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脐动脉用于冠状动脉架桥血管移植材料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采样分离37~40周人胎儿脐动脉75条,通过检测观察离体人胎儿脐动脉的顺应性、耐压性及液压扩张技术对其解剖结构的影响,以了解离体人胎儿脐动脉的物理性能.结果显示离体人胎儿脐动脉有良好的顺应性良好的耐压性.采用液压扩张技术可增大脐动脉口径,使血管失去回缩作用,且不引起血管解剖结构的明显损伤.认为离体人胎儿脐动脉物理性能具备冠状动脉搭桥血管材料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液氮深低温保存与环氧氯丙烷(EC)联合处理新生儿脐动脉后的相关性能变化,探讨脐动脉作为小口径同种异体血管替代材料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液氮深低温保存脐动脉,并用EC进行抗钙化处理;检测处理后血管的形态结构、物理性能改变,去抗原性和抗钙化效果。结果:液氮深低温保存60d内+EC处理后的脐动脉具有低免疫原性和低钙化性,有良好的耐压性能与顺应性。结论:采用液氮深低温+EC处理脐动脉的去抗原、抗钙化效果良好,血管物理性能变化小,血管可较长时间保存。具有作为小口径同种异体血管替代材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超声评价老年人高血压大动脉重塑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高血压大动脉结构及功能变化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动脉重塑特点。方法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52例轻、中度老年高血压患者、52例健康老年人及25例健康非老年人。以颈动脉、肱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内径(r)及IMT/r比值作为大动脉结构变化指标,肱动脉内皮依赖舒张功能及横断面顺应性作为功能变化指标。结果老年高血压组与健康老年组比较,颈动脉IMT及r显著增加,分别为(0.97±0.21)mm和(0.82±0.12)mm,(7.41±2.13)mm和(6.38±0.45)mm,(P<0.05);肱动脉内皮依赖舒张功能及横断面顺应性显著下降,分别为(6.31±1.81)%和(11.37±3.84)%,(12.53±5.04)10-3mm2/mmHg和(29.60±7.75)10-3mm2/mmHg,(P<0.01)。两组资料合并后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肱动脉与肱动脉横断面顺应性呈显著负相关(r=-0.362,P=0.006)。健康老年组与健康非老年组比较,肱动脉IMT、IMT/r明显增大,分别为(0.42±0.04)mm和(0.35±0.07)mm,(10.17±1.28)%和(8.51±1.46)%,(P<0.01),内皮依赖舒张功能显著降低,分别为(11.37±3.84)%和(14.55±2.21)%,(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大动脉重塑以动脉壁增厚、内皮功能失调及动脉顺应性降低为特征;动脉壁增厚与动脉顺应性降低相互依存;高分辨超声是无创评价大动脉重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方法OSAHS患者30例(轻度组8例,中重度组22例)及对照组10例,分别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基础状态、反应性充血时(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以及含服硝酸甘油后(非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的肱动脉内径,计算不同状态下肱动脉的扩张率以评估血管内皮功能。结果对照组、轻度和中重度OSAHS组患者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扩张率分别为(15.2±2.6)%、(14.3±3.2)%和(9.8±4.9)%,中重度OSAHS组患者血管内皮介导的舒张反应较对照组和轻度OSAHS组明显降低;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扩张率分别为(16.5±5.0)%、(15.7±4.1)%和(14.1±6.2)%,3组间无明显差别。结论中重度OSAHS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OSAHS本身可能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人脱细胞脐动脉的组织结构影响,并比较其生物力学性质,为小口径组织工程人工血管支架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搏动条件下采用酶消化法脱去人脐动脉中的细胞成分(n=10),将每根脱细胞脐动脉平分为3段,随机均分为3组,A组经0.9%氯化钠液、B组经75%乙醇、C组经0.5%戊二醛处理。对处理后的脱细胞脐动脉进行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生物力学检测(抗张力测试和抗爆破压测试),并进行比较。结果:脱细胞脐动脉经3种处理后B组及C组的塑形性较A组好;力学测试结果显示抗张力强度C组最大(4.63±1.06)N,B组次之(2.20±0.43)N,A组最小(0.93±0.33)N(P<0.05);抗爆破压强度B组(257±23)mmHg(1 mmHg=0.133 kPa),C组(261±23)mmHg无差异,均大于A组(143±19)mmHg(P<0.05);从位移-负荷曲线分析,C组的斜率最大,B组次之,A组最小;HE染色结果显示B组、C组脱细胞脐动脉的弹力纤维板形态能够很好地保存下来,而A组的弹力纤维板不明显;3组血管经抗张力测试,纵向拉伸或抗爆破压测试后,再采用弹力纤维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A组的弹力纤维断裂比较明显,B组弹力纤维断裂较A组少,但较C组的断裂多。结论:使用75%乙醇或0.5%戊二醛处理后的脱细胞脐动脉塑性好,组织结构的形态佳、生物力学性质均明显较0.9%氯化钠液处理组好,而75%乙醇处理后的脱细胞脐动脉,在其柔韧性方面较0.5%戊二醛处理后更接近于生理状态,因此75%乙醇处理后的脱细胞脐动脉可能是较理想的血管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的血管内皮功能变化。方法:应用高分辨率超声仪检测我院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患者的肱动脉对反应性充血(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的舒张反应.并与健康人进行对比。结果:基础血管内径:高血压组3.89±0.47 mm.健康组3.84±0.455 mm,P>0.05;反应性充血的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百分率:高血压组为7.4±2.83%.健康组为12.40±3.79%.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百分率:高血压组为14.20±2.90%.