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温州市织纹螺引起中毒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和河豚毒素检测结果,为预防织纹螺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51份生鲜带壳织纹螺待测样品,形态学鉴定织纹螺品种,采用GB 5009.206—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水产品中河豚毒素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AOAC Official Method 2011.02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法》分别测定织纹螺样品中河豚毒素和12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结果 51份织纹螺样品中,34份为半褶织纹螺(Nassarius semiplicatus),17份为西格织纹螺(Nassarius siquinjorensis)。半褶织纹螺样品河豚毒素含量为0.005~64.1 mg/kg,西格织纹螺河豚毒素含量为0.003~0.128 mg/kg;51份织纹螺样品均未检出12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结论温州市半褶织纹螺和西格织纹螺中不含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特征化学成分为河豚毒素。  相似文献   

2.
连云港地区织纹螺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连云港地区织纹螺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织纹螺食物中毒的方法。方法:收集近年织纹螺中毒资料,对连云港地区织纹螺进行形态学鉴定。应用生物测定法检测螺肉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含量。结果:连云港海域生长4种织纹螺,其中半褶织纹螺导致10起中毒,中毒表现主要是下行性神经麻痹,毒素对温度不敏感。结论:鉴于海洋污染的严重性,为保障海贝的食用安全,应对贝类进行毒素安全指标检测。  相似文献   

3.
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依据“GB14 938- 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原则”分析流行特征 ,应用小白鼠生物测定法检测麻痹性贝类毒素。结果 :1991年以来连云港市及国内福建等省市发生的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 ,其毒贝除连云港市一起由时螺引起 ,其他均为半褶织纹螺。宁夏银川的有毒织纹螺则来自于千里之外的连云港市。结论 :为保障海贝的食用安全 ,应对贝类进行安全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织纹螺毒素,了解宁波市织纹螺毒性,分析织纹螺毒素,为预防和控制织纹螺中毒提供依据。方法对各类织纹螺样品用小鼠生物测试法测定PSP,用ELISA法测定STX,按出口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和美国FDA的贝类麻痹性毒素标准,以每100g肉中PSP含量I〉400MU、STX≥80μg则判为毒螺标准来判定本市织纹螺毒性强弱。结果从逐年定期监测点127份样品中检出毒螺63份;市场检查、食物中毒送检等多种来源130份样品中检出毒螺37份,共检出有毒织纹螺(〉400MU/100g肉)100份,占总数的38.91%,地域的毒次序为宁海〉北仑〉镇海〉奉化〉象山;样品的毒性次序为食物中毒样品〉历年定期监测点样品〉市场采集样品,红带织纹螺和正织纹螺等螺种毒性较强,小黄螺无毒。从155份样品中检出STX超标的16份,占10.32%,小鼠生物测试法超标的51份,占32.9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05,P〈0.05),两法的相符率为29.57%。结论本市织纹螺带毒情况较严重,分布广泛,应充分认识其对人类的危害,毒性强弱与样品来源、织纹螺种类和地域相关。织纹螺毒素除STX外,尚存在其他麻痹性毒素,提示我们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连云港市贝类中毒的流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贝类中毒的致病因子和流行病学特征,为防制此类事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1991年来发生在连云港市,因食用含有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荔枝螺、泥螺引起中毒并致死亡的6起贝类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毒素性质进行分析.麻痹性贝类毒素检验方法按SNO 352-95进行.结果从中毒者食剩的荔枝螺和泥螺均检出麻痹性贝类毒素,该样品提取液可在1~6 min内致小白鼠死亡,毒素含量≥18万mU(100 g螺肉).结论 6起贝类中毒均由麻痹性贝类毒素引起.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宁波市有毒织纹螺的分布。分析各栖息地有毒织纹螺的毒性变化,为控制织纹螺中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学会(AOAC)和中国进出口检验检疫(CIQ)的小鼠生物测试法,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贝类麻痹性毒素(PSP)标准,判定本地织纹螺毒性的强弱,按年观察结果。结果1986~2003年,宁波市127份被检织纹螺中毒素平均含量最高的年份为1991年,达11900MU/100g螺肉,最低年份为1988年,其毒素含量也达403MU/100gN肉,其他年份的毒性波动在一定范围内。不同栖息地毒螺检出率镇海区为31.43%,北仑区为39.29%,宁海县为73.08%,奉化市为25.0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宁海外,其余3个县(市、区)毒螺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新增织纹螺栖息地象山采集的30份织纹螺样品,毒素测定值均≤400MU/100g肉,未检出毒螺。结论宁波市各栖息地的织纹螺带毒严重,是一种引起织纹螺中毒的原因食物。各栖息地织纹螺毒性存在差异,以宁海县的织纹螺带毒最普遍。毒螺的分布和毒性的强弱与地域相关。织纹螺毒素的毒性可消长,但无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两种方法检测织纹螺中麻痹性毒素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织纹螺带毒情况,探讨织纹螺毒素特征。方法:用小鼠生物法测定织纹螺麻痹性毒素;用ELISA法测定STX,按织纹螺肉中毒素含量≥400MU/100g或STX≥80μg/100g判为对人有毒害的毒螺。结果:小鼠生物法测定检出有毒织纹螺51份,占总数的32.90%。以中毒样品检出毒螺的数量最多,占总数的23.23%,检出的毒素含量最高达21600 MU/100g肉,其毒性也是最强的;其次为监测点样品,毒螺的检出数量为9.03%,市场样品较少,而新产螺点样品未检出有毒织纹螺。ELISA法测定检出毒螺16份,带毒率为10.32%,两法同时检出毒螺的仅为29.57%,在毒素含量和检出毒螺的数量上ELISA法明显低于小鼠生物法,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宁波市织纹螺的毒性较强,小鼠生物法检出的毒性反映了织纹螺携带的实际毒力,ELISA法检出的是织纹螺中STX含量,说明织纹螺中携带的毒素不仅仅是PSP,该结论与以往报道的织纹螺携带的毒素主要是PSP不一致,提示我们为进一步控制织纹螺中毒,有深入探讨织纹螺麻痹类毒素必要。  相似文献   

