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内淋巴囊对于外源性胸腺依赖性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方法 用SD大鼠32只,以抗原全身免疫后,经耳蜗底周向外淋巴腔注入相同抗原,分别于此后1,3,7,14天处死动物取颞骨作组织学处理。然后应用免疫组化等技术,观察内淋巴囊的细胞浸润,免疫细胞增殖及其对抗原的吞噬清除作用。结果 内耳抗原接事第1,3天,内淋巴囊出现单核吞噬细胞浸润,经7天出现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内耳抗原接种后第3,7天,内淋巴囊的IgG阳性细胞增多,同时抗原被捕捉,递呈和吞噬。结论 内淋巴囊对外源性抗原可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内耳局部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淋巴囊对外源性胸腺依赖性(TD)抗原的吞噬和清除作用。方法:用S-D大鼠30只,以TD抗原钥孔(?)血蓝蛋白(KLH)全身免疫后2周,再次在内耳接种相同抗原,分别于此后1 h、3 h、1 d、3 d、7 d和14 d,取颞骨作组织学处理、冰冻切片,用抗KLH单克隆抗体,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内耳免疫应答过程中内淋巴囊腔内KLH的动态变化。结果:内耳抗原接种后3 h,内淋巴囊出现KLH;第1~7 d在内淋巴囊的抗原被捕捉吞噬和递呈;第14天内淋巴囊仅发现微弱的抗原染色。结论:在内耳的二次应答中,内淋巴囊能够吞噬、处理和清除外源性抗原说明其具有免疫防御和免疫应答功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探索了中间丝和S-100蛋白在豚鼠内淋巴囊上皮细胞的表达,结果表明:囊上皮细胞不仅具有上皮细胞特异的中间丝角蛋白阳性反应,还具有间胚叶组织特异的中间丝波形蛋白强阳性反应。两特性的共存可能与该上皮具有吸收和分泌双重功能有关。S-100蛋白强阳性反应表明此上皮细胞富含钙结合蛋白,可能与其调钙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内耳免疫应答过程中内淋巴囊的细胞增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和评价内耳二次免疫应答过程中内淋巴囊的细胞增殖情况。方法 选用SD大鼠15只,以钥孔Qi血蓝蛋白(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KLH)全身免疫后,经耳蜗底回钻孔以相同抗原进行内耳免疫,然后分别在内在免疫后3、7和14d腹腔注射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rd)后处死动物,取颞骨经组织学处理制作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内淋巴囊的细胞浸润、增殖和IgG细胞的分布状况。结果 内耳受抗原刺激后3d内淋巴囊囊腔和囊周区域出现单核吞噬细胞浸润,7d内淋巴囊的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大量增加;3~7d内淋巴囊囊腔KLH被吞噬,同时S期细胞和IgG阳性细胞逐渐增多,二者的出现部位相似。结论 在内耳针对T细胞依赖性抗原的二次应答中,内淋巴囊的细胞增殖活性增强,且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大鼠内淋巴囊的细胞增殖状态。方法:选用10只健康成年S-D大鼠,腹腔注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后,取颞骨作组织学处理,用抗BrdUrd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内淋巴囊S期细胞的定位与分析。结论:大鼠内淋巴囊具有细胞增殖功能,可能是内耳具有细胞更新功能的重要部位。  相似文献   

6.
