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肾集合管癌10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肾集合管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10例肾集合管癌占肾癌的2.1%,主要症状为血尿、腰腹痛。9例行肾癌根治术,1例行肿瘤剜除术。肿瘤主要位于肾髓质,呈灰白色或淡黄色,侵袭性生长;以腺管乳头状结构为主,部分混有肉瘤样癌,腺样囊性癌、条索及巢状癌。Fuhrman病理分级;G2,1例;G3,4例;G4,5例,TNM综合病理分期:Ⅰ期4例,Ⅱ2例,Ⅲ期1例,Ⅳ期3例,6例死于肾癌转移,其中1例术后19个月死于心脏病;2例无瘤生存,1例失访。平均生存时间13.3个月。结论肾集合管癌临床症状19个月死于心脏病;2例无瘤生存;1例失访。平均生存时间13.3个月。结论肾集合管癌临床症状明显,临床病理分期高,进展快,主要治疗方法为肾癌根治术,多数病例于术后数月发生转移或死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起源于肾髓质集合管的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肾集合管癌进行大体、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镜下肿瘤呈弥漫性腺管状排列,肿瘤间质纤维性反应性增生。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K7( ),CK34βE12(-),CEA(-)。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一种罕见的肾脏恶性上皮性肿瘤,诊断时需与乳头状肾细胞癌、尿路上皮癌及肾髓质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起源于肾髓质集合管的肾集合管癌,分析其病理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肾集合管癌进行大体、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肿瘤主要位于肾髓质,囊实性肿块,呈灰白或灰黄色,侵袭性强。镜下肿瘤呈弥漫性或腺管状,乳头状排列,肿瘤间质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多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肿瘤细胞高分子CK、低分子CK表达阴性,Vimetin强阳性。结论 肾集合管癌是一种起源于肾髓质集合管的罕见性肾肿瘤,恶性度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集合管癌是目前罕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本院收治一年轻肾集合管癌患者,报道如下。病例资料19岁,男性,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2例肾集合管癌进行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和免疫表型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肾集合管癌位于肾髓质,镜下呈弥漫性腺管状排列,周围集合管可见异型增生,间质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免疫组化:AE1/AE3(+)、CK8/18(+)、CK19(+)、CD15(+)、CD10(-)、Villin(-)。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一种少见的肾脏恶性上皮性肿瘤,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对诊断可起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1)常见类型:肾细胞癌,约占肾脏肿瘤的90%,其中85%为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其他类型包括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Bellini管(集合管)癌。  相似文献   

7.
冯婕  许乙凯  杨蕊梦 《中国肿瘤》2007,16(9):744-747
[目的]提高基于新病理分型的肾细胞癌的CT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例肾细胞癌CT表现和病理结果。[结果]11例透明细胞癌,1例颗粒细胞癌,4例混合细胞癌,1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1例乳头状癌,2例嫌色细胞癌,1例集合管癌。新分型中颗粒细胞癌和多房囊性肾细胞癌均归于透明细胞癌,此型血供丰富,增强扫描后强化明显,不复杂性囊变为其特征;而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相对少血供,易于坏死囊性变,强化程度低于透明细胞癌;集合管癌较少见,CT表现缺乏特异性。[结论]各型肾细胞癌CT表现特异性不强,组织学类型确诊仍依靠病理。了解其CT表现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CT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肾细胞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居泌尿系统肿瘤的第2位,其发生率以每年2%~3%的频率增加[1]。  相似文献   

9.
