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CT三维重建及手术模拟对现代耳科教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颞骨结构复杂,是临床和教学的难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高分辨率CT的出现,进行颞骨内部结构的三维重建,对传统的教具是一个新的革命,通过叠加、旋转、局部切割等技术,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具的不足,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通过模拟手术在培养青年医师的手术技能和手术的度化等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模拟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开颅手术治疗中颅脑3D-CT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134例,术前均行3D-CTA检查并进行动脉瘤手术模拟,部分患者术前行DSA检查;将患者的术前CTA与术前DSA、术中所见进行比较,分析颅脑3D-CTA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34例患者共有动脉瘤163枚,3D-CTA发现162枚,诊断阳性率为99.4%,特异性100%;术前3D-CTA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顶指向、瘤颈宽窄、载瘤动脉、动脉瘤与周围血管及骨结构关系,且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术中134例患者在探查动脉瘤时均未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出院时GOS预后评分:5分85例、4分22例、3分17例、2分6例、1分4例。结论:作为术前常规检查的3D-CTA对颅内动脉瘤进行开颅夹闭术的模拟,有助于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的设计,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手术显微镜与耳内窥镜在耳科应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手术显微镜与耳内窥镜在耳科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手术显微镜与硬管耳内窥镜同时检查42例46耳外、中耳病变。结果:显微镜检查在外耳道狭窄耳不易看清鼓膜,检查鼓膜穿孔耳能观察到锤骨、鼓岬等结构,但不能显示听骨链结构;内窥镜检查可通过狭窄的外耳道观察鼓膜全貌及微小穿孔,并通过穿孔鼓膜进入鼓室观察鼓岬、鼓室口、听小骨、两窗等结构。结论:手术显微镜立体感强,放大倍数可调;而耳内窥镜视野宽广,特别在需要侧向视野的中耳腔检查中优于显微镜。二者结合运用可弥补各自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后处理及模拟手术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清远市中医院2011年8月~2013年12月确诊为血管狭窄性病变且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病例100例,随机均分成A、B 2组(n=50)。A组术前对其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后处理成像及模拟介入治疗,并与DSA(数字减影血管显像技术)诊断结果进行对比;B组直接行DSA造影及介入治疗,比较A、B 2组介入术中选用导管数量、对比剂用量、减影采集序列、透视时间、手术时间。结果与金标准DSA相比较,CTA(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成像技术)的灵敏度为97.4%,特异度为91.4%,正确指数(Youden’sindex)为88.8%;两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95(Kappa≥0.75即表示一致性极好),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选用导管数量为(2.0±0.55)支、对比剂用量(35.38±6.5)mL、减影采集序列(3.88±0.56)次、透视时间(10.55±5.57)min、手术时间(30.15±13.25)min等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后处理及模拟手术技术的临床应用,诊断价值与DSA相当,对术前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手术材料选择以及其他术前评估、降低术中操作难度及降低手术者及患者辐射剂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吉林医学》2014,(32)
目的:探讨手术显微镜与耳内窥镜在耳科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100例耳科疾病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耳内窥镜辅助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术显微镜辅助治疗,观察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在外耳道比较狭窄的情况下,显微镜检查不能明确看清鼓膜,在对鼓膜穿孔进行检查时,虽然能够观察鼓岬与锤骨等结构,但是不能检查听骨链结构;耳内窥镜能够在外耳道比较狭窄的情况下检查鼓膜的全貌甚至一些微小的穿孔,还能对鼓室内的鼓岬、两窗、听小骨以及鼓室口等结构进行细致检查。结论:手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能够自由调控,其立体感也比较强,但是耳内窥镜具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在中耳腔检查中得到广泛应用,所以应该结合手术显微镜以及耳内窥镜进行各种耳科疾病的观察,才能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戴海江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5,20(14):15-15
