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压氧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疗效和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72年Jennett和Plum等首先提出植物状态以来,国内外学者逐渐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但多以“植物人(plant mall)”命名,用以描述由各种原因造成脑严重损害后出现的一种没有感知的觉醒状态。现在普遍认为,颅脑损伤或脑血管疾病等可造成大脑半球严重广泛损伤、皮层功能丧失、昏迷或无意识状态,称为植物状态。如持续1个月以上仍无皮层功能恢复则属于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俗称“植物人”。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们开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植物人状态、持续植物状态的患者进行促醒治疗和研究。特别是近6年来,随着植物状态患者的增加,我们对118例各种原因造成的植物状态和持续植物状态的患者进行了促醒的临床观察和研究,收到较好的效果,取得了一些经验。试图为植物状态和持续植物状态的治疗开辟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3.
骨科内植物感染是各种骨科内植物术后常见的灾难性并发症,增加了社会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生物膜形成是骨科内植物感染的本质特征,在感染的发生、发展及诊疗中扮演重要角色。生物膜特有的生物学特征导致目前各种治疗内植物感染的方法疗效不佳。目前已经认识到生物膜一旦形成则很难完全控制和清除。与其它感染性疾病类似,控制骨科内植物感染的最佳手段是预防,其中对内植物表面进行抗菌涂层改性以实现细菌与内植物表面接触时直接被杀灭或抑制其与内植物表面的粘附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预防靶点。因此,本文对各种主动抗菌涂层改性方法如抗生素等、被动抗菌涂层改性方法如两性离子聚合物等,尤其近年来兴起的主动改性与被动改性相结合的新策略进行简要综述,这对临床防治骨科内植物感染生物膜形成以及延长内植物使用寿命、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行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术的经验.方法 2001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94例.行单纯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者84例(93次),其中在颈动脉转流管保护下完成64例(73次).对于完全闭塞的13例患者行硬化内膜剥脱和取栓术.结果 13例完全闭塞的颈动脉2例部分再通,1例未再通,10例获完全再通;但1例获完全再通后5小时发现脑出血死亡.1例患者因脑缺氧时间过长最后呈植物状态.除1例术后早期并发一侧上肢麻木外,其他颈动脉狭窄者无论转流或非转流下行内膜剥脱者均未发生脑缺血并发症.随访发现1例行内膜剥脱术后局部再次狭窄20%左右.结论 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术为一种安全的预防脑梗死方法,颈动脉转流能提高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术预防脑梗死9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术预防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1996~2004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94例。行单纯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者84例93次,其中在颈动脉转流管保护下完成64例73次。对于完全闭塞的13例病人行硬化内膜剥脱和取栓术。结果13例完全闭塞的颈动脉病人2例部分再通,10例获完全再通,1例未能再通。但1例获得完全再通后5h发现脑出血死亡。另1例拔除气管插管时并发气管痉挛未能及时插管导致脑缺氧时间过长病人最后呈植物状态。除1例术后早期出现一侧上肢稍麻木外,其他颈动脉狭窄者无论转流或非转流下行内膜剥脱者均未发生脑缺血并发症。随访发现1例行内膜剥脱术后局部再次狭窄20%左右。结论颈动脉硬化内膜剥脱术为一种安全的预防脑梗死方法,颈动脉转流能提高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自1931年Smith-Petersen氏等介绍用三翼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后,在内固定物的形式及结构的设计或革新方面报告很多,但对骨折的治疗效果并无明显差别。一般愈合率为60~80%,晚发部分性(头)塌陷发生率在25%~30%左右。Trueta 氏等指出:移位性股骨颈骨折85%以上股骨头是处在完全或接近完全缺血状态,复位内固定后血管再生很缓慢,且在许多病人当其新生  相似文献   

7.
在所有人类死亡中,约1/4并非死于难治的致命性疾病、衰老或脑损坏。心、肺、脑复苏(CPCR)及其学科“复活学”或“复苏学”的研究重点在于急性“终末状态”(脉搏仍存在)和“临床死亡”(脉搏消失)的病理生理学及其可逆性方面。终末状态指因休克-创伤-脓毒症而迅速死亡者。临床死亡指延续心跳停止,即整个机体完全缺血,但存在复苏使脑机能恢复的机会。引起临床死亡的最常见伤害有:1)冠心病室颤;2)急性窒息,如气道完全阻塞或呼吸暂停;3)过量失血,如创伤。本文着重研讨临床死亡复苏的有关问题(再灌流及延续的后期治疗),旨在预防或减轻继发的再灌流后紊乱——复苏后病或复苏后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血清miRNA:一种新的疾病检测标记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miRN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长度约20~25 nt的非编码调控单链小分子RNA,它通过与目标mRNA分子的3'端非编码区域(3'UTR)完全或不完全互补匹配,降解靶标基因mRNA或抑制其翻译.目前研究已经证实,miRNA在疾病组织中的表达出现明显改变[1-2].更值得关注的是,新的研究结果显示miRNA在血清中稳定表达,其表达谱在疾病状态下出现异常改变,可能成为潜在的疾病检测评估指标及治疗靶点.血清miRNA作为疾病检测标记物的研究进展如下.  相似文献   

