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2例心房纤颤病人和正常人血浆心钠素(ANP)。发现心房纤颤患者的AN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ANP与心功能分级呈负相关(r=-0.570,P<0.05),与心房纤颤病程无关(r=-0.173,P>0.05);不同年龄和病因之间ANP差别无显著性(P>0.05)。提示心房纤颤患者血浆ANP含量取决于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临床特点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临床特点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方法对35例男性甲亢患者与同期54例女性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59岁的男性甲亢多于女性(P<0.05),<40岁的女性甲亢多于男性(P<0.05),男性甲亢的平均年龄高于女性(P<0.01)。男性甲亢在突眼征、心律失常(尤其心房纤颤)、周期性麻痹、药物性肝损害等的发生率高于女性(P<0.001,P<0.01,P<0.05)。男、女性甲亢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男性甲亢的年龄、突眼征、心房纤颤、周期性麻痹、药物性肝损害等临床特点与女性之间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程保玲 《基层医学论坛》2013,(19):2493-2494
目的观察华法令治疗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8例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和观察组(华法令治疗),每组各24例。对2组临床疗效、安全性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华法令治疗心房纤颤疗效显著,可降低终点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高血压病患者心房纤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12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两组,糖尿病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对照组:高血压不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分析比较两组间心房纤颤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糖尿病组心房纤颤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的心房纤颤发生率显著高于5年以下病程者P<0.01。结论合并糖尿病后高血压患者心房纤颤的发生显著增多,且随糖尿病病程的发展而增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转复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心房纤颤患者97例分成两组,给予常规组48例心房纤颤患者实施普罗帕酮治疗,给予治疗组49例心房纤颤患者实施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治疗,对比两组心房纤颤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两组心房纤颤患者治疗后的转复率、平均转复时间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心房纤颤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心房纤颤患者实施新型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治疗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利于患者转复。  相似文献   

6.
对材料齐全的279例心房纤颤心电图进行了统计学分析。97例风湿性心脏病中粗型房颤68例,占70.10%;非风湿性心脏病50例,占27.47%;二者差异显著(P<0.005)。尤以风湿性心脏病和冠心病差异显著(P<0.005)。左房扩大组型心房纤颤占69.23%,左房正常组粗型心房纤颤占40.0%,两组有明显差异(P<0.005)。房颤 f 波大小在心功能不全时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其中48例在发生心功能不全时由细 f 波变为粗 f 波,占72.70%,心功能不全纠正后 f波逐渐恢复原状。粗型心房纤颤的83.05%为持续性心房纤颤,阵发性心房纤颤的76.78%为细型心房纤颤,二者差异显著(P<0.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所伴心房纤颤及心房纤颤类型是否和炎症相关. 方法 观察118例单纯或伴心房纤颤DCM患者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结果 Hs-CRP水平在DCM伴阵发性心房纤颤组及持续性心房纤颤组较单纯DCM组明显升高[(5.35±2.16)mg/L vs (2.97±1.65) mg/L,P<0.01;(7.43±2.46)mg/L vs (2.97±1.65)mg/L,P<0.01],伴持续性心房纤颤组hs-CRP水平高于伴阵发性心房纤颤组[(7.43±2.46)mg/L vs (5.35±2.16) mg/L,P<0.01];初发心房纤颤和既往有心房纤颤病史患者hs-CRP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 单纯DCM、DCM伴阵发性心房纤颤、DCM伴持续性心房纤颤hs-CRP水平逐渐升高,炎症参与了DCM所伴心房纤颤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尖瓣狭窄合并心房纤颤患者在球囊二尖瓣扩张后,转复心房纤颤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心房纤颤转复后窦性心律维持的相关因素.方法 206例二尖瓣狭窄合并心房纤颤患者在球囊扩张术后,采用口服胺碘酮及电复律治疗心房纤颤,对复律成功的患者给予小剂量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并随访1年.结果服用胺碘酮者58例,17例转复成功(29.3%);189例行电转复,178例转复成功(94.2%),电转复成功率明显高于胺碘酮转复(P<0.01).心房纤颤复发组与保持窦性心律组相比,左心房内径明显扩大(P<0.01),心房纤颤持续时间明显长(P<0.01),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人数的比率明显高(P<0.05).随访1年,有45例患者心房纤颤复发.影响心房纤颤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相关因素有左心房内径扩大、心房纤颤持续时间长及明显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结论对左心房内径明显扩大、心房纤颤持续时间过长及有明显的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在选择心房纤颤转复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9.
一、心房纤颤流行病学资料匮乏 心房纤颤的多数流行病学资料源于北美和欧美,我国的相关数据较少,其中一项重要研究为覆盖全国13省、14个自然人群的横断面研究.其以整体抽样调查方法,纳入29079名30 ~85岁受试者,每名入选者均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224例被确诊心房纤颤,其中69例(30%)之前无心房纤颤病史或心电图记录.心房纤颤发生率为0.77%,年龄标化后发生率为0.61%.基于中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社区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这些地区心房纤颤发生率在0.56%~1.60%.与欧美相比,校正年龄后亚洲人群心房纤颤发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心房纤颤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荧光法测定18例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30例永久性心房纤颤患者和20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浆BNP浓度作对比分析.结果:血浆BNP水平在阵发性心房纤颤期间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时,当阵发性心房纤颤转为窦性心律时可降至正常水平.阵发性心房纤颤发作期间及永久性心房纤颤血浆BN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阵发性心房纤颤发作期间及永久性心房纤颤两者之间血浆BN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房纤颤可致血浆BNP值升高.  相似文献   

