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对88例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治疗的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微小残留病(MRD)监测下儿童B—ALL的无事件生存率(EFS)。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5月接受儿童ALL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治疗的88例B.ALL患儿,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RD,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患儿EFS,各临床危险度分组间患儿EFS差异用Logrank检验。结果88例患儿骨髓完全缓解(CR)率为97.7%,2年、3年、4年、5年EFS率分别为87.5%、86.4%、81.8%、77.2%,标危、中危、高危5年EFS率分别为86.2%、84.6%、63.1%。5例死亡,9例复发(10.5%),复发中位时间为23(3—59)个月。结论采用儿童ALL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治疗CR率较高,在MRD监测下指导治疗,总体上B—ALL患儿的5年EFS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由上海新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制定的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ALL-XH-99方案已在该院实施10年了。该文旨在评估应用此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疗效,并探讨儿童ALL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1月~2007年4月在该院采用ALL-XH-99方案治疗的儿童ALL的临床资料。该研究在ALL-XH-99方案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小的修订,即对高危患儿也未给予颅脑放射治疗。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患儿的无事生存率(EFS),组间患儿EFS差异用log-rank检验。采用逐步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ALL的预后因素。结果:115 例患儿得到了全程的ALL-XH-99方案治疗,其中低、中、高危患儿分别为62、12、41人。这115例患儿总的5年EFS率为(69.0±5.0)%,其中低危、中危、高危组5年的EFS率分别为(82.0±6.0)%、(77.0±15.0)% 和 (43.0±11.0)% (P< 0.01)。16例(13.9%)复发,复发的中位时间为17个月。所有病例均未采取颅脑放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复发率(2/115,1.7%)并未高于既往报道。多因素分析显示白血病危险分度、t(9;22)/bcr/abl融合基因和白细胞计数是儿童ALL独立的不利预后因素,其风险比例分别为1.867、3.397和2.236。结论:采用ALL-XH-99方案治疗儿童ALL疗效满意,取得了与发达国家类似的EFS率。t(9;22)/bcr/abl融合基因为儿童ALL最重要的不利预后因素。在强有力的系统化疗和鞘内注射条件下,对所有患儿可取消颅脑放疗以减少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CCG-2015方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早期治疗反应评估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2015年4月至2019年12月以CCCG-2015方案规范治疗的220例初诊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诱导治疗第19、46天骨髓细胞学及微小残留病(MRD)监测评估早期治疗反应。结果 220例患儿中,男128例、女92例;中位年龄5.1岁;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诱导缓解率97.7%,长期生存率94.6%,病死率5.4%,复发率6.8%。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87.5±2.6)%,5年总生存(OS)率(92.7±2.2)%,5年累积复发率(9.4±2.4)%,中位复发时间为32(9~34)个月。低、中、高危组5年E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第19天,MRD阴性和阳性组的5年E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D阳性组中,MRD 0.01%~0.099%、0.1%~0.99%、≥1%的5年E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诱导第46天,MRD阴性和阳性组的5年E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回归分析发现,第19天 MRD≥1%(HR=7.04,95%CI:2.84~17.46)和第46天MRD≥0.01%(HR=1.67,95%CI:1.17~2.37)是影响E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诱导治疗第19天MRD0.01%患儿复发率低,第19天MRD≥1%和第46天MRD≥0.01%患儿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初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远期疗效情况,提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方法 收集2005年至2010年住院治疗的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8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C-BFM2002为基础的化疗方案,运用Kaplan-Meier法统计分析患儿的5年OS和EFS.