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99mTc-MDP全身骨显像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CA15-3、CEA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4例乳腺癌患者术后行全身骨显像,同时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中CA15-3、CEA水平,分析两者联检对骨转移诊断及疗效监测的价值。结果28例患者出现了骨转移,其中以多发病灶和CA15-3值增高为主,骨转移组CA15-3阳性率75.0%,CEA阳性率32.2%,两者联检阳性率82.2%;非骨转移组CA15-3阳性率16.7%,CEA阳性率6.25%,两者联检阳性率17.7%。治疗有效者CA15-3多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或病情进展者CA15-3多上升或无明显下降,与治疗有效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CEA值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时行骨显像与CA15-3检测有助于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诊断及疗效观察,联合CEA检测可提高敏感性;用CA15-3或CEA进行疗效评估有一定的局限性,须密切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作判断。  相似文献   

2.
CA 15-3和CEA联合检测对乳腺癌术后监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CA15-3和CEA联合检测在乳腺癌术后监测中的价值。方法12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空腹取静脉血,分别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和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CA 15-3和CEA。结果①乳腺癌术后无复发转移100例,其中CA 15-3增高4例、CEA增高3例,阳性率分别为4.0%、3.0%。复发转移20例,其中CA 15-3增高15例、CEA增高11例,敏感度分别为75.0%、55.0%。CA15-3和CEA两者均异常,在无复发转移组为0,复发转移组6例,其敏感度为30.0%,联检两者之一阳性14例,其敏感度为70.0%,联检与单独检测CA 15-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复发或转移乳腺癌患者CA 15-3和CEA水平显著高于无复发或无转移乳腺癌患者(P<0.01)。结论CA 15-3和CEA的检测可作为乳腺癌术后随访的重要指标,对预测复发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CA15-3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评价血清肿瘤标志物CA15 - 3在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 2 0例正常女性 ,30例良性乳腺疾病和 5 0例乳腺癌患者血清CA15 - 3进行检测。结果 :正常女性血清CA15 - 3值为 (2 2 .2 2± 16 .31)u/ml,以 30u/ml为判别的界值 ,则假阳性率为 5 %。良性乳腺病CA15 - 3值 (2 3.4 1±15 .89)u/ml,假阳性率 6 .7%。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清CA15 - 3水平为 (40 .6 9± 39.2 8)u/ml,阳性率 4 6 %。在Ⅲ和Ⅳ期乳腺癌患者血清CA15 - 3含量显著升高 ,阳性率可达 75 %。乳腺癌复发转移的患者CA15 - 3阳性率为 10 0 %。结论 :血清CA15 - 3检测在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特别是监视肿瘤转移和复发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术后患者行全身核素骨显像,以观察骨转移的发生率及转移部位。方法:对12 0例乳腺癌患者术后进行骨显像,显像剂为99m TC- MDP。结果:112 0例乳腺癌患者核素骨显像示转移者4 9例,阳性率为4 0 .8% ;2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中以低分化腺癌骨转移最高,与其他病理类型骨转移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3术前发生腋淋巴结转移者有5 8.8%骨显像阳性,与术前未发生腋淋巴结转移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4乳腺癌转移部位以肋骨为最多见(33.6 % ) ,其次为脊柱(2 0 .5 % )。结论:乳腺癌患者检查骨显像对乳腺癌的预后评估及不同病理类型的治疗方案选择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一种容易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骨转移发生率为65%~75%,远处转移首发症状为骨转移占27%~50%。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简称骨显像)被认为是诊断肿瘤骨转移最常用并最有效的一种检查手段,它可以较X线检查提前3~6个月发现转移病灶,且可以发现CT或MRI等检查范围以外的病灶,目前已成为早期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首选方法。糖类抗原15-3(CA15-3)是乳腺癌的相关抗原,在反映乳腺癌转移方面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本文探讨骨显像结合血清CA15-3测定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癌胚抗原(CEA)水平检测在乳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乳腺癌患者,其中38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设为A组,将40例未发生骨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设为B组,并纳入同期3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以及血清CA125、CA15-3、CEA水平检查,比较诊断结果。结果 A组血清CA125、CA15-3、CEA水平高于B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者联合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CA125、CA15-3、CEA、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血清CA125、CA15-3、CEA可提高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且血清CA125、CA15-3、CEA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呈高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清CA15-3、CEA、TPS、CA125检测在乳腺癌患者术后诊断、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2007年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部分乳腺癌患者472例,在术后随访3年中无转移者331例,发生转移者141例。用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转移组及未转移组肿瘤标志物水平;转移组治疗后不同疗效组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转移与未发生转移CA15-3、CEA、TPS、CA125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发生转移患者治疗后病情缓解与病情进展之间CA15-3、CEA、TPS、CA125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项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乳腺癌术后转移的诊断及治疗的疗效评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和淋巴转移及血清学检测的相关性,以利早期发现骨转移。