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究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医院收治的104例ITP患儿以及22例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纳入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根据治疗结果分为完全反应组、有效组与无效组,所有儿童均进行PA-Ig水平检测。结果:观察组104例患儿中,有85例(81.73%)患儿治疗后为完全反应(完全反应组),11例(10.58%)为有效(有效组),其余8例(7.69%)为无效(无效组);观察组PA-IgG、PA-IgM、PA-Ig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完全反应组PA-IgG、PA-IgM、PA-IgA水平低于有效组与无效组,有效组PA-IgG、PA-IgM、PA-IgA水平低于无效组,不同治疗效果的三组ITP患儿PA-IgG、PA-IgM、PA-Ig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TP患儿PA-Ig水平进行检测有利于临床针对患儿情况进行治疗与早期疗效评估,降低患儿治疗风险,在ITP患儿治疗效果评估中具有一定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淋巴细胞数量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30例CITP患者及20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总B淋巴细胞、CD5+B淋巴细胞的数量及B淋巴细胞膜表面凋亡相关蛋白Fas抗原(CD95),胞浆内凋亡蛋白Bcl-2表达水平进行测定。结果CITP初诊患者外周血总B淋巴细胞数及CD5+B淋巴细胞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后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后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三组间B淋巴细胞Fas蛋白的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初诊患者B淋巴细胞胞浆内Bcl-2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均<0.01),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各组间B淋巴细胞凋亡相关指数(CD19+CD95+/CD19+Bcl-2+)比较,初诊组显著低于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组和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后血小板升至恢复正常组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CITP患者自身抗体的产生可能与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数量异常、凋亡受抑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儿童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 分别检测85例ITP患儿(ITP组)和32名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ITP组患儿外周血CD3+和CD4+细胞数量减少, CD4+/CD8+比值下降(P<0.01);CD8+细胞与对照组差异无意义(P>0.05)。CD19+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 CD16+CD56+细胞较对照组减少(P<0.01)。结论:ITP患儿淋巴细胞亚群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 淋巴细胞亚群紊乱是儿童ITP发生的免疫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评价其在ITP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 、CD3 CD4 、CD3 CD8 、CD19 、CD19 CD5 )水平。结果ITP组治疗前CD3 T淋巴细胞、CD3 CD4 T淋巴细胞百分率以及CD3 CD4 /CD3 CD8 比例减低,CD3 CD8 T淋巴细胞、CD19 B淋巴细胞、CD19 CD5 B淋巴细胞百分率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ITP组治疗后,27例有效,9例无效。治疗有效组治疗后CD3 T淋巴细胞、CD3 CD4 T淋巴细胞百分率以及CD3 CD4 /CD3 CD8 比例升高,CD3 CD8 T淋巴细胞、CD19 B淋巴细胞、CD19 CD5 B淋巴细胞百分率均减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无效组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存在异常,可能与ITP患者体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紊乱有关,并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对于研究ITP发病机制以及观察ITP临床病情转归均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引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病因之一。研究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A(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protein,cagA)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血小板相关IgG抗体(platelet associated IgG,PA-IgG)及血小板数量变化的关系有助于探索Hp感染引起ITP的机制。文中通过检测ITP患者血清中cagA、PA-IgG和PLT数量,分析Hp感染与ITP发生的关系。方法快速尿素酶试验(rapid urease test,RUT)及14C尿素呼气试验(UBT)检测Hp。60例ITP患者分为Hp-、Hp+cagA-及Hp+cagA+3组,酶联免疫法测定外周血cagA、PA-IgG,用血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计数,并比较抗Hp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Hp+cagA+组的PA-IgG水平与Hp-和Hp+cagA-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血小板计数与Hp-和Hp+cagA-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Hp+cagA-组的PA-IgG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与Hp-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显著性差异(P>0.05)。Hp+cagA-组抗Hp治疗后PA-IgG水平下降及血小板计数上升不明显(P>0.05)。Hp+cagA+组抗Hp治疗后PA-IgG水平下降及血小板计数上升明显(P<0.01)。结论 Hp感染者可能由于其cagA导致PA-IgG升高而使血小板计数降低,参与ITP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益肾降浊冲剂对慢性肾脏病(CKD3、4期)患者B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53例CKD3、4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2例,以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百分率(CD19+)、活化率(CD19+CD69+)、及凋亡率(CD19+AV)的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CD19+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2组治疗后CD19+CD69+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2组治疗后CD19+AV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肾降浊冲剂通过提高B淋巴细胞百分率、降低其凋亡率而对CKD3、4期患者B淋巴细胞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网织红细胞及淋巴细胞亚群数值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10月在徐州市儿童医院选取ITP患儿110例,根据治疗效果,将110例ITP患儿分为治愈组、有效组、无效组,同时设立对照组(25例)。应用FACS Canto II流式细胞技术仪和Sysmex-XT4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各组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及不同荧光强度的网织红细胞(RET)百分比的变化。 