结果 80例患儿,男女比例1.22∶1,中位年龄4岁3个月,标危33例(41.2%),中危37例(46.3%),高危10例(12.5%),白细胞(WBC≥20×109/L)22例(27.5%),BCR/ABL阳性3例(3.8%);MLL基因重排1例(1.3%);TEL/AML阳性17例(21.3%).完全缓解79例(98.8%),5年OS和EFS分别为(85.9±4.0)%和(79.2±4.7)%,其中标危组5年EFS(86.6±6.4)%,中危组5年EFS (81.1±6.4)%,高危组5年EFS(48.0±16.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3,P<0.05).复发12例(15.o%),中位时间23.5个月.死亡11例(13.8%),中位时间13个月.结论 初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疗效好,标准的分型诊断及危险度分层治疗有利于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化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监测的不同微小残留病(MRD)水平的预后意义.方法 对102例ALL患儿进行MRD监测研究,分别在患儿诱导化疗开始后第15天、第29天、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进行MRD监测.根据患儿初诊时免疫表型特征,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的四色单克隆抗体组合.常用的抗体组合包括CD45CD19CD34CD10和CD45CD19CD34CD20等.结果 102例ALL患儿的5年总体生存(OS)率和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86.9±3.4)%和(79.9±4.0)%,共12例患儿复发.在第15天、29天、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分别有14.3%、43.9%、39.1%、39.7%和45.6%的患儿处于MRD阴性(MRD<10~(-4)).其中MRD水平能在1年内达到阴性的患儿的长期存活率明显高于MRD持续阳性的患儿[5年EFS:(92.5±3.2)% vs. (58.3±8.6)%,P<0.001].各时间点上,化疗后第15天时MRD≥10~(-2)[(79.8±10.3)% vs.(28.6±17.1)%,P<0.001]、第29天时MRD≥10~(-3)[(88.3±4.9)% vs.(51.3±14.4)%,P<0.003]、第3个月[(92.4±5.1)% vs.(65.5±7.5)%,P<0.015]、6个月[5-year EFS rates(96.3±3.6)% vs.(65.4±7.5)%,P<0.003]及第12个月[(100.0±0.0)% vs.(67.7±8.4)%,P<0.002]时MRD≥10~(-4)的患儿的5年EFS率明显较差.而第15天时MRD≥10~(-2)是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采用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MRD水平能有效地评估ALL患儿的预后,而不同时间点上具有预后意义的MRD水平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微小残留病(MRD)是指白血病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后,体内残存用常规方法检测不到的微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MRD的存在是导致白血病复发、影响白血病患者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本文将从MRD检测的肿瘤标记物、MRD检测技术和质量控制及MRD检测的临床应用进展等几个方面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外的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并探讨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2000年-2013年间诊断的非APL的AML患儿61例,采用统一的治疗方案,分析其临床特征、诱导缓解情况、远期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61例患儿中位随访时间36(1.1~186.2)个月,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56.5%±7.1%,5年总生存率(OS)为69.6%±6.4%。(2)61例患儿分为低、中、高危组,5年OS率分别为72.7%±10.8%、74.1%±8.5%、42.9%±18.7%,两两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3)单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存在髓外浸润、免疫表型CD56阳性患儿的远期疗效较差(P值分别为0.03和0.04)。1疗程获得缓解(CR)的患儿获得更高的OS值(P=0.03)。(4)多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存在髓外浸润、免疫表型CD56阳性、1年内复发、1疗程未获得CR是影响5年EFS的危险因素。(5)初诊时存在髓外浸润、1疗程未获得CR为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非APL的儿童AML初诊时存在髓外浸润、免疫表型CD56阳性患儿预后较差,获得CR的疗程数是影响预后和复发的危险因素,降低复发是提高远期生存情况的关键。高危组患儿长期生存情况明显低于低、中危组患儿,应加强高危组患儿的化疗强度或早期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8.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动态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采用筑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等多项指标监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微量残留病(MRD)的临床意义。