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其改  陈晶  李珊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0):4723-4725
目的:分析258例晚期早产儿的早产原因及生后并发症,为临床合理治疗晚期早产儿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2008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NICU收治的胎龄34~37周的258例晚期早产儿为观察组,对其早产原因进行分析,并随机选取280例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晚期早产儿占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早产儿总数的60.5%,其中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异常、感染是晚期早产儿发生的主要因素;晚期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最高(35.65%),其次为呼吸困难(16.27%)、败血症(13.17%)、低血糖(9.30%)、贫血(4.65%)、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和颅内出血(6.97%),均较足月儿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早产儿早产原因主要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胎盘异常等,高胆红素血症、呼吸系统疾病、败血症等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应该充分重视晚期早产儿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嘉定区双胎晚期早产儿的临床特点,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2010年~2013年嘉定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188例妊娠双胎晚期早产儿(双胎组)与同期875例单胎晚期早产儿(单胎组)的一般情况、围产高危因素、新生儿疾病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双胎组的平均体重[(2 341.2±374.7)g vs(2 682.9±447.5)g]低于单胎组(P<0.01);小于胎龄儿发生率(12.8%vs 4.0%)高于单胎组(P<0.01);剖宫产率(90.4%vs 44.1%)高于单胎组(P<0.01);双胎组母亲妊娠期合并症贫血(78.7%vs 19.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8.9%vs 9.0%)、胎膜早破(48.9%vs32.0%)、感染性疾病(23.4%vs 10.5%)、妊娠期糖尿病(17.0%vs 5.1%)、肝内胆汁瘀积症(12.8%vs 4.0%)、羊水过少(12.8%vs 5.5%)等发生率高于单胎组(P<0.01);双胎晚期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5.3%vs 1.7%)和颅内出血(5.3%vs1.9%)的发病率高于单胎组,高胆红素血症(3.7%vs 12.3%)的发生率低于单胎组(P<0.01)。结论:重视双胎妊娠,积极处理妊娠期高危因素,适当收紧剖宫产指征,以降低双胎晚期早产儿的近期新生儿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499例晚期早产儿临床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0):3109-3110
目的:探讨晚期早产儿的围产期相关高危因素及新生儿期并发症、死亡率的临床现况。方法:对2005~2010年收治的499例晚期早产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胎膜早破、羊水异常、脐带异常、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妊娠期糖尿病是晚期早产儿发生的主要高危因素,并发症以黄疸最为多见,其次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新生儿肺炎。死亡原因中以呼吸衰竭为首,导致呼吸衰竭的病因主要是肺出血及呼吸窘迫综合征。结论:切实加强高危孕妇的围产期监督,可以减少晚期早产儿的出产,完善晚期早产儿出生后的管理是提高晚期早产儿的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晚期早产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妇幼保健院近2年出生的晚期早产儿1 967例(观察组),以同期足月儿1 967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新生儿出生情况、主要并发症发生率、需要特殊治疗(辅助通气、建立静脉通道、蓝光治疗等)、新生儿结局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小于对照组,窒息、RDS、湿肺、吸入综合征、黄疸及喂养困难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需要辅助通气、建立静脉通道、蓝光治疗及死亡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晚期早产儿,并给予相应的、合理的临床处理,对于提高晚期早产儿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至关重要,但也要避免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5.