方法选取确诊乳腺癌患者102例行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观察骨转移发生率;观察N0期(无淋巴转移)及非N0期(有淋巴转移)骨转移的发生及比较;观察术前、术后3年内及术后3年以上骨转移的发生及比较。选取健康者40例为对照,观察骨转移和非骨转移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A 153、CA 125、CEA)和碱性磷酸酶(AKP)的水平及比较。结果乳腺癌患者骨转移29例,非骨转移73例,骨转移的发生率为28.4%。N 0期骨转移发生率为8.3%,非N 0期骨转移发生率为46.3%,两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术后3年内及术后3年以上骨转移发生率分别为10.3%、65.5%及24.2%,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转移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和AKP的水平明显高于非骨转移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骨转移患者其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较高,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与淋巴转移有关,手术后前三年是骨转移的高发时间,CA 153、CA 125、CEA和AKP可以作为诊断乳腺癌是否骨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清CA、CEA测定在乳腺癌复发前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放射法测定98例乳腺癌复发后血清CA153和CEA的值,并与复发前3个月的CA153、CEA随访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观察CA153、CEA变化,以CA153>33U/mL为CA153升高阳性,CEA>10μg为CEA升高阳性。结果:98例患者中,临床发现复发前3个月CA153升高60例,占61.2%;复发后CA153升高80例,占81.6%;CEA升高61例,占62.2%。多脏器转移病例血清CA153值为(150.1±51.8)U/mL,局部或单一脏器转移CA153值为(50.2±34.0)U/mL,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A153可作为乳腺癌复发转移早期诊断指标,比CEA敏感性高,可反映病期及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99m Tc-MDP骨显像对唑来膦酸治疗乳腺癌溶骨性骨转移病灶的骨修复效果的预测作用。方法20例乳腺癌患者首次通过99m Tc-MDP平面骨显像及SPECT/CT同机融合诊断为溶骨性骨转移,经过3~6个月双膦酸盐治疗后,复查骨显像及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肉眼观察病灶变化情况,并测量相同病灶的疗前靶/非靶比值( T/NT)及治疗前后CT值变化(△CT),使用T/NT及△CT分别定量骨显像病灶骨显像浓聚程度及治疗后修复程度,分析二者相关性,并比较浓聚病灶与非浓聚病灶的△CT值,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样本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检验,两变量间相关性分析用线性相关分析法进行。结果①治疗前共发现30处溶骨性骨转移病灶,治疗后病灶CT值水平(425±152HU)高于治疗前(120±73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5,P<0.01);②相关性分析示△CT、疗前T/NT呈高度正相关(r=0.907,P<0.01),即骨显像越浓聚,CT值增高幅度越大,治疗疗效越好;③骨显像浓聚组与非浓聚组患者△C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15,P=0.001),浓聚组治疗前后△CT值明显高于非浓聚组。结论99m Tc-MDP 骨显像在乳腺癌溶骨性骨转移唑来膦酸骨修复效果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作为疗前筛选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肿瘤抗原CA15—3、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骨桥蛋白OPN和肿瘤抗原CA125联合动态检测在乳腺癌早期诊断和监控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126例乳腺癌组患者血清CA15—3、CYFRA21—1和CA125,酶联免疫法检测OPN水平,并与良性对照组(50例)比较,分析与乳腺癌临床分期和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患者血清CA15-3、CYFRA21.1、OPN和CA125水平明显高于乳腺良性对照组(P〈0.01);乳腺癌高分期(Ⅲ、Ⅳ期)组明显高于低分期(Ⅰ、Ⅱ期)组(P〈0.05);复发组与无复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项联合检测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5.2%,与备单项检测敏感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学CA15—3、CYFRA21—1、OPN和CA125水平与乳腺癌临床分期、复发转移相关,联合动态检测是乳腺癌早期诊断和监控复发治疗的较好指标,有利于临床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2.
核素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随访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核素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随访中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对97例肿瘤患者静脉注射99Tcm-MDP925MBq~1110MBq行271人次SPECT全身骨显像,观察转移瘤在全身骨骼的放射性分布情况并对结果分析。结果:在接受2次~9次骨显像随访的恶性肿瘤患者中,最终发现49例骨转移瘤,占50.5%。第1次、2次、3次被确诊为骨转移瘤分别为23例(23.7%);16例(16.5%);7例(7.2%);第4次~6次被确诊骨转移瘤各有1例(1.03%)。结论:肿瘤病人核素骨显像的定期随访,对骨转移的早期发现、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效果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贺贵福 《吉林医学》2009,30(3):232-233
目的:探讨Ca15—3在增加骨显像诊断乳腺癌骨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将164例全身骨显像阳性病例同期检测血清中Ca15—3含量。结果:Ca15—3在多发性骨转移的阳性率为78.6%,单处骨转移的阳性率为42.8%,在远处转移(包括骨转移)的阳性率为82.8%。结论:乳腺癌术后全身骨显像阳性时检测Ca15—3有助于提高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骨显像与肿瘤标志物CA15-3对诊断治疗乳癌骨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骨显像与血清CA15-3检测诊断治疗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骨显像在静脉注射^99mTc-MDP3h后进行,CA15-3检测参照药盒说明书,对218例乳癌术后全身骨显像及血清CA15-3ECL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72例患者出现了骨转移,其中以多发病灶和CA15—3检测值增高为主。CA15-3检测结果随治疗效果变化。CA15-3检测值增高的骨显像为单一或可疑病灶、正常的病例,除了定期骨显像和CA15-3检测,还需根据患者自觉疼痛症状结合X线、CT检查。结论同时作骨显像与CA15-3检测有助于乳癌骨转移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5.