内淋巴囊同种抗原免疫致自身免疫性Meniere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同种粗制内耳抗原(CIEAg)在已致敏的豚鼠内淋巴囊(ES)局部免疫,诱发出明显的前庭和听觉功能障碍,以及与Meniere病极为相似的内耳膜迷路水肿改变。从而证明ES局部同种内耳抗原免疫是一种有效的造成Meniere病的方法,提示部分Meniere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内淋巴积水与肉淋巴囊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淋巴积水的发病机理不清。近些年业,许多学注意与内淋巴囊的局部免疫反应具有十分密切关系。本就有关资料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内淋巴囊的脉管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豚鼠内淋巴囊表面的脉管及其粘膜下层结构的研究,了解其对内耳功能的影响,方法:用碳素黑水加10%甲醛进行左心室灌注,将豚鼠的颞骨标本用冬青油透明并进行显微检查及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内淋巴囊表面有非常丰富的血管网,而且与乙状窦有很密切的联系,内淋巴囊周围被毛细血管,微静脉,静脉和个别微动脉形成的一个细密的环状血管网所包绕。毛细血管周围有丰富的淋巴窦、毛细血管与淋巴窦构成一个完整、细密的网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实验从形态学上直接验证内淋巴囊上存在神经纤维,为梅尼埃病的病因病理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使用成年SD大鼠15只,经活体心脏灌注,取双侧颞骨,常规石蜡包埋处理并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确认抗体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al specific enolase, 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神经微丝(neurofilament, NF)在内淋巴囊(Endolymphatic Sac, ES)上的表达。结果:在光学显微镜下,NSE、GFAP、NF一抗在内淋巴囊上皮及上皮下表达为棕黄色阳性着色颗粒。结论:内淋巴囊近侧端、中间段和远侧段均有神经纤维分布,以近侧段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0.
内淋巴囊上皮细胞单克隆抗体的制作和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显微解剖法取出的豚鼠内淋巴囊经超声波处理后,以其提取液作为原始抗原,探讨建立能够分泌识别内淋巴囊表面上皮细胞的单克隆抗体(McAb)的系列杂交瘤。应用电镜免疫化学和Western印迹法和聚丙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测定,该抗体显示具有和内淋巴囊上皮细胞进行显著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的活性,类似的反应出现在肾脏的近曲小管和亨氏袢的上皮细胞上,与其它15个脏器(包括大脑、膀胱、胆囊、肺和肝脏等)  相似文献   

11.
12.
为了阐明内淋巴囊(EndolymphaticSac,ES)的缺血病变,本文将16只豚鼠ES供血动脉阻断,并在不同缺血时相对其病理损伤作光镜观察。结果:缺血早期ES上皮细胞混浊肿胀,气球样变,部分细胞崩解坏死,上皮下组织水肿出血;缺血中期上皮细胞萎缩变性,中间部皱褶带消失;缺血晚期上皮坏死区出现新生结缔组织及新骨,囊周缺血病变与Meniere病囊周病理改变相似  相似文献   

13.
豚鼠耳蜗和内淋巴囊水通道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豚鼠耳蜗和内淋巴囊组织中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不同亚型的定位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兔抗大鼠AQP1、AQP2、AQP3、AQP4的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相应AQP蛋白亚型在豚鼠耳蜗和内淋巴囊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 在耳蜗组织中,AQP1、4广泛分布于耳蜗的各个区域,如血管纹、螺旋韧带、Corti器、螺旋缘、螺旋神经节等,AQP3除了在血管纹表达呈弱阳性外,其余区域的表达与AQP1和AQP4相似,AQP2则仅表达于Reissner膜。在内淋巴囊组织中,AQP1、AQP3和AQP4在内淋巴囊上皮细胞和上皮下纤维组织均呈强阳性表达,只是AQP3的表达强度稍弱于AQP1和AQP4,而AQP2在内淋巴囊上皮细胞和上皮下组织均呈阴性表达。结论 水通道蛋白1、3、4以相似的方式广泛分布于豚鼠耳蜗和内淋巴囊组织中,而AQP2则仅表达于Reissner膜,提示不同亚型的AQP可能在不同区域协同作用参与内淋巴的调节,从而保持内耳内环境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用寡聚核苷酸探针检测内淋巴囊和肾小管上皮细胞透明质酸合成酶mRNA表达的异同。方法 通过查阅核酸序列数据库,自行设计并合成了透明质酸合成酶寡聚核苷酸探针,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透明质酸合成酶mRNA在豚鼠内淋巴囊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达。结果 在内淋巴囊近侧端、中间部和肾小管部分上皮细胞胸浆显示透明质酸合成酶mRNA的阳性表达,但近曲小管的阳性细胞百分数稍多。结论 不但扩大了核酸杂交的应用范围,还为内淋巴囊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电解质平衡可能都具有透明质酸/透明质酸酶的双重调节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散发内淋巴囊瘤VHL基因位点微卫星标志杂合性丢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散发内淋巴囊瘤发病与VHL基因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组织微切割技术和多聚酶链式反应等方法对3例散发内淋巴囊瘤肿瘤细胞VHL基因位点染色体微卫星标志的杂合性丢失进行分析。