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前后CT动态扫描定量参数的变化,探讨能够对靶向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的参数。方法搜集行靶向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0例,在患者治疗前后行CT动态增强扫描。观察各时相病灶动态增强的cT值。结果缓解患者的PH值(42.99±15.83)和灌注值(0.17±0.10)低于治疗前(53.16±14.25)、(O.27±0.13),未缓解患者的PH值(56.38±11.57)和灌注值(0.35±0.10)高于治疗前(43.26±11.58)、(0.22±0.07);CT灌注值、PH降低纽患者的缓解率高于CT灌注值、PH升高组患者。结论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后,可以通过灌注值和PH值变化对靶向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采用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CTPI)灌注参数联合增强CT扫描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2例经TACE治疗后复发的PHC患者资料,纳入预后不良组;将同期医院复诊的52例经TACE治疗后未复发的PHC患者资料,纳入预后良好组。全部患者均接受CTPI、增强CT扫描检查,患者病历资料、影像学检查资料完整;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影像学参数,重点分析CTPI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增强CT相关参数[峰高(PH)、达峰时间(Tp)、肿块与主动脉强化峰值之比(M/A)、灌注值],分析CTPI灌注参数联合增强CT在PHC患者TACE治疗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HAP、PH值、灌注值高于预后良好组,PVP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两组M/A值、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增强CT、CTPI灌注参数HAP、PVP、PH值、灌注值评估PHC患者TACE治疗预后的AUC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厄洛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晚期NSCLC(腺癌和鳞癌)患者,腺癌和鳞癌患者均分为未治疗组、化疗组、靶向治疗组及化疗+靶向治疗组.靶向治疗服用厄洛替尼.通过生存分析比较各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及中位总生存期(OS).结果 肺腺癌及肺非腺癌各自的四组间,中位PFS、OS均存在统计学差异,靶向治疗组中位PFS、OS均较未治疗组的长.肺腺癌患者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型组和野生型组的中位OS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厄洛替尼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中位PFS及OS较未治疗者长;厄洛替尼治疗的肺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型者中位OS较野生型者长.  相似文献   

4.
庞奇峰  金蕴菁  徐栋 《浙江医学》2022,44(22):2388-2393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对宫颈癌患者的预测效能,及其放疗前后影像学特征与病灶径线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绍兴第二医院就诊并接受放疗的宫颈癌患者57例为放疗组,另选取同院同期无宫颈疾病史、无MRI检查禁忌证的宫颈炎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以及放疗组放疗前后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强化峰值(PH)、最大上升斜率(MSI)、达峰时间(TTP)等参数;记录放疗前后病灶最大横径和最大纵径,计算放疗前后病灶径线变化率;根据原有病灶最大径放疗前后的变化将宫颈癌患者分为放疗有效组和放疗无效组,比较放疗有效组和放疗无效组间病灶最大横径和最大纵径,以及ADC、PH、MSI、TTP;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宫颈癌患者放疗前后最大径线变化率与放疗前DWI、PWI参数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估ADC、PH、MSI和TTP对宫颈癌患者放疗效果的预测效能。结果 放疗有效组41例,放疗无效组16例。放疗无效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Ⅳ期占比明显高于放疗有效组(P<0.05)。放疗组ADC、TTP低于对照组,PH、MS...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全身γ刀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ABR)后的CT影像学表现。方法随机选取采用超级γ刀(SGS-I型)SABR的肝癌患者100例,将112个可评价病灶按肿瘤大小分为三组:A组,肿瘤最大径〈5cm;B组,肿瘤最大径5—10cm;C组,肿瘤最大径〉10cm。治疗后2—3个月及半年CT复查,分析不同类型和大小肿瘤治疗后的CT平扫及增强影像特点。结果肝癌γ刀治疗后2—3个月CT复查,与治疗前比较,A组病灶缩小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t=1.51,P〉0.05),B、C组病灶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7、8.56,P均〈0.05)。增强扫描,所有病灶边缘均与治疗靶区形状基本一致,清晰可见。其中27(24.11%)个病灶动脉期及门脉期均无明显强化,30(26.79%)个病灶边缘动脉期出现环形强化,门脉期强化仍可见,但减弱,55(49.11%)个病灶动脉期边缘强化,门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延迟期强化仍可见。治疗半年后所有边缘强化均减弱或消失,变得模糊。结论肝癌γ刀治疗后CT影像表现具有多样性,需结合临床,AFP检查方可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断及靶向治疗疗效预测 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该院收治的Ⅲ b 期、Ⅳ期NSCLC 患者94 例、肺部良性疾 病78 例及体检健康者70 例分别作为NSCLC 组、良性组及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 MIC-1 水平。NSCLC 组均接受靶向治疗,单因素和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NSCLC 组中位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 结果 NSCLC 组血清MIC-1 水平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且良性组高于对照组(P <0.05);NSCLC 组不同 TNM 分期的MIC-1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年龄、性别、靶向治疗方案及表皮生长 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NSCLC 组均接受靶向治疗,治疗3 和5 个月MIC-1 水平均较治疗前和治疗1 个月降低(P <0.05);治疗前,治疗1、3 及5 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 <0.05);治疗5 个月时,治疗有效率32.98% ;Kaplan-Meier 法估计生存率,NSCLC 组中位生存 时间(MST)为17.9 个月。