8.
河豚毒素及其衍生物在织纹螺体内的解剖分布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织纹螺体内河豚毒素(TTX)及其衍生物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特征。方法以2004年导致福建仙游地区中毒事件的肇事种红带织纹螺(Nassarius succinctus)为研究对象,将其软组织分为食道、肌肉和内脏三部分,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毒素分析。结果织纹螺的食道、肌肉和内脏组织中均含有TTX、脱水河豚毒素、三脱氧河豚毒素、单脱氧河豚毒素和加氧河豚毒素等成分,以色谱峰面积为准,trideoxy TTX在各组织中所占比例最高,85%以上,TTX次之。三种组织相比,TTX在内脏中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三脱氧毒素在肌肉中所占的比例最高。结论织纹螺不同组织中的河豚毒素及其衍生物的含量与组成情况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是织纹螺对河豚毒素的分配与代谢转化过程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宁波市织纹螺毒素检测与毒性消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织纹螺毒素,分析其毒性消长情况,为预防和控制织纹螺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小鼠生物测试法对市场样品、中毒样品、新产螺点和监测点等来源的257份织纹螺样品进行PSP测定,按出口贝类麻痹性贝类毒素和美国FDA的贝类麻痹性毒素标准判断,以100g织纹螺肉中PSP≥400 MU判为有毒,反之则无毒,以此来判定本市织纹螺毒性的强弱.结果从257份织纹螺样品中检出有毒织纹螺100份,占总数的38.9%,除象山外,其余织纹螺栖息地均能检出有毒织纹螺,其毒性的高低分别为中毒样品最高,监测点样品其次,市场样品最低.长期观察结果显示织纹螺毒性具有消长性,其产生的消除是动态性的,消长曲线呈锯齿状,毒素的产生有高峰年份,也有回落的情况,无规律性和可预测性.结论检测发现本市的织纹螺毒性较强,分布地域广泛,毒性强弱与织纹螺的来源、品种和地域有关,应充分认识其对人们的危害,提示我们本市的织纹螺不能食用.  相似文献   

10.
宁波地区织纹螺毒性特征探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有毒织纹螺毒素的类型、分布、消长及毒素来源。方法小鼠生物法测定织纹螺毒性;ELISA法及HPLC等检测织纹螺石房蛤毒素(STX)、膝沟藻毒素(GTX)、河豚鱼毒素(TTX)。结果从长期监测点采集的127份织纹螺样品中检出毒螺63份,检出率49.6%,样品的毒性高峰和低谷分别出现在1991年和1988年。不同栖息地毒螺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类不同来源样品毒螺检出率及毒性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褶织纹螺、红带织纹螺、正织纹螺带毒机率较高,且毒性强。检出织纹螺STX、GTX和TTX毒素。结论宁波地区织纹螺毒素由TTX或贝类麻痹性毒素(PSP)中的STX和GTX组成,部分样品TTX和STX两种毒素共存。查清了宁波市织纹螺带毒情况、地域分布及织纹螺品种与毒性相关性。监测结果提示长期以来宁波市织纹螺总体保持一定的毒性,食用易引起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