11.
心房纤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的人群发生率为0.15%~1%,65岁以上者发生率达5.9%[1],除继发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一些疾病外,还有一些无原因的心房纤颤,称之为特发性心房纤颤.本案对1例持续性心房纤颤(10年)患者,使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CPVA),以局部双极电位振幅<0.1 mV或振幅下降>80%为消融终点,术后随访观察3月,无房颤复发,提示CARTO指导下行CPVA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孙静  宋静华  陈彤云  姜楠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4):1590-1593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在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的发病特点并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1年6月910例在我院心外科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监测术后患者的心电示波、心电图,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病史、术前用药、术前B型钠尿肽水平、肌酐水平、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超声心动图显示的左房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术中静脉桥及动脉桥的支数、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4 h肌钙蛋白Ⅰ水平,观察上述因素与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的关系。结果在91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中,术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纤颤154例,发生率1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16)、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P=0.002)、静脉桥数(P=0.015)和桥血管数/病变血管数(P<0.001)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新发心房纤颤相关,P<0.05的相关危险因素进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87)、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OR=1.002)、桥血管数/病变血管数(OR=0.042)与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独立相关。以B型脑钠肽水平作ROC曲线,曲线下面积0.670,说明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对于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具有中度的预测价值。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原因较多,高龄、术前最后一次B型脑钠肽水平高和患者的再血管化程度不完全是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型脑钠肽水平对术后新发心房纤颤具有中度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2):1609-1610
目的:探讨冠心病快速心房纤颤心可舒联合乙胺碘呋酮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治疗的冠心病快速心房纤颤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心可舒和乙胺碘呋酮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心律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45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11%。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心可舒与乙胺碘呋酮联合应用治疗冠心病快速心房纤颤,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改良左房折叠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纤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纤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27例与对照组26例,研究组采用瓣膜置换术+改良左房折叠术,对照组采用瓣膜置换术+常规左房折叠术。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左房内径、转复窦性心律成功率及心功能分级的变化情况。结果:(1)术后1、3个月,研究组左房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1、3个月,研究组窦性心率转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3个月,研究组心功能Ⅰ级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Ⅱ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Ⅲ级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Ⅲ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左房折叠术联合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纤颤患者效果显著,可获得较好的近期转复率,且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小左房内径。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纤颤之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莹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8):3928-3928
目的:讨论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房纤颤的临床意义。方法:把AMI合并心房纤颤的23例患者与不合并心房纤颤的130例患者作比较,探讨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合并心房纤颤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非心房纤颤组。结论:AMI合并心房纤颤预后较差,应尽早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16.
莫敬萍 《吉林医学》2010,31(32):5748-5749
目的:探讨缬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心房纤颤与单用胺碘酮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心房纤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及治疗后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缺血相关事件发生情况,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缬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心房纤颤比单用胺碘酮疗效更为确切,且不良反应小,缺血相关事件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单纯心房纤颤、单纯脑梗塞以及心房纤颤合并脑梗塞患者血小板的活化状态。方法 测定 2 0例单纯持续性心房纤颤、2 0例心房纤颤合并脑梗塞以及 2 0例单纯脑梗塞患者周围血中血小板膜上 p- se-lectin的水平以及血小板聚集率 ,并与 2 0例对照作对比。结果 单纯心房纤颤、单纯脑梗塞及心房纤颤合并脑梗塞组的血小板 p- selectin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 ;而单纯脑梗塞组及房颤合并脑梗塞组的 p-selectin的表达和血小板聚集率又高于单纯的房颤组 (P<0 .0 5 ) ,前二者血浆中 p- selectin和血小板聚集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单纯心房纤颤和心房纤颤合并脑梗塞患者中 p- selectin的表达和血小板聚集率高于正常对照组 ,尤其以合并脑梗塞的患者更为突出。提示心房纤颤合并脑卒中的发生与血小板活性的增高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评估CHADS2评分预测卒中风险的准确性.方法选择收治并确诊的82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患者为病例组,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患者82例为对照组.结果与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患者相比,缺血性脑卒中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患者的各项危险因素均明显增高P<0.05;除心衰、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脑卒中等传统危险因素外,体重指数超高、冠心病、嗜酒、高脂血症、左房面积扩大及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等因素均致使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高P<0.05.结论 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不仅与CHADS2评分上各项危险因素相关,且与体重指数超高、冠心病、嗜酒、高脂血症、左房面积扩大及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等因素亦有密切关系,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治疗,以达到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216例风心中窦性、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冲动传导失常的发生率,其中,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49.54%)。统计学处理显示,三种风心(二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病变、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中发生房性、交界性、室性心律失常和传导失常的差异分别是P<0.01P>0.05、P<0.01和P>0.05。风心中房颤发生率最高(43.52%),房颤与左房大小密切相关。本文论述了风心发生心律失常的机理。  相似文献   

20.
100例风湿性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的临床ECG分析表明,心房纤颤为最多见的心律失常(58.4%),其次有房室传导阻滞(18.3%),室性早搏(13.0%),交界性早搏(3.9%)等。双瓣膜病变心房纤颤的发生率与性别、左室肥大无关(P>0.05)。房颤发生率增高且较对照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的因素是:年龄较大(≥45岁,69.7%,P<0.01),病程较长(≥10年,73.5%,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