叶俊忠 《吉林医学》2012,33(6):1156-1157
目的:观察乳腺癌早期筛查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手术患者共161例,ELISA方法测CA15-3、CEA、TGSF、C-erbB2、TPS标志物的水平。结果:良性疾病组与乳腺癌组的CA15-3、CEA、TGSF、TPS、C-erbB2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乳腺癌组的5项指标阳性率为:46.5%、45.7%、52.2%、37%和64.1%,乳腺癌Ⅲ期的阳性率比Ⅰ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对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有重要意义。联合ACl5-3、TGSF及C-erbB2检测,发现其特异性和敏感性比其他标志物的组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CA15-3、CEA、TGSF、TPS、C-erbB2是乳腺癌早期筛查的较好检测手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CA15—3、VEGF的表达及MVD测定的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0例乳腺癌,3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纤维腺瘤及正常乳腺组织各10例中的CA15-3、VEGF的表达并进行MVD测定。结果150例乳腺癌的CA15—3阳性率为72.0%(108/150)、VEGF阳性率为81.33%(122/150)、MVD计数为17.5±12.2,均显著高于导管内乳头状瘤、纤维腺瘤及正常乳腺组织;并与乳腺癌组织分级、有无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15-3、VEGF及MVD测定对于判断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及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可用于指导临床对乳腺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E-选择素、糖类抗原72-4(CA72-4)与乳腺癌浸润、转移及术后复发的关系,分析二者联合检测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评估作用。方法:采用ELISA测定93例乳腺癌患者血清E-选择素及CA72-4值,与健康正常人20例作对照。结果:乳腺癌68例手术病例中血清E-选择素、CA72-4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乳腺癌术后血清E-选择素、CA72-4值低于术前(P<0.01)。术后复发组血清CA72-4值高于术后无复发组(P<0.05)。淋巴结转移组血清E-选择素值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P<0.05)而血清CA72-4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患者先行新辅助化疗,部分缓解(PR)13例,完全缓解(CR)4例,无变化(NC)8例,进展(PD)0例,缓解组血清E-选择素及CA72-4值化疗后显著低于化疗前(P<0.01)而未缓解组化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E-选择素及CA72-4可用于乳腺癌术后复发监控、评估化疗效果、筛选高危患者以利于早期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乳腺癌的发病规律、早期临床表现 ,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水平。 方法 :对 11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红外线诊断占 78 3% (18/ 2 3) ,X线钼靶的诊断占93 5 % (2 9/ 31) ,细胞学诊断占 80 % (16 / 2 0 )。分期早期与晚期的雌激素受体 (ER)及抗凋亡相关基因 (Bag 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腋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Bag 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随访 89例 ,2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 92 .1% (82 / 89)和 85 7% (5 4 / 6 3)。 结论 :本组乳腺癌患病年龄以 4 1~6 0岁年龄多见 ,红外线、X线钼靶、细胞学检查是诊断乳腺癌的主要手段。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18F-FDG SPECT/CT联合CA15-3检测对提高乳腺癌术后转移的诊断率和准确性。方法:选择2009年至2012年乳腺癌术后患者125例,术后定期临床随访,比较单独应用18 F-FDG SPECT/CT检查或CA15-3检测与18F-FDG SPECT/CT联合CA15-3检测乳腺癌术后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结果:临床证实125例患者中30例发生术后转移,95例无转移;CA15-3检测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83.33%、86.32%、85.6%;18 F-FDG SPECT/CT 检查分别为86.67%、90.53%、89.6%;18F-FDG SPECT/CT联合CA15-3检测分别为83.33%、98.95%、95.20%,联合检测与CA15-3检测比较特异度、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18F-FDG SPECT比较特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检测特异度和准确性高。结论:18F-FDG SPECT/CT联合CA15-3检测可以提高乳腺癌术后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降低漏诊和误诊概率,对诊断乳腺癌术后早期转移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多种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 ,对 12 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全因素及逐步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分析显示前哨淋巴结转移、肿瘤的大小、肿瘤的部位、癌周浸润、CA15- 3等 5项指标 ,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 ,P值分别为 0 ,0 0 0 5 3,0 0 2 17,0 0 0 6 1,0 0 2 2 5 ,0 0 30 1。结论 前哨淋巴结转移、肿瘤的大小、肿瘤的部位、癌周浸润、CA15- 3等为乳腺癌患者的高危因素 ;了解此因素有助于临床准确判断ALNM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