Cui W  Zhang YH  Chen M  Liu SX  Liu YX  Yang XJ  Yao X 《中华肿瘤杂志》2010,32(10):772-776
目的 比较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肾细胞癌组织学分类标准与旧分类标准的异同,总结容易出现的诊断差异及可能原因,纠正对肾细胞癌传统病理分类的观念.方法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98年2月至2005年12月间,根治性肾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非透明性细胞癌79例,按2004年WHO肾癌组织学分类标准进行重新分类,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重新分类后,透明性肾细胞癌14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3例,嫌色性肾细胞癌34例,肾集合管癌1例,未分类的肾细胞癌1例,混合型肾细胞癌5例(透明及乳头状肾细胞癌混合型2例,透明及嫌色性肾细胞癌混合型2例,乳头状及嫌色性肾细胞癌混合型1例),肾嗜酸细胞瘤1例.结论 以往,部分嫌色性肾细胞癌与乳头状肾细胞癌易被诊断为颗粒细胞癌,主要原因相似的嗜酸性颗粒样胞浆特点以及对嫌色性肾细胞癌及乳头状肾细胞癌的组织学特点认识不清.旧有诊断中颗粒细胞癌的结构特点可见于多种肾细胞癌,但不是一种独立的肾癌类型,应从分类中去除.对于混合两种或以上不同类型肾细胞癌的诊断标准有待定义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肾集合管癌(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CDC)又称Bellini导管癌,是一种极少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其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肾髓质的定位;实性或囊实性肿块;侵袭性的生长方式;囊变常见;轻度、不均匀性强化;MRIT2WI上信号偏低;呈高18F-FDG摄取灶等。当出现上述影像特征时,CDC可作为重要的鉴别诊断加以分析。文章主要就其临床表现、病理及影像学诊断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ucinous tubular and spindlecell carcinoma,MTSCCa)是新确定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肾上皮性肿瘤。多见于青年女性,临床上无明显症状。以往常被诊断为梭形细胞(肉瘤样)肾细胞癌或不能分类的肾细胞癌。大体肿物界限清楚,切面实性、灰白色。组织学特点是肿瘤细胞排列成管状和实性梁索状漂浮于黏液性基质中,Alcianblue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显示复合性免疫表型。临床预后好,可复发并具有潜在远处转移的可能,应重视与其他肾脏良恶性肿瘤(后肾腺瘤、肉瘤样癌和集合管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2.
肾集合管癌(CDC)是肾细胞癌(RCC)的一种罕见亚型,起源于肾脏集合管(或Bellini氏管)上皮。首先由 Mancilla-Jimenez等人于1976年发现并报告第1例。迄今为止,关于CDC的报告仅40多例。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将CDC确认为肾细胞癌(RCC)的一种罕见亚型,并将其命名为“Bellini Carcinoma”。作者1997年发现1例CDC,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39岁。主因间断性左上腹部及腰部钝痛10月余,于1996年12月 9日入院。查体:左肾区叩痛(+)。B超检查:左肾实质弥漫性病变。静脉性尿路造影:左肾未显影,右肾显影正常。膀胱镜检查未见…  相似文献   

13.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一种常见的肿瘤,大约占人类癌症的3%。RCC主要的细胞亚型包括: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嫌色细胞癌和集合管细胞癌。转移性RCC(metastatic RCC,mRCC)对常规的化放疗和激素治疗不敏感,主要依靠手术治疗。随着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脏集合管癌(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 of kidney,CDC)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对8例肾脏集合管癌病理学、免疫组化进行观察,并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肿瘤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平均年龄50.8岁),临床常见腰痛、血尿。光镜下见瘤细胞呈靴钉状、不规则腺管状、乳头状结构,肿瘤有明显的间质反应。免疫组化:瘤细胞通常表达高分子量角蛋白、vimentin。随访2例死亡。结论肾脏集合管癌有独特的临床及形态学特征,其预后跟肿瘤的形态密切相关,诊断主要靠形态学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肾脏集合管癌少见,不足肾脏恶性肿瘤的1%,肿瘤侵袭性强,超过50%的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已经发生转移。集合管癌的诊断常很困难,往往需要排除性诊断。