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
目的:研究胃癌CD44V6、PCNA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112例弥漫型胃癌组织中CD44V6、PCNA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112例弥漫型胃癌中41例(36.6%)CD44V6阳性,96例(85.7%)PCNA阳性,96例(85.7%)PCNA阳性。淋巴结转移组CD44V6阳性率76.4%,明显高于无转移组21.7%(P<0.01);淋巴结转移:≥10枚淋巴结组CD44V6表达(85.3%)明显高于<10枚结巴组23.8%(P<0.01)。粘膜及粘膜下肿瘤PCNA阳性率28.5%,明显低于肌层及浆膜外肿瘤的93.0%(P<0.01)。结论:CD44V6、PCNA的表达可作为预测胃癌浸润和转移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喉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免疫法检测40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PCNA的表达,同时检测8例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结果:高中分化鳞癌与低分化鳞癌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组(Ⅰ,Ⅱ)与晚期组(Ⅲ,Ⅳ)差异无性(P>0/05),癌组织与癌旁组织间PCNA指数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结论:PCNA表达与喉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与临床分期无关,PCNA高表达是喉癌的重要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喉和下咽鳞癌中CD44v6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与肿瘤转移相关的细胞因子CD44v6的表达,分析CD44v6表达与喉和下咽鳞癌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5例原发癌组织、29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20例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黏附分子CD44v6的表达。结果:CD44v6在原发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8.67%(44/75),癌旁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34.48%(10/29),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淋巴结转移癌中CD44v6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1)和原发癌(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的CD44v6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高分化组的CD44v6表达率明显低于中分化组(P〈0.05)。结论:CD44v6在喉癌和下咽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率与喉癌和下咽癌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临床预测喉癌和下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趋势和估计预后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1)目的:对喉癌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初步的探讨。(2)方法:喉癌手术新鲜标本30例,喉正常粘膜16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喉癌组织及正常粘膜的P53蛋白的含量,基因蛋白以荧光指 数(FI)作为定量分析的指标,以FI大于正常粘膜的x 2s为阳性。(3)结果:a、癌组织中P53的阳性率高达96.7%,其FI均明显高于正常粘膜(P<0.01)。b.临床Ⅲ、Ⅳ期癌组织P53的FI明显高于Ⅰ、Ⅱ期(P<0.01),T3,T4病变的P53的FI明显高于T1、T2病变(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P53的FI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4)结论:P53蛋白在喉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喉正常粘膜,而且与临床分期,T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年龄、肿瘤大小和病理分级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D44v6、v9和P53蛋白联合表达在人喉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223例喉不同病变组织标本(喉癌143例,喉癌前病变32例,声带息肉39例和癌周正常喉组织9例)中CD44v6、v9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1)CD44v6、v9和P53在人喉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7%(104/143)、56.6%(81/143)和52.4%(75/143);喉癌前病变组织中为37.5%(12/32)、31.3(10/32)%和21.9%(7/32);声带息肉中为17.9%(7/39)、12.8%(5/39)和10.3%(4/39);癌周正常喉组织中均为0(0/9);3种蛋白在喉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癌前病变及声带息肉组织(P<0.01)。(2)CD44v6、v9和P53在人喉癌组织中联合表达阳性率为41.3%(59/143),显著高于其他喉不同病变组织中联合表达阳性率(8.8%,7/80,P<0.01)。(3)CD44v6、v9和P53在Ⅰ—Ⅱ期喉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6.5%(35/62)、40.3%(25/62)和38.7%(24/62),均显著低于Ⅲ—Ⅳ期喉癌组织[分别为85.2%(69/81)、69.1%(56/81)和62.9%(51/81),P<o.011。(4)CD44v6、v9和P53在伴颈淋巴结转移的喉癌组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7%(36/42)、78.6%(33/42)和73.8%(31/42),均显著高于无颈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67.3%(68/101)、47.5%(48/101)和43.6%(44/101),P<0.01]。结论:CD44v6、v9和P53联合表达与人喉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与C-erbB-2蛋白、P53蛋白、PCNA表达的关系,为临床判断其恶性程度和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参照1988年WHO分类方法,对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其中包括已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各20例)进行组织学分型和C-erbB-2蛋白、P53蛋白及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已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组C-erbB-2蛋白、P53蛋白和PCNA表达的阳性率均高于未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组织学分型中微小型C-erbB-2蛋白、P53蛋白及PCNA表达阳性率均低于包膜型、滤泡型,且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包膜型与滤泡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将组织学分型与C-erbB-2蛋白、P53蛋白及PCNA免疫组化相结合是判断甲状腺头状癌恶性程度及预后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7.
