察治疗前后患者24 h动态血压的变化,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83%(P<0.05).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24 h动态血压的舒张压、收缩压均显著下降(均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的△D%显著升高(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的△D%升高更为明显(P<0.05).仅有2例出现头痛、头晕、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7%.结论:替米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进行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分组对照试验。符合条件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替米沙坦组和氯沙坦组。每天一次口服替米沙坦40mg或氯沙坦50mg,每2周随访1次。4周后,如患者舒张压(DBP)≥90mmHg则增加剂量,每天一次口服替米沙坦80mg或氯沙坦100mg。治疗前后分别查心电图,血、尿常规,血生化检查和常规查体。结果:(1)治疗8周末,替米沙坦组和氯沙坦组患者的DBP均显著降低,2组下降幅度相似(11.9mmHg vs 10.4mmHg);(2)治疗8周末,替米沙坦组收缩压(SBP)下降幅度稍大于氯沙坦组(9.5mmHg vs 6.2mmHg);(3)替米沙坦降压有效率为83.3%,稍高于氯沙坦组69.2%,无统计学差异;(4)2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替米沙坦组33.3%,氯沙坦组34.6%)。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头晕、头痛,多为轻度,可迅速缓解。结论:替米沙坦40mg-80mg,每天一次口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0岁以上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6例,分为治疗组(坎地沙坦组)34例,坎地沙坦(4~8)mg/d;对照组(卡托普利组)32例,卡托普利(12.5~37.5)mg/d。治疗8周,服药前后分别检测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血压、心率、血糖、血钾以及肾功能,并记录服药期间可能发生的咳嗽等不良事件。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4%(28134例)和75%(24/3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血压降低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心率、血生化等实验室指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坎地沙坦能安全、有效地治疗老年高血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缬沙坦对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使用缬沙坦行降压治疗,对照组使用氯沙坦行降压治疗。治疗12周后,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情况以及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20,P0.05)。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缬沙坦降压效果明显,副作用少,价格便宜,服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尤其适合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波离散度(Pd)和P波最大时限(Pmax),左房内径及复发的影响,探讨替米沙坦的抗心律失常效应。方法将58例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另设正常人29例为正常组。治疗组给替米地沙坦80mg/d,1次/日,对照组给予利尿剂和钙拮抗剂。在服药前、服药3个月分别测量Pmax及Pd、左房内径及房颤发生率、复发率的情况。结果治疗组可使Pmax和Pd明显缩短(P<0.05),左房内径稍缩小(P>0.05),房颤发生率较对照组亦明显降低(P<0.01),但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虽也使Pmax和Pd减小,但差异不显著(P>0.05),对左房内径几乎无影响(P>0.05),房颤发生率减少,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Pmax,Pd较正常人增大,替米沙坦可减少Pmax和Pd,减少阵发性房颤发生率,使左房内径有缩小趋势,并能改变心房的结构异常和电生理异常。  相似文献   

14.