9.
喉狭窄是指喉腔变窄使喉部通气和发声功能障碍或完全丧失的一种病理状态,如果伴有颈段气管狭窄,则为喉气管狭窄,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声音嘶哑、呼吸困难、排痰不畅等[1,2].喉气管重建T形硅胶管置入为治疗喉狭窄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是对一系列疼痛状态的描叙.其特点为似乎与任何已知的创伤或其它损伤过程中时间及程度不相符的局部持续性疼痛(自发/或诱发)。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相关辅助检查,而治疗则常常需要多学科多技术的联合。现本文就其诊疗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脊髓震荡与脊髓休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髓震荡与脊髓休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不可混淆 ,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差别。下面从含义、临床表现、组织病理与预后 4个方面论述其不同。1 含义不同。脊髓震荡 (concus sionofspinalcord)是脊髓损伤中最轻的一种 ,是诊断名称 ,与脑震荡的含义相同。而脊髓休克则是脊髓遭受严重损伤(常为脊髓横断或完全脊髓损伤 )后 ,损伤平面以下脊髓的功能包括感觉、运动和反射 (包括阴茎海绵体和肛门反射 )的暂时丧失 ,即抑制状态 ,主要见于颈脊髓损伤和胸脊髓损伤。2 临床表现不同。脊髓震荡的临床表现是不完全截瘫 ,损伤平面…  相似文献   

12.
1973~1977年我们经手术治疗胆囊扭转病人4例,特提出报告。病历资料见表。讨论正常情况胆囊在胆囊窝处借结缔组织与肝相连,几无可动性,不能发生扭转。胆囊的附着状态如伴有先天性解剖异常或由于某种原因引起后天性解剖异常,呈游动状态,则可引起扭转。我们将游动肥囊分为两型:一型为悬浮胆囊,胆囊和肝脏间有一明显的系膜,将胆囊悬吊于肝下。二型为游离胆囊,胆囊完全为腹膜包裹仅在胆囊管处有短的系膜,完全呈游离状态。本组4例中有3例为游离型,1例为悬浮型。  相似文献   

13.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ASDH)是严重闭合性颅脑损伤中最为常见的手术指征,迅速、积极的早期处理是关系到ASDH预后的决定性因素。作者在芝加哥一创伤中心12年期间手术治疗ASDH128例,其中82例(64%)直接入院,46例(36%)由其他医院转诊入院。总死亡率59%,27%获得不同程度功能恢复,其余14%严重残废或长期处于植物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小体积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损伤机理及移植物保护措施。方法复习和总结了相关文献资料并作综述。结果小体积肝移植术后过高的门静脉压力导致移植物机械性损伤,并通过改变肝窦微循环状态及激活各类细胞因子使移植物损伤进一步加重。通过手术或药物的方法降低门静脉压力可对移植物起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了解小体积肝移植术后移植物损伤机理对于临床提高活体肝移植的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精液对了解男子各种不育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精液的稠度和稀液化时间是正常或病理状态的标准之一。这些指数主要与男子生殖道蛋白水解酶的活性有关。为了正确测定精子数及评价其活动性,建议待精液经15—40分钟后完全稀液化时再进行检查。精液稠度高或低对临床都很重要,因能改变精子脱离精液的能力而妨碍受孕。精液稠度的破坏可能与男子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进视引导下胃造瘘(PEG)和空肠造瘘术(PEJ)后在植物状态下气管切开患者身上的优势。方法 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植物状态下气管切开的患者行PEG/PEJ10例。随机分为A组经皮胃造瘘和空肠造瘘(PEG/PEJ)10例,B组常规鼻胃管饲(NGF)10例。结果 PEG/PEJ组患者鼻、咽部压迫性损伤、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及导管阻塞率明显减少。结论植物状态下气切患者PEG/PE有安全和方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肝移植手术过程中无尿原因的判断及处理是肝移植手术麻醉过程中的困难问题,尤其是新肝再灌注前后,由于酸中毒、下腔静脉的阻断或部分阻断等原因,患者往往表现为少尿甚至完全无尿,而单纯依靠呋塞米等袢利尿药很难在短期内提高尿量的排出.本研究旨在利用甘露醇较强的扩容和快速的渗透性利尿作用,通过临床对比研究,探讨甘露醇在肝移植再灌注前容量判断及改善少尿或无尿状态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持续植物状态出院患者实施医院到家庭连续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47例持续植物状态出院患者按照不同社区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出院康复指导及电话随访,观察组建立一个微信群实施医院到家庭的持续护理干预。干预1年后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再住院、急诊、门诊就诊次数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干预1年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住院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医院到家庭连续护理干预可降低持续植物状态出院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9.
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为大麻提取物中的一种非成瘾性活性成分,是目前研究最热门的植物源性大麻素之一.其能够修复紫外线、环境污染物或其它来源导致的自由基受损,经皮肤吸收后可起到舒缓肌肤、维持皮肤最佳状态的功能.CBD可抑制皮脂腺细胞的皮脂分泌和增殖、多种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并已被证明具有抗氧化、抗菌、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7例接受PICC的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从置管处静脉向近心端追踪,显示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头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及颈内静脉,观察导管在血管内的位置及走向、导管壁是否呈规整的平行线状回声、置管部位是否受压、静脉管腔内径及血流状态,尤其注意观察是否有血栓形成及血栓形成的部位、累及范围、血流通畅情况。结果 87例中60例清晰显示平行管状回声,管腔通畅,无血栓形成,27例不同部位管腔内有血栓形成,静脉增宽,内可见低回声充填,管腔部分或完全闭塞,血流信号变窄、不规则或完全无血流信号。其中3例伴有颈内静脉血栓形成,管腔完全闭塞。结论 PICC置管术后血栓形成是其主要的并发症,超声可对PICC置管术后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及早发现导管脱落或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