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因肝肺关系密切,肝肺不和是诱发咳喘哮的重要病理机制。肝气虚致咳喘哮者临床并不少见,但两者之间的联系却甚少论及。本文试从肝气虚的识别要点、肝气虚诱发咳喘哮机制、表现及具体治法方药进行论述,以期进一步扩展、完善调肝理肺理论,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 孙思邈的肝气虚和肝虚寒的理论概念与临床应用。方法 对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之肝气虚和肝虚寒的主症、主药和主方及药物使用频率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 肝气虚和肝虚寒表现以肝功能失调和一系列虚证为主的症状 ,但不一定全为虚寒症 ,也可能兼挟少量虚热症。方剂可以寒热兼夹、攻补并用。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炙甘草和桂心。结论 肝气虚与肝虚寒理论现已很少应用 ,经对孙思邈的肝气虚、肝虚寒之主症和治疗观分析后认为 :肝气虚和肝虚寒表现以肝功能失调和一系列虚证为主的症状 ,但不一定全为虚寒症 ,也可能兼挟少量虚热症 ,这反映了孙氏的症候辨证以综合分析为主。孙氏遣方用药以对症和有效为宗旨 ,绝不拘泥于某药之性味 ,也不忌讳寒热、攻补兼用。  相似文献   

3.
论肝气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气即肝之脏气,是肝进行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肝气不足,肝的各种功能的见减退,出现肝气虚的病变。肝气虚证普通存在。多见于脏腑兼病中,如肝硬化见肝肾阴虚导致肝气阴两虚;肝气虚弱,血失归藏的出血证;肝气虚衰,心神经失养的忧郁证,肝肾气虚,以致肾失封藏固摄能力,出现性功能泌尿方面的病症,在治疗上,从补肝气着手,调理脏腑,方能取得疗效。  相似文献   

4.
以脏腑相关理论及阴阳理论为基础,论述肝阳虚的存在,认为肝阳虚是导致痛经产生的重要原因。从理论角度出发,推论温阳理肝法是治疗痛经的基本方法,并从临床角度对其进行论证,最终制定相应的治疗方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气虚与肝阳虚客观存在的理论基础,探讨补肝气、温肝阳的理论依据,拓宽肝病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整理历代重要医籍中关于肝气虚与肝阳虚的论述,阐述肝气虚与肝阳虚客观存在的理论依据,归纳肝气虚与肝阳虚的病因病机,总结肝气虚与肝阳虚的临床症状、舌苔和脉象,概括补肝气与温肝阳的常用药物、代表方剂和中医外治疗法。[结果]肝病患者确实存在肝气虚与肝阳虚。早在《黄帝内经》就有相关论述。历代医家论著中不少关于肝气虚与肝阳虚的论述,是肝气虚与肝阳虚客观存在的理论基础。多种因素都可导致肝气虚与肝阳虚。正气亏虚、邪气侵犯,可消耗肝气、损伤肝阳。肝气虚与肝阳虚的关键发病因素为痰、湿、毒、瘀、虚。对于肝虚患者,不仅需重视滋肝阴、养肝血,还需重视补肝气、温肝阳。补肝气和温肝阳是中医治疗肝病的重要法则。[结论]通过对肝气虚及肝阳虚的历史渊源、病因病机、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可以看出,肝气虚与肝阳虚在肝病患者中客观存在,补肝气与温肝阳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肝病诊疗过程中重视补肝气虚与温肝阳,可以丰富肝病中医诊疗理论,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一步分析临床失眠症肝气虚机理,并探讨针对本病采用大补肝汤进行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上半年度入我院接受中医辩证治疗的失眠症患者48例,患者的辩证分型主要为心胆气虚型、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痰热内扰型及肝郁化火型。给予患者大补肝汤进行治疗。结果:经治疗后,48例患者中临床治愈46例,有效率达到95%以上。结论:针对临床失眠症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有效手段,针对肝气虚失眠症患者采用大补肝汤治疗效果显著,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分析临床失眠症肝气虚机理,并探讨针对本病采用大补肝汤进行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上半年度入我院接受中医辩证治疗的失眠症患者48例,患者的辩证分型主要为心胆气虚型、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痰热内扰型及肝郁化火型。给予患者大补肝汤进行治疗。结果:经治疗后,48例患者中临床治愈46例,有效率达到95%以上。结论:针对临床失眠症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有效手段,针对肝气虚失眠症患者采用大补肝汤治疗效果显著,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医脏腑理论、气血理论为基础探讨痛经与肝藏血功能的关系,进而论证肝藏血功能失常不仅是痛经产生的原因,而且也是痛经发展的结果,因而提出养血理肝法是治疗痛经的方法之一,此法涵盖了中医“理气、活血、止痛”的治疗内容,它不仅针对痛经病因进行治疗,而且防止了痛经的进一步恶化,为临床治疗痛经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肝病患者肝气虚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肝气虚,肝阳虚是针对肝血虚,肝阴虚而言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在肝病治疗时,若既强调肝血虚,肝阴虚又重视肝气虚,肝阳虚疗效将会更好。  相似文献   

