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陈毅鹏  季峰等 《浙江医学》2002,24(5):262-264,282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窦粘膜炎症反应和炎症介质含量的关系。方法:取7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窦粘膜组织作炎症活动性和炎症程度分级、Hp W-S染色和炎症介质含量测定。结果: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窦粘膜炎症反应Hp阳性者比阴性者严重;且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窦粘膜炎症活动性和炎症程度分级与Hp感染分级呈正相关。Hp阳性者胃窦粘膜内炎症介质含量比Hp阴性者高,且炎症介质含量随着Hp感染程度和胃窦炎症反应的加重而升高。结论:炎症介质在Hp相关性胃窦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中起重要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致十二指肠溃疡时胃窦炎症和炎症因子的作用。方法 选择 4 8例有不同程度Hp感染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 ,用组织学方法评定胃窦炎症程度 ,同时测定胃粘膜内白细胞介素 6(IL 6)、白细胞介素 8(IL 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过氧化物酶(MPO)和丙二醛 (MDA)的含量。结果 IL 8、TNFα、MPO、MDA的含量均与胃窦粘膜的炎症程度和Hp感染的强度呈正相关 ,IL 8、TNFα、MPO、MDA之间也有明显的相关性 ,而IL 6与它们之间没有相关性。结论 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中 ,炎症因子可能为联系Hp相关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疤痕期溃疡胃黏膜的组织学改变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为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提供进一步的指导。方法选择内镜确诊的865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包括活动期(A期)30例、愈合期(H期)258例、疤痕期(S期)577例,于内镜检查时行常规活检取胃窦黏膜作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价Hp感染及黏膜炎症程度。同时对578例接受质子泵抑制剂和抗生素治疗1周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S期溃疡胃黏膜Hp感染明显低于A期和H期溃疡,但仍高达56.8%。有65%的病例胃黏膜可出现活动性炎症。各期溃疡对除菌治疗的反应相同,S期溃疡治疗后仍有29.8%的病例Hp检测阳性,7.5%病例出现溃疡复发。虽然胃黏膜萎缩的发生率以A期溃疡发生率较高,但肠上皮化生无论是在活动期溃疡,或在疤痕期溃疡,发生率及病变程度均无明显的差异。结论内镜下十二指肠S期溃疡在临床上并没有真正愈合,需要根据Hp和胃黏膜炎症的分析继续进行必要的除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黏膜炎症的病变特征及炎症程度的组织学评价标准。方法 2134例胃活检组织学病理检查病例,包括胃窦、胃体、胃角取材。Hp检测按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学甲杠胺蓝或免疫组化染色,HE组织学切片染色用于组织炎症及炎症活动度的评价。结果Hp感染主要引起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病变,正常胃黏膜腺上皮内无炎细胞浸润,重度炎症有上皮层炎细胞的聚集破坏。黏膜炎症分级反映了Hp感染状况且不受活检部位、组织取材标本小、包埋切片方向的影响。在Hp感染阳性组,重度活动性炎症者占39.6%,而在阴性组仅为0.4%,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Hp胃黏膜定植量与黏膜炎症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胃黏膜炎症分级方法十分简便,标准容易掌握,反映了Hp的定植情况及其致病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镜及胃黏膜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9月商丘市长征人民医院收治的8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接受胃镜及胃黏膜病理、Hp检测,统计所有患者的Hp阳性率,分析Hp感染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Hp阳性率为70.89%(63/89)。Hp阳性者胃黏膜萎缩程度、肠化分级、活动性、炎症程度分别与Hp阴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萎缩程度、肠化分级、活动性和炎症程度与Hp感染呈正相关(r=0.265、0.267、0.210、0.472,均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Hp感染与萎缩程度、肠化分级、活动性及炎症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致十二指肠溃疡时胃窦炎症和炎症因子的作用。方法 选择48例有不同程度Hp感染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用组织学方法评定胃窦炎症程度,同时测定胃粘膜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过氧化物酶(MPO)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 IL-8,TNFα,MPO,MDA的含量均与胃窦粘膜的炎症程度和H  相似文献   

7.