徐建新  徐婷  高原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5):2300-2301
目的:了解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8例有呻吟、青紫等呼吸窘迫的晚期早产儿(胎龄35~36周)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中,4例为阴道分娩,24例为剖宫产,其中20例为产程未发动的剖宫产。新生儿9例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需要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其中4例应用固尔苏治疗;6例采用CPAP支持治疗,其余13例采用头罩吸氧等对症支持治疗。结论:剖宫产为晚期早产儿发生呼吸窘迫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机制可能除肺表面活性物质外,还有其他因素的参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分析联合分娩镇痛与笑气吸入镇痛、硬膜外自控镇痛在分娩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住院分娩的单胎头位初产妇140例,予导乐陪伴联合拉玛泽呼吸及水针镇痛(联合组),与同期应用导乐陪伴联合硬膜外自控镇痛(硬膜外组133例)及导乐陪伴联合笑气吸入镇痛(笑气组135例)相比较.结果 三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与硬膜外组明显优于笑气组;三组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与笑气组活跃期时间短于硬膜外组(P<0.01),联合组第二产程时间短于硬膜外组及笑气组(P<0.05);三组产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分娩镇痛创伤小,操作简便易行,缩短产程,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302例晚期早产儿围生期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晚期早产儿围生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防治并发症提供依据. 方法 分析本院出生的302例胎龄满35周而不足37周的晚期早产儿围生期各种并发症的发病率,并与同期出生的胎龄满37周而不足42周的足月新生儿302例进行比较. 结果 302例晚期早产儿中出现了一个或二个以上并发症者246例,发病率为81.5%,其中75例出现了二个以上并发症,占24.8%.并发症发病率顺位为:病理性黄疸(44.4%)、感染件肺炎(21.5%)、低血糖症(12.6%)、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8.3%)、吸入性肺炎(5.0%)、败血症(4.3%).晚期早产儿组病理性黄疸、感染性肺炎、低血糖症、NRDS及败血症发病率高于足月新生儿组(P<0.05或P<0.01).晚期早产儿感染率(25.8%)及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34.8%)均高于足月新生儿组(P<0.01). 结论晚期早产儿易合并多种围生期并发症,其发病率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及时进入儿科或新生儿科监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可降低其并发症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探讨母乳化早产儿配方奶与发生晚期代谢性酸中毒(LMA)的关系,对我院儿科ICU收治的129例无呼吸、消化、循环系统疾病及感染的早产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采用母乳化早产儿配方奶“美素力”“S—26”喂养早产儿,以BE≤-6.0mmol/L或TCO_2≤16mmol/L为诊断标准。结果:129例早产儿中发生LMA 40例,占 31.0%。28例经碳酸氢钠治疗,27例酸中毒纠正,1例死亡。强调即使用母乳化早产儿配方奶喂养早产儿,与母乳喂养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在母乳喂养不可能实施的情况下,采用母乳化的早产儿配方奶可比牛奶喂养降低LMA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李彪 《工企医刊》1998,11(4):63-63
阴囊内肿块为男性常见疾病,我院自1981年~1995年共诊治408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年龄1岁~62岁。病程最长7年,最短1个月,恶性病变病程短,多在1~6个月之内。本组14例恶性病变中,有3例病程为1~4个月,占75%,良性病变占18.3%。1.2 病变部位和分类 408例患者中,病变发生在  相似文献   

10.
王珏 《中国农村卫生》2013,(3Z):272-273
通过对早产儿临床病因的分析,进一步指导儿科医师,特别是新生儿科医务工作者,要对早产有充分的认识,及早给予预测,做好早产儿高危因素的评估,积极对症处理,有效降低新生儿的早产率及死亡率。早产是目前产科领域内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也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更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倍受关注与重视,临床上必须积极正确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本文通过对48例早产儿的病因分析,提醒广大儿科工作者,产科医务工作者,要对早产有充分的认识,及早做出风险评估,预防早产,积极对症处理,有效降低新生儿的早产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121例早产儿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军  江逊 《中国公共卫生》1999,15(4):351-351
降低孕产妇早产率和早产儿死亡率是妇幼卫生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对本院121例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旨在寻找预防早产,降低早产儿死亡率的切实可行的措施。资料来源本文资料取自本院1994年1月至1998年出院的121例早产孕妇病历及产科登记表...  相似文献   

12.
早产儿是指胎龄不足37周,多数体重不足2500g,又称未成熟儿,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约为5%~10%.其死亡率约为12.7%~20.8%,且胎龄愈小,体重愈轻,死亡率愈高,因此要注重早产儿管理.  相似文献   

13.