影像导航技术发展史影像导航技术源于立体定向理论(stereotaxy),1906年Horsley和RHClarke采用希腊拉丁语词根“Stereotactic”发展了此理论,并制造出第一部立体定向装置。因其定位以颅骨解剖标志为基准点,准确性较差,未得到广泛应用。直到1973年,Hounsfield和Cormack将数学家Radon提出的理论变为现代CT技术,立体定位技术才得以应用于颅内手术,随后又逐渐扩展到活检、腔隙内短距离放射治疗、内窥镜及开放手术中用于定位病灶范围等众多方面。随之影像导航技术迅猛发展起来。早期的导航设备,需将头架用螺钉固定在患者头部,患者带头架行术前CT扫描并手术,即所谓的“有框架定位系统”。80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模拟入路,探讨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早期手术治疗中3D-CT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早期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8例,Hunt-Hess分级:Ⅰ级11例,Ⅱ级29例,Ⅲ级8例,术前均行3D-CTA检查并进行动脉瘤手术模拟,将患者的术前CTA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分析3D-CTA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术前3D-CTA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顶指向、瘤颈宽窄、载瘤动脉、动脉瘤与周围血管及骨结构关系,且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出院时GOS预后评分:5分41例、4分4例、3分2例、2分1例。结论3D-CTA可对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进行模拟,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随着医学影象的不断发展 ,螺旋CT机已广泛应用。与常规CT机相比 ,其扫描方式 ,扫描速度快 ,数据的采集和图象处理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三维重建是将螺旋CT扫描中采集的部分容积信息转入工作站 ,在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 ,即可使病变更加直观 ,准确的显示其病变主体形态 ,从而可了解其周围解剖结构。表现结构及空间关系 ,称为非创伤性的主体解剖。它适用于螺旋CT扫描的各个部位。1 三维CT重建技术要求笔者 3a来选择 2 0 0例不同病例行螺旋CT扫描后三维重建。 3DCT成象是指将系列连续的CT扫描所收集的数据信息经过计算机软件程序处理重建成立体图象的过程。 3D重建分表面显示法和容积显示法。使用美国GE、HispeedCT/i机型 ,为获得满意理想的3DCT图象扫描时应注意 ,即首选螺旋扫描 (Helical)采用溥层连续横断面扫描 ,扫描层厚 1 0mm~ 5 0mm螺距 1 0mm~ 1 7mm、图象采集层厚 1mm~ 3mm在扫描过程中 ,病人均匀活动 ,否则扫描层次不连续 ,扫描结束后可在保留数据库中任意重建间隔 ,扫描层数视兴趣区域的范围而定。增强扫描 ,用高压注射器从周围静脉注入 ,速率 2mL/s~...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CT三维重建技术对肝胆管结石成因分析及手术方式选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1年1月~2011年7月本科室20例复杂肝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肝胆管结石患者64排螺旋CT扫描二维数据集,运用自行开发的软件-医学图像处理系统Medical Image Process System(MIPS)进行自动程序分割,将肝脏和各管道模型以STL(StandardTemplate Library)格式导入FreeForm Modeling System进行三维重建;通过对三维模型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分析确定各部位肝内胆管结石的成因,并据此制定合理手术方案.结果 三维重建所获得的肝胆模型结构清晰、立体感强,形态逼真,交互性好;通过将肝脏及胆道系统透明化处理,可直观分析各部位肝胆管结石与周围组织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为结石成因分析及手术方式确定提供可靠依据.结论 CT三维重建技术对肝胆管结石成因分析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用三维CT重建技术进行内镜经鼻岩尖区手术的可行性与可靠性。方法选取100例行颅底区域连续扫描的CT检查者.寻找辨认解剖标志并测量相关两点间的空间距离。结果咽鼓管一视神经管、咽鼓管一破裂孔、咽鼓管一卵圆孔、咽鼓管一圆孔、视神经管一破裂孔、破裂孔一卵圆孔、视神经管一卵圆孔、颈内动脉与蝶窦或筛窦外侧壁交点一卵圆孔空间距离分别为(34.79±3.12)、(9.82±2.67)、(18.78±3.10)、(24.49±3.21)、(25.67±1.97)、(9.55±1.82)、(28.09±1.68)、(31.16±2.29)mm。不同性别、左右两侧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CT重建是研究内镜经鼻岩尖区手术应用解剖的可行、可靠的方法。利用三维CT重建技术测量得出的数据可作为内镜经鼻岩尖手术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成像在颌面部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Hispeed螺旋CT机对29例颌面部疾病患者进行螺旋扫描后行三维重建。结果:18例手术所见与三维图像所示完全一致。CT三维重建图像清楚显示骨折块的三维移位情况及明确肿瘤的大小及骨质侵犯的范围等。结论:三维重建成像可立体直观地显示颌面部病变的病理解剖关系,对诊断和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配合3D打印技术在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CT三维重建的多种后处理技术明确寰枢椎病变13例作为观察组,再将CT三维重建、逆向工程原理及快速成形技术相结合,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并与13例之前已通过X线透视置钉法的病例(对照组)进行置钉效果比较。结果:对照组13例共置椎弓根螺钉41枚,其中Ⅰ类置钉9枚,Ⅱ类置钉18枚,Ⅲ类置钉14枚,成功率65.9%;观察组共打印颈椎模型13例,设计导向模板21个,5例由于先前通过X线透视仅在枢椎两侧的椎弓根内置钉,只制作出枢椎的导航模板;模拟手术同样置钉41枚,其中Ⅰ类置钉15枚,Ⅱ类置钉21枚,Ⅲ类置钉5枚,成功率87.8%。结论:CT三维重建的各种后处理技术不仅能够准确的判断寰枢椎病变,并能配合3D打印技术,制作出个体化的导航模板,使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变得既安全又省时,并能在术后准确评估置钉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三维DSA及仿真内窥镜技术在血管疾病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维DSA图像具有显示血管解剖清晰、立体感强的特点.文章结合血管疾病的特点,详细介绍了其在血管疾病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髋关节CT三维重建与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髋关节可视化三维解剖模型,并对髋关节CT三维重建图像进行研究,为影像诊断学和外科学提供准确、直观的形态学资料。方法选取20例患者,对其髋关节进行螺旋CT扫描,在CT工作站上进行骨骼三维重建。选取中国首例女性可视化人体数据集之髋关节连续薄层断面解剖图像,在SGI工作站上对骨骼、肌肉、神经、血管等分别进行精确勾画、三维重建。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能清楚显示髋关节骨性结构的毗邻空间关系。髋关节可视化重建对骨骼和周围软组织结构均能进行三维立体重现。结论髋关节CT三维重建和可视化三维解剖模型可全面准确重现髋关节三维立体形态和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6.
