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继发癫痫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病毒性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在急性期或恢复期,甚至后遗症期均可发生癫痫。脑损伤是癫痫的外因,颅内炎症是较为常见的脑损伤因素。癫痫是脑炎的常见并发症。脑炎后癫痫若不及时控制,不仅可加重原发病脑炎的不可逆性损伤,还可导致多系统损害。因此,分析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防止癫痫的发生,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收治的62例资料完整的病毒性脑炎住院期间继发癫痫患者的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院收治的44例疱疹病毒炎(HVE)与非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不同临床特点,以期达到对本病的早期认识。方法临床表现回顾性分析。结果HVE患者初期呈现精神异常、脑局灶性损害及意识障碍等特征,其脑电图与影像学改变亦有特殊性。结论发热、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并伴脑局灶性损害症状明显者,结合影像学结果,应行脑脊液病原学检查,一旦确定,应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12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正常脑电图12例(10%),异常108例(90%).30例轻度异常患者,28例痊愈,2例明显好转;60例中度脑电图患者,30例患者痊愈,15例患者好转,12例患者加重,3例患者死亡;重度异常脑电图患者中,3例痊愈,3例好转,7例加重,5例死亡.结论 病毒性脑炎患者脑电图异常率高,且脑电图严重程度与临床预后有密切关系,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丁博  雷智贤  朱乃云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3,(8):1030-1032+1057
目的:分析小儿病毒性脑炎(VE)继发癫痫(EP)患儿脑电图(EEG)特点、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90例VE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继发EP将患儿分为EP组(n=21)和非EP组(n=69),分析两组EEG特点、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VE继发EP的危险因素。结果:EP组患儿EEG异常情况高于非EP组(P<0.05)。EP组患儿家族EP史、呕吐、昏迷、颅脑MRI有责任病灶比例均高于非EP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EEG重度异常、昏迷和颅脑MRI有责任病灶均为影响VE患儿继发EP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25、10.444、8.953,P<0.05)。结论:VE继发EP患儿EEG重度异常比例较高,且EEG重度异常、昏迷和颅脑MRI有责任病灶均为继发E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后遗症期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的27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患儿后遗症期是否出现癫痫发作症状,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找出儿童病毒性脑炎后遗症期发生癫痫的危险因素。结果:276例患儿中有47例(17.0%)发生了继发癫痫,病毒性脑炎起病到发生癫痫间隔0~11个月,其中43例(91.5%)出现在发病后6个月以内,平均间隔(3.2±1.4)个月。18例患儿最终进展为难治性癫痫,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期癫痫发作频繁、惊厥持续时间长、癫痫持续状态、昏迷、急性期脑电图中重度异常、MRI异常信号灶、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HSV)阳性7个因素为后遗症期发生癫痫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期癫痫发作频繁、惊厥持续时间长、癫痫持续状态、昏迷、急性期EEG重度异常、MRI异常信号灶、脑脊液HSV阳性7个因素为后遗症期发生癫痫的危险因素,故而,临床上应重视上述因素的预警作用,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儿及早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尽可能减少儿童病毒性脑炎后遗症期癫痫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继发性癫痫3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晓源 《广东医学》1998,19(7):505-506
探讨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的继发性癫痫的临床表现。方法:对出现继发性癫痫的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从脑电图、头颅MRI及CT的改变进行分析。结果:在出现继发性癫痫的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描记中,均表现出弥漫性低格或高幅馒波或慢活动的异常脑电图,其中大部分(90%)出现局灶性慢波灶或慢波减弱区或典型的癫痫样放电;头颅MRI及CT检出继发性癫痫病灶的阳性率分别为87.5%及59.1%。结论:在判断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继发性癫痫时,常规脑电图检查可以作为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而头颅MRI检查时继发性癫痫的病灶显示明显优于CT检查。  相似文献   

8.