分析 12 1例患者的胃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和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 (DGM )情况。结果示球部有溃疡者胃及球部Hp检出率、DGM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球部无溃疡者 (P<0 0 0 1) ,但十二指肠溃疡与复合性溃疡、胃溃疡与慢性胃炎之间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胃部Hp阳性者DGM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胃部Hp阴性者 (P <0 0 0 1)。提示Hp感染及DGM是影响十二指肠溃疡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Hp感染与DGM的发生及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老年十二指肠溃疡根除 Hp 治疗对胃排空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集老年消化性溃疡124例,进行四联Hp根除治疗[奥美拉唑(20mg 2次/d)、阿莫西林片(1.0g 2次/d)、克拉霉素(500mg 2次/d)、胶体果胶铋(0.23次/d)]2周,抑酸治疗(奥美拉唑20mg 2次/d)2周,治疗后Hp感染阴性作为观察组,Hp感染阳性为对照组,比较胃排空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Hp感染根除率74.2%(95/128)。观察组老年十二指肠溃疡根除Hp治疗前胃排空时间、胃窦收缩频率、胃窦收缩幅度、胃十二指肠收缩协调性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相比较T、F、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较胃窦收缩频率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T、F、ΔA/A、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老年十二指肠溃疡根除Hp治疗前HSP60、VCAM、TNF-α、IL-6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相比较HSP60、VCAM、TNF-α、IL-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较TNF-α、IL-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HSP60、VCAM、TNF-α、IL-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老年性十二指肠溃疡根除Hp治疗能够改善胃排空功能,抑制局部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9.
观察了51例非溃疡病消化不良或消化性溃疡病人的胃体、胃窦和十二指肠球部胃镜活检组织中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dis,CP)与胃十二指肠炎症的关系。细菌培养、组织切片和电镜观察表明,CP为革兰氏染色阴性、螺旋或短弧形杆状,具鞭毛,培养微需氧并含高活性尿素酶。胃体、胃窦和球部活检CP阳性率分别为55.9%、75.4%和21.4%,差异显著(P<0.01),胃窦部阳性率最高可能与胃窦炎高发有关。正常胃粘膜中均无CP.CP与胃慢性炎症,尤其与活动性炎症密切相关(P<0.01)。球部CP阳性率与球部炎症和溃疡无明显相关(P>0.05)。14例经铋剂治疗炎症好转者CP减少或消失。结果进一步证实CP与慢性胃炎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斯匹林对老年人胃肠粘膜的影响。方法82例服用小剂量阿斯匹林(50~100 mg.d-1)老年患者分成服药<3个月组和>3个月组两组,进行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并与对照组(自愿健康体检者60例)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损伤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个月患者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损伤评分明显高于<3个月组(P<0.05)。观察组Hp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p阳性和阴性患者胃、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损伤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p阳性患者胃、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损伤评分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P<0.05)。结论小剂量阿斯匹林对老年人胃肠粘膜有一定损伤,用药时间越长损伤程度越大,Hp感染阳性较阴性胃粘膜损伤重。  相似文献   

11.
应用放免法测定2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其中Hp阳性17例,Hp阴性6例)患者血浆及胃窦组织生长抑素(SS)含量,9例Hp阴性的浅表性胃炎为对照组。结果:3组血浆SS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胃窦组织SS分别为7.05±1.67pg/mg湿重和8.53±3.2pg/mg湿重,与对照组(14.55±1.8pg/mg湿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2,P<0.05),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提示胃窦生长抑素降低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酸分泌异常有关,而Hp似与之无关联。  相似文献   

12.
应用组织病理学、胆酸测定和电镜观察三种方法对溃疡病和溃疡病术后残胃炎患者的胃粘膜组织和胃液进行研究。溃疡病患者胃窦粘膜均合并不同程度的炎症,吸窦粘膜幽门螺旋杆菌的检出率为81.97%。比门螺旋杆菌阴性组的胃窦粘膜各类炎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阴性组;在幽门螺旋菌感染的胃窦粘膜中,胃小凹增生和腺体萎缩明显多见。残胃炎患者空腹胃液的pH,胆酸浓度显著高于溃疡病者,而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则较后者低。电镜下显示幽门螺旋杆菌对其粘附的微绒毛有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3.
