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下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将该院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面肌痉挛患者按术式分观察组(神经内镜下MVD)与对照组(MVD),每组60例。比较术中责任血管探查情况、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58例均明确责任血管,仅2例未明确;责任血管明确比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MVD或更利于责任血管的明确,可进一步提升MVD疗效,并降低MVD手术风险,值得临床推介。  相似文献   

2.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强  许培源  傅林  李云漳 《浙江医学》2001,23(6):345-346
我院自1987年以来 ,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32例 ,效果满意 ,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共32例 ,其中男性13例 ,女性19例 ;年龄31~69岁 ,平均50.2岁 ;病程3~16年 ;左侧21例 ,右侧11例 ;伴有三叉神经痛2例 ,伴有舌咽神经痛1例。发作时抽搐频率<9次/min15例 ,>10次/min17例。痉挛持续时间超过1min14例 ,超过2min18例。面部感觉迟钝4例 ,眼睑下垂3例 ,耳鸣5例 ,听力下降2例。伴有高血压4例。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 ,排除颅内占位病变引起的继发性面肌痉…  相似文献   

3.
4.
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我院运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43例面肌痉挛(HFS)患者,取得良好的手术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内镜在显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我科自2006年9月至2014年1月行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的26例面肌痉挛患者,对其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术中血管压迫情况、近期疗效及随访结果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6例患者术中均发现面神经出脑干处有血管压迫(动脉血管压迫25例,静脉血管压迫1例).26例患者中,术后22例(84.6%)症状完全消失,3例(11.5%)明显缓解,1例(3.9%)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6.1%.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内镜辅助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赵永  李大志  林琳 《新疆医学》2013,(11):64-67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 HFS)是多种原因导致面神经异位冲动发放,引起阵发性,半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目前认为引起痉挛的原因大部分为搏动性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出脑干区(root exit zone,REZ),造成面神经过度兴奋引起面部抽搐.发作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美观[1].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 ression,MVD)是目前外科治疗面肌痉挛首选的治疗方式,其有效率达到86%~97%[2].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我科自2012年1月~2013年7月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下行MVD治疗面肌痉挛21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面肌痉挛的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术前病因诊断方法和术中不同压迫血管的类型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215例保守治疗无效的面肌痉挛患者全麻下行显微篾这减压手术治疗。全部病例术前行MRI检查以排除占位性病变;其中145例术前行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检查。结果 常规MRI不能显示压迫血管,而MRTA检查面神经微血管压迫的阳性率达82.8%,为手术病例的选择和术中责任血管的把握提供了可靠依据。本组病例手术优良率91.2%,平均2年以上随访复发率3.5%,无死亡与致残。轻微手术并发症7.9%,主要有一过性耳闷,听力下降,一过性脑脊液鼻漏,伤口迁延愈合等。结论 术前MRTA检查可取代普通MRI作为面肌痉挛术前病因诊断的最佳手段;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以及术中正确识别责任血管并予充分减压是确保显微血管减压术高效、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锁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12例面肌痉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采用乳突后发际内小切口,小骨窗入颅,寻找和判断责任血管,将责任血管从面神经出脑干区分离,置入Teflon棉絮减压。术后记录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结果责任血管为迂曲的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12例患者术后面肌痉挛立即消失;随访至术后3个月,遗有轻度耳鸣、听力下降1例,轻度眩晕1例,无面肌痉挛复发。结论乙状窦后锁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治愈率高、创伤小,远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在原发性面肌痉挛治疗中的疗效,为指导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2006年以来收治,并经神经内镜辅助行微血管减压术的30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一般资料、责任血管和手术效果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0例病例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36~59岁(平均51.1岁).发病率右侧:左侧=1.18:1.总计39条责任血管中,动脉接触25条,动脉压迫6条,静脉接触与压迫8条.2条责任血管者9例(30%),小脑前下动脉16例次.小脑后下动脉10例次,椎动脉压迫3例次,基底动脉压迫2例次,静脉压迫者8例次.随访时间1月至2年.28例术后1月内症状完全消失(93.3%),另2例术后症状改善,需结合药物控制(6.7%),其中1例术后3月症状消失,无需服用药物.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动脉性血管接触是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主要发病原因,神经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是其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黄群英 《海南医学》2009,20(5):162-163
目的 观察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手术护理效果。方法对30例面肌痉挛患者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探讨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眩晕、呕吐、面神经麻痹、口唇疱疹、耳鸣、听力下降、嗅味觉消失、臂丛神经损伤。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均好转。结论术后针对患者可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观察,采取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可促进患者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面部诱发肌电图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面肌痉挛患者实施显微血管减压术,分别在术前、术中、术后进行面部诱发肌电图监测,刺激痉挛侧(手术侧)面神经下颌缘支,记录同侧眼轮匝肌肌电位.结果:术前68例均在痉挛侧记录到异常肌电图(MD-OC反应);术中监测60例在不同阶段MD-OC反应消失,另有8例MD-OC反应未消失;术后随访67例痉挛症状消失,1例MD-OC反应及痉挛症状持续存在.结论: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治疗中应用面部诱发肌电图监测,对术中实时减压效果判断和预后估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监测异常肌反应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监测异常肌反应的意义。