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监测骨科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方法对实施手术的患者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监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种类、方法、用药时间、手术部位感染与临床治疗效果等,将所有调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进行统计分析,作出诊断性结论。结果监测骨科手术382例,46例未使用抗菌药物,336例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87.96%;7例手术部位感染分泌物中分别检出表皮葡萄球菌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铜绿假单胞菌1株、阴沟肠杆菌2株。Ⅲ、Ⅳ类切口感染率高于Ⅰ、Ⅱ类切口,急诊手术感染率高于非急诊手术,开放切口感染率高于闭合切口,手术前0.5~2.0h 使用抗生素感染率低于手术后使用抗生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手术时间≥3h 与<3h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可有效降低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监测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率.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选择4项感染危险因素作为每组主刀医生手术患者感染危险指数比较的依据,对每例手术患者进行危险因素指数评价,并进行手术医生感染专率统计.结果 493例骨科手术患者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21例,切口感染率4.26%.急诊手术与择期手术切口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清洁手术,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P<0.01);全麻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非全麻手术,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P<0.05);手术时间延长,切口感染率明显上升,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P<0.01).手术切口感染率随危险等级升高而升高.结论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专率的监测是将监测和控制结合起来,大大降低了术后切口感染率,此目标性监测是降低切口感染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581例手术切口感染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控制手术切口感染的对策。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选择4项感染危险因素作为手术患者感染危险指数比较依据,进行手术切口感染率跟踪调查分析。结果危险指数增高,感染率随之升高(P〈0.01);非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清洁手术(P〈0.01);全麻手术切口感染率高于非全麻手术(P〈0.05);手术时间延长,切口感染率上升,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采用手术切口感染率监测。是将手术切口感染率降低并保持在最低水平。提高医疗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普外科手术中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荣海  马桂桃 《河北医学》2011,17(4):479-481
目的:了解普外科手术中使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情况,探讨合理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方案。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普外科手术患者360例,观察不同时间、不同方式,使用不同抗生素的患者切1:2感染情况。结果:360例普外科手术共发生切口感染8例,感染率为2.22%;术中使用抗生素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率为1.11%,而术前、术后使用患者则为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三联用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7.78%)明显高于单药使用者(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普外科手术预防切口感染应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和时间,做到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医源性危险因素,制定感染防控的措施,减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确保医疗安全.方法:通过对1000例不同手术级别病人感染情况及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等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对外科手术采取干预措施降低手术感染率的发生,强化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意识,落实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结果:2010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普外科手术患者1 000例,有22例患者发生SSI,感染率为2.19%.急诊手术感染率4.12%,与择期手术感染(1.00%)对比,差异显著.患者不同年龄、体重、糖尿病情况、切口种类、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室环境、器械、植入物对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均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年龄、肥胖、糖尿病、Ⅱ、Ⅲ类切口和手术时间为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SSI危险因素分别为白蛋白、血红蛋白、急诊手术、失血、切口类型、引流.结论:通过对手术部位感染的环节有效的监管或干预,手术切口感染率逐年降低.  相似文献   

6.
张霞 《中外医疗》2012,31(26):143-144
目的分析骨科无菌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护理对策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9年1月该院骨科手术患者的资料,分析30例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原学资料,探讨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性护理措施,并给予2009年2月—2011年6月观察组280例骨科手术患者防治性护理,对比两组的切口感染率。结果①老年患者(〉60岁)、Ⅲ类手术切口、手术时间〉3h、手术部位在腰髋部及以下部位、术中有参观人员的感染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采用防治性护理方案,对照组切口感染率为1.68%(30/1784),观察组无切口感染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与许多临床因素有关,预防性护理措施是科学的护理方法,可用于指导骨科的临床护理工作,从而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成都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开展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了解不同手术切口类型、不同危险指数术后切口感染率,确定该院感染管理控制的重点干预方向.方法 利用电子信息化系统对该院纳入监测范围的手术科室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手术患者术后伤口感染情况.结果 1 331例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术后感染率为0.60 %,其中Ⅰ类切口感染率为0.31%,Ⅱ类切口感染率为0.69%,Ⅲ/Ⅳ类切口感染率为1.78%;危险指数评分0分者感染率为0.13%,1分者感染率为0.84%,2分及以上者感染率为1.74%,经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显示,不同类型切口、不同手术危险指数评分患者手术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院Ⅲ/Ⅳ切口类型和手术危险指数评分2分及以上患者术后感染率最高,应加强该类患者术后感染的控制干预,通过主动监测,有效降低切口术后感染率,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8.