以1 390 pg/ml 为临界值,将其分为MIC-1 ≤ 1 390 pg/ml 组(59 例)和MIC- 1>1 390 pg/ml 组(35 例),两组3 年生存率分别为33.90% 和14.29%(P <0.05)。Cox 回归分析显示,TNM 分期、 EGFR 基因突变及MIC-1 水平是影响NSCLC 组MST 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MIC-1 水平与Ⅲ b 期、Ⅳ期 NSCLC 组TNM 分期和靶向治疗效果有关,可用于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联合能谱CT在肺原位腺癌(AIS)和微浸润腺癌(MIA)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磨玻璃结节121例,其中AIS组45例和MIA组76例,术前均行MSCT和能谱CT扫描。收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吸烟史,分析病灶位置、形状、密度及有无胸膜凹陷、分叶、毛刺、棘突、空泡征,测量结节最大径值、最高密度区CT值、水基值和能谱曲线斜率(k)。统计分析两组患者间的差异,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估诊断效能。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灶位置及空泡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形状不规则、密度不均匀、结节最大径、最高密度区CT值、水基、k及胸膜凹陷、分叶、毛刺、棘突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示k为保护因素,结节最大径、水基值、密度不均匀和分叶征为危险因素。MSCT联合能谱CT检查参数分析后诊断效能增加(AUC=0.897vs0.885)。结论MSCT与能谱CT有助于AIS和MIA的鉴别诊断,综合分析两者参数能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增强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脑灌注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53例AIS患者,根据病情控制情况分为病情进展组(n=19)与病情稳定组(n=34),均接受常规MRI、MRI增强扫描检查,比较病情进展组、病情稳定组的病灶中心与对侧灌注参数[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并比较两组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transit time,rMTT)、相对达峰时间(relative time to peak,rTTP),分析两组患者的脑灌注状态MRI特征。结果 病情进展组、病情稳定组的病灶中心CBF、CBV均低于对侧,MTT、TTP均长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进展组的rCBF、rCBV低于病情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两组的病灶周围相对正常区域灌注情况将脑灌注状态分为4种:①灌注不足,主要表现为TTP、MTT显著延长,局部CBV、CBF显著降低;②侧支循环形成,主要表现为MTT延长,局部CBV增加或正常;③血流再灌注,主要表现为MTT缩短或正常,局部CBV显著升高,局部CBF稍微升高或正常;④过度灌注,主要表现为局部CBV、CBF明显升高,其中病情进展组的脑灌注状态以灌注不足为主。结论 MRI增强扫描可提供AIS患者缺血半暗带与脑灌注状态信息,有助于指导临床拟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促进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8):118-121
目的 探讨CT 灌注成像参数在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0 例,所有患者均予以靶向药物治疗,疗程1 个月,根据疗效分为有效组与无效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肺CT 扫描,并对肿瘤层面行灌注成像。观察患者靶向治疗后疗效,并比较有效组与无效组治疗前和治疗1 个月后CT 灌注成像参数指标。结果 治疗1 个月后,完全缓解患者14 例、部分缓解患者17 例、稳定患者15 例、进展患者14 例。根据疗效分为有效组31 例、无效组29 例。两组治疗前CT 灌注成像参数指标BV 及PS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治疗前CT 灌注成像参数指标BF 水平[(90.24±10.09)mL/(min·100 g)]高于无效组[(68.46±7.42)mL/(min·100 g)](P<0.05)。治疗1 个月后,无效组BF、BV及PS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BF、BV 及PS 水平[(62.75±8.64)mL/(min·100 g)、(3.65±0.59)mL/100 g、(11.26±2.97)mL/(min·100 g)]均较治疗前[(90.24±10.09)mL/(min·100 g)、(5.17±0.78)mL/100 g、(17.45±5.24)mL/(min·100 g)]明显下降(P<0.05)。结论 CT 灌注成像参数能有效地评估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功能CT(f-MSCT)灌注成像在兔乳腺VX2种植瘤放疗前后疗效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4只种植VX2癌株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放射治疗组(16只)和对照组(8只),分别于肿瘤种植后2周、放射治疗结束后1周(即肿瘤种植后5周)行CT灌注扫描,获得放疗前后肿瘤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均值,统计学分析各参数之间的差异性。结果:治疗前,放射治疗组与对照组灌注参数BF、BV、PS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放射治疗组与对照组灌注参数BF、BV、PS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射治疗组治疗后灌注参数BF、BV、PS值均较放射治疗组放疗前及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MSCT灌注成像能反映兔VX2种植瘤放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可以用来对肿瘤放疗的早期疗效进行评价和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宫颈鳞癌及其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前后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及其作为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9例宫颈鳞癌直接手术组、30例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组治疗前后、4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及10例对照组的宫颈组织标本中bFGF的表达。