儿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和消化性溃疡内镜和病理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和消化性溃疡内镜下表现与其组织病理学特点的关系,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儿童胃十二指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观察366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儿童内镜下的疾病类型,对其活检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366例患儿经内镜诊断胃十二指肠疾病类型:单纯慢性胃炎206例(56.3%),慢性胃炎并十二指肠炎112例(30.6%),慢性胃炎并消化性溃疡48例(13.1%)。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全部病例存在胃窦黏膜和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慢性炎症改变。Hp检查阳性者106例(28.96%),其中Hp感染者的胃窦黏膜炎症程度明显较未感染者重(P<0.01),而Hp感染与否与十二指肠黏膜慢性炎症严重程度无关(P>0.05)。Hp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引起胃窦黏膜炎症活动性、萎缩和淋巴滤泡形成的发生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镜下表现正常的十二指肠黏膜经组织学检查均有慢性炎症改变,其严重程度与Hp感染无关。Hp感染可引起较严重的胃黏膜组织学改变,有症状的Hp感染儿童应予根除Hp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相关性。 方法 对 71例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行快速尿素酶检测和病理学检查 (Giemsa染色 )以检测Hp ,并与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5 0例及十二指肠溃疡 5 4例进行比较。结果 反流性食管炎组与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组的Hp检出率均较低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但与十二指肠溃疡组Hp检出率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各级反流性食管炎Hp检出率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反流性食管炎组中 ,年龄≥ 6 5岁者的Hp检出率明显高于年龄 <6 5岁者 (P <0 .0 1)。 结论 反流性食管炎与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患者中的Hp感染率较低 ,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分级无相关性 ,但随年龄增长 ,Hp感染率呈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大样本方式进一步了解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12个月内在我院被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胃窦粘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结果:共1658例,其中Hp阴性889例,Hp阳性769例。在Hp阴性病人中轻度慢性炎症(42.7%)比重度(22.1%)多见;在Hp阳性病人中轻度慢性炎症(7.5%)比重度(73.2%)少见;随Hp菌量的增加,重度炎症明显增加,轻度炎症明显减少;肠化生和粘膜萎缩在Hp阳性病人中多见,分别为20.2%和10.3%(其在Hp阴性病例分别为14.5%和7.5%)。结论:Hp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它与胃窦粘膜慢性炎症程度及肠化生和粘膜萎缩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196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粘膜组织进行幽门弯曲菌(CP)检查、病理切片及尿素酶试验。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炎的CP 检出率分别为90.91%;48.31%和24.40%。尿素酶阳性率分别为94.55%;55.62%和33.33%。活动性炎症的 CP 检出率和尿素酶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活动性炎症。正常粘膜组织则均为阴性。表明 CP 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胆碱能神经功能和胃窦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测定76例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全血和肋液乙酰胆碱,并检测胃窦部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指标,同时测定18例健康对照全血Ach。结果;Ach与CG,Pu和对照组间,不同胃炎程度间,活动性与非活动性胃炎间以及Hp阳怀与阴性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endocrine cells in the antrum after the onse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Hp) infection. METHODS: Seven 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iti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nd toluidine blue staining and rapid urease test were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Hp status of the gastric antral mucosa biopsies. Five patients identified as being positive for Hp constituted the test group, leaving the 2 Hp-negative patients serving as control. The endocrine cells in the antrum of the patients were sampled to observe the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RESULTS: TEM showed increased electron density of the secretion granules in the endocrine cells, and secretions in the parietal cells were active. CONCLUSION: The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endocrine cells in the antrum might explain high gastrin levels after the onset of Hp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从病理角度来进一步证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活动期的关系,观察在Hb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与在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中病理诊断伴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416例及消化性溃疡的144例患者,分别在病变部位、溃疡周围及胃窦部处取活组织检查,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确定活动期。经改良Giemsa染色查Hp。结果: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活动期Hp感染阳性率与非活动期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由胃活组织检查中发现在Hp感染阳性者中浅表性胃炎显著多于萎缩性胃炎,分别为87.4%和12.6%;而在Hp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与在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中病理诊断伴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Hp感染密切相关的萎缩性胃炎是浅表性胃炎发展的结果,是胃粘膜慢性炎症活动期的主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