霍嘉欣  马丽琳 《广西医学》1998,20(2):163-166
通过对24例老年健康者,21例老年高血压病人I期,26例老年高血压病Ⅱ期及15例老年高血压病Ⅲ期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日间每30分钟,夜间每60分钟记录一次,每例监测时间22~24小时,通过计算机分析计算后显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24小时,日间,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老年健康者(P〈0.05)。老年高血压病各期的血压负荷值与老年健康者比较,增高更明显(P〈0.01),尤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关系,明确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显著升高的危险因素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控制水平分为正常血压组(68例)、1级高血压组(63例)、2级高血压组(79例)、3级高血压组(48例).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4组纤维蛋白原血浆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促使血压显著升高的影响因素.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纤维蛋白原与这些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3级高血压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其他3组间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升高(OR=2.746,P=0.004)、胆固醇升高(OR =2.169,P=0.037)、肌酐升高(OR =2.711,P=0.011)以及尿酸升高(OR=2.975,P=0.002)是3级高血压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与血糖、胆固醇及尿酸无相关性(P>0.05),仅与血肌酐呈弱相关(r=0.173,P=0.005).结论 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是血压升高的促进因素.血糖、胆固醇、肌酐及尿酸水平的升高对于极高危高血压(3级高血压)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及其与血脂、血糖、胰岛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组)65例及健康对照者4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空腹血清脂联素浓度,同时测定各组的血压、体重指数(BMI)、腰围(WC)、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hs-CRP等指标,采用稳态模型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分析血清脂联素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下降[(10.30±0.93)ug/ml VS(12.83±1.66)ug/ml),P<0.01〗;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68±0.78)mg/L VS(1.69±0.04)mg/L,P<0.01];IRI值高于对照组[(1.53±0.62)VS(1.27±0.29),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EH组血清脂联素与收缩压(SBP,r=-0.30)、BMI(r=-0.50)、WC(r=-0.54)、TG(r=-0.32)、FINS(r=-0.29)、IRI(r=-0.33)、hs-CRP(r=-0.32)之间呈负相关(P<0.05~0.01),与HDL-C(r=0.31,P<0.05)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在对照组,BMI和FINS是影响脂联素水平的独立因素;在高血压组,收缩压、WC、HDL-C、hs-CRP是影响脂联素水平的独立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下降并与血脂、胰岛素抵抗和hs-CRP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朱义朗 《安徽医学》2006,27(3):196-198
目的探讨各级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以及这三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测定100例各级EH患者血浆Fib、DD和hs-CRP含量,以36例健康人作对照。血浆Fib测定采用比浊法,DD测定采用ELISA法,hs-CRP测定则采用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结果血浆Fib水平在Ⅰ级EH时升高不明显(P>0.05),Ⅱ级和Ⅲ级时显著升高(P<0.05;P<0.01),Ⅱ级EH时的水平与Ⅰ级时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DD水平在Ⅰ级EH时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hs-CRP水平各级EH患者间比较均P<0.01。各级EH患者血浆三项指标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分别为γ=0.648,γ=0.831和γ=0.734;P<0.01)。结论各级EH患者血浆中hs-CRP水平变化比Fib和DD明显。血浆hs-CRP、Fib和DD用于联合检测,能较好地反映EH患者的病情发展程度,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血浆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病分级、危险度分层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80例,按临床诊断分级分为:1级20例,2级30例,3级30例;危险度分层分为:低危组13例,中危组16例,高危组15例,极高危组36例。另选择健康对照组20例。测定IL-6、hs—CRP的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组IL-6和hs—CRP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随着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分级水平及危险度分层递增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和hs—CRP水平变化呈正相关(r=0.46.P〈0.05)。结论IL-6和hs—CRP浓度能反应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水平及危重程度,可能参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可考虑作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危险度的新临床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与血小板功能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6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老人30例作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观察两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的百分率,同时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gT)、凝血四项、纤维蛋白原(Fg)、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等指标的变化。结果GPⅡb/Ⅲa的百分率及PAgT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Fg、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A)、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化标准值(INR)、RBC、WBC等指标两组未见明显差异性(P>0.05)。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GPⅡb/Ⅲa百分率与PAgT呈正相关(r=0.732、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血小板异常活化,了解血小板活化状态、抑制其活性,对预防、降低或延缓高血压患者病情发展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效果及其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选择揭阳市人民医院2010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7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研究组给予替米沙坦治疗,对照组给予拉西地平治疗,两组均治疗1年,每月随访1次,观察患者血压、房颤、左房内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9、0.121、0.091、0.074,均P〉0.05);治疗6个月研究组房颤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t=4.754.P〈0.05),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房颤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减少(t=5.526、7.459,均P〈0.05);治疗6个月时两组左房内径均无明显变化,治疗12个月时研究组左房内径较对照组明显缩小(t=4.629,P〈0.05)。结论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长期用药(半年以上)可明显改善房颤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有效改善左房重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