结果CINⅢ组、宫颈鳞癌组bFGF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bFGF的表达在宫颈鳞癌间质浸润深度≥1/2、〈1/2及宫颈鳞癌病灶直径≥4cm、〈4c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后,临床完全缓解3例(10%),部分缓解21例(70%),总有效率为80%。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组治疗后宫颈鳞癌组织中bFGF的表达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bFGF的表达在临床缓解组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后显著下降(P〈0.05),而临床稳定组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前后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FGF在宫颈鳞癌中高表达;宫颈鳞癌组织bFGF的表达与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疗效有一定的关系,且宫颈鳞癌组织中bFGF的表达可能成为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治疗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硅沉着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硅沉着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50例,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抗炎抗感染、镇咳祛痰、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法进行治疗,采用BiPAP呼吸机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硅沉着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疗效以及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右心每搏输出量(RVSV)以及肺动脉压(PH)、心率(HR)变化情况.结果 采用BiPAP呼吸机连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 (22/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0%(14/2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BiPAP呼吸机连续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RVEF[(58±6)%]、RVSV[(31.36±13.21)mL]高于治疗前[(42±4)%、(29.83±12.51)mL];PH[(36.8±5.1)mm Hg]、HR[(74±4)次/min]低于治疗前[(45.2±3.5)mmHg、(87±6)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RVEF、RVSV、PH、HR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法治疗硅沉着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可有效改善硅沉着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PH,增加RVEF、RVSV,改善患者右心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90例,随机分为间歇组和持续组各45例,分别采用经鼻间歇正压通气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血气分析及相关参数、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Pa O2、PH值均显著升高,Pa CO2显著降低(P〈0.05)。治疗1 h间歇组Pa O2、PH值均显著高于持续组(P〈0.05),两组Pa 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h两组Pa O2、Pa CO2、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i O2、MAP均显著降低,OI显著升高(P〈0.05)。治疗1 h、12 h间歇组OI均显著高于持续组(P〈0.05),治疗12 h间歇组Fi O2显著低于持续组(P〈0.05)。间歇组治疗成功率显著高于持续组,氧暴露时间、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持续组(P〈0.05)。间歇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显著低于持续组(P〈0.05)。结论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相较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更迅速改善患儿通气和氧合,降低氧暴露时间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并可能有助于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影响非小细胞肺癌维持化疗疗效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影响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维持化疗近期疗效和中位生存期(MST)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68例Ⅲb~Ⅳ期NSCLC患者,均接受初期4个周期的诱导化疗且达到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维持治疗,对照组给予最佳支持治疗.治疗2个周期以上评价疗效,计算中位生存期,测定外周血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的数量和毒副反应的监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临床受益率、MS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性别在MST上的未见显著差异(P〉0.05),而在不同的TNM分期、病理和病灶类型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DIB期患者的MST显著长于Ⅳ期患者(P〈0.05),鳞癌患者的MST明显长于非鳞癌患者(P〈0.05),小病灶患者的MST明显长于弥漫性病灶和大病灶患者(P〈0.05).MST与TNM分期、病理类型、病灶类型密切相关,与性别无相关性.