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了解昆明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谱.方法采集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鼻、咽拭子,采用多重RT-PCR法进行15种呼吸道病毒病原体检测.结果 600例样本中检出病毒144株,阳性率24%,阳性率最高的是RSV(49/600,8.2%),依次是PIV(32/600,5.3%)、HRV(27/600,4.5%)和IFV(27/600,4.5%);不同年龄组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不同,≤1岁年龄组病毒检出率最高(72/216,33.3%);不同季节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也不同,其中第一季度病毒检出率最高(85/144,59%).结论 2011年昆明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是RSV,患者中儿童检出率最高;第一季度的病毒检出率高于其他季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引起门诊儿童发热的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谱的特征。方法收集864例儿科门诊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腔黏膜拭子标本,发热者206例,无发热者658例,用PCR或RT-PCR方法进行流感病毒A、B ( IFA、IFB)、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腺病毒( ADV)、鼻病毒( RV)等15种病毒的筛查,同时分析患儿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结果。结果共检出呼吸道病毒275株(31.8%),发热者(43.2%)和无发热者(28.3%)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R=1.93)。 ADV和RSV是发热者检出率最高的病毒(8.3%),但只有ADV在发热者的构成比明显高于无发热者(P<0.001)。病毒感染的发热患儿hs-CRP水平为10.00(6.30,18.90)mg/L,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9.76(7.78,12.70)×109? L-1,与非病毒感染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呼吸道病毒的患儿出现发热的危险性与未感染病毒的患儿比较将增加1.93倍。结论在儿科门诊发热病例中,RSV和ADV是最常见的病毒,而ADV感染更容易引起小儿高热。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病例中hs-CRP和白细胞升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46例均为我科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住院的哮喘息儿。均符合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4-14岁,28例在家吸入过必可酮气雾剂和喘康速气雾剂,20例在门诊静滴过氨茶硷。入院后均给予喘乐宁雾化吸入,氨茶硷和糖皮质激素静滴以及吸氧、纠酸等治疗,24h后咳嗽、喘鸣明显缓解,无呼吸困难,肺部哮鸣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病毒感染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相关性。方法: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IF),对实验组(67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和对照组(73例哮喘缓解期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7种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实验组51例检出至少1种病毒,总检出率76.1%。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出最多,为32例,检出率47.8%,其余,依次为副流感病毒Ⅲ(PIVⅢ)7例(10.4%),腺病毒(ADV)5例(7.5%),流感病毒A(IFA)3例(4.5%),流感病毒B(IFB)2例(3.0%),副流感病毒Ⅰ(PIVⅠ)1例(1.5%),副流感病毒Ⅱ(PIVⅡ)1例(1.5%)。对照组12例检出至少1种病毒,总检出率16.4%。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出最多,为9例,检出率12.3%,其余,依次为副流感病毒Ⅲ(PIVⅢ)2例(2.7%),腺病毒(ADV)1例(1.4%),流感病毒A(IFA)、流感病毒B(IFB)、副流感病毒Ⅰ(PIVⅠ)、副流感病毒Ⅱ(PIVⅡ)均未检测到。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病毒感染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有密切相关性,RSV是引起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病毒。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8):116-122
目的分析急性呼吸道感染门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毒谱,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具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的门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集患者的咽拭子样本。应用多重PCR方法检测15种呼吸道病毒,并利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鉴别甲型流感病毒的3种常见亚型。结果 465例门诊患者中,呼吸道病毒阳性137例,检出率为29.5%(137/465),其中单一病毒感染94.2%(129/137),病毒共感染5.8%(8/137);单一病毒感染中,以流感病毒为主,其次为肠道;病毒共检出中以鼻病毒和季节性H3N2流感病毒共检出为主。临床特征显示,病毒阳性患者的部分临床症状比病毒阴性患者重,更容易出现高热、咽喉痛、乏力、鼻涕、痰液及呼吸急促等症状,且肺部异常多见。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感染率存在一定的差异,5岁患儿最高(50.0%),其次为≥60岁的老年人(38.6%)。结论呼吸道病毒是导致门诊患者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原因,特别是婴幼儿和老年人,因此,加强呼吸道病毒的检测将有助于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与呼吸道感染的关系,为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54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为哮喘组,检测患儿外周血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外周血白细胞(WBC);比较哮喘组细菌感染阳性患儿与阴性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哮喘组感染指标阳性患儿常规治疗与抗生素加强治疗的哮喘缓解率。结果细菌感染阳性患儿14例,阳性率为25.93%。细菌感染阳性患儿平均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529.35±42.7)×10^6/L,阴性患儿为(419.28±31.5)×10^6/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例细菌感染阳性患儿中,7例接受了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有效率为85.71%(6/7):未接受抗感染治疗的患儿中,常规治疗有效率为28.5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感染与儿童哮喘关系密切,对哮喘发作期患儿要考虑合并细菌感染;对于明确存在细菌感染的哮喘患儿抗生素治疗效果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探讨人鼻病毒所致哮喘的发病机制,为寻找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4月于溧阳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92例作为试验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儿童3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的HRV感染情况.以HRV检测结果将试验组分为HRV阳性组和HRV阴性组.