本研究观察肾脏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探讨其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5例肾脏集合管癌的患者资料,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检测CK19、CAM5.2、CK7、Vimentin、CD10、P63和PaX-8。结果:肾脏集合管癌临床症状以血尿、腹痛、腹块为主;肿瘤主要起源于肾脏中央区的髓质,组织学以不规则的腺管状或管状乳头状结构,伴炎性纤维组织增生性间质为主要形态学表现;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5例肾脏集合管患者中,CK19、CAM5.2、PaX-8均为阳性表达,2例Vimentin存在阳性表达、1例CK7阳性表达,CD10、P63表达均为阴性。结论:肾脏集合管癌的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形态,以及使用免疫组化进行排除性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局麻下经皮冷冻消融治疗肾肿瘤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6例肾肿瘤患者(共6个肿瘤)行局麻下经皮冷冻消融治疗。均经CT或MRI检查证实:肿瘤位于左肾3例,右肾3例;肾上极1例,中极3例,下极2例;肿瘤直径平均2.9(1.4~4.8)cm,远离集合系统,无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均为T1aN0M0。术中常规行穿刺病理检查。结果 6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平均手术时间(68±21)min。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穿刺病理检查,6个肿瘤中,透明细胞癌4个,乳头状肾细胞癌1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个。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病例。结论 局麻下经皮冷冻消融治疗肾肿瘤安全有效,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肾胚胎癌(wilm's tumor)是恶性程度很高为儿童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根据Bernard报道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母细胞瘤,居儿童恶性肿瘤的第二位;Mazsden报道发病率占儿童肿瘤的5~6%。我国对肾胚胎癌的发病率和治病情况报道极少。1989年上海市统计了17131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双侧肾细胞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双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同时性肾癌中,1例行双侧Ⅰ期手术,6例行分期手术.其中3例行双肾肿瘤剜除术,1例行双肾部分切除及右肾上腺切除术,2例行一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及对侧肾肿瘤剜除术,1例行一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下腔静脉切开取癌栓术及对侧肾肿瘤剜除术.3例异时性肾癌均分期手术,其中2例行双肾肿瘤剜除术,1例行一侧肾癌根治性切除术,对侧肾肿瘤剜除术.所有患者术后均行生物学治疗3个月.10例获随访3个月~8年,平均19个月.结果:7例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1例术后6个月出现肺转移,已带瘤生存3个月;1例术后1年出现残肾肿瘤复发,经生物学治疗,已带瘤生存3个月;1例术后3个月后死于肾衰竭.异时性肾癌者的先发一侧行肾癌根治术,对侧肾出现肿瘤的时间分别为9个月、2年和6年.结论:保留肾单位的肾切除术是目前双侧肾癌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它对肾功能的影响较少.双侧肾癌的预后和单侧肾癌一样,与肿瘤的分期和分级有关,而与肿瘤是否多发无关.  相似文献   

19.
5例双侧肾细胞癌的诊治经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报道5例双侧肾细胞癌的诊治经验, 结合文献对双侧肾细胞癌的诊治进行初步探讨。方法:5例肾细胞癌患者, 经B-US、CT、MRI诊断, 并行肾根治术、部分切除术或肿瘤剜除术。结果:病理检查直径1cm以上肿瘤14处, 4例10处为透明细胞癌, 1例4处为颗粒细胞癌, 其中3例2处, 2例4处。同时发病3例, 非同时发病2例(相隔6~13年)。2例在检查过程及手术中有漏诊。结论:双侧肾细胞癌并非罕见, 对双侧肾细胞癌患者, 宜根据情况选择患侧肾根治术、部分切除术或肿瘤剜除术, 以求保留一定的肾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应用保肾手术治疗双侧肾癌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4例双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肾肿瘤直径1. 0~12 cm, 平均2.75 cm.共有9枚肿瘤,其中2枚3例,3枚1例.2例行一侧肾癌根治术加另一侧肿瘤剜除术,2例双侧肾分别行肿瘤剜除术.结果 术后肾功恢复良好,平均随访8个月,无一例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 保肾手术是治疗双侧肾癌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