方法:32例面肌痉挛患者在异常肌反应监测下行微血管减压术,观察术中异常肌反应消失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术中有27例在隔离责任血管与面神经后异常肌反应消失,其中术后面肌痉挛立即消失26例,另1例随访期间面肌痉挛消失;5例隔离责任血管与面神经后异常肌反应未消失,其中术后仅1例面肌痉挛立即消失,随访期间又有2例缓解。结论:术中异常肌反应监测可以客观地判断减压效果,提高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HFS)中的作用,比较监测组与未监测组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差别.方法 234例HFS患者接受了纤微血管减压手术手术,其中AMR监测组199例,AMR未监测组35例.本研究中男68例,女166例;年龄25~76岁,平均(45.2±12.5)岁.麻醉诱导后不使用肌松剂.采取刺激面神经颧支,记录同侧颏肌电反应的方法.刺激和记录电极均使用针状电极.刺激参数恒定为:方波刺激.波宽0.1 ms,频率1 Hz,强度5~20 mA.分析AMR监测结果与术后疗效的关系,比较监测组和未监测组的疗效差异.结果 监测组患者均记录到特征性的AMR波形.术中面神经根减压后AMR消失165例(82.9%),未消失34例(17.1%),AMR消失组的疗效明显好于AMR未消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监测组和未监测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监测组疗效优于未监测组.结论 AMR监测有助于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即刻减压效果,能够提高HFS患者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技巧。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药物控制情况筛选出31例面肌痉挛患者,对以上患者全部行神经内镜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31例患者中,面肌痉挛症状完全缓解者24例(27.4%),明显减轻者6例(19.4%),未缓解1例(3.2%),术后出现轻度面瘫3例(9.68%),听力下降2例(6.45%),头晕伴频繁恶心呕吐者1例(3.23%),术后发热2例(6.45%)。无术后出血及小脑挫伤病例,无脑脊液漏及刀口愈合不良病例。结论 神经内镜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是在充分掌握神经解剖及熟练应用神经内镜基础上,取得高效微创治疗效果的一种新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时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经过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检查后,对有血管压迫者的327例面肌痉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随诊比较疗效,分析手术操作与手术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术后症状立即消失256例,1周内消失29例,1个月内消失21例,半年内消失9例,1年内消失1例,观察1年7例症状减轻,无效2例,复发2例;49例发热,6例脑脊液漏,29例有迟发性面瘫,7例听力丧失,4例轻微共济失调。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正确的手术方式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微血管减压术辅以异常肌反应电生理监测治疗面肌痉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ao J  Li KZ  Guo Y  Dou WC  Li YN  Wang RZ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1):2920-2922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中,辅以异常肌反应电生理监测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北京协和医院于2009至2010年对47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均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手术过程中间断电刺激患侧面神经颧支,记录同侧口轮匝肌肌电位的变化情况.手术后随诊5~22个月.结果 47例患者在手术开始时,均可在痉挛侧记录到异常肌反应信号.在手术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里,42例患者痉挛侧异常肌反应信号消失(其中4、9及29例患者的异常肌反应信号分别于剪开硬膜时、分离蛛网膜时、垫开责任血管时消失);全部42例患者术后未再发作面肌痉挛.5例患者异常肌反应波形在手术结束时仍未消失;随访中发现其中2例患者的面肌痉挛症状完全消失,3例患者痉挛程度较术前明显缓解.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中辅以异常肌反应电生理监测,可帮助判定责任血管,提高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神经外科自2014年2月至2018年9月期间进行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48例符合纳入条件的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有效率、手术并发症率、治疗及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并将治愈患者分为即刻治愈组及延迟治愈组,对两组患者的病程长短、性别、年龄、严重程度、责任血管数量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无死亡患者。术后即刻治愈35例(72.92%),延迟治愈12.00例(25.00%),1例无效(2.08%),无症状加重患者,总有效率97.92%。对术后影响延迟治愈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疾病分级、责任血管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术后并发症:头痛17例(35.42%),头晕及恶心27例(56.25%),脑脊液漏2例(4.17%,1例乳突开放,1例刀口漏),体温高7例(14.58%,1例为颅内感染引起),术后不同程度面瘫12例(25%),听力下降7例(14.58%),面部麻木2例(4.17%),除1例(2.08%)患者面瘫及听力下降症状未完全好转外,其余并发症经过对症处理后均完全恢复。 结论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为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病程长短是延迟治愈的影响因素,病程越长,越容易出现延迟治愈现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内镜辅助下运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探查面神经并分离责任血管,在微血管与面神经间垫入Teflon涤纶绵.结果:术后面肌痉挛立即消失79例,15例面部仍有不同程度抽搐的患者症状在术后1 ~22周内消失,2例随访至今患侧面部仍有轻度抽搐,无永久性并发症.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隐匿性责任血管的辨认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市立医院85例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7例隐匿性责任血管的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7例术中探查时未发现直接压迫面神经出脑干端(REZ)的责任血管,但在REZ近颅底侧发现游离状微血管随脑波动压迫REZ,我们采用了Teflon棉包绕REZ减压法,阻止血管对REZ的波动性压迫.结果 7例隐匿性责任血管,均为小脑前下动脉或其分支.术后6例症状立即缓解,1例发作减少,但2个月后完全缓解,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面肌痉挛的首选治疗方法,术中找到责任血管,特别是隐匿性责任血管,合理解除REZ的压迫是手术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后延迟治愈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HFS治愈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MVD治疗,对患者术后延迟治愈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术后176例患者立即治愈,44例患者延迟治愈,随访1年,44例延迟治愈患者治愈时间为10 d~12个月。对术后延迟治愈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延迟治愈与性别、年龄及责任动脉粗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史、症状严重程度及异常面肌反应监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病史、症状严重程度是延迟治愈的影响因素。 结论病史、症状严重程度是延迟治愈的影响因素,病史越长越容易发生延迟治愈,症状越严重越容易发生延迟治愈;HFS患者MVD后出现延迟治愈较为常见,分析MVD后延迟治愈的影响因素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