徐永勤  徐颖  黄丽华 《西部医学》2014,26(10):1405-1407
目的 探讨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关系,并总结相关防范措施.方法 对手术室实施优化护理管理模式前后分别抽选140例手术患者,观察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并根据感染原因,有针对性实施防范措施.结果 实施优化管理前,手术时间>3h、急诊手术、接台手术、参观人数>3人患者感染率较高(27.86%);实施手术室优化护理管理模式后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15.00%),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95.71%),与实施前7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手术室护理工作者的无菌意识提升,护理技术和与医生的配合程度提高,空气细菌含量降低,手术刀使用时间减少,与护理管理实施前比较,各项差异明显(P均<0.05).结论 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直接影响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和护理质量,根据实践经验总结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并优化手术室护理,可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因素,提高目标监测的质量,为降低SSI发生率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 依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于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目标性检测.监测期间共实施手术920例.采取SPSS19.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SI综合发生率为4.35%;随着手术危险指数的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率升高.分离出病原菌17株,其中大肠埃希菌数量最多为11株.择期手术SSI发生率为2.40%,急诊手术SSI发生率为1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997,P<o.05).普通外科以Ⅱ类切口手术为主,Ⅱ类切口手术的SSI发生率为2.27%,Ⅲ类切口手术的SSI发生率为21.90%,Ⅰ类切口手术无SSI发生;手术时间大于3h的SSI发生率为7.27%,≤3h的SSI发生率为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36,P<0.05);切口长度大于或等于10 cm的SSI发生率为l3.11%,<10 cm的SSI发生率为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966,P<0.05).结论 NNIS评分、切口类型、手术类型、手术持续时间等均可能成为SS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内江市某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内江市某医院外科病人进行普查。分析不同手术切口类型、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感染部位、外科科室手术部位感染率,明确主要病原菌。结果:总体感染率与NISS结果分析比较无差异(P〉0.05)。其中,污染手术、急诊手术的感染率高(P〈0.01),表浅切口比深部切口和器管/腔隙感染多,外科住院病人手术部位感染主要集中在骨科、泌尿外科和烧伤科;手术部位感染与麻醉方法关系不密切;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结论:本次调查获得的数据和资料初步揭示了本院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一般规律,为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的监测,寻找可能造成感染的相关因素,以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方法查看手术患者病程记录及手术相关危险因素记录,填写《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调查表》;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及手术部位情况。结果 2011年7月1日~2012年6月30日住院患者中,10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其中,清洁切口手术感染率0.37%、清洁—污染切口手术感染率0.40%、污染切口手术感染率4.88%、感染切口手术感染率7.14%。污染切口手术感染率与感染切口手术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SI的发生与手术切口类型、手术危险指数等危险因素有关。降低SSI的发生率,不仅要评估患者自身的危险因素,还应提高医生对手术患者情况和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阑尾切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情况,为制定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0月在我院行阑尾切除术的3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组(216例)和开腹阑尾切除术组(15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肠梗阻、术后30d内再住院和手术部位感染的差异。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浅部感染和总手术部位感染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肠梗阻、术后30天内再住院、切口深部感染和腹腔脓肿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阑尾切除术相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有着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和住院时间短等微创优势,同时可显著降低术后发生切口浅部感染和总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姚德峰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9):147-14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集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分离病原菌并进行鉴定;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及其他合并症、肿瘤分期等因素与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30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51例,发生率为17%。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8.1%,其中分离率最高的为大肠埃希菌(24.2%)、铜绿假单胞菌(11.3%)、鲍氏不动杆菌(9.7%)。合并肥胖或糖尿病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和Dukes分期密切相关。结论肥胖、糖尿病和Dukes分期是影响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必须采取切实的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科无菌手术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骨科无菌手术患者2 269例,并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其基础资料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269例骨科无菌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51例,感染率为2.25%。其中切口感染47例,占全部感染92.16%,肺感染4例,占全部感染7.84%。年龄≥60岁、BMI指数≥25 kg/m2、合并糖尿病、急诊手术、在非层流手术室进行、下肢手术、手术时间≥60min、接台手术是骨科无菌手术感染的危险因素,存在上述因素者发生感染的患者明显多于其他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的性别、是否合并高血压与其是否发生感染无明显关系(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BMI指数≥25 kg/m2、合并糖尿病、急诊手术、在非层流手术室进行、下肢手术、手术时间≥60min、接台手术是骨科无菌手术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骨科无菌手术感染与多种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护理人员应针对这些因素导致感染的具体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毕国庆 《微创医学》2014,(6):720-721