早产的出生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增加趋势,主要归因于晚期早产儿出生率的增加.晚期早产儿定义为胎龄在34~36+6周(即孕239~259d)的新生儿.近年来不少研究表明,同足月新生儿相比,晚期早产儿不论是在近期还是远期均存在显著的临床问题,这样一个庞大而脆弱的早产儿群体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本文就晚期早产儿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及其管理进行评述,以期增进围生期医务人员对该类早产儿的认识,并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早产儿晚期代谢性酸中毒(LMA)是早产儿常见的代谢紊乱之一,由于发生时间较晚,不易引起重视.本文对30例LMA患儿的临床表现、血气分析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高原地区早产儿晚期代谢性酸中毒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产儿晚期代谢性酸中毒(LMA)是早产儿常见的代谢紊乱之一,由于发生时间较晚,不易引起重视。本文对30例LMA患儿的临床表现、血气分析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晚期早产儿各种合并症发生率,探讨晚期早产儿的临床特点,为建立有效的临床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3月体重在1 000~2 500 g的无感染新生儿及健康足月儿共200例,根据出生时胎龄将晚期早产儿(34~36+6周)100例作为观察组;足月儿(37~41+6周)100例作为对照组。动态观察3~4周,并在出院后1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两组患儿呼吸系统并发症、晚发型败血症、病理性黄疸、贫血、颅内出血、低血糖症、动脉导管未闭、喂养不耐受等合并症的发生率、死亡率及再入院率的差异。结果晚期早产儿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22.0%、晚发型败血症发生率11.0%、颅内出血发生率9.0%、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18.0%、病理性黄疸发生率43.0%、贫血发生率13.0%、低血糖症发生率28%、喂养不耐受发生率7.0%、再入院率10.0%,死亡率1.0%,均高于足月儿(P0.05)。晚期早产儿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晚期早产儿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合并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死亡率、再入院率均高于足月儿,需引起广大儿科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308例早产儿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2000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308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08例早产儿中男230例,女78例。入院日龄<1 d 232例,1~7 d 48例,7~28 d 28例;孕周26~28周27例,28~32周91例,32~37周190例;出生体重<1 000 g15例,1 000~1 500 g 66例,1 500~2 000 g 110例,2 000~2 499 g 82例,>2 500 g 35例。第二胎59例,第三胎22例,第四胎21例;双胞胎39例,3胞胎2例。大多数患儿有1个以上的并发症,见表1。此外,G-6-PD缺乏56例,ABO溶血17例,先天畸形8例(唇腭裂、动脉导管未闭各2例,左下肢足内翻、食…  相似文献   

18.
早产是围产儿发病、死亡及远期致残的主要原因,对于早产的预防和治疗以及对早产儿的处理,提高其生存率及生命质量,已成为围产医学中产科与儿科共同关注的问题.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承担着本市及县区孕产妇及儿童的保健及治疗任务,新生儿科是全市仅有的科室,自2001年10月~2006年9月共收治6 639例新生儿,其中早产儿1 605例,占同期住院新生儿的24.2%.现将1 605例早产儿的临床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吴怡玲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0):4692-4693
目的:分析晚期早产儿围生期危险因素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和比较137例晚期早产儿与329例足月儿临床资料和围生期并发症的发病情况。结果:Apgar评分、出生体重、住院天数、母体围产期高危因素方面两组新生儿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新生儿黄疸(92.0%)、低血糖低体温(31.3%)、呼吸系统疾病(17.5%)、喂养不耐受(8.8%)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3.59%、6.99%、2.43%、0),P<0.05;研究组新生儿合并多项并发症85.40%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9.45%(P<0.05)。晚期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按顺位排列为:黄疸92.0%,心血管系统疾病33.6%,低血糖低体温31.3%,呼吸系统疾病17.5%,颅内出血及缺氧缺血性脑病16.8%,感染性疾病14.6%,喂养不耐受8.8%。结论:Apgar评分较低和母体围产期高危因素都可能成为晚期早产儿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大对高胆红素、心电图、血糖的监测力度,提早发现问题,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