结果 3例散发内淋巴囊瘤中有2例发生VHL基因位点微卫星标志的杂合性丢失,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该两例肿瘤细胞中分别存在着VHL基因第二外显子的异常。结论 VHL基因的异常导致其功能改变不但是VHL的致病原因,而且是散发性内淋巴囊瘤发病的重要的基因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内淋巴囊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表现以便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在我科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6例内淋巴囊肿瘤,分别对其主要症状、临床检查和手术所见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结果6例中男性1例,女性5例;年龄分别为28岁、48岁、25岁、38岁、59岁和34岁(平均38.7岁),左耳4例,右耳2例;病程分别为8年、5年、10年、30余年、10年和半年(平均约12.6年)。主要症状:感音神经性耳聋(全聋)4例(伴耳流脓及耳鸣2例,伴耳鸣、面部抽搐和耳流脓、面瘫各1例),1例搏动性耳鸣及面瘫。6例术前均未考虑到内淋巴囊肿瘤,其中拟诊为颈静脉球瘤和胆脂瘤型中耳炎各2例,汗腺腺瘤和颞骨肿瘤各1例。6例中经乳突进路手术2例,经颅-耳-颈或耳-颈联合进路手术4例,术后1例脑脊液漏手术修补愈合。6例经2至8年(平均4.7年)随访均存活。结论内淋巴囊肿瘤非常罕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容易误诊误治。其病史较长、进展较慢,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个半规管阻塞加内淋巴囊减压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的疗效,并总结手术要点。方法中晚期单侧梅尼埃病患者14例,术前0.25、0.5、1、2 kHz 骨导听阈35~65 dB HL;14例均在全麻下完成内淋巴囊减压术,同时磨开三个半规管骨质成骨性小窗,以软组织填塞半规管管腔;术后随访3~18月,评估患者眩晕控制情况以及听力、耳鸣的变化。结果1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无面瘫及脑脊液漏,除1例失访外,余13例均未再发生眩晕;8例听力较术前无变化,5例语言频率平均骨导听力较术前下降10~15 dB;10例耳鸣无变化,1例耳鸣变为偶发,2例耳鸣加重。结论半规管阻塞加内淋巴囊减压术对中、晚期梅尼埃患者中短期眩晕控制良好,但内淋巴囊减压并不能缓解半规管阻塞引起的听力损失风险。  相似文献   

18.
梅尼埃病患者内淋巴囊减压术后的生活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所设计的梅尼埃病治疗效果问卷(Meneiere’s disease oucomes questionnaire,MDOQ),对内淋巴囊减压术后梅尼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进行评估研究。方法病例来自1982年1月至1998年1月药物治疗失败并进行了内淋巴囊减压术的68例梅尼埃病患者。MDOQ由三方面组成:身体的、情感的和社交的健康与愉快,有19项配对的问题(术前和术后),比较术前与术后QOL得分。结果术后QOL得分总的变化为27.8分(32~86)(P<0.001),QOL得分与MDOQ得分有很密切关系(P<0.05)。内淋巴囊减压术后QOL相应改善的MD患者占83.8%,无变化的患者占5.9%,变差的患者占10.3%。结论MDOQ是一新的对梅尼埃病患者QOL很好的评估方法,与治疗后梅尼埃病患者QOL的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Recen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immune mechanisms may underlie some cases of Meniere's diseas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whether an autoimmune mechanism is involved. Sera from 30 patients with Meniere's disease were reacted with human endolymphatic sacs and examined by indirect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Three of the samples (10%) showed positive staining, indicating immunoglobulin G (IgG) binding against the sac. No positive staining occurred when sera from healthy individuals or phosphate-buffered saline was used as a control. Clinical data showed an association between immunoreactivity and extent of disease (worse hearing over a shorter disease course and bilateral involvement).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in some cases of Meniere's disease, autoantibodies directed against human endolymphatic sac are present in the sera, supporting the theory that a specific autoimmune reaction takes place in a minority of patients with Meniere's diseas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