喉鳞癌中CD4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44在喉鳞癌(laryngealsquamouscellcarcinoma,L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喉组织,20例癌旁组织和60例喉癌组织中CD44的表达。结果:喉癌组织中CD44表达率为68.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5.0%)及正常喉组织(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喉癌组织中高分化鳞癌CD44表达明显低于低分化鳞癌(P<0.01);Ⅲ~Ⅳ期喉癌组织CD44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P<0.01);有颈淋巴结转移的喉癌组织CD44表达明显高于无颈淋巴结转移的喉癌组织(P<0.01);CD44高表达病例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CD44低表达病例(P<0.05)。结论:CD44表达与喉癌的发生、发展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髓样癌CD44V6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甲状腺髓样癌CD44V6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Envision法对36例伴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髓样癌(MTC+LNM)、13例无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髓样癌(MTC)、甲状腺滤泡型癌(FTC)和正常甲状腺组织(NT)各21例进行CD44V6检测。结果 正常甲状腺组织中无CD44V6表达,甲状腺髓样癌和甲状腺滤泡型癌中均有CD44V6表达,但MTC+LNM组的CD44V6阳性表达明显高于MTC组和FTC组(P<0.05,P<0.01)。结论 CD44V6在甲状腺髓样癌中有异常表达,且伴有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髓样癌CD44V6高表达,说明CD44V6阳性表达与其颈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对颈淋巴结转移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声门上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与nm23基因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声门上型喉癌组织中nm23/NDPK的表达及与癌恶性度和颈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结果:80例喉癌原发灶中NDPK表达阳性率58.8%;其中无颈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为69.8%,伴有颈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45.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低度恶性原发灶中NDPK表达阳性率68.8%,高度恶性阳性率45.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高度恶性原发灶NDPK表达阴性病例颈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低度恶性NDPK表达阳性病例颈淋巴结转移率(P<0.01)。结论:nm23基因在声门上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发挥负性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Ezrin蛋白和CD44-V6在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zrin、CD44-V6在人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LNM)、病理学分级等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zrin和CD44-V6在喉鳞癌组织(LSCC组)及癌旁正常鳞状上皮(对照组)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zrin在喉鳞癌组和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和47%(P〈0.01),CD44-V6在喉鳞癌组和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和28%(P〈0.01),且Ezrin同CD44-V6的表达有明显相关性(P〈0.05);Ezrin和CD44-V6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学分级、T分期、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P〈0.01);Ezrin与CD44-V6同时高表达的66例病人淋巴结转移率高达58%,而Ezrin与CD44-V6均不表达的6例病人无淋巴结转移。结论:联合检测Ezrin和CD44-V6的表达有助于综合判断喉鳞癌的恶性程度和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11.
CD_(44)不同剪接体在喉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44不同剪接体在喉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9例病理分期为Ⅰ~Ⅳ级喉癌样本及癌旁正常组织。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CD44不同剪接体在喉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克隆的CD44剪接变异体有123bp,包含一个完整的阅读框,可变剪接区只有变异型剪接外显子6。喉癌组织中CD44v6基因的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Ⅲ~Ⅳ期的喉癌组织中CD44v6基因表达率与Ⅰ~Ⅱ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喉癌组织中CD44v6基因表达率与无淋巴结转移的喉癌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分级的喉癌组织,其CD44v6基因表达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基因表达率与肿瘤T分级无关(P>0.05)。结论CD44v6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影响预后的因子之一。CD44v6的过表达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和临床分期有关。对CD44v6的检测不仅能预测患者的预后,还可为肿瘤的个体化治疗直接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2.