健康组为14.22±0.88%(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氯沙坦治疗前后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的变化.方法50例高血压患者氯沙坦治疗4~6周,根据达目标血压(以舒张压<90mmHg为标准调整降压药每天剂量50~100mg,部分患者加双氢氯噻嗪25mg),观察氯沙坦治疗前后肱动脉超声检测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变化.结果肱动脉内径基础值及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3.78±0.57)mm对(3.82±0.63)mm,(18.7±4.5)%对(20.1±7.2)%,P>0.05],反应性血管充血引起肱动脉内径的变化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4.32±0.71)%对(9.38±4.1)%,P<0.01)].氯沙坦治疗前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变化显著[(38.6±6.8)pmol/L对(76.9±15.3)pmol/L,P<0.01].结论氯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能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的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与周围动脉弹性功能的关系。方法对88例高血压病患者与41例无高血压病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前后采用美国FDA批准的PULSEMETRIC动脉功能测定仪通过测定肱动脉脉搏图计算出反应血管弹性的参数,包括系统血管顺应性(SVC)、系统血管阻力(SVR)、肱动脉顺应性(BAC)及肱动脉阻力(BAR),分析高血压伴及不伴冠状动脉病变者的动脉弹性的特点。结果(1)高血压组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病变〉12支以上)发生率[64.7%(57/88)]高于血压正常组[27.1%(11/41),P〈0.05);(2)高血压组的SVC[(0.85±0.10)ml/mmHg(1mmHg=0.133kPa)]、BAC[(0.047±0.011)ml/mmHg]明显低于非高血压组[SVC(1.17±0.11)ml/mmHg,BAC(0.063±0.010)ml/mmHg,均P〈0.05],高血压组的脉压则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78±20)mmHg比(47±19)ml/mmHg,P〈0.01];(3)高血压组内,动脉弹性有随冠状动脉病变加重而下降的趋势,而动脉弹性功能参数在不同的性别存在不同的变化;(4)当血压水平达到2~3级,SVC有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降低的趋势。结论在高血压病患者中,无创方法测得的动脉功能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其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氯沙坦治疗高血压病前后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和内皮素的变化。方法  5 0例高血压病患者氯沙坦治疗 4~ 6周前后根据所达目标血压(根据舒张压 <90mmHg调整降压药每天剂量 5 0mg到 10 0mg ,部分加噻嗪类利尿剂 2 5mg) ,观察氯沙坦治疗前后肱动脉超声检测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和内皮素浓度的变化。结果 肱动脉内径基础值及含服硝酸甘油前后肱动脉内径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 (3 78± 0 5 7对 3 82± 0 6 3,18 7± 4 5对 2 0 1± 7 2 ,P >0 0 1) ,反应性血管充血引起肱动脉内径的变化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4 32± 0 71、9 38±4 1、P <0 0 1)。氯沙坦治疗前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变化显著 (38.6± 6 .8对 76 9± 15 3 ,P <0 0 1)。氯沙坦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浓度变化显著 (10 3 12± 2 4 5 9对 73 81±18 2 6 ,P <0 0 1)。结论 氯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 ,能有效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肱动脉超声用于观察降压药物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具有无创、简便、重复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高频超声评价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检测4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5例血压正常的健康人在静息状态、反应性充血后以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反应性充血引起肱动脉内径扩张显著低于血压正常的健康人(7.62%±5.10%)vs(14.53%±3.82%),P<0.01,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引起肱动脉内径扩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23%±3.20%)vs(18.87%±4.35%),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高频超声可以是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无创、简单、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血流与血管直径的相关性。方法:对192例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224支靶血管进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分析和术前术后TIMI帧数分析。术前术后TIMI帧数差值进行三分位数分组,≤2为"慢血流组",3~9为"正常血流组",≥10为"快血流组"。同时根据参考血管直径分成大血管组(≥4 mm)、正常血管组(2.76~4.0 mm)、小血管组(≤2.75 mm)。对3组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和基线资料进行比较。比较不同直径血管的病变特征。