CT三维重建在髋臼截骨术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髋臼周围截骨术中截骨线的确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18例成年人骨盆的CT图像标本,利用Mimics软件进行CT图像的三维重建,并在三维CT图像标本上模拟髋臼周围截骨术,成功完成后测量髂骨截骨线、坐骨截骨线、髂骨后柱截骨线的长度以及各截骨线起始点与骨盆解剖标志的相互关系.结果 髂骨截骨线长度为(50.96±7.09)mm,坐骨截骨线长度为(36.46±5.92)mm,髂骨后柱截骨线长度为(55.28±6.42)mm.髂骨截骨线与髂骨后柱截骨线夹角为120.21°±5.96°,坐骨截骨线与髂骨后柱截骨线的夹角为115.49°±6.46°,髂骨后柱截骨线与四边板的夹角为60.31°±4.96°.安全成功的髋臼周围截骨术中包含了截骨线与解剖标志的对应关系.髂骨截骨线的止点距髂耻线的垂直距离为(11.98±5.26)mm,坐骨截骨线距髂耻线的垂直距离为(45.08±8.59)mm,髂骨后柱截骨线至坐骨大切迹的垂直距离为(18.52±6.49)mm.结论 三维模拟截骨测量可很好地显示截骨线的长度和角度以及截骨线与骨盆相应解剖标志之间的关系,为髋臼周围截骨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解剖测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髋臼周围截骨术中截骨线的确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18例成年人骨盆的CT图像标本,利用Mimics软件进行CT图像的三维重建,并在三维CT图像标本上模拟髋臼周围截骨术,成功完成后测量髂骨截骨线、坐骨截骨线、髂骨后柱截骨线的长度以及各截骨线起始点与骨盆解剖标志的相互关系.结果 髂骨截骨线长度为(50.96±7.09)mm,坐骨截骨线长度为(36.46±5.92)mm,髂骨后柱截骨线长度为(55.28±6.42)mm.髂骨截骨线与髂骨后柱截骨线夹角为120.21°±5.96°,坐骨截骨线与髂骨后柱截骨线的夹角为115.49°±6.46°,髂骨后柱截骨线与四边板的夹角为60.31°±4.96°.安全成功的髋臼周围截骨术中包含了截骨线与解剖标志的对应关系.髂骨截骨线的止点距髂耻线的垂直距离为(11.98±5.26)mm,坐骨截骨线距髂耻线的垂直距离为(45.08±8.59)mm,髂骨后柱截骨线至坐骨大切迹的垂直距离为(18.52±6.49)mm.结论 三维模拟截骨测量可很好地显示截骨线的长度和角度以及截骨线与骨盆相应解剖标志之间的关系,为髋臼周围截骨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解剖测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CT三维重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PHIL-IPS16层CT对28例髋关节脱位患儿进行扫描,在工作站采用MPR、SSD、VR技术进行重建。结果: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能清楚显示股骨头脱位程度及具体空间位置,而且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立体直观图像。结论:螺旋CT是全面评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5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x线和16层螺旋CT三雏重建检查的完整影像学资料,观察分析骨折的发生部位及骨折类型,并分析比较二者检查结果,评价CT扫描技术在踝关节骨折类型及术前手术方式选择中的作用。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对骨折线的显示明显优于x线平片,并对骨折的分离、移位、关节脱位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也可更准确的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于踝关节骨折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x线平片,能够全面、详细、直观地显示骨折情况,对骨折的临床分型及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三维后处理技术在脊柱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脊柱外伤30例,均行MSCT检查,传输到工作站进行MPR、VR成像,并与2D图像进行比较。结果:MPR、VR图像清晰,直观显示骨折线的部位和形态、断端移位情况及空间关系。MPR图像能观察细小骨折,准确判断关节脱位。结论:MPR及VR重建图像是2D图像的重要补充,三者的有效结合,为脊柱外伤提供了丰富的空间结构信息,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估计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