结果 ①治愈组、无效组和有效组中T淋巴细胞CD3+、辅助T淋巴细胞Th (CD3+CD4+)显著降低,抑制T淋巴细胞Ts (CD3+CD8+)及B淋巴细胞(CD3+CD19+)显著增高,患者治愈组、无效组和有效组中CD3+、Th、Ts及B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NK细胞(CD3-CD56+/CD16+)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患者组与对照组NK细胞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儿童ITP患者低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LFR%)明显降低,而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高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HFR%)、中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MFR%)以及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检测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儿童ITP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健脾益气摄血颗粒对脾气虚型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病例标准的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门诊及住院患者40例,随机分为健脾益气摄血联合强的松治疗组、单用强的松为对照组,分别给予健脾益气摄血配方颗粒联合强的松及单用强的松治疗,各组疗程均为21 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其外周血CD19+细胞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5%(15/20)、40%(8/20),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CD19﹢B细胞表达比较:对照组患者CD19+CD27+及CD19+CD27-B细胞表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CD19+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3) T细胞亚群变化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CD4+百分率较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均显著降低,而CD8+百分率则升高,CD4+/CD8+比例显著减小(P<0.05)。结论健脾益气摄血颗粒能提高脾气虚型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症候临床疗效,对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和三色比浊法测定32例急性ITP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和20例正常儿童的血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变化.结果急性ITP患儿血CD3、CD4、CD4/CD8值急性期明显低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P<0.01),CD8、CD19、CD16+56明显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P<0.01),IgG、IgM、C3、C4明显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P<0.01),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IgA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补体均参与儿童急性ITP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0.
王萍  张佳佳 《黑龙江医学》2019,44(9):1022-1024
目的研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7年11月—2018年12月期间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观察组)和4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对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并比较两组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差异及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CD3+、CD3+CD4+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D3+CD8+水平比对照组高,两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所有ITP类型的CD3+、CD3+CD4+水平均比对照组低,CD3+CD8+水平比对照组高,且随着患者病情的进展CD3+、CD3+CD4+水平会不断降低,CD3+CD8+水平不断升高。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D3+、CD3+CD4+水平均比治疗前高,CD3+CD8+比治疗前低,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紊乱,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诊断、治疗效果评估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达那唑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及免疫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6例采集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月后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CD19+、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结果 rhTPO联合达那唑治疗难治性ITP总有效率为69.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患病组CD8+细胞比例增高(P<0.01),CD4+细胞比例减少,CD4/CD8比值降低(P<0.05),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下降明显,B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ITP患者CD8+细胞比例减少(P<0.001),CD4+细胞比例增高(P<0.001),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降低(P<0.001),CD4/CD8比值和B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难治性ITP患者存在明显的T细胞免疫紊乱,rhTPO联合达那唑治疗ITP可以明显提升血小板,并且血小板的升高与CD4+细胞比例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ion T cell,Treg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表达状况。方法收集ITP患儿51例及对照组(健康儿童)40例,空腹取静脉血抗凝。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浓度。分别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急性组与慢性组各指标的差异。结果病例组Treg细胞百分率(3.67±1.23)%显著低于对照组(5.16±2.3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组Treg细胞百分率显著低于急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及TGF-β1结果病例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组显著低于急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儿Treg细胞减少,其分泌的IL-10、TGF-β1等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降低,这些改变在慢性病例尤其明显。上述变化表明Treg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降低是ITP患儿发病的机制之一,也是慢性病例疗效不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6月~2013年1月诊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88例,另取我院保健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作为对照,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各样本Plt、MPV、PDW及P-LCR血小板参数的变化。结果对照组Plt显著高于ITP组(P<0.01),而对照组MPV、PDW及P-LCR显著低于ITP组(P<0.01)。Plt、MPV、PDW及P-LCR血小板参数在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lt会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减低(P<0.05),然而MPV、PDW及PLCR则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升高(P<0.05)。ITP患者治疗后Plt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而MPV、PDW及PLCR则显著减低(P<0.01)。结论 Plt、MPV、PDW及P-LCR血小板参数的检测有助于ITP的鉴别诊断、病情判断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了解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30例ITP确诊患者为观察组,其中慢性ITP(CITP)组18例,急性ITP(AITP)组12例,以2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受试对象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用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果 ITP组CD3+、CD4+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CD8+细胞百分比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ITP组变化幅度大于AITP组(P<0.05)。结论 ITP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ITP免疫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CD28、CD152水平变化,为慢性丙肝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4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用荧光抗体CD4-PECY5、CD8-PE标记过的患者CD4+淋巴细胞和CD8+淋巴细胞表面CD28、CD152表达水平,分析其治疗前后变化水平.