对术后血流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慢血流组、正常血流组和快血流组患者靶血管参考血管直径分别为(3.4±0.7)mm、(3.2±0.7)mm和(3.2±0.7)mm,P0.05。大血管在慢血流组、正常血流组和快血流组的比率分别为29%(23/78)、10%(8/80)和14%(9/66),P0.01。≥4 mm血管组和4 mm血管组的斑块面积分别为(23±11)mm2和(15±8)mm2,P0.01。多元回归分析PCI术后血流状态的危险因素为年龄(P0.05)和参考血管直径(P0.01)。结论:PCI术后血流与冠状动脉血管直径相关。血管直径越大发生介入术后慢血流的几率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bFGF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结果:bFGF含量:正常对照组(30例)为(247.82士9.45)μg/ml。硬斑组(89例)为(280.74土12.70)μg/ml,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软斑组(39例)为(317.16±13.42)μg/ml,混合斑块组(25例)为(340.84±11.76μg/m1),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型(38例)为(250.31±11.60)μg/ml。Ⅱ型(80例)为(270.11±13.12)μg/ml,Ⅲ型(10例)为(350.12±14.30)μg/ml,Ⅱ、Ⅲ型的bFGF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非常显著增加(P均〈0.01)。结论:bFGF水平反映老年冠心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和讨论川崎病致冠状动脉病变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和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12年12月对13例川崎病致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所有患者均使用乳内动脉。8例体外循环手术,5例常温手术。2例行冠状动脉瘤成形术,1例行血栓清除术。1例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手术死亡1例。体外循环时间41~455(137±136)min,心肌阻断时间18~117(50±37)min,桥血管数量1~3(2.1±0.8)条。随诊3个月~6年,患者症状减轻或消失。动脉瘤直径减小。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是治疗川崎病致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无需同期处理冠状动脉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不同病变程度的血浆肌钙蛋白I(TnI)、尿酸(UA)的水平变化。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0例纳入冠心病组,同期纳入非冠心病患者2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冠心病组又按照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n=29),双支病变组(n=29),多支病变组(n=22)。采用累计积分法计算所有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别测定各组平均血TnI、UA水平,并对TnI、UA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血TnI、UA值分别为(0.014±0.01)μg/L及(295.682±45.43)μmol/L;冠脉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的TnI值分别为(5.453±12.29)μg/L、(16.022±28.56)μg/L和(20.552±30.25)μg/L,血UA值分别为(357.821±74.91)μmol/L、(389.907±82.19)μmol/L和(401.122±83.81)μmol/L。冠心病组患者TnI和UA水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冠心病多支病变组TnI水平与单支病变组比较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其余各两组间TnI、UA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nI、UA水平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性正相关(r值分别为0.673及0.440,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的TnI和UA水平显著增高,而且冠脉病变程度越重,升高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指数(pluse pressure index,PPI)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0年4月~2013年4月实施冠状动脉造影(CAG)的高血压患者355例。根据CAG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n=237)及非冠心病组(n=118)。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脉压(PP),计算脉压指数(PPI,PPI=PP/SBP)。分析上述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PP及PPI水平更高,分别为(77.8±8.7)mmHg vs.(64.7±7.6)mmHg,(0.52±0.08) vs.(0.45±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心病患者中,PPI值越高,患者冠脉病变数值越高(P<0.01)。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 PPI(OR=1.39)、PP(OR=1.23)、SBP(OR=1.27)均为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 PPI值有助于预测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单硝酸异山梨酯药物对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82例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被随机分为硝酸酯组及常规治疗对照组(对照组),研究开始前及研究3个月后采用欧姆龙/科林动脉硬化诊断仪测定两组患者脉压、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评价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结果:单硝酸异山梨酯组患者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44.32±6.72)mmHg∶(56.21±11.23)mmHg,P0.001],baPWV也明显低于对照组[(1938.67±361.92)m/s∶(2051.32±412.63)m/s,P0.01]。