10.
五脏皆有气、血、阴、阳,肝亦有其气、血、阴、阳。肝主疏泄而藏血,体阴而用阳,自《内经》起即不乏有关肝气虚与肝阳虚的论述。近代秦伯未则明确指出:“肝虚证有属于血亏而体不充者,也有属于气衰而用不强者,应包括气、血、阴、阳在内。即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种”。然世人多偏于肝阴血之不足,略于肝阳气之衰微,以致影响脏象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完整性。为进一步阐明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本质,本文总结了近年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肝炎应用干扰素是针对病因的治疗,骨髓抑制严重限制了干扰素的临床应用。根据中医肝脾相关理论,将干扰素骨髓抑制分为肝气郁结、肝气横犯脾胃、肝脾两虚、湿热蕴脾、中虚肝寒五个证型进行肝脾同治,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肝气虚、肝阳虚之证.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早有记载.但尚未引起医家重视。肝虚方症.多立肝阴虚、肝血虚.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藏血、体阴用阳、内寄相火、闭、气)易亢进,阴(血)易亏损。如朱丹溪在《将致余论》载:“阳有余.阴不8”。然而.肝气虚、肝阳虚在临床中并非罕(.兹将再对w气虚、肝阳虚的浮浅认识.参考他人之见.加以叙述。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前帝内经。已入了关于“肝气虚’他论述。。李问·卜古工舆论日:“丈夫七八气表.筋J一主动、”《灵枢·乍伸篇》云:“肝气虚叫D.实则怒。”近代名医面铺周在《蒲辅用医疗…  相似文献   

13.
伴随生活、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加,失眠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情志、心理因素成为导致失眠最主要的诱因之一。而包括《黄帝内经》在内的许多古代文献都记载肝气虚可以导致情志疾病或失眠。文章就肝气虚与失眠的关系进行探讨,进而丰富肝气虚理论,为中医药治疗失眠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肝气是对肝中所藏精气为物质基础而产生各种功能的概括。肝气虚是由于肝的精气减少,使得肝的生理功能,包括主疏泄,主藏血、主筋,荣爪、养目、升发等功能减弱。人体进入衰老期以肝气虚为起点,从而启动了五脏的衰老进程。在人体衰老过程中出现的"目始不明"、"筋不能动",以及更年期女性表现的情绪不稳、烦躁易怒或抑郁等情志异常,都与肝气不足,失于滋养以及疏泄不利有关。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持肝气的正常对于延缓衰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惊恐障碍为临床常见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治疗研究无突破。其属于中医"情志病"范畴,唐明教授提出了"惊恐障碍由肝气虚致病"之说。文章介绍了唐明教授运用《伤寒论》中经典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肝气虚型惊恐障碍的辨证及用药思路,阐述了肝虚生恐的病理机制,临床用药重证不重病,拓宽了柴胡桂枝干姜汤之临床应用。并附验案三则,三则案例虽然症状表现不同,但均有肝气虚、少阳太阴合病、土虚湿盛共同症候,故治疗大法趋一,兹与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16.
浅谈肝气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肝气理论渊源及生理功能.论述肝气虚的临床表现和常见疾病。以及肝气虚的治则与用药.详细分析临床上肝气虚被忽视的原因.并附张锡纯、董建华验案两则。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肝炎肝气虚治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肝炎之肝阴虚,肝血虚,多有论述。至于肝气虚,尚未见过有此分型证治,更少有论述者。我随张天恩老师学习时,见其治疗慢性肝炎肝气虚颇具特长,现总结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瘿病是围绕甲状腺体功用失常展开的,与肝主疏泄、体阴而用阳等生理病理特点密切相关。刘永年教授以从肝经病变立论,根据甲状腺疾病具有变动性和两面性的临床特点,重视情志因素和疾病演变过程中肝郁、肝火、肝阳、肝风、肝厥的区别,并提出肝气(阳)虚、补益肝气(阳)是瘿病发展至疾病后期的主要病机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报》2019,(4):727-731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是一种在青年女性中高发的病证。在月经期前、期间或期后出现小腹疼痛,甚至可向大腿内侧、会阴部等部位放射,严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等情况。现代医学对PD的病因尚不明确,尚缺有效药物。笔者通过总结文献,认为痛经与肝气有密切关系,病位在肝经,由肝气失常所致。因此,痛经当从肝论治。根据临床,将痛经分为虚实之证,分别采用养血柔肝,调补冲任,缓急止痛和疏肝理气,调理冲任,活血止痛的治则进行治疗,同时还可以采取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是一种在青年女性中高发的病证。在月经期前、期间或期后出现小腹疼痛,甚至可向大腿内侧、会阴部等部位放射,严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等情况。现代医学对PD的病因尚不明确,尚缺有效药物。笔者通过总结文献,认为痛经与肝气有密切关系,病位在肝经,由肝气失常所致。因此,痛经当从肝论治。根据临床,将痛经分为虚实之证,分别采用养血柔肝,调补冲任,缓急止痛和疏肝理气,调理冲任,活血止痛的治则进行治疗,同时还可以采取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