李爱美 《中原医刊》2009,(14):75-76
目的 探讨左乙拉西坦治疗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效果。方法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病人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对照组15例,对照组按不同的发作类型分别服用丙戊酸纳、卡马西平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加服左乙拉西坦。观察时间为4周,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左乙拉西坦治疗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安全有效,且具有起效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符荣益 《海南医学》2001,12(7):60-60
本文收集本院儿科 1994年 1月至2 0 0 0年 10月住院的小儿病毒性脑炎 82例 ,对临床特点及鉴别提出几点体会 :1  一般资料1 1 年龄与性别 :男 ,5 2例 ,女 3 0例 ,3岁以下 4 8例 ,4— 14岁 3 4例。1 2 临床表现 :76例起病较急 ,6例为缓慢起病 ,发病于 1周内就诊者 71例。1— 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CT及MRI影像表现及其渗断价值。方法同顺性分析4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CT及MRI的影像学改变,并对其阳性检出率进行X^2检验统计分析。结果40例病人中行CT平扫榆查40人,CT增强检查8人,显示异常者10人,阳性率25%;行MRI检查32人,均平扫+增强检查,显示异常者27人,阳性率84.4%。经X^2检验统计,X^2=25.089,P=0.000 〈0.01,统计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影像学检查是病毒性脑炎重要的诊断依据,MR/的诊断价值优于CT,MRI增强扫描更能发现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脑电图对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对疾病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对60例确诊病毒性脑炎病例行脑电图、头颅CT、脑脊液检查,并对结果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电图异常率为86.7%,头颅CT异常率为25.0%,脑脊液异常率为58.3%,采用配对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电图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病情轻重和预后呈平行关系。结论:脑电图检查简便易行,没有创伤及副作用,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疗效及预后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脑电图在儿童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怡  杨健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2):1554-1555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对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及评价疾病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日本光电16导脑电图仪对住院的14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脑电图检查及临床分析评估。结果:145例中134例异常,异常率为92.4%,异常脑电图均为多灶性或弥漫性中高波幅及慢波增多,α波节律减弱或消失,部分可见棘波、尖波、棘慢波。结论:脑电图是监测早期脑功能变化及病理变化较为敏感的指标,并对判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2007年-2008年收治的14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等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毒性脑炎的磁共振成像(MRI)主要表现为长T1,T2信号.特征性的MRI表现多出现在发病后2-4周.结论 头颅MRI在早期诊断病毒性脑炎方面明显优于CT检查.但头颅MRI检查只能协助诊断病毒性脑炎,多次头颅MRI阴性也不能排除病毒性脑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陈首名  李光纪  罗鹰  何志兵  马方伟  左斌 《吉林医学》2013,34(13):2424-2426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常规磁共振(MRI)及弥散加权成像(PWI)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2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常规MRI及DWI表现,比较病毒性脑炎和对侧正常脑组织的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8例患儿病灶主要累及皮层及皮层下、基底节、丘脑以及中脑;呈斑片状或大片状稍长T1、稍长及长T2信号,T2FLAIR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16例呈轻度斑片样强化;3例患儿常规MRI未见明确异常,仅增强扫描局部轻度强化。DWI呈稍高信号8例,高信号13例,患侧ADC值[(0.54±0.17)×10-3mm2/s]较对侧正常脑组织[(0.92±0.16)×10-3mm2/s]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能够早期发现病毒性脑炎病灶,应该常规作为病毒性脑炎检查序列,DWI结合传统MRI能较好诊断病毒性脑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心理干预方法及体会.方法 总结我院60例病毒性脑炎的心理反应,通过疏导、倾听、解释等心理干预,观察干预效果.结果 经过心理干预的患者能消除焦虑及恐惧心理并配合治疗,好转或痊愈出院.结论 对病人进行准确及时的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李锐  肖林  郭平 《西部医学》2010,22(6):1061-1062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脑电图(EEG)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74例患儿的脑电图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74例患儿中EEG异常62例(83.8%),其中轻度异常38例(61.3%),中度异常16例(25.8%),重度异常8例(12.9%)。结论脑电图检查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扩散加权成像在小儿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早期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3例经临床确诊的1~14岁病毒性脑炎患者脑部DWI及常规MRI表现特点,根据常规MRI与DWI病变异常信号的范围和数目差别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病变区与正常脑组织及组间ADC值差别,判断ADC值变化与发病时间(TI)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常规MRI检查在发病早期无论从病灶的数目、范围及信号强度均不如DWI图像显示清楚,组1患者ADC值明显低于组2及正常脑组织ADC值(P〈0.05),病变区域ADC值降低程度与发病时间存在相关性(r=0.827,P〈0.05)。结论DWI可早期发现病毒性脑炎病灶,对病毒性脑炎的定位、定量判断病情严重性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方法71例病毒性脑炎患者,28例颅内有病灶者为A组,43例颅内无病灶者为B组;100例正常成人作为对照组。3组均进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比较病毒性脑炎与正常成人的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差异。结果 A组病毒性脑炎患者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070±0.21)×10-3mm2/s、(1.110±0.21)×10-3mm2/s、(1.080±0.19)×10-3mm2/s、(1.030±0.18)×10-3mm2/s;B组病毒性脑炎患者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89±0.05)×10-3mm2/s、(0.813±0.04)×10-3mm2/s、(0.789±0.04)×10-3mm2/s、(0.779±0.03)×10-3mm2/s;正常成人的额叶白质、颞叶白质、侧脑室旁及基底节-丘脑区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7961±0.04)×10-3mm2/s、(0.805±0.05)×10-3mm2/s、(0.785±0.03)×10-3mm2/s、(0.770±0.02)×10-3mm2/s。A组的平均ADC值较B组及对照组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B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WI及ADC可反映病毒性脑炎病变组织的微观结构变化信息,是常规MRI非常有价值的补充,与临床诊断相结合,有助于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但在病毒性脑炎早期尚未形成可见的颅内病灶者,MRI包括DWI及ADC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受到限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复杂重症传染病患者是医院会诊和药学监护的重点对象。本研究通过1例手足口合并病毒性脑炎病例药学监护过程,探讨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的效果和经验。治疗用药过程中给出的用药建议,部分被临床采纳并取得良好效果。相关经验可作为医院临床药学诊疗参考。  相似文献   

20.
廖础欣 《吉林医学》2010,31(18):2792-2793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方法:105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被随机分为试验组(n=54)和对照组(n=51),两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加用病毒唑治疗,试验组加用更昔洛韦治疗。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8.1%,痊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3%,痊愈率为74.5%。试验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结合常综合治疗应用于病毒性脑炎的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