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在人喉癌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检测喉不同病变组织中核增殖抗原 (PCNA)Ki6 7表达情况 ,探讨Ki6 7、PCNA联合表达在人喉癌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对 196例喉不同病变组织标本 (喉癌 12 1例 ,喉癌前病变 2 3例 ,声带息肉 37例和癌周正常喉组织 15例 )进行Ki6 7、PCNA蛋白联合表达情况检测 .结果 :Ki6 7、PCNA在人喉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75 .2 % (91/ 12 1)和 80 .2 % (97/ 12 1) ,喉癌前病变组织中为 4 7.8% (11/ 2 3)和 6 0 .9% (14 / 2 3) ,声带息肉中为 2 4 .3%(9/ 37)和 2 7.0 % (10 / 37) ,癌周正常喉组织中为 13.3% (2 /15 )和 6 .7% (1/ 15 ) .喉癌临床不同分期之间、组织病理学分级之间以及有无颈淋巴结转移之间Ki6 7、PCNA表达阳性率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P <0 .0 5 ) ,喉癌不同肿瘤部位之间Ki6 7、PCNA表达阳性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结论 :Ki6 7、PCNA联合表达与人喉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D44V6和PCNA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8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和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8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V6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为 5 8.6 % ,PCNALI为 5 6 .5 1± 18.82。CD44V6阳性表达率和PCNALI在侵及浆膜层者明显高于侵及肌层者 ,淋巴结转移阳性组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 ,DukesC、D期明显高于A、B期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PCNA高LI者CD44V6阳性率明显高于PCNA低LI者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CD44V6和PCNA在结直肠癌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可作为反映结直肠癌恶性程度的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葛波  杨燕伟  周英琼  陈锋  高漓 《华夏医学》2003,16(6):779-781
目的 :研究上皮钙粘附素 (E- cadherin,E- cad)和 CD4 4基因含 V6外显子的变异体 (CD4 4 v6 )在肾癌中的表达 ,探讨其与病理、临床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 ,检测 4 6例肾癌和 1 2例正常肾组织标本中 E- cad和CD4 4 v6的表达。结果 :E- cad在肾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 (2 6 .1 % )显著低于正常的肾组织 (75 % ) ,P<0 .0 1 ,且与肾癌的临床分期、淋巴转移显著相关 (P<0 .0 5 ) ,CD4 4 v6在肾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 (5 8.7% )显著高于正常肾组织(1 6 .7% ) ,P<0 .0 1 ,且与肾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呈正相关系 ,与淋巴转移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肾癌组织中 E- cad无表达或低表达 ,CD4 4 v6基因的高表达与肾癌的发生发展、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转移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CNA,CD44V6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6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PCNA和CD44V6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胃癌中PCNA阳性表达率34/46(73.91%)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1/46(23.91%),而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率为(71.74%,33/46),癌旁组织中未见CD44V6表达。两者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相关性,而与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PCNA与分化程度显著相关,而CD44V6则与之无关。在TNM分期中,CD44V6在Ⅲ、Ⅳ期中的表达显著高于Ⅰ期,而PCNA与TNM分期无明显相关。PCNA与CD44V6共同阳性表达有31例,共同阴性表达10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NA和CD44V6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CD44V6可作为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指标,PCNA可评价胃癌细胞的增殖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壶腹癌中抑癌基因P16蛋白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45例壶腹癌及11例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P16蛋白及PCNA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P16蛋白在壶腹癌和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P16蛋白表达阳性与是否侵犯胰头及肿瘤大小无关;P16蛋白与PCNA的表达呈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组织、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癌旁组织及OSCC组织中CD44的表达强度,为确定CD44作为OSCC基因治疗的参考指标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OSCC患者OSCC组织、20例OSCC患者OSCC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组织中CD44的表达强度。结果:CD44在O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其在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组织及OSCC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 (P<0.05); CD44表达率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而增高;CD44在有淋巴结转移的OSCC组织中的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CD44在临床分期为晚期的OSCC组织中表达高于早期(P<0.05);CD44表达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部位无明显关联。结论:CD44在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组织、OSCC癌旁组织和OSCC组织中表达强度不同,提示CD44的高表达可作为判定OSCC的恶性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岳树强  窦科峰 《医学争鸣》2002,23(16):1511-1513
目的研究伴有静脉侵袭的结直肠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CD44 mRNA的表达及其与肝转移的关系. 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31例伴有静脉侵袭的结直肠癌组织中PCNA和CD44 mRNA的表达状况. 结果 PCNA和CD44 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和64.5%. 在有肝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PCNA和CD44 mRNA的强表达率分别为94.1%和70.6%,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无肝转移者(P<0.05和P<0.01). PCNA和CD44的表达存在正相关(r=0.67, P<0.05). 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PCNA和CD44的联合检测对判断癌细胞的肝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