目的观察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术(vacuum-sealing drainage,VSD)与普通换药法在骨科创伤中临床疗效。方法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4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VSD实验组24例和普通换药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感染切口的清洁时间、愈合时间、感染的并发症、患者满意度评价,比较VSD与普通换药的疗效差别。结果 VSD实验组的清洁时间为(4.50±1.25)d、伤口愈合时间为(8.45±1.90)d,均明显少于普通换药组[(9.60±1.50)d,(13.40±2.4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组创面并发症发生率为16.6%(4/24)明显低于普通换药组(55.0%,1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实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10±0.95)分,明显高于普通换药组[(5.35±1.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术技术能彻底去除腔隙或创面分泌物和坏死组织,促进创面愈合,疗效显著、使用安全、操作简便,是治疗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简单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切口阑尾切除术与传统阑尾切除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240例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6例和对照组114例,观察组采取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切口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进食时间和术后切151感染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切口长度、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切口类型对其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影响较大,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例(1.59%),而对照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为8例(7.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治疗阑尾炎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切口的,其创伤小,恢复快,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医疗体操、手法治疗、矫形支具治疗对儿童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1月~2013年9月通过特发性脊柱侧弯普查发现及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80例,分为医疗体操组(30例)、手法治疗组(25例)及矫形支具组(25例),医疗体操组采用自编医疗体操进行干预,手法治疗组根据解剖学特点采用综合性手法进行操作;矫形支具组应用矫形支具进行干预;疗程9~12月。观察并比较三组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三组Cobb角分别为:医疗体操组(17.00±8.00)°,手法治疗组(20.15±7.75)°,矫形支具组(11.86±5.07)°。医疗体操组治疗前后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矫形支具组治疗前后Cobb角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而手法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5)。治疗后医疗体操组与手法治疗组间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矫形支具组与手法治疗组之Cobb角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医疗体操组与矫形支具组间Cobb角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自编医疗体操、矫形支具对儿童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特点,分析与切口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降低骨科手术感染率。方法分析853例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24例感染的临床特征造成骨科手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手术感染与患者年龄、手术持续时间、有否参观人员、是否接台手术、应用电刀、住院时间、切口分型、骨折类型、手术部位、高危人群、术前存在其他部位感染、术中出血量、术者的无菌观念、手术技能和术后管理等密切相关(P〈0.05)。结论加强骨外科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有针对性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预防意识,可降低术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诊患者深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行深静脉置管的6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导致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640例深静脉置管患者中有62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9.69%;与深静脉置管感染有关的因素较多,其中年龄方面:观察组的平均年龄为(63.20±10.52)岁,高于对照组的(52.11±9.41)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时间:观察组为(26.40±5.48)d,高于对照组的(17.30±5.1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次数:观察组(2.20±0.79)次,高于对照组的(1.30±0.48)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药频次:观察组(2.40±0.52)次/d,高于对照组的(1.40±0.52)次/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部位:股静脉插管感染28例,高于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插管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刺激性药物、激素及伴随糖尿病等疾病者感染率高于未使用者及无伴随疾病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与患者的年龄、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次数及插管部位有关。结论患者的年龄、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次数及插管部位是深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这些因素,可以有效降低深静脉置管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