方法 98例ALL进行了形态学,免疫不客细胞遗传学(MIC)分型,结合Nested-PCR,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染色体核型分析,对58例ALL进行MRD监测。结果:(1)58例ALL进行了T细胞受体(TCR)Vδ2Dδ3基因重 41例B-ALL中34例(83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检测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微小残留病(MRD)在临床上的意义,探讨其相关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一种胞浆与胞膜、特异与敏感的标志相结合,CD45/SSC双参数图设门的三色流式细胞术(FCM)对67例儿童B系ALL在诱导治疗结束时(诱导第28~37d)进行MRD监测。结果:67例随访病人低危组为18例,中危组为35例,高危组为14例,MRD在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高危组的MRD(+)率明显较低、中危组高(P<0.005)。MRD与起病时的性别、年龄、白细胞数之间无相关性(P>0.05)。MRD在早期治疗反应上也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MRD与复发及中位无事生存期密切相关,MRD(+)组复发率明显较MRD()组高(P<0.05),MRD(+)组中位无事生存期也短于MRD()组(P<0.005)。结论:检测MRD有助于了解疗效以及初步判断其预后以便调整治疗策略,是目前随访儿童ALL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骨髓微小残留病(MRD)及检测,预测预后的可能性。方法应用四色荧光抗体标记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儿童B-ALL的MRD。对41例MRD阳性患儿加强化疗强度,多次连续监测,进行追踪分析。结果41例MRD阳性患儿中复发6例,复发患儿的MRD均>0.1%,MRD出现阳性的时间均>3个月,临床分型都属高危型。MRD阳性患儿经1个疗程强烈化疗转阴27例,其中1例复发,其他均在随访中,中位随访时间24.8个月;MRD阳性2个疗程转阴14例,复发5例,缓解患儿中位随访时间22.8个月。结论MRD对B-ALL预后监测有重要意义,MRD阳性时间越长对预后越不利,加强对MRD阳性患儿的治疗对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检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微量残留病 (MRD)检测的临床意义 ,进一步了解ALL复发与缓解的生物学特点。方法 分析近 10年来有MRD检测资料的 77例初治ALL ,对其中 4 4例进行动态追踪检测MRD。主要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 ,以免疫球蛋白重链和T细胞受体δ基因重排作为肿瘤标志。结果 初治标本PCR检测MRD阳性者和阴性者的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化疗 3个月时PCR检测转阴的病例复发率明显低于未转阴的病例 (P <0 0 5 ) ,且与临床分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MRD的动态检测可以作为小儿ALL判断预后的独立因素。PCR法动态监测MRD ,有助于完善白血病分型、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儿微小残留病(MRD)监测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在北京儿童医院治疗的60例T-ALL患儿在治疗不同时间点进行追踪监测,分析不同MRD水平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诱导治疗第33 d MRD≥1×10-4组患儿易复发,P=0.03;诱导治疗第33 d MRD<1×10-4组患儿预计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100%,而MRD≥1×10-4组患儿5年EFS为(62.5±7.1)%,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8)。结论监测T-ALL患儿MRD水平在评估早期治疗反应、监测复发以及估计预后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4色荧光标记B淋巴细胞抗体组合模板用于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MRD)对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间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RD的初发B-ALL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MRD检测的时间及检测的结果,将183例患儿分为诱导缓解期MRD阴性组(n=37),诱导缓解期MRD阳性组(n=18),维持治疗期MRD阴性组(n=113)和维持治疗期MRD阳性组(n=15).结果 诱导缓解期和维持治疗期MRD阳性患儿,其初诊危险分级为中、高危的患者比例较阴性者高(PRR=1.005,95%CI:0.864~1.170,P=0.032)、第15天骨髓象未达M1(RR=6.454,95%CI:2.191~19.01,P=0.002)和缓解后MRD≥0.01%(RR=1.923,95%CI:0.750~4.933,P=0.043)是儿童B-ALL发生复发的高危因素.结论 4色荧光标记B淋巴细胞抗体组合模板用于流式细胞术能区分化疗后MRD阳性和阴性的B-ALL患儿.MRD水平与强的松反应性、第15天骨髓象等指标一样,是儿童B-ALL重要的预后判断因素,对儿童B-ALL具有较好的临床预后判断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微量残留病(MRD)监测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早期治疗反应中最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目前常用的MRD检测的方法主要有流式细胞术和PCR技术,但单用一种方法均不能为所有的患儿找到合适的监测标记,该研究探讨两种方法联合应用是否能为大多数ALL患儿找到合适的MRD监测标记。方法:联合应用流式细胞术和PCR技术筛选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01年9月至2003年10月126例新发ALL患儿骨髓标本的异常免疫表型及抗原受体基因重排。