结论培美曲塞维持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较好的疗效,且毒性反应轻,耐受性好.TNM分期、病理类型和病灶类型是影响培美曲塞维持治疗NSCLC临床疗效和中位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王文华  林莉 《中国现代医生》2012,(34):145-146,14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予以控制颅内压、降血压和血糖、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局部微循环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连用两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浆MMP-9和TIMP-1水平的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另选择同期我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浆MMP-9和TIMP-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浆MMP-9和TIMP-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脑卒中灶大面积组MMP-9和TIMP-1水平明显高于小面积组(t=2.24、2.41,P均<0.05)。同时观察组治疗1、2周后,脑卒中灶面积均较治疗前逐渐缩小(P均<0.05),治疗两周后痊愈21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9例,无效7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6.0%。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血浆MMP-9及其抑制剂TIMP-1异常升高,其水平与脑卒中灶面积呈正相关,血浆MMP-9和TIMP-1水平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疗效随访的指标。通过调节MMP-9和TIMP-1水平,可为缺血性脑卒中防治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脏康复治疗对患者心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首次进行PCI的冠心病患者78例分为康复训练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组患者于PCI术后开始进行不同阶段、不同运动强度的康复训练,对照组进行普通的冠心病知识教育。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6 min步行试验(6-MWT)、脑钠肽(BNP)、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6-MWT、BNP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组治疗后6-MWT、BNP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组治疗后LVEDD及LVEF改善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康复训练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功能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粉尘螨滴剂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儿嗜酸性粒细胞(EOS)及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的影响.方法:粉尘螨过敏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儿60例,均分成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和(常规加特异性免疫)治疗组(免疫治疗组),常规组仅予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治疗组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同时加用粉尘螨滴剂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6月、12月EOS及血清ECP水平.结果:(1)两组患儿EOS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治疗组EOS低于常规组,P<0.05;组内比较,治疗1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常规组P<0.05,免疫治疗组P<0.01,与治疗6月比较,治疗组P<0.05;(2)两组患儿ECP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免疫治疗组ECP低于常规组,P<0.05及P<0.01;组内比较,治疗1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常规组P<0.05,免疫治疗组P<0.01,与治疗6月比较,治疗组P<0.01.结论:特异性免疫治疗能降低支气管哮喘患儿EOS及血清ECP水平,且ECP下降更明显,这可能是粉尘螨滴剂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喻超英 《中外医疗》2010,29(13):119-120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按治疗药物不同分为辛伐他汀联合卡维地洛组(治疗组)50例和单用辛伐他汀组(对照组)50例,观察用药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46例(92.0%)高于对照组36例(72.0%)(χ2=4.112,P〈0.05);2组治疗后HR、SBP、DBP均较治疗前下降(t=2.123,t=2.278,t=2.241,P〈0.05);治疗组治疗后HR、SBP、DBP均较对照组下降(t=2.145,t=2.318,t=2.285,P〈0.05);2组治疗后LVEDd、LVESd较治疗前下降(t=2.313,t=2.358,P〈0.05);LVEF较治疗前上升(t=2.391,P〈0.05);治疗组治疗后LVEDd、LVESd、LVEF较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2.215,t=2.288,t=2.315,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可明显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肺动脉高压(PH)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MHD的终末期肾病患者125例,按有无PH分为PH组和非PH组,比较两组间的年龄、血管通路方式、血压及透析前血液检验,并于透析次日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①PH组中采用动静脉内瘘的比例显著高于非PH组(P〈0.01)。②PH组的PrrH水平、肺动脉内径、右室横径、右房横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室收缩末内径均显著大于非PH组(P〈0.01或P〈0.05)。③PH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低于非PH组(P〈0.01)。④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通路方式为MHD并发PH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血管通路方式为MHD并发PH的危险因素,通过纠正此因素有利于早期防治P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