结论:单硝酸异山梨酯有改善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动脉弹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估心脏静脉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评价心脏静脉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并经影像学和临床其他检查最终证实为无冠状动脉疾病及心肌病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6~86岁)。将其冠状动脉CTA图像数据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采用血管分析软件测量冠状窦(CS)、心大静脉(GCV)、心中静脉(MCV)、左室后静脉(LPV)、侧静脉(LV)近端直径,心中静脉、后静脉及侧静脉从冠状窦口至心大静脉肉眼可辨别的最远端管腔中心线的长度,对冠状静脉血管图像质量进行评分(0~3分)。结果:心大静脉、心中静脉及左室后静脉及侧静脉近端的直径分别为(8.4±1.1)mm、(5.8±2.2)mm、(2.9±1.1)mm、(4.6±1.2)mm。冠状静脉窦口上下径为(14.4±3.5)mm,前后径为(8.7±2.2)mm。所有患者均可见冠状静脉窦、心大静脉及心中静脉,大多数患者可见2~3支左室后静脉,心小静脉显示率为13.3%(4/30)。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评价冠状动脉的同时可以评价心脏静脉系统,可以作为无创显示冠状静脉系统的一种较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分别采用侧侧吻合与端侧吻合方式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细小靶冠状动脉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且终末靶冠状动脉细小的患者共89例。其中37例患者使用侧侧吻合术,即采用侧侧吻合方法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靶冠状动脉;52例患者使用端侧吻合术,即将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靶冠状动脉进行端侧吻合。术中监测桥血管流量及搏动指数,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指标,以评估手术疗效。术后1年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终末桥血管的通畅情况。结果:两组术中终末桥血管流量分别为[(17.32±6.18)vs.(14.15±5.09)mL/min,P0.05],搏动指数分别为[(2.50±1.08)vs.(3.47±0.74),P0.05]。两组患者在围术期内均无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发生。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两组患者心功能均较术前改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时侧侧吻合组患者均无心绞痛发作,端侧吻合组有9例患者再发心绞痛。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侧侧吻合组中终末桥血管均保持通畅,而端侧吻合组中8例患者的终末桥血管再狭窄(P0.05)。随访截至2014年1月底,平均随访时间为(10.7±2.5)个月,患者随访率为100%,存活率为100%。结论:采用侧侧吻合术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细小靶冠状动脉,可改善终末桥血管的通畅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结合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onprotein,hs.CRP),探讨血清内皮脂肪酶(endotheliallipase,EL)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入选对象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步进行心电图、外周血EL、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I参数检测和常规身体检查后设正常对照组(30例)和冠心病组(85例);再将冠心病组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亚组(3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亚组(46例);同时也将85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冠状动脉单支病变(34例)亚组与多支病变(51例)亚组。比较组间外周血EL、hs.CRP浓度差异,评价两者在冠心病患者中的相关性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血清EL、hs—CRP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L:(762.91±72.62)μg/Lvs(368.23+42.14)μg/L,P〈0.05:hs—CRP:(12.76±3.08)mg/Lvs(2.34±1.53)mg/L,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清EL及hs.CRP浓度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6.44±36.85)μg/Lvs(478.26±24.53)μg/L,P〈0.05;(21.89±4.36)mg/Lvs(5.76±6.21)mg/L,P〈0.05]。冠心病组中,51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血清EL浓度明显高于34例单支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7.98±51.53)μg/Lvs(705.42±34.61)μg/L,P〈0.05]。所有患者血清EL浓度与hs.CRP浓度呈正相关(r=0.327,P=0.02)。结论EL在预测冠心病中有重要价值,它们在冠心病外周血中浓度的升高可以提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且在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方面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