结果试验组中HRV阳性者为64例,阳性率为69.57%;HRV阴性者为28例(30.43%).对照组未检测出HRV阳性者,试验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HRV阳性的血白细胞计数(15.78±3.89)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98±0.01)、CRP浓度(14.32±2.11)mg/L和平均住院天数(9.54±3.20)d与HRV阴性[(9.88±2.67)×109/L、(0.52±0.22)、(9.56±3.23)mg/L、(6.21±2.40)d]相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哮喘发作期患儿人鼻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提示HRV感染与哮喘的急性发作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相关影响因素,并为减少急性发作制定早期干预手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在本院儿科确诊为哮喘的儿童100例,根据哮喘调查问卷,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后的急性发作情况的差异。结果:39例患儿在冬春哮喘急性发作(39.0%),33例在秋冬急性发作(43.0%),在其他季节发病(18.0%),与气候变化和季节交换明显相关者75例(75.0%)。发病与天气情况明显相关者53例(53.0%)。81例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导致哮喘急性发作(81.0%),63例有哮喘家族史(63.0%),73例同时伴有过敏性鼻炎(73.0%),13例患有特异性皮炎(13.0%)。53例因空气过敏诱发哮喘发作(53%),25例因药物过敏诱发急性发作(25%)。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与气候、天气情况、上呼吸道感染、哮喘家族史、年龄、过敏性鼻炎或特异性皮炎、空气过敏、药物过敏等因素显著相关。比较12个月内的患者哮喘的急性发作率,发现患儿〈6岁的急性发作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经过干预后,干预组急性发作人数明显降低,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00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哮喘急性发作,主要与气候、空气湿度、上呼吸道感染、哮喘家族史、患儿年龄、过敏性鼻炎或特异性皮炎、空气过敏、药物过敏等有关。有效干预可显著降低患儿哮喘的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10.
雾化吸入疗法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点:作用直接,全身副作用少。比口服药起效快且有效。用药量小,只有其它用药方式的十分之一,对儿童无副作用。对患儿无痛苦,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病毒感染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IF),对实验组(367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和对照组(403例哮喘缓解期患儿)鼻咽分泌物进行7种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实验组239例检出至少1种病毒,总检出率65.1%。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出最多,为154例,检出率42.0%,其余,依次为副流感病毒Ⅲ(PIVⅢ)31例(8.4%),腺病毒(ADV)25例(6.8%),流感病毒A(IFA)11例(3.0%),流感病毒B(IFB)9例(2.5%),副流感病毒Ⅰ(PIVⅠ)5例(1.4%),副流感病毒Ⅱ(PIVⅡ)4例(1.1%)。6个月以下年龄组阳性率最高,为67.5%。RSV季节性较明显,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10月至次年4月)。对照组60例检出至少1种病毒,总检出率14.9%。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出最多,为39例,检出率9.7%,其余,依次为副流感病毒Ⅲ(PIVⅢ)11例(2.7%),腺病毒(ADV)5例(1.2%),流感病毒A(IFA)3例(0.7%),流感病毒B(IFB)1例(0.2%),副流感病毒Ⅰ(PIVⅠ)1例(0.2%),副流感病毒Ⅱ(PIVⅡ)0例(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病毒感染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有密切相关性,RSV是引起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病毒,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 相似文献
12.
治疗哮喘的目的是尽快减轻支气管阻塞症状 ,吸入疗法因其用药量小 ,局部高效 ,副作用少等优点 ,已逐步成为哮喘治疗中的主要用药方式。喘乐宁气雾剂(MDI)在临床上现已广为使用 ,然而能掌握MDI使用技术患儿为数不多 ,因缺乏操作与呼吸运动的协调 ,影响了MDI的使用效果。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喘乐宁液在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 ,无需配合呼吸技巧 ,即能将药物吸入到支气管、肺 ,以达到药物在肺内有效沉积量 ,改善肺功能 ,控制哮喘急性发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支气管哮喘 196例均为 1995年 10月~ 1998年 10月我院儿科… 相似文献
13.
东莨菪碱加氨茶碱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源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11):695-696
对急性发作的哮喘患儿,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吸入气雾剂(如β2受体激动剂及皮质激素).但由于部分婴幼儿不能很好配合,以及储雾罐壁、上呼吸道黏膜对药物的吸附,致使药物吸入量不足,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导致婴幼儿哮喘的症状控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目的:探讨沙丁胺醇吸入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对我科收治的哮喘急性发作患儿164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96例行沙丁胺醇吸入治疗,对照组68例予氨茶碱静脉点滴,比较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8%高于对照组的83.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沙丁胺醇吸入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起效快,副作用不明显,值得在基层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方法将9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患儿随机分为2组,2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治疗组选用β2受体激动剂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吸入,对照组不予雾化吸入辅助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此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在使用β2受体激动剂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吸入治疗时对改善症状、体征,缩短病程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雾化吸入疗效观察。方法:对89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随机分组,两组给予相同的综合治疗,治疗1组行单纯β2受体激动剂吸入,治疗2组选用β2受体激动剂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吸入,对照组不予雾化吸入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以治疗2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最佳。结论:吸入治疗较单纯静脉用药有明显优越性,β2受体激动剂与糖皮质激素联合吸入较单纯β2受体激动剂吸入能更好地控制及改善哮喘急性发作的症状。 相似文献
20.