结果:①106例B系-ALL患儿骨髓标本用四色流式细胞术进行了MRD免疫表型标记的筛选,其中11例标本未筛选出监测标记,阳性率为89.6%;有1个监测标记的标本为11例(11.6%),至少有两个标记的标本占88.4%。②PCR技术筛选27例ALL骨髓标本抗原受体基因重排,26例至少有一个标记(占96.3%),其中9例(34.6%)骨髓标本只有一个监测标记,17例(65.4%)至少有两个监测标记。在T系-ALL骨髓标本中,以TCRVγⅠ-Jγ1.3/2.3阳性最多,双等位基因重排发生阳性率较高;系性交叉抗原表达在B系-ALL骨髓标本中表达较高,达57.1%(4/7)。③两种方法联用能为121例(96.0%)的患儿提供合适的筛选指标。结论: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异常免疫表型与PCR技术检测抗原受体基因重排联用,可为绝大多数的ALL患儿找到合适的MRD监测指标;在抗原受体基因重排中,存在系性交叉抗原表达及双等位基因重排。[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4):246-250]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儿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微小残留病(minimalresidualdisease,MRD)的临床预后价值。方法能将残留白血病细胞与正常骨髓细胞区分开来的抗体组合称为有效抗体组合。我们使用流式细胞术对36例具有有效抗体组合的BALL患儿缓解后的骨髓标本进行MRD的定期检测。对6例无有效抗体组合的患儿,我们使用CD45/CD19/CD34/CD10与CD45/CD19/CD20/CD22两个抗体组合定期检测骨髓标本。结果(1)在42例患儿中有36例(86%)具有有效抗体组合;(2)在治疗6个月时间点时,MRD水平≥10-4的患儿(13例)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survival,DFS)与MRD水平<10-4的患儿(12例)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62);在治疗9个月时,MRD水平≥10-4的患儿(10例)要比MRD水平<10-4的患儿(13例)生存率低(P=0.025);在治疗12个月时,MRD水平≥10-4的患儿(8例)要比MRD水平<10-4的患儿(9例)生存率低(P=0.042);(3)共有7例患儿复发,其中6例复发患儿在复发前的4~10个月均检测到≥10-3水平的MRD。在随访过程中至少有1次MRD水平≥10-3患儿的无病生存率较MRD水平在10-3以下的患儿为低(P=0.003);(4)5例复发患儿的免疫表型基本未发生变化,只有1例丢失了CD13抗原;(5)在6例无有效抗体组合患儿中未发现有意义的MRD。结论(1)MRD水平在10-3或以上的患儿预后较差;(2)治疗9个月与12个月时间点的MRD水平有预后价值;(3)对于无有效抗体组合的患儿,CD45/CD19/CD34/CD10与CD45/CD19/CD20/CD22抗体组合的效果应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6.
尽管目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率已明显提高,但仍有部分患儿完全缓解后复发.微小残留病(MRD)的存在是导致其复发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MRD的有无及其高低不但反映了个体对治疗的反应情况,还能用于临床危险度分型及移植后复发风险的评估.该文对MRD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CM)对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微小残留病(MRD)的应用价值。方法基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初诊免疫表型特点,确定一到两组四色抗体,加用抗原跨系表达抗体组合CD45/CD19/CD10/CD13或抗原不同步表达相结合的抗体组合CD45/CD19/CD22/CD34,对20例完全缓解后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进行MRD定期检测。同时以非白血病患儿为对照,探讨CD45/SSC设门,CD45/CD19/CD10/CD34抗体组合检测MRD的有效性。结果20例B-ALL患儿中,90%患儿初诊时存在CD45、CD34、CD19、CD10表达量的异常。CD45/CD19/CD10/CD34抗体组合表达以≥0.03%为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D45/CD19/CD10/CD34、CD45/CD19/CD10/CD13、CD45/CD19/CD22/CD34三组抗体组合发生频率最高,分别为40%、35%和30%。结论CD45/SSC设门,CD45/CD10/CD34可作为B-ALL患儿MRD检测的有效抗体组合。根据B-ALL患儿初诊异常免疫表型特点,确定一至两组四色抗体组合,再加用抗原跨系表达抗体组合或抗原不同步表达相结合的抗体组合,用于检测MRD,既能使检测个体化又可避免假阴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遗传学异常的儿童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在诱导化疗期间微小残留病(MRD)的变化。方法 以2004年2月至2013年4月收住院的271例初治B-ALL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不同遗传学异常患儿在诱导化疗第15天和诱导化疗结束时MRD的变化特点。结果 诱导化疗第15天,具有超二倍体患儿在MRD的3个检测界值上(分别MRD≥0.1%、1%和10%)的检出比例均明显高于非超二倍体患儿(均PP>0.05)。诱导化疗结束时,超二倍体患儿和BCR-ABL1阳性患儿在MRD的3个检测界值上(分别MRD≥0.01%、0.1%和1%)的检出比例分别与非超二倍体和BCR-ABL1阴性患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TEL-AML1融合基因阴性患儿在上述3个检测界值上的检出比例均高于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均PP结论 具有不同遗传学异常的B-ALL患儿在诱导化疗中及诱导化疗结束时的MRD水平是不同的,MRD的预后意义可能与不同遗传学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