结果 观察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CD4+ CD28、CD8+ CD2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CD4+ CD28、CD8+CD28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4+ CD28、CD8+ CD28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CD4+ CD15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CD8+ CD152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CD4+ CD152明显降低(P<0.05),CD8+ CD152+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 CD152+、CD8+ CD152与对照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HCV-RNA阳性率为82.5% (33/40),治疗后为17.5% (7/40),治疗后HCV-RNA阳性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外周血T细胞CD28、CD152水平变化能反映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 RNA复制情况及免疫系统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槐杞黄颗粒预防支气管哮喘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雾化吸入及孟鲁司特钠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槐杞黄颗粒口服,治疗周期为3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感染发生情况、免疫功能、肺功能,采用中文版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问卷(Ch-CACT)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结果:整个研究期间,治疗组的感染率为21.9%,对照组为3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时,治疗组患儿的IgA、IgG、IgM水平及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IgE水平显著降低(P0.05);随访3个月时,对照组患儿的IgA、IgG、IgM水平及CD3+、CD4+、CD8+、CD4+/CD8+亦显著升高(P0.05),IgE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时,治疗组患儿的IgA、IgG、IgM水平及CD3+、CD4+、CD4+/CD8+较对照组亦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时,两组患儿的FEV1、PEF、Ch-CACT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槐杞黄颗粒能明显改善支气管哮喘儿童的免疫功能,降低其感染及哮喘发作的次数,对支气管哮喘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活化受体γ(PPAR-γ)mRNA表达变化及其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的相关性。方法急性ITP组为急性ITP患儿53例,对照组为同期体检儿童50例;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PPAR-γ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IL-2水平。结果急性ITP组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PPAR-γ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IL-2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ITP患儿血清中的IL-2含量与外周血淋巴细胞PPAR-γmRNA表达呈负相关(r=0.81,P<0.05)。结论急性IT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PPAR-γmRNA的表达可能抑制了IL-2的生成,PPAR-γ与IL-2可能参与了急性ITP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探讨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50例ITP患者和24例正常对照血小板生成素浓度、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比值。结果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为30.65±18.34×10^9/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226.63±45.63×10^9/L(P〈0.05);血小板生成素水平二者的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76.65±52.50pg/ml,71.62±23.03pg/ml,P〉0.05);在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中,ITP患者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的比值分别为60.06±12.08%、27.74±9.67%、1.11±0.34%,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9.89±5.56%、35.87±4.07%、1.64±0.32%,P〈0.05),CD8^+T淋巴细胞为31.12±12.49%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2.55±4.12%,P〈0.05);ITP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27.19±17.43%、PAIgM41.15±15.62%、PAIgA33.18±16.37%,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AIgG9.28±3.85%、PAIgM16.78±9.26%、PAIgA22.12±8.86%,P〈0.05)。结论血小板生成素、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抗体能较好地反映ITP的发病机制,对提高ITP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细胞、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表达率的影响。方法将68例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参附组,36例)和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2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患者临床疗效及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APACHEIl、Marshall评分、lL-6和IL-10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IL-6、IL-10和CRP水平明显升高,CD3+、CD4+、CD8+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HLA—DR表达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后第7天参附组APACHEII、Marshall评分及IL-6和CRP水平均下降,而CD3+、CD4+、CD8+T淋巴细胞、NK细胞及单核细胞HLA—DR表达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J〈0.05)。结论严重脓毒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同时存在;参附注射液具有维持促炎/抗炎平衡,双向调节严重脓毒症免疫紊乱作用,从而改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2例IT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分度将其分为急性型(AITP)21例以及慢性型(CITP)31例,同时选取g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采用二步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骨髓中HCMV—IgM及采用ELISA免疫法测定各组血清中HCMV—IgM,并对各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AITP组及CITP组骨髓中HCMV阳性率显著血液中HCM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TP骨髓及血液+HC—MV阳性率均高于AITP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TP及cITP组中骨髓HCMV(+)者平均年龄、IL-6、TNF—a水平均高于骨髓HCMV(-)者,而血小板计数少于HC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ITP组中骨髓HCMV(+)者IL-6、TNF—a水平高于AITP组HCMV(-)者,而血小板计数少于AITP组HCMV(-)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TP及CITP组中血液HCMV(+)者平均年龄、血小板计数、IL-6、TNF—a水平均与血液HCMV(-)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HCMV感染可能是引起ITP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骨髓HCMV感染可能是引起ITP患儿病情加重及慢性化趋向的重要因素,骨髓HCMV感染在ITP患儿发病机制中可能通